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大浪淘沙2410011


非上市公司融资,无外乎发行债券,银行借贷,内部融资等。

早年,华为处于低谷,需要融资,无可厚非。

但是近年,华为发展如日中天。

手机业务,服务器业务,大数据业务,通信服务业务全面开花。

盈利能力强劲,现金流充足,应该不太需要融资。


回答完毕 谢谢!!

本人专注大数据,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治理,后台服务 希望大家多多交流学习!


渣渣灰233


华为不上市,并不代表它没有融资的能力,而是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选择不上市。现在很多国内外优秀企业都不愿意上市。国内有老干妈、娃哈哈等企业不愿意上市,而国外有宜家、亨氏集团、乐高等行业巨头选择不上市。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企业不融资,就无法对外扩张,靠自己能力,肯定是做不大的,而上市融资似乎是企业融资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更何况企业一旦上市IPO后,若几年后还是资金短缺,还可以获得再融资。而像华为这么大一个公司,放弃了上市融资的机会究竟为了什么呢?

首先,华为不上市就是要保留原来的股权架构。之前华为的任正非,主要是把股权分配给职工,自己只拿了很小的一部分股权。华为是靠这样的方式来激励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所以华为在通讯、芯片等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沿。若是华为上市后,华为的股权结构会产生变化。任正非恐怕就无法通过股权方式激励员工,

再者,华为看到了上市融资的好处,但也有当年宝能姚振华通过旗下二家保险公司,高调收购万科,一度让万科有被姚振华控股之危。好在姚振华旗下的两家险企是通过举债收购万科,遭到证监会的质疑和调查。而对于华为来说,一旦上市后就有可能被别人控股,甚至有交权的风险。届时,华为就会背离原来发展轨道。事实上,华为也离不开任正非来掌舵。

最后,华为看重的是企业长远发展,而并非是眼前的利益。现在华为走的是技工贸路线,而一旦上市之后,肯定要以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有可能去参与玩金融等虚拟经济的东西了,中国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万亿的钱投入到理财,还投了1.2万亿的房地产,这种情况在股市简直是司空见惯。而对于华为来说,只想走技工贸路线,不想背离原来的原则。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华为上愿意上市,它又靠什么途径来解决自己的融资问题呢?第一,华为与房企不同,房企是高负债经营,而华为业绩年年增长,信用度较高,完全可以发行债券。之前华为发行了16亿元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利率仅为4.55%,而且发行圆满成功,说明华为的信用度高。

第二,华为可以通过企业内部集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问题。华为长期给予内部股份和分红,员工对股份和所得分红的信用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如果华为要内部配股或者增发新股,马上可以得到新老员工的积极支持。而且华为职工的收入也比较高,华为每年支出的员工薪资应该在600多亿的水平,要想内部集资也并非难事。

第三,华为若是要融资,还可以向银行借贷,对于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哪家银行不将其奉为上宾?就算一般有点实力的民企都有“小巨人称号”可获得银行一定的授信额度,更何况是华为向银行借钱?现在是银行害怕华为不肯借钱,而非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借不到钱。华为向银行借钱的成本也很低,根本也无需上市。


不执著财经


家有毈,心不慌!

华为是一家非常注重现金流的企业,任正非的危机意思,在企业家里面做的出类拔萃,时刻将华为想象在冬天里,而华为靠什么过冬呢?那就是棉袄(现金流)。


1: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不仅代表着企业一定时期内的 行啊净流入和流出的数量,还反映业务的现金收支状况,更是一个企业是否稳健发展的标志。而任正非早在华为的“春夏之际”就开始为华为准备“过冬”的棉袄了。

2:你说华为缺钱吗?肯定缺,拿为什么不上市呢?因为华为有其他解决资金的办法,除了充沛的现金流,企业融资有很多方式,包括股权抵押、股权质押,先说说华为是怎么融资的,给大家讲一个华为融资的案例:

股权变现:

1987年华为以两万元注册资金创立不久,华为就开始实行全员持股,华为的全员持股其实质就是内部股,是由华为根据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潜力等分配给员工数不等的股票,由员工出钱购买,也可以贷款购买,未解决资金问题,华为又与各地有点管理部门先后联合建立了27家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大量吸纳邮电系统员工人股,缓解了当时资金匮乏的问题。

这种内部股开中国企业内部管理先河,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华为资金紧张的时候,可以成为企业最关键、最可靠的资金链。同时,由于邮电部门的很多职工也购买了华为的内部股,无形中就帮华为的产品打开了一条巨大的销售渠道。可谓是一举“四得”!

银行贷款:

1999年,我国银行开始逐步实现商业化运作,由于华为资信好,业务发展迅猛,开始有好多银行大规模向华为房贷,例如深圳招商银行推出买方信贷业务,让电信部门从招商银行贷款购买华为的设备,华为再从银行提取贷款,此外,由于华为与各地邮电局成立了合资公司,各电信局有纷纷为华为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帮助华为度过资金难关。


资产变现:

2000年的时候,是全球电信市场不景气的一年,华为的业务也受到冲击,没办法,因为银行的利息压力大,任正非选择将“鸡蛋”换“粮票”,就是把自己的一家子公司(现在的圣安电器)卖给了美国的艾默生电器,换来了7.5亿美元,这样,华为的账上就有几十亿的资金,有了棉袄,华为顺利的熬过了“冬天”。

综上所述: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上市,国内的老干妈、娃哈哈、农夫山泉都没有选择上市,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现金流充沛,其次是因为他们的融资渠道很多,不需要上市,而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现金流充沛,融资渠道多

2:华为是全员持股的企业,一旦上市,会引发股权危机,难免有一些大的投行机构,吞并华为股份。

3:上市之后,大量员工的身价就会暴涨,获得巨额财富,从而丧失了对工作的动力与激情,最后会让华为失去创新力,从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所以,各项利弊权衡,华为不会考虑上市!


蒋昊说经济


其实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就一句话:

华为之所以强大,还能不上市融资,就是因为在股权制度上大刀阔斧的改革。

1、员工购买股票,走出早年经济困境

华为创办后不久,就开始实行最基础的股权定价,1元1股,鼓励员工购买股票。也正是因为这种内部融资,才让华为走出了早几年的经济困境,度过了市场危机。随着华为资产越来越大,早期投资华为的那些内部员工也都获得了好处。

后来,华为甚至跟各大电信管理局合资成立了一家新的控股子公司,华为电气公司,目的就是跟这些客户搞好关系。有这个公司,就绕开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2、股权制度漏洞,引发股权之争

但是后来华为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一些功臣们开始了股权之争。

比如李一男当时的得力干将,研究万门机时候功勋卓著的刘平,2003年刘平把华为告上法庭,原来之前他已经做到了北京研究所所长兼总经理的位置上,但是他的野心开始蠢蠢欲动,2002年他脱离华为,任正非则把他手上的354万股权,兑换成354万人民币,一次性给他。但这一下却激怒了他。

在这之前,华为电气公司被爱默生电气收购了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改名叫做圣安电气。而在清理股权的过程中,员工纷纷要求多加股权,开价1:7,最后商讨后改为了1:4,也就是说华为电气员工离开华为,可以得到1:4的股权折现,那么只给刘平1:1折现,他当然不满意。甚至很愤怒。

此时的华为深陷世纪之讼,正在焦头烂额,而刘平的起诉更是雪上加霜,公司很多元老也纷纷效仿,把华为告上法庭。

幸运的是这次并没有公开审理,才没有酿成更大的麻烦。此时任正非才意识到,华为的股权制度已经漏洞百出,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

3、让华为的内部股票流通

此时任正非拿出了30亿资金,宣布华为内部80%以上员工,都拥有公司旧部股票的购买权,也就是说,华为内部已经成了一个小型的股票市场,大家可以出资购买股票,也可以选择卖出股票而离开。

这个举措让华为在困难时期,仍然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流。要知道毕竟这是个十几万人的公司,每人拿出1万元,那就是10几亿,但同样每人兑现1万,就是十几亿资金的损失。

所以当时华为其实挺危险的,如果经营不能够持续好转,华为很可能会遭遇到股票的兑付危机。可能一下就垮了。任正非弄不好也要跑路了。

跟那些P2P不同的是,华为确实有强劲的实业在支撑。这才能够稳定住内部员工的投资人,大家看到公司持续向好,所以才会愿意持有股票而不兑现。

另外,让公司的内部股票流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

不用再担心有人离职,会让公司产生资金压力,以前都是公司拿钱出来接回离职者的股票,现在则是员工自愿购买,不需要公司再出资了。等于进一步的缓解了公司资金的压力。

最后一步,任正非成立了华为控股,彻底清理股权,将过去员工隶属的华为工会和华为技术的股权,全都装到华为控股里面。

接着压缩期权的额度,为原来内部股的三分之一每年行权最多只能四分之一,这样还是为了降低华为的资金负担。也缩小了新老员工之间的差距。在分配体制上,全公司更加趋向于公平。这就极大的调动了新员工的积极性。

4、帮助员工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华为的股权

任正非还为了锁定员工,帮助员工向银行申请贷款,来买华为的股权。

员工只需要出15%的钱,其余的都可以贷款,而股权会押在银行,这样就相当于分散了风险,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相当于加了6倍的杠杆,收益就更大了。

买华为的股权,要比买房子更划算。

所以经过这一番严密设计之后,达成了一个多赢的格局:

员工更愿意买公司的股权了,因为有巨大的收益,而他们多持股之后,干劲也就更足了;

对于华为来说,更多员工拿走股权,也就保证了公司的资金流充裕,同时把风险分散给了员工和银行;

银行也觉得这是个好生意,随着华为的成长,这些股权不断增值。银行也能通过利息收益,分到一杯羹。

有一次摩根斯坦利的投行团队造访深圳华为,任正非都避而不见,这让大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琦很不满,跟华为负责接待的费敏说,你们拒绝了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

任正非知道后感觉好笑,他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他带来的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找他投资,我要找的是买我设备的人。

5、内部股权融资的好处与弊端

这套制度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公司必须蒸蒸日上,如果哪天华为业务不行了,开始业绩下降了,可能仍然会遇到挤兑的麻烦。

到时候可能还有反身性的问题,股价跌,赎回多,反而让业务负担更重,进而打压业务。这个风险是挺大的。甚至有可能突然之间就倒掉,不知道这个黑天鹅的风险,任正是怎么防范的。

内部股权融资的好处是可以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股市好坏跟华为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对于公司经营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参考资料:齐俊杰,解读《任正非传》,老齐的读书圈,知识星球APP


王三凤理财


华为没有上市,目前的华为从制度上面也不被允许上市,任正非持有华为的1.14%的股权,其他的股权被9.6万名员工持有,而这样的股权结构的公司不能上市,其实真正还是华为不想上市,如果想要上市,可以直接从员工手里面回购公司的股份,把股份全部收起来,那么华为不上市,资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华为内部融资

华为实行了全员持股,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但是这种股份其实是虚拟股,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面的股份,而虚拟股是可以被增发的,员工想要认购这样的股份,就必须花钱来买,那么这样的资金就会成为华为的一部分资金,那么华为就有了资金,因为这个内部融资,所以华为可以在几年之内迅速得到资金,用于华为的发展。



另外就是华为现金流正常,不缺钱,也不需要过多融资,华为是一家优质的企业,既然是优质的企业,对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都有着较强的议价权利,华为的应收账款就会少很多,资金回流快。

华为不上市也有自己的好处,比如华为不上市,任何关于华为的消息数据可以不被披露,外界也不会知道华为的具体情况和战略方针,可以迷惑对手,让华为变得更加安全,增加竞争力。


财道


2018年华为负债率65%,负债进一步降低,这个负债率并不是太高,也不低,华为总资产人民币6657.92亿,那么负债在4327.27亿左右,而所有者权益2330.65亿左右。

好了,我们知道投资者的权益有2330.65亿,华为是员工持股,总股份持有人大约96768人,我们查了天眼查,华为主要企业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其股东只有一个,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再往上,很简单的结构:

所以,华为融资的股权部分,全部来自于华为的员工,一部分是员工付出劳动和智慧获得股权,另一部分是早期,企业困难的时候进行集资而获得的股权(这个事太早,华为也有过瓶颈期)。所以华为实际上是一家真实的员工集体持股的民营企业。

而债务融资可能比较复杂一点,任何公司的负债都有两种组成,一种是占用上下游供应商的占款,一种是银行或者资本市场的债券借款。供应商的不用利息。

单位为百万,其中应付账款和合同负债来自于上下游供应链,也就是客户和供应商给了华为1525.98亿,而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来自于银行,总共是699.41亿。这样总共2225.39就知道什么地方来的。剩下的债务有一大笔员工福利,大约981.64亿(不差饿兵,华为福利是真不错)。还有876亿的其他负债及102亿的准备。

结论很清楚,华为股权融资来自于全体员工,债务融资来自于:供应商、金融机构,华为海外发行的债券,及华为员工。最大的所有人,依然是华为的员工。而供应商对于华为来说,也是巨大的贡献者,35%的占款减轻了华为财务负担(2017年华为的财务费用甚至为负数-5.73亿,2018年财务费用仅仅2.53亿).


凯恩斯


上市和不上市,都是一些大型公司的选择。

国外也有一堆的巨型公司不上市的,没有人规定公司一定要上市。

举个例子:宜家,乐高,亨氏集团,都是行业巨头,也没上市。



国内没上市的公司也相当多的,手机界的四大家族:华为,小米,OPPO和VIVO,其中三家都没上市,不光是华为,国内饮料巨头娃哈哈也没上市,老干妈也没上市。


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么?最直接,最迫切的就是:融资,如果放在A股你可以说成是“圈钱”,但是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一定要拆了过去的公司架构,任正非过去一直领导者华为,问题是他的股权只有1.6%,一旦上市,谁说了算?大股东说了算,老任只能拱手交权。

上市是有风险的,华为这么多年来发展迅速,治理的也不错,真的把老任给换了,请问哪一个敢拍着胸说,在他的领导下,会比老任更强?

上市了就要按照上市公司的玩法,就必须完全拆除过去的华为的治理结构,是福是祸,难说,除非华为特别缺钱,否则上市完全是赌博,万一要是不好呢?


中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一旦上市,就不做实业了,玩起了虚拟游戏,有些事情你们可能都不知道,中国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万亿的钱投入到理财,还投了1.2万亿的房地产,这种情况在股市简直是司空见惯。


华为并不缺钱,他缺钱的话,可以直接发行债券



由于华为年年增长迅速,信用度极好,因此他融资的成本极低,这16亿元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利率仅为4.55%,还能发行的出去,信用度高,融资成本低。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一旦上市,华为要拆了过去的公司结构,甚至可能涉及到换老板。

拆了过去的公司结构,换了老板,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你需要去赌。

而上市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融资。

而华为又不缺钱,他可以轻松贷款,轻松发行债券,而且利率低。

它明明手里一把的好牌,它为什么要赌呢?


李建秋的世界


融资的方式说白了,有三种,即向别人借钱、别人投钱和自己赚钱。公司上市可以向广大股民募集资金用于公司项目投资,俗称“圈钱”。除了上市可以募集资金以外,公司的名号也会有一定的宣传,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款也会更加容易;通过阅读华为2018年财报,华为的融资方式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式:

01

银行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

近5年来,华为首选的融资渠道是向银行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借款”)。2018年以前,借款总额控制在45,000M(M代表人民币百万元)以内,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0%以下;2018年末借款总额69,941M,较2017年末的39,925M,大幅度增加,增长比例达到了75.2%,主要是为了保障5G、云、人工智能和智能终端等持续不断增加的投入。


借款总额虽然大幅度增加了,但并没有导致公司总体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反而,资产负债率降低至历史低点,至65.00%,说明华为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不断攀升。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假设公司资产总额2M,负债1M,那么资产负债率为50%,现在增加借款1M,其他因数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必然会增加到66.67%(计算过程为:(1+1)/(1+2)),只有在新增借款1M通过有效的运营,创作至少2M资产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资产负债率不会超过50%。

华为借款规模远不止2M这么小的金额,所以华为能够在2018年借款总额增加30,016M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资产负债率下降0.2%,实在是不得不让人眼红。

另外,2018年借款总额69,941M当中,90%以上都是以华为的信用作为担保借款或是发行的公司债券,华为的声誉及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被金融行业内投资机构普遍认可。在国内,A股上市公司想要向银行借款,不提供房产土地抵押很难通过银行的审核。

02

经营净利反补运营资本

近5年来,华为经营盈利规模不断扩大,与2014年经营净利润27,866M相比,2018年经营净利润翻了一倍多,增加到59,345M。

同时由于华为一直未引入社会资本的投资,近几年不存在现金分红的需求,当年的净利润也就可以全额反补营运资本。


经营净利润占营运资本的比例常年保持在35%以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营资金需求的压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华为并没有社会资本的投资,华为的股权由华为工会(占98.99%)和任正非(1.01%)持有,华为工会由华为公司在职9万多名员工持有;所以上述两种融资渠道是目前华为融资的最主要的途径。

财经奥迪特


华为的融资渠道很多,据我所知的12年有一次就是内部员工配股,一次集资75亿元。而据我所知,那年华为每股1.2元年终分红每股0.8元!

华为自身因为业务规模逐步增长,必然有因为进出口业务获得国家开放银行等进出口业务的银行的长期贷款支持,加上作为传统的企业,都会在供应链上对所有供应商有账期,换句话来说,就是都存在挤占供应商货款周转的方式,适当地借助供应商资金发展。也就是说,所有的产业的公司比如一百万的资本金而营收是一个亿,真实的流动资金并不需要一个亿而可能只是几百万。

比如,以前我所在的公司,注册资金是300万,但是我所在的公司每年营收在1亿到1.5亿之间,其中,除了芯片存储屏幕等需要现金支付,多数都是供应商占款,以及渠道提前预支部分定金等手段,也包含银行贷款等。

而华为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员工数量巨大,且因为长期给予内部股份和分红,员工对股份和所得分红的信用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如果华为要内部配股或者增发新股,可以过得新老员工的积极支持。反过来说,华为每年内部员工按照17年的数据平均年收入为75万,华为每年的净利润可以大量分配给员工,而其中再次配股或者增发新股,则可以把员工在利润分配中获得的资金再次回流公司经营中,华为每年支出的员工薪资应该在600多亿的水平,利润也在几百亿的水平,因此可以良性的滚动和不断获得内部员工的融资支持。


屠龙刀fei0598


上市融资是企业实现最大化价值体现以及最大化融资的道路,但并不是只有这一条道路。“大商谋道”,华为就是如此,通过自身的资源进行极致化的使用,就算是华为不上市,也是有着大量的资金融入。

一、员工,就是股东。

很难想象,在2011年时华为通过员工进行融资的额度能够达到270亿!这要比上市融资还直接,不需要“排队”,资金直接投放于产品的研发、市场的运行!这样的企业,难道会没有战斗力?太具有战斗力了!与一般员工持股的企业是不同的,就拿研发而言,如果研发人员能够自身持股与不持股的状态完全不同。如果自己持股,公司收益就是自己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研发人员就会一门心思的搞研发,只有研发好了,才能够输出更为优质的产品,为自己创收。并且,华为每年都有着红利派息,高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50%。所以,旗下的员工就算是贷款也都会去认购一定的华为员工的股份。

当然了,华为方面叫做“虚拟股”。而这种股份也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够进行认购,而是怎样的呢?“奋斗者”才能够拥有。也就是说,在华为作为员工,只要你更加的奋斗、拼搏,才能够具有资金进行认购,而不是随便都是可以买的。所以,在华为创业的期间,这种模式的存在为华为源源不断的流入入股资金,再加上过硬的技术以及“拼命”的员工,而这一些的支撑又使得华为有着巨大的盈利,再派息给持股的员工,达到了良性循环。

二、通过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企业使用自己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华为也是如此。很多人也会发出疑问,华为这么成功,还需要贷款?不管是多么成功的企业,相对净资产比例的贷款并不代表其不成功。华为也是有着银行贷款的,特别是在海外经营项目时,也会对应着贷一定额度的款项。银行贷款也是华为主要获取资金发展的渠道。

三、未来华为可能上市融资吗?

个人的观点是,未来华为并不太可能进行融资上市。为什么?股份太过于分散,持股的股东可以说达到了所有华为员工的数量。那么,在股份分散的现状下,就上市工作安排是很难实现的。

当然了,市场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未来华为还是有可能实现上市。怎么讲呢?可能存在“同股不同权”的方式,也就类似于阿里巴巴、腾讯上市的模式,相对董事长、负责人在创业时因为需要资金的原因,所以将公司的股份尽数出售。但是公司自己却仍旧能够“当家做主”,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将股份受益的权利与股权公司运行的权利相对分离,股东进行受益,而最合适经营公司的人员还是初创团队。现在华为的股份十分的分散,如果是有着上市需求,也只能是寄托于“同股不同权”的方式。

现在华为的经营十分好,已经是两个世界第一,对于资金的渴望程度有限。再加上现在全球市场的资金现状偏紧,而华为的市值又呈现着巨大,就现阶段而言,自身企业不缺钱,市场股市的资金也有限。所以,上市融资的需求并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