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里的有些职工越来越沉默了?

裂缝中望星


为什么企业里的有些职工越来越沉默了?

这是个复杂成因的问题,可能是个人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公司组织的原因。


一、学会闭嘴是职场中成长的必修课


我大学参加过辩论比赛,那段时间简直就是干劲满满。从初中开始我就是一个很爱表达的人,喜欢说话,喜欢输出观点。所以在刚接触辩论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我如鱼得水的地方。

当时指导我辩论的一个学长感觉到了我的特点,他指出了我的一点问题:爱说的人通常都容易忽略掉听。

辩论当中,不是你单纯地输出观点就行,更重要的是要听对方在说什么。在自己的发言中根据对方的言论,有意识地进行拆解和回应,才有可能获得胜利。

想一下,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因为太想证明自己,往往都会用力过猛。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爱表达。

不管是开会还是私下交流,初入职场的人都喜欢就某个工作或者公司里一些看不惯的事指点一番。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我们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被更多人听到,说白了,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一些事情。

那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闭嘴了呢?发现表达并不能起到正向作用的时候。

可能是遇见了别有用心的人,可能是言多必失说错了什么,也有可能是你并没有受到什么阻挠陷害,而是自己突然发现说了这么多,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说话的目的不在于说,而是在于被听见。

当我们人微言轻的时候,即便说的是对的,声音也很容易被周边的环境淹没。

金星曾经在自己的脱口秀上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有观众说自己也想像她一样怼天怼地,无所畏惧。金星表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说话也是没人听,很正常,所有年轻人先不要总想着说,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一切想要的,包括话语权,自然就会来。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们还不够老练的时候,说出的话未必是对的。

尤其是在工作中,初入职场,我们只是一个执行人员。都说屁股决定脑袋,这话没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图灵在研发出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之后,虽然能够识别德军袭击的时间地点,但他却没有立刻让被袭击处的人民躲避灾难,同为研发人员的人不解,痛骂图灵没有良知,但图灵却说,我们如果立刻做出反应,德军就知道了这套密码系统已经被我们破译了,所以,为了躲避更大更重要的袭击,我们只能先选择沉默。

任正非说,来华为没到5年的人,如果给他发邮件说一些公司战略相关的问题,直接开除。

其实工作久了就会发现一件事,有的时候面对的选择并不是一个好一个坏,而是两害取其轻。初入职场的我们只能发现自己看得到的问题,但更高层面的一些事是不清楚的,也许就像图灵的同事一样,只看到了这次灾难,就蹦着高说要躲避。

殊不知,如果真的那样做了,换来的确实更坏的结果。

无论如何,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慢慢学着闭嘴,不是犬儒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倾听,学会了思考一件事背后的复杂。


二、绝对安静不如适度的噪音


虽然我们休息的时候都喜欢安静,但从医学的角度考虑,绝对安静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那样的环境甚至我们呆不了2小时。

同样的,我们每次饭前都要洗手,怕把细菌吃进肚子里会生病。但绝对无菌的环境也不适合人类生存。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个朋友,抽烟很凶,一天两包到三包的量。他媳妇说想要孩子,这哥们也是意志力坚定,一咬牙决定戒烟。从说戒那天开始,一根不抽,维持了半个多月,口腔溃疡到吃不下东西,嗓子眼那都是溃烂的,去找医生看,医生寻思了半天问他,你过去抽烟吗,他说抽,医生问是不是抽的很多,他说很多,一天两三包。医生一拍大腿说,这就对了,你口腔里菌群失衡,你过去抽那么狠不能一下子戒,得循序渐进,现在开始每天少抽点就行。最后,谁再说他抽烟,他都一脸嘚瑟地说,我得抽,我这是医嘱。这是真事。

公司里也是一样,肯定是不能让谁都出来指点两句,但当沉默变成了大多数的时候,也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当大多数人都在企业内选择沉默的时候,只能说明一点,企业的氛围和机制是不鼓励个体表达观点的。

虽说不能每个人的观点都被落实,但企业是绝对需要不同位置人的声音的。即便你是一个初入职场的人,你的一些想法并不能考虑周全,但适当的观点输出便于企业掌握一线情况。

我曾经就职于一家全球最大的科技金融公司,这家企业每周五晚上都会有一个CEO听证会,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那天晚上,带着自己的建议或者疑问和CEO当面聊10分钟。即使你是一个还没转正的小白,也拥有这项权利。

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员工,只有当整个团队都能往一处用力的时候,企业才有可能正向发展。

而当大多数都选择沉默的时候,往往不是大家都默认了,而是都懒得说了。

员工是否能拥有一个良性沟通的环境,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容错度。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会在企业中选择沉默,肯定是说过些什么,又碰了一鼻子灰,久而久之,就只能选择沉默。

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这毋庸置疑,要想自己的团队能够持续成长,就必须要对错误有一定宽容度。

这就是一家企业的格局。


我们应该沉默还是发声?


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们也会常常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是该说话呢还是该沉默呢?我认为,话还是一定要说,只是要掌握好如何说话的技能。

1.不谈感受,只谈事实。

我们很多时候不太想在职场说话,有一点原因是怕触碰到别人的利益。就是我只想就事论事,但很容易会变成给别人打小报告。

这时候就注意一点,不要谈自己的感受,只谈发生的既定事实。

比如,小刘最近有些懒散。这就是你的感受,懒散是你判断的,是你觉得他懒散。

但换种方式:这个月小刘迟到了5次,该交付的工作延期了2天。这是客观事实,你只呈现。

说自己的事也是一样。

领导这次安排不公平,这种话就是感受,不要说。你要说给别人安排的是什么,给自己安排的是什么,工作内容有什么差别,完成起来从时间和可行性角度看又如何。

2.私下不说闲话。

工作的事放到台面说。

话说的对不对是看场合的,你在开会的时候表达不满就是正常,但如果你在私下喝酒的时候表达,那就叫说闲话。

3.学会提问。

不要用质疑的口吻说话。

人都有情绪,一个人的情绪也很容易带起对方的情绪。说话一定要讲究词语的用法,我最怕和那种自诩“我不会说话”的人聊天。

真正不会说话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不会说话的。既然你都意识到了这件事,为什么不改改。开场前先说一句“我不会说话”,不就是想先打一针预防针,然后开始肆无忌惮地说么。

好的提建议和发表观点的方式,就是提问。你把你要说的事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注意,语气平和,然后一点点把问题抛给对方,让他理解你遇到的问题的什么,引导对方站在你的角度思考。


王索斯的胡言乱语


我有个同事,属于很有想法的那种,后来慢慢就不再表达自己了,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刚进来的时候,特别的有冲劲。不论看到什么,总觉得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可以有一番作为。

可他的主意,在领导眼里就是个异类。

对于领导来说,现在就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去改?每一次的改动,都会牵涉到一波人。做好了是功劳,可没做好,那就是自找麻烦。

于是,在一次次尝试下,都被领导无情地骂了回来之后,他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了。领导不想去改变,想要让自己过得舒服,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从。

只有让领导把他当自己人,他才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之前的每一次尝试,领导批评了不算,其他同事也是指指点点,不是说他傻,就是说他想法不单纯。

在所有人都向着领导的时候,如果出现异类,最好的办法就是群起而攻之,这样领导才不会对自己起疑心。

每一个人,或许没有恶意,他们也只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服一点。可对异类来说,一直孤军奋战,真的太难。

于是,他也就加入了那群庞大的队伍里,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之一。

所以,

不止职工,所有人都是越长大越沉默。因大家太明白一句话:祸从口出。这个社会在某些时候,比你想象的还要坏。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一句毫无指向的话,在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嘴里,会转述出什么样的意思。

只有说慢一点、说少一点,才能减少那些不怀好意。

在面对领导时,存在“屁股决定脑袋”的可能,但整个大的环境,本质上没多少区别。

领导为什么不敢做出改变?也不能全怪领导,毕竟他也要对上层领导负责。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上层领导肯定直接追责下层领导。

那最大的领导,公司老总又要对谁负责呢?对董事会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全体员工负责。

对上,董事会要看到公司的发展,股东要看到公司赚钱。对下,还要确保这些员工不至于发不出工资,导致公司破产。

既然现状,至少从表面上来说,可以满足现在的各方利益,那为什么不继续保持?谁也承担不起,变革带来的失败。

这个理由,从公司到社会,普遍适用。

只有当不得不变的时候,才会出现变革。因为不变革,只有死路一条。

举个非常小的例子,自己不想结婚,可最终依旧架不住爸妈的催婚,就是因为现在社会,还是被父辈的观念影响。

极少数人能够逃脱这种现状。之所以逃脱,要么是自己太决绝,要么是父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想要整个社会改变,只有等这一代长大了,才有根本性的变局。可是,想过没有,当这一代长起来之后,或许再下一代,又和这一代的观念不一样了。

一定会有一些不沉默的人,可绝大多数,最后都是沉默的。现在就是如此。

以后或许会有改变,也一定会改变,可并不是一时半会的事。

凡事都有个过程。在过渡阶段,是很难看出变化的,但不代表变化不会有。

就像上面说到的结婚的例子,每年结婚率降低,就是一个趋势。以后,可能想别人催婚,都没人再催了。

所以,不是说沉默不好,而是沉默是现在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等社会变了,方式自然也会改变。

我是@次等大叔,豆瓣读书认证作者。著有《从零开始学招聘》,合著《HR软实力》,头条等多平台签约作者。10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擅长生涯咨询、职业规划与心理辅导。欢迎关注,为您解惑!

次等大叔


这种情况已经在现在的职场中,越来越常见了,因为很多员工有了一定经历和阅历之后,他们在公司就不怎么很活跃的表现,反而对一些人际关系,甚至是升职提拔加薪等都看得比较淡了。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表面上看是人与人价值观不一样,或者是性格不同,职业目标不同,但从本质上看,还是有更多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很多的职场人也已经明白过来,岗位标签并不是很重要

像我在刚毕业的那一两年,我在找工作的时候特别关心一件事,就是应聘的岗位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称号,比如说设计主管运营经理,还有客户主管之类的,后来工作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我这个想法是特别的傻逼,因为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职场潜规则,或者是一些升职加薪,这些都是虚的,都是一些领导或者公司给我自己画的饼,我自己还费尽心机转转的去讨好别人,原来这些根本就没有用。

所以后面我就越来越沉默,不怎么再去研究潜规则,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而公司很多那些表面上活跃的小人,他们反而喜欢这些一大堆的标签,比如说担任某某经理,甚至是某某副总,实际上也就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是没有力量的,是一个人虚荣的表现,与其去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还不如给我多发两个月奖金来的实在。

第二,沉默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路线

如果你是在体制内的公司,那么你一定不能沉默,因为你要发展下去,就只能靠自己的活跃性,必须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公司文化去讨好你的上级,了解你的上级的和领导的工作作风,那么只要你能得到他们的认可,然后你顺着领导给你安排的职业路径,一直往上走,混得好的话,就基本上能在公司做到一个管理层,这种模式,就适合那些在体制里面,想带一辈子的人,虽然在这里没有什么太大的个人发展机会,但是如果你只要不犯错,你可以混到60多岁,甚至是一辈子都没问题。

但是我们大部分的职场人都是在一些私人企业,甚至是一些很小的创业型公司,这个时候你就应该非常清楚自己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公司里的某个岗位,也不是事务性的工作,而是这个社会分工产业里的一个环节,这环节很小,但只要能够在市场中心的价值,那就值得,因此,这类的职场人,他们都会有清晰的目标,都能认识到为这个公司工作不是为他的某个职位工作,而是为了市场的存在。

因此这些人平时都会默默地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能力,去达到这个市场的专业水准,因为他们根本不用强迫自己去适应某个环境,也不用去讨好谁?所以说他们可以在公司沉默下去,因为沉默就代表他们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不用得到领导的认可。

第三,沉默可以,但必要的人脉关系还是要有

如果你还是在20多岁年轻的时候,那么你可以选择一个有前景的方向,不管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中沉默,或者是活跃他们,你都应该不断的积累自己的专业和人脉,如果你所在的行业已经往下了走下坡路了,那么你需要尽快把自己迁移到另一个比较有前途的行业中,然后持续的积累,不管你是在沉默中,还是在活跃中,其实对你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而沉默,不要把获取薪酬奖金作为你的第一财富资源,而是在职业生涯中要寻找到更多的合适的事业合伙人,这些人会贯穿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众合创生涯中。

最后我想说,你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沉默下来没?没发展,自己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还在职场中,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还是要有一定的情商,包括你与人的一些交流和人际沟通能力,因为这个职场不是一个人的职场,很多工作也是需要协分工协同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很多时候,必要的时候,你要放下你的沉默,和大家一起分工协作。这样你才能获得更多的技术资源和人脉资源

欢迎关注@彪悍猫先生,多年上市公司经验,资深媒体人,设计师,每天分享职场干货,让你一路逆袭

彪悍猫先生


这个我知道。本人就是一家企业职工。第一,以前当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然而就是当炮灰,利益争来了,却遭到领导打压,排挤,而得到好处的同事背后嘲弄你。以前有的同事像我这样,只好辞职。第二现在年龄大了,也不想多说,出去也没有发展。第三,企业给交五险,为了保险,凑合干呗。说话又不想辞职,只能禁声!


薛恩福


所谓“沉默是金”,有时候沉默不一定都是坏事。但如果一家企业里头以前比较活跃的员工氛围,大多数人突然变得沉默起来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反常现象,一定有内在的原因。

我以前就有个同事,刚入职的时候非常活泼,可做了几年以后却变得异常沉默,后来谁料到原来是得了抑郁症,并且抑郁症的原因就是和她的直属领导有关。

总之,沉默的原因各种各样,我们需要加以区分来探讨。

下面,结合我个人职场经验,我说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越来越沉默,可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失望

我曾经在一家民营的家族企业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就体会过员工“沉默”的这种状况。

当时在那家公司,老板用人都喜欢自己身边的亲戚或信任的朋友,职业经理人即便加入了,也没有实际的权限。

所以员工在这家公司想要出头,短期内都看不到什么希望。

因此时间一长,这公司里的员工就变得越来越沉默了。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多提意见,或者为了公司出谋划策,最终也不会得到重用,甚至明明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一些建议,因为触犯到了家族领导们的利益,都会石沉大海,不予采纳。

这种情况在任何公司都可能会出现,主要还是管理层的影响。

一家企业没有广开言路的文化,不鼓励员工发挥主人翁作用,大家不愿意多说话就很正常。

并且,这种“沉默”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企业的失望感,要么继续留在公司里打工(但也仅仅只是打工而已),要么就干脆选择了离职。

二、越来越沉默,可能是与领导或同事关系出现了问题

职场人际关系,往往也是影响员工沟通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我此前提到的我那个同事的案例,她刚入职时真的非常活泼,性格也很外向,可后来就是换了个新领导以后,产生了变化。

那个新领导是个5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为人非常强势,且小心眼。

而我那个同事呢,年纪轻,说话也没啥顾虑,直来直去。

和新领导相处一阵子后,就得罪了她,所以后面就开始遭到领导的打压与报复。

时间久了,她慢慢就有了一些抑郁症的症状,人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可见,职场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工作受到影响,自身的性格可能也会产生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的情绪管理,如果真的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受到领导批评了,也需要能自我排解与调整;另一方面,也要也会积极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困境,避免长时间在负能量的状态下工作或生活。

三、越来越沉默,可能是离职的一种征兆

当一个员工从平时好好的工作状态,到了突然沉默寡言起来,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他打算要离职了。

我做了这些年HR,对员工的这种心态变化还是掌握到了一定的规律。

比如曾经有个同事小赵,20多岁的小伙子,正是阳光男孩的年纪,和同事们关系处得也都挺不错,尤其是中午吃饭后,常常给大家讲一些笑话段子。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就变得低调起来,和大家聊天也少了,经常还向领导请假。

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我们明白了原因。

原来小赵要离职了,他已经向领导递交了辞职报告,要跳槽到同行业另一家公司去了。

离职面谈还是我做的,我说:难怪你都不爱和我们说话了,是要另谋高就了呀!

小赵有些难为情的表情,他说主要也是自己的心思都不在公司里了,想着去新平台赚更多的钱。

所以我们做HR的,往往就会对员工的这种变化更加敏感一些。

四、越来越沉默,还可能是因为家庭或生活中的变故

除了工作原因本身,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也会受到家庭与生活的影响。

因为我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曾经就有遇到过这样的咨询来访者。

比如有位访客,自己的丈夫车祸去世了,她的性情就大变,原来非常开朗的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在工作中和同事都不怎么打招呼,心情一直很低落。

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咨询,她才慢慢有了一些好转的迹象,可毕竟这个生活打击对她的家庭来说太大了,一时半会确实很难走出来。

所以,如果她的同事和领导知晓这样的情况,也需要对她多关心和理解,帮助她重新恢复以前的那个自己。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者:丁路遥知事,头条签约作者,职场教育领域营销号排行榜前十,2019年度职场领域十大头条号,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资深职业规划师,擅长个人职业咨询与心理咨询辅导。欢迎点击关注我。

丁路遥知事


企业里的员工越来越越沉默,这与企业领导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企业领导可分为高层、中层、及基层多种,往往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基层领导那里就受到了打压与挫伤。基层领导大多是从一线员工中提拔,员工在业务、技术等方面,一但初露锋芒,对基层领导造成威胁,会冲击他的地位,你这些普通员工就会费遭到打压,员工的意见不听取,员工的建议不采讷,就象一个土皇帝,一言堂。往往就这样!挫伤了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慢慢的员工也就沉默了。这只是其中之一,个人观点!大家怎么认为呢?


周平4173


太正常不过了,有一些资历的老员工,都会选择沉默的。你要问这个资历是多久,一年左右吧。


升级加薪难道不好吗,在领导面前活跃难道不好吗。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职场水很深,完全不是你在学校学习好,老师就会器重你的那种感觉,偏向你,NO.

但凡入职一段时间,对于自己所工作的环境,领导的脾气,同事的感觉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一切都看淡了,因为有些事,无论你怎么努力,然并卵。

2,付出和收获有时候,就是不成正比,你气不气?

明明自己绩效很好,工资却不高;

明明自己最努力,升职的却不是自己;

有时候强出头,反而更累却又不讨好。

......


熟悉了生存的潜规则,自然是有部分人要沉默下来的,有想法的员工,会选择爆发,方式有很多种:

①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②想想办法,干他一票,然后走人。

③等你用到我的时候,我也甩脸给你看。


职场就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万物百态,就连人都有好坏之分,所以对于职场也别怕,万物分两极,没有必然。

对于超能力者,什么潜规则在你那里不适用,因为你的存在,就是规则


心若暖阳


原来的企业领导一切为职工着想,现在的领导自己都捞不够。金钱第一位。我所在的工厂是连年亏损的,可厂里的大部分领导的孩子都送到国外去了,我们现在在职职工的工资满勤我指的是一个月没有一天休息日,也就三千多块钱。悲哀呀!有什么好说,领导看你哪哪都不顺眼。为了将来的退休金,也只能如此了。保持沉默吧,怨只怨自己没本事!


馨子孤云1


根据我多年的领导与咨询培训实践,员工的沉默往往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

- 领导对信任的破坏——领导层的诚信对于维持关系、保持员工专注和精力充沛是至关重要的。不遵循公司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不信任。

-缺乏领导的一致性——公平,始终如一的应用,导致员工之间的信心增长。当领导有偏袒、裙带关系或不正当行为时,员工会感到不安全。

- 员工感到被忽视——没有被倾听、被忽视或贡献没有被承认都会导致冷漠。能量被吸出系统,人们失去信心。

- 领导的不诚实——领导的不诚实会产生不信任。员工很容易察觉到不诚实,讨厌任何被欺骗的企图。

- 信息和沟通不足——当管理者为了权力而保留相关信息,或未能与员工充分沟通时,员工会感到被忽视和没有价值。

- 领导自私-领导奖金多,员工工资增长少,福利和价值观被“双重标准”,以适应领导的愿望,等等。

- 领导缺乏远见-当领导在一个模糊的方向感下运作,很少或没有沟通预期的未来状态。

员工的“安静”是一种组织警报,领导层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行动。内省是必要的,因为缺乏激情的根源往往在于领导不当、忽视或自私。





思维游牧


为什么企业里有些职工沉默了?我理解的沉默是没有了活力动力!这种现象在国企很明显,为什么会这样??

职工没有不努力的,但是人太多,不是说你努力就能成功。自己是企业职工,没有能力离开,加上企业薪水还可以,没有魄力离开,只能这样混日子,当看到没有希望时自然没有活力动力。

企业的做法或者说领导的所作所为,让职工失望了,没有信心了。说实话现代企业大多是利益至上,企业太抠,职工的薪水拿不全,甚至克扣。

企业对职工实行严格监管考核,甚至月月考试,摄像头、残酷的工作制度。越是效益不好,对职工越苛刻。其实与职工有什么关系?

一个企业都是拉关系送礼造假不良现象,前线后勤矛盾,薪水相差不大甚至不低于前线职工。

有些工作没法发展,性质决定了。后勤部门领导过多,前线职工太辛苦,公司活跃的都是有能力的和有关系的人,或者能有用的部门,其他没有什么了变化的,这些职工怎会有活力动力??

不尊重劳动者,不重视劳动者的薪水,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一心只注重业绩,还有什么企业感情??

沉默就是无奈,沉默就是干活拿钱,还谈什么爱岗敬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