華為不上市,它是怎麼融資的?

大浪淘沙2410011


非上市公司融資,無外乎發行債券,銀行借貸,內部融資等。

早年,華為處於低谷,需要融資,無可厚非。

但是近年,華為發展如日中天。

手機業務,服務器業務,大數據業務,通信服務業務全面開花。

盈利能力強勁,現金流充足,應該不太需要融資。


回答完畢 謝謝!!

本人專注大數據,數據採集,數據處理,數據治理,後臺服務 希望大家多多交流學習!


渣渣灰233


華為不上市,並不代表它沒有融資的能力,而是出於種種因素的考慮,選擇不上市。現在很多國內外優秀企業都不願意上市。國內有老乾媽、娃哈哈等企業不願意上市,而國外有宜家、亨氏集團、樂高等行業巨頭選擇不上市。

可能有人覺得奇怪,企業不融資,就無法對外擴張,靠自己能力,肯定是做不大的,而上市融資似乎是企業融資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更何況企業一旦上市IPO後,若幾年後還是資金短缺,還可以獲得再融資。而像華為這麼大一個公司,放棄了上市融資的機會究竟為了什麼呢?

首先,華為不上市就是要保留原來的股權架構。之前華為的任正非,主要是把股權分配給職工,自己只拿了很小的一部分股權。華為是靠這樣的方式來激勵職工,特別是科研人員,所以華為在通訊、芯片等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沿。若是華為上市後,華為的股權結構會產生變化。任正非恐怕就無法通過股權方式激勵員工,

再者,華為看到了上市融資的好處,但也有當年寶能姚振華通過旗下二家保險公司,高調收購萬科,一度讓萬科有被姚振華控股之危。好在姚振華旗下的兩家險企是通過舉債收購萬科,遭到證監會的質疑和調查。而對於華為來說,一旦上市後就有可能被別人控股,甚至有交權的風險。屆時,華為就會背離原來發展軌道。事實上,華為也離不開任正非來掌舵。

最後,華為看重的是企業長遠發展,而並非是眼前的利益。現在華為走的是技工貿路線,而一旦上市之後,肯定要以廣大投資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有可能去參與玩金融等虛擬經濟的東西了,中國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萬億的錢投入到理財,還投了1.2萬億的房地產,這種情況在股市簡直是司空見慣。而對於華為來說,只想走技工貿路線,不想背離原來的原則。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華為上願意上市,它又靠什麼途徑來解決自己的融資問題呢?第一,華為與房企不同,房企是高負債經營,而華為業績年年增長,信用度較高,完全可以發行債券。之前華為發行了16億元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利率僅為4.55%,而且發行圓滿成功,說明華為的信用度高。

第二,華為可以通過企業內部集資的方式,來解決融資問題。華為長期給予內部股份和分紅,員工對股份和所得分紅的信用非常高,這就導致瞭如果華為要內部配股或者增發新股,馬上可以得到新老員工的積極支持。而且華為職工的收入也比較高,華為每年支出的員工薪資應該在600多億的水平,要想內部集資也並非難事。

第三,華為若是要融資,還可以向銀行借貸,對於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哪家銀行不將其奉為上賓?就算一般有點實力的民企都有“小巨人稱號”可獲得銀行一定的授信額度,更何況是華為向銀行借錢?現在是銀行害怕華為不肯借錢,而非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借不到錢。華為向銀行借錢的成本也很低,根本也無需上市。


不執著財經


家有毈,心不慌!

華為是一家非常注重現金流的企業,任正非的危機意思,在企業家裡面做的出類拔萃,時刻將華為想象在冬天裡,而華為靠什麼過冬呢?那就是棉襖(現金流)。


1:現金流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他不僅代表著企業一定時期內的 行啊淨流入和流出的數量,還反映業務的現金收支狀況,更是一個企業是否穩健發展的標誌。而任正非早在華為的“春夏之際”就開始為華為準備“過冬”的棉襖了。

2:你說華為缺錢嗎?肯定缺,拿為什麼不上市呢?因為華為有其他解決資金的辦法,除了充沛的現金流,企業融資有很多方式,包括股權抵押、股權質押,先說說華為是怎麼融資的,給大家講一個華為融資的案例:

股權變現:

1987年華為以兩萬元註冊資金創立不久,華為就開始實行全員持股,華為的全員持股其實質就是內部股,是由華為根據才能、責任、貢獻、工作態度、潛力等分配給員工數不等的股票,由員工出錢購買,也可以貸款購買,未解決資金問題,華為又與各地有點管理部門先後聯合建立了27家合資公司,這些合資公司大量吸納郵電系統員工人股,緩解了當時資金匱乏的問題。

這種內部股開中國企業內部管理先河,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在華為資金緊張的時候,可以成為企業最關鍵、最可靠的資金鍊。同時,由於郵電部門的很多職工也購買了華為的內部股,無形中就幫華為的產品打開了一條巨大的銷售渠道。可謂是一舉“四得”!

銀行貸款:

1999年,我國銀行開始逐步實現商業化運作,由於華為資信好,業務發展迅猛,開始有好多銀行大規模向華為房貸,例如深圳招商銀行推出買方信貸業務,讓電信部門從招商銀行貸款購買華為的設備,華為再從銀行提取貸款,此外,由於華為與各地郵電局成立了合資公司,各電信局有紛紛為華為向銀行貸款提供擔保,幫助華為度過資金難關。


資產變現:

2000年的時候,是全球電信市場不景氣的一年,華為的業務也受到衝擊,沒辦法,因為銀行的利息壓力大,任正非選擇將“雞蛋”換“糧票”,就是把自己的一家子公司(現在的聖安電器)賣給了美國的艾默生電器,換來了7.5億美元,這樣,華為的賬上就有幾十億的資金,有了棉襖,華為順利的熬過了“冬天”。

綜上所述:

並不是每個企業都需要上市,國內的老乾媽、娃哈哈、農夫山泉都沒有選擇上市,首先是因為他們的現金流充沛,其次是因為他們的融資渠道很多,不需要上市,而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現金流充沛,融資渠道多

2:華為是全員持股的企業,一旦上市,會引發股權危機,難免有一些大的投行機構,吞併華為股份。

3:上市之後,大量員工的身價就會暴漲,獲得鉅額財富,從而喪失了對工作的動力與激情,最後會讓華為失去創新力,從而陷入更大的危機。

所以,各項利弊權衡,華為不會考慮上市!


蔣昊說經濟


其實說起來一點都不復雜,就一句話:

華為之所以強大,還能不上市融資,就是因為在股權制度上大刀闊斧的改革。

1、員工購買股票,走出早年經濟困境

華為創辦後不久,就開始實行最基礎的股權定價,1元1股,鼓勵員工購買股票。也正是因為這種內部融資,才讓華為走出了早幾年的經濟困境,度過了市場危機。隨著華為資產越來越大,早期投資華為的那些內部員工也都獲得了好處。

後來,華為甚至跟各大電信管理局合資成立了一家新的控股子公司,華為電氣公司,目的就是跟這些客戶搞好關係。有這個公司,就繞開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2、股權制度漏洞,引發股權之爭

但是後來華為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一些功臣們開始了股權之爭。

比如李一男當時的得力干將,研究萬門機時候功勳卓著的劉平,2003年劉平把華為告上法庭,原來之前他已經做到了北京研究所所長兼總經理的位置上,但是他的野心開始蠢蠢欲動,2002年他脫離華為,任正非則把他手上的354萬股權,兌換成354萬人民幣,一次性給他。但這一下卻激怒了他。

在這之前,華為電氣公司被愛默生電氣收購了非核心業務,華為電氣改名叫做聖安電氣。而在清理股權的過程中,員工紛紛要求多加股權,開價1:7,最後商討後改為了1:4,也就是說華為電氣員工離開華為,可以得到1:4的股權折現,那麼只給劉平1:1折現,他當然不滿意。甚至很憤怒。

此時的華為深陷世紀之訟,正在焦頭爛額,而劉平的起訴更是雪上加霜,公司很多元老也紛紛效仿,把華為告上法庭。

幸運的是這次並沒有公開審理,才沒有釀成更大的麻煩。此時任正非才意識到,華為的股權制度已經漏洞百出,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候。

3、讓華為的內部股票流通

此時任正非拿出了30億資金,宣佈華為內部80%以上員工,都擁有公司舊部股票的購買權,也就是說,華為內部已經成了一個小型的股票市場,大家可以出資購買股票,也可以選擇賣出股票而離開。

這個舉措讓華為在困難時期,仍然有比較充裕的資金流。要知道畢竟這是個十幾萬人的公司,每人拿出1萬元,那就是10幾億,但同樣每人兌現1萬,就是十幾億資金的損失。

所以當時華為其實挺危險的,如果經營不能夠持續好轉,華為很可能會遭遇到股票的兌付危機。可能一下就垮了。任正非弄不好也要跑路了。

跟那些P2P不同的是,華為確實有強勁的實業在支撐。這才能夠穩定住內部員工的投資人,大家看到公司持續向好,所以才會願意持有股票而不兌現。

另外,讓公司的內部股票流通,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

不用再擔心有人離職,會讓公司產生資金壓力,以前都是公司拿錢出來接回離職者的股票,現在則是員工自願購買,不需要公司再出資了。等於進一步的緩解了公司資金的壓力。

最後一步,任正非成立了華為控股,徹底清理股權,將過去員工隸屬的華為工會和華為技術的股權,全都裝到華為控股裡面。

接著壓縮期權的額度,為原來內部股的三分之一每年行權最多隻能四分之一,這樣還是為了降低華為的資金負擔。也縮小了新老員工之間的差距。在分配體制上,全公司更加趨向於公平。這就極大的調動了新員工的積極性。

4、幫助員工向銀行申請貸款,購買華為的股權

任正非還為了鎖定員工,幫助員工向銀行申請貸款,來買華為的股權。

員工只需要出15%的錢,其餘的都可以貸款,而股權會押在銀行,這樣就相當於分散了風險,也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

相當於加了6倍的槓桿,收益就更大了。

買華為的股權,要比買房子更划算。

所以經過這一番嚴密設計之後,達成了一個多贏的格局:

員工更願意買公司的股權了,因為有巨大的收益,而他們多持股之後,幹勁也就更足了;

對於華為來說,更多員工拿走股權,也就保證了公司的資金流充裕,同時把風險分散給了員工和銀行;

銀行也覺得這是個好生意,隨著華為的成長,這些股權不斷增值。銀行也能通過利息收益,分到一杯羹。

有一次摩根斯坦利的投行團隊造訪深圳華為,任正非都避而不見,這讓大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琦很不滿,跟華為負責接待的費敏說,你們拒絕了一個3萬億美元的團隊。

任正非知道後感覺好笑,他又不是客戶,我為什麼要見他。他帶來的機構投資者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找他投資,我要找的是買我設備的人。

5、內部股權融資的好處與弊端

這套制度設計,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公司必須蒸蒸日上,如果哪天華為業務不行了,開始業績下降了,可能仍然會遇到擠兌的麻煩。

到時候可能還有反身性的問題,股價跌,贖回多,反而讓業務負擔更重,進而打壓業務。這個風險是挺大的。甚至有可能突然之間就倒掉,不知道這個黑天鵝的風險,任正是怎麼防範的。

內部股權融資的好處是可以不受外部環境影響,股市好壞跟華為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壞處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對於公司經營能力的要求會更高。


參考資料:齊俊傑,解讀《任正非傳》,老齊的讀書圈,知識星球APP


王三鳳理財


華為沒有上市,目前的華為從制度上面也不被允許上市,任正非持有華為的1.14%的股權,其他的股權被9.6萬名員工持有,而這樣的股權結構的公司不能上市,其實真正還是華為不想上市,如果想要上市,可以直接從員工手裡面回購公司的股份,把股份全部收起來,那麼華為不上市,資金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華為內部融資

華為實行了全員持股,員工持有公司的股份,但是這種股份其實是虛擬股,不是真正法律意義上面的股份,而虛擬股是可以被增發的,員工想要認購這樣的股份,就必須花錢來買,那麼這樣的資金就會成為華為的一部分資金,那麼華為就有了資金,因為這個內部融資,所以華為可以在幾年之內迅速得到資金,用於華為的發展。



另外就是華為現金流正常,不缺錢,也不需要過多融資,華為是一家優質的企業,既然是優質的企業,對於供應商和銷售渠道都有著較強的議價權利,華為的應收賬款就會少很多,資金迴流快。

華為不上市也有自己的好處,比如華為不上市,任何關於華為的消息數據可以不被披露,外界也不會知道華為的具體情況和戰略方針,可以迷惑對手,讓華為變得更加安全,增加競爭力。


財道


2018年華為負債率65%,負債進一步降低,這個負債率並不是太高,也不低,華為總資產人民幣6657.92億,那麼負債在4327.27億左右,而所有者權益2330.65億左右。

好了,我們知道投資者的權益有2330.65億,華為是員工持股,總股份持有人大約96768人,我們查了天眼查,華為主要企業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其股東只有一個,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再往上,很簡單的結構:

所以,華為融資的股權部分,全部來自於華為的員工,一部分是員工付出勞動和智慧獲得股權,另一部分是早期,企業困難的時候進行集資而獲得的股權(這個事太早,華為也有過瓶頸期)。所以華為實際上是一家真實的員工集體持股的民營企業。

而債務融資可能比較複雜一點,任何公司的負債都有兩種組成,一種是佔用上下游供應商的佔款,一種是銀行或者資本市場的債券借款。供應商的不用利息。

單位為百萬,其中應付賬款和合同負債來自於上下游供應鏈,也就是客戶和供應商給了華為1525.98億,而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來自於銀行,總共是699.41億。這樣總共2225.39就知道什麼地方來的。剩下的債務有一大筆員工福利,大約981.64億(不差餓兵,華為福利是真不錯)。還有876億的其他負債及102億的準備。

結論很清楚,華為股權融資來自於全體員工,債務融資來自於:供應商、金融機構,華為海外發行的債券,及華為員工。最大的所有人,依然是華為的員工。而供應商對於華為來說,也是巨大的貢獻者,35%的佔款減輕了華為財務負擔(2017年華為的財務費用甚至為負數-5.73億,2018年財務費用僅僅2.53億).


凱恩斯


上市和不上市,都是一些大型公司的選擇。

國外也有一堆的巨型公司不上市的,沒有人規定公司一定要上市。

舉個例子:宜家,樂高,亨氏集團,都是行業巨頭,也沒上市。



國內沒上市的公司也相當多的,手機界的四大家族:華為,小米,OPPO和VIVO,其中三家都沒上市,不光是華為,國內飲料巨頭娃哈哈也沒上市,老乾媽也沒上市。


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麼?最直接,最迫切的就是:融資,如果放在A股你可以說成是“圈錢”,但是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一定要拆了過去的公司架構,任正非過去一直領導者華為,問題是他的股權只有1.6%,一旦上市,誰說了算?大股東說了算,老任只能拱手交權。

上市是有風險的,華為這麼多年來發展迅速,治理的也不錯,真的把老任給換了,請問哪一個敢拍著胸說,在他的領導下,會比老任更強?

上市了就要按照上市公司的玩法,就必須完全拆除過去的華為的治理結構,是福是禍,難說,除非華為特別缺錢,否則上市完全是賭博,萬一要是不好呢?


中國相當多的上市公司,一旦上市,就不做實業了,玩起了虛擬遊戲,有些事情你們可能都不知道,中國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萬億的錢投入到理財,還投了1.2萬億的房地產,這種情況在股市簡直是司空見慣。


華為並不缺錢,他缺錢的話,可以直接發行債券



由於華為年年增長迅速,信用度極好,因此他融資的成本極低,這16億元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利率僅為4.55%,還能發行的出去,信用度高,融資成本低。


那麼問題就來了:

一旦上市,華為要拆了過去的公司結構,甚至可能涉及到換老闆。

拆了過去的公司結構,換了老闆,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你需要去賭。

而上市唯一的好處就是方便融資。

而華為又不缺錢,他可以輕鬆貸款,輕鬆發行債券,而且利率低。

它明明手裡一把的好牌,它為什麼要賭呢?


李建秋的世界


融資的方式說白了,有三種,即向別人借錢、別人投錢和自己賺錢。公司上市可以向廣大股民募集資金用於公司項目投資,俗稱“圈錢”。除了上市可以募集資金以外,公司的名號也會有一定的宣傳,向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借款也會更加容易;通過閱讀華為2018年財報,華為的融資方式主要通過如下兩種方式:

01

銀行借款和發行公司債券

近5年來,華為首選的融資渠道是向銀行借款和發行公司債券(以下簡稱“借款”)。2018年以前,借款總額控制在45,000M(M代表人民幣百萬元)以內,資產負債率控制在70%以下;2018年末借款總額69,941M,較2017年末的39,925M,大幅度增加,增長比例達到了75.2%,主要是為了保障5G、雲、人工智能和智能終端等持續不斷增加的投入。


借款總額雖然大幅度增加了,但並沒有導致公司總體資產負債率的提高,反而,資產負債率降低至歷史低點,至65.00%,說明華為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不斷攀升。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假設公司資產總額2M,負債1M,那麼資產負債率為50%,現在增加借款1M,其他因數不變的情況下,資產負債率必然會增加到66.67%(計算過程為:(1+1)/(1+2)),只有在新增借款1M通過有效的運營,創作至少2M資產的情況下,才能保證資產負債率不會超過50%。

華為借款規模遠不止2M這麼小的金額,所以華為能夠在2018年借款總額增加30,016M的情況下,還能保證資產負債率下降0.2%,實在是不得不讓人眼紅。

另外,2018年借款總額69,941M當中,90%以上都是以華為的信用作為擔保借款或是發行的公司債券,華為的聲譽及其創造價值的能力被金融行業內投資機構普遍認可。在國內,A股上市公司想要向銀行借款,不提供房產土地抵押很難通過銀行的審核。

02

經營淨利反補運營資本

近5年來,華為經營盈利規模不斷擴大,與2014年經營淨利潤27,866M相比,2018年經營淨利潤翻了一倍多,增加到59,345M。

同時由於華為一直未引入社會資本的投資,近幾年不存在現金分紅的需求,當年的淨利潤也就可以全額反補營運資本。


經營淨利潤佔營運資本的比例常年保持在35%以上,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經營資金需求的壓力,降低了財務風險。

華為並沒有社會資本的投資,華為的股權由華為工會(佔98.99%)和任正非(1.01%)持有,華為工會由華為公司在職9萬多名員工持有;所以上述兩種融資渠道是目前華為融資的最主要的途徑。

財經奧迪特


華為的融資渠道很多,據我所知的12年有一次就是內部員工配股,一次集資75億元。而據我所知,那年華為每股1.2元年終分紅每股0.8元!

華為自身因為業務規模逐步增長,必然有因為進出口業務獲得國家開放銀行等進出口業務的銀行的長期貸款支持,加上作為傳統的企業,都會在供應鏈上對所有供應商有賬期,換句話來說,就是都存在擠佔供應商貨款週轉的方式,適當地藉助供應商資金髮展。也就是說,所有的產業的公司比如一百萬的資本金而營收是一個億,真實的流動資金並不需要一個億而可能只是幾百萬。

比如,以前我所在的公司,註冊資金是300萬,但是我所在的公司每年營收在1億到1.5億之間,其中,除了芯片存儲屏幕等需要現金支付,多數都是供應商佔款,以及渠道提前預支部分定金等手段,也包含銀行貸款等。

而華為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員工數量巨大,且因為長期給予內部股份和分紅,員工對股份和所得分紅的信用非常高,這就導致瞭如果華為要內部配股或者增發新股,可以過得新老員工的積極支持。反過來說,華為每年內部員工按照17年的數據平均年收入為75萬,華為每年的淨利潤可以大量分配給員工,而其中再次配股或者增發新股,則可以把員工在利潤分配中獲得的資金再次迴流公司經營中,華為每年支出的員工薪資應該在600多億的水平,利潤也在幾百億的水平,因此可以良性的滾動和不斷獲得內部員工的融資支持。


屠龍刀fei0598


上市融資是企業實現最大化價值體現以及最大化融資的道路,但並不是只有這一條道路。“大商謀道”,華為就是如此,通過自身的資源進行極致化的使用,就算是華為不上市,也是有著大量的資金融入。

一、員工,就是股東。

很難想象,在2011年時華為通過員工進行融資的額度能夠達到270億!這要比上市融資還直接,不需要“排隊”,資金直接投放於產品的研發、市場的運行!這樣的企業,難道會沒有戰鬥力?太具有戰鬥力了!與一般員工持股的企業是不同的,就拿研發而言,如果研發人員能夠自身持股與不持股的狀態完全不同。如果自己持股,公司收益就是自己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研發人員就會一門心思的搞研發,只有研發好了,才能夠輸出更為優質的產品,為自己創收。並且,華為每年都有著紅利派息,高的時候甚至能夠達到50%。所以,旗下的員工就算是貸款也都會去認購一定的華為員工的股份。

當然了,華為方面叫做“虛擬股”。而這種股份也不是所有的員工都能夠進行認購,而是怎樣的呢?“奮鬥者”才能夠擁有。也就是說,在華為作為員工,只要你更加的奮鬥、拼搏,才能夠具有資金進行認購,而不是隨便都是可以買的。所以,在華為創業的期間,這種模式的存在為華為源源不斷的流入入股資金,再加上過硬的技術以及“拼命”的員工,而這一些的支撐又使得華為有著巨大的盈利,再派息給持股的員工,達到了良性循環。

二、通過銀行貸款。

銀行貸款是企業使用自己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華為也是如此。很多人也會發出疑問,華為這麼成功,還需要貸款?不管是多麼成功的企業,相對淨資產比例的貸款並不代表其不成功。華為也是有著銀行貸款的,特別是在海外經營項目時,也會對應著貸一定額度的款項。銀行貸款也是華為主要獲取資金髮展的渠道。

三、未來華為可能上市融資嗎?

個人的觀點是,未來華為並不太可能進行融資上市。為什麼?股份太過於分散,持股的股東可以說達到了所有華為員工的數量。那麼,在股份分散的現狀下,就上市工作安排是很難實現的。

當然了,市場中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未來華為還是有可能實現上市。怎麼講呢?可能存在“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也就類似於阿里巴巴、騰訊上市的模式,相對董事長、負責人在創業時因為需要資金的原因,所以將公司的股份盡數出售。但是公司自己卻仍舊能夠“當家做主”,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將股份受益的權利與股權公司運行的權利相對分離,股東進行受益,而最合適經營公司的人員還是初創團隊。現在華為的股份十分的分散,如果是有著上市需求,也只能是寄託於“同股不同權”的方式。

現在華為的經營十分好,已經是兩個世界第一,對於資金的渴望程度有限。再加上現在全球市場的資金現狀偏緊,而華為的市值又呈現著巨大,就現階段而言,自身企業不缺錢,市場股市的資金也有限。所以,上市融資的需求並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