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代文化最高峰的代表性人物,書壇巨擘有哪些?

書香苑360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裡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在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書法大家。在浩瀚的書壇星空閃爍璀璨光輝的明星中,有這麼二十位具開創性代表性的大家更具耀眼光輝。

1、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秦代大書法家李斯

作為秦始皇戰略謀士的李斯,他的人生獲得極大成功。政治上的登峰造極,使他文化上獲得英雄造時勢的機遇。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李斯成為中國文字全國統一工程的總設計師。在李斯主持下,中國文字擁有了一種新的統一形式——小篆。從商代甲骨文以來,在“六書”(六種造字法)引導下各諸侯國創造的“同字異形”文字,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春秋戰國以來“文字異形”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中國文字的 “構字法”(筆畫構成)基本定型,中國書法的“造字時代”結束。接下來,中國書法進入“造形”時代。李斯因為其在小篆創造和推廣方面的功績,歷史給予他極高榮譽,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稱其書法為:“畫若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

2、讓學界為之癲狂——東漢大書法家張芝

東漢是中國書法從實用藝術向實用兼抒情表現“兩棲”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秦漢之交開始的中國書法筆法革命——“隸變”,解放了文人手中的毛筆,也解放了知識階層心靈。敦煌張芝,“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後人稱他為“草聖”。文獻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他是當時知識界的一個讓人忌妒的偶像。東漢文獻《非草書》記載了當時他的草書風靡知識界的盛況:“餘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張芝)之草書過於希(稀、珍視)孔(子)、顏(回)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這些學生痴迷書法近於癲狂,以至於一位很“道學”的學者趙壹憤怒難忍,專門寫了一篇《非草書》大加伐撻:讀書人都痴迷草書不務正業,國將不國了!——書法就是這樣以美麗的故事,登上了中國純藝術的舞臺。

3、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幾乎就是中國書法的代名詞。如果說要推選中國書法第一人,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民間,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推薦王羲之。因為他對中國書法,影響無人可及。王羲之對中國書法的意義絕非僅僅在創造一種新的漢字書寫視覺樣式,或在技術上集時代之大成,創造了形式妍美風格典雅的正書、行書和草書,開一代之新風。更重要的是在人格、價值觀、行為品格上,他以萬人景仰的超級貴族佳子弟的身份而超越俗流,在藝術形式與文人精神品格之間,創造了一個超然獨立的幻影般理想人格,詮釋了儒道思想大師在著作中闡述的中國文人名士理想。故而,他被中國曆代文人尊為“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4、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唐代傑出書法家兼理論家孫過庭

孫過庭是一個悲劇性大書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個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給歷史留下巨大遺憾。他的草書傳“二王”筆法,而另開蹊徑,自成一家。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理論上造詣極高,達到同時代的最高水平,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也少有匹儔者。傳世名作《書譜》,既為草書名帖,亦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傑出的書法理論著作之一,全文洋洋灑灑三千七百餘言,珠流玉濺,處處閃耀智慧光芒。其文述書體源流、析書道妙諦,鞭闢入理,讀來常令人有不盡慨。清人王文治論及孫過庭,曾作詩曰:“墨池筆冢任紛紛,參透書禪未易論;細取孫公書譜讀,方知渠是過來人。”此詩可以說道出了後代許多書家的共同心聲。

5、文功武略英名蓋世——帝王書家李世民

唐代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也是書法藝術名家輩出的時代。“唐人尚法”,中國歷史上廣泛流行的“楷書五體”——歐體、褚體、顏體、柳體、趙體,前四家均產生於唐代。而唐人的浪漫情懷,也在其草書的最高形式——“狂草”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唐代書法理論,也達到一個歷史的高峰。有理由認為,唐代是中國書法史上歷史成就最高、發展最輝煌的時代。而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唐王朝的開國者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

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在理政之餘,點染翰墨;並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書法事業發展,對唐代書法高峰的出現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6、深識書者唯觀神采——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兼理論家張懷瓘

張懷瓘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理論家之一。和孫過庭一樣,他也是唐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中國書法理論的奠基性人物。

張懷瓘在更廣闊的藝術理論視野背景下對書法藝術進行了探討和闡釋。他認為,書法和文學一樣,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與文學相比,“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定已見其心”(《文字論》)。”書法的圖形語言表達,比文學更直接簡約。他提出:一流的書法家應該“直師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文字論》)”, “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從大千世界汲取各種生命和運動形式之美,化為變化無窮的筆墨語言,“寄以騁縱橫之志,或託以散鬱結之懷” (《書議》)。真正的書法鑑賞應該是超功利的——“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只在精神層面交流……等等。以“自然本體論”為中心,張懷瓘從藝術哲學高度對書法藝術的本源、人生價值、社會意義進行了較系統的闡述。同時從技術、審美標準、歷史評價標準等多維度,提出了相應的理論,編織了氣勢恢宏的理論自成體系,極富思辨性。在整個中國書法理論史上,可以說超越前人。因此學書法的人,不讀張懷瓘書論,就不能說已經理解了中國文人的書法理想是什麼。

7、喜怒窘窮一寓於書——唐代狂草大家張旭

草書發展到唐代,在東晉“今草”基礎上又有飛躍發展。草書的字形進一步被打開,草書中漢字的實用信息傳遞功能進一步被消減,書法的抒情性得到進一步加強。一種與音樂相類似的通過漢字書寫表現情感的純藝術——“狂草”由此誕生。推動草書藝術走峰巔的,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奇人——大書法家張旭。唐代大文豪韓愈曾描述曰:“往日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唐人好以書飾壁,相傳張旭經常是狂飲大醉,然後舉筆“呼叫狂走,乃下筆”。甚至瘋狂地“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因此他在歷史上得了一個外號“張顛”。張旭的草書縱橫奔放,氣勢凌厲,一如李白的詩,瀰漫著一股盛唐時代特有的浪漫氣息。這裡凝聚著他一生的悲歡,也融鑄著他一生的憤懣憂鬱。時人以李白之詩、裴旻之劍、長史之草書為盛唐“三絕”。

8、魯公變法出新意——唐代楷書大家顏真卿

由於唐太宗的提倡,在唐前期的書壇,率以“二王”妍美書風為宗。至盛唐時代顏真卿出,“魯公變法出新意”,書壇風氣一。顏真卿早年從張旭學書,得筆法。他善於向民間書法學習,變法出新,自成一家。他的楷書,點畫渾勁,體勢寬博,被稱為“顏體”。這裡不但凝聚了有史以來書法筆法的各種體式美(如篆之圓、隸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積極入世的理性精神;在傳統理想人格與藝術形式之間,找到了一種和諧的形式。他的行書線條渾樸自然,字勢奇逸,在書法史上也自成一家。顏真卿為悼念其在安祿山叛亂中犧牲的侄子季明而寫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9、我書意造本無法——北宋大書法家蘇軾

蘇軾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學家、文藝理論家、書畫家於一身。他早年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一生忠君愛國,但屢遭小人陷害,遭貶斥流放。胸中塊磊,發而為翰墨,溢而為文章,為歷代文人敬仰。蘇軾的書法自成一家。他的楷書出於顏體,豐滿寬博,骨豐肉勻,如“綿裡裹鐵”,個性特徵明顯,歷史上稱“蘇字”。他的行書上承晉唐諸賢,而變化出新,率情而運,筆勢跳宕,天真爛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大家”。蘇軾在書法理論上也很有建樹。他認為:“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又稱:“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黃庭堅稱讚他:“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他被貶黃州時所寫的《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10、滿川風雨獨憑欄——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宋代文壇著名“江西詩派”的領袖,“蘇門四學士”之一。在歷史上與蘇軾齊名,稱“蘇黃”。和蘇軾一樣,黃庭堅也是詩、文、書法都冠絕一時,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稱。行書出於南朝名刻《瘞鶴銘》,用筆骨力內藏,筆意跌宕,一波三折,體勢雄健。他的草書出懷素而自出機杼,縱橫開合,擒縱有度,瀟灑流落,氣勢磅礴,開中國草書新境界。黃庭堅在創作上一生都在摸索、創造。回憶及自己書法的悟道過程,他曾說:早年學書,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又稱: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年被貶入僰,舟中見長年蕩槳、群丁撥棹,乃悟筆法。稍能用筆,但仍不能盡意。至元符二、三年,五十五、六歲時方徹悟,作書始擺落俗氣。在書法史上卓然獨立成家。

11、風檣陣馬放筆一戲——北宋大書法家米芾

在“宋四家”中,米芾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純粹學者藝術家。在學術研究、書畫創作、書畫鑑定、收藏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學術方面,他有《書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等著作傳世,是書法研究的專業必讀書。在鑑賞方面,歷史上有不少名帖,都經他鑑定題跋。他的畫,在歷史上有著名的“米點”、“米家山水”,是中國山水畫法的一種樣式。至於他的行書、草書都是出於“二王”,而變化生姿。他用筆非常靈活多變,自稱“刷字”,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八面出鋒,用筆沉著痛快,氣勢超邁飄逸,筆勢跳躍,點線俊美,神氣完足,把“二王”行草書寫出了一種新境界,是書法史上受到追多追捧、粉絲最多的書法家。米芾在書法上的成就,得力於他長期對經典的忠實研究。他曾說:自己是“壯年未能成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他對自己書法相當自負。《宋史》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御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

12、一枝仙桂香生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

趙孟鈐諡洩櫸ㄊ飛鮮且晃槐甘苷櫚氖櫸搖?槲宕笫樘逯弧罷蘊濉保褪撬拇叢臁K翹埔院笪ㄒ壞囊晃豢欏俺鋪濉鋇氖榧遙杉涑刪禿陀跋臁5蛭撬位適液笠幔鷀魏螅朐⑷沃啊R虼死飛銜慫覆。銜私誆儆鋅鰨浪櫸ā拔薰恰薄ⅰ叭礱摹薄F涫嫡悅項的書法在元朝“復古主義”思潮影響下回歸“二王”,在精心研究“二王”正統經典的基礎上變化出新,在楷書、草書、行書各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楷書、行書、草書都是在繼承“二王”的基礎上,把“二王”所代表的東晉士人貴族風範加以通俗化,使經典的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美找到了一種適合大眾傳播和欣賞的形式。所以他在中國書法史上,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能在純粹的傳統語言樣式中崛起、能和歷史上那些開宗立派大師遙相呼應的大書法家。

13、八法散聖字林俠客——明代書法家徐文長

徐渭是明中後期以倡導個性而著稱於世的全才藝術家,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文人藝術家之一,在文學、繪畫、書法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文、戲劇,在明代文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大寫意花鳥,開寫意花鳥新風。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對他推崇備至,曾刻“青藤門下走狗”一印,足見其崇仰之情。近代國畫巨匠吳昌碩、齊白石對他也十分傾仰。如齊白石曾在詩稿中說:“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塗縱抹,餘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求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

14、丰采仙姿出塵俗——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

董其昌在中國藝術史上也是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他長期在朝廷身居要職,在中晚明黨爭鬥慘烈的政治環境下,作為官員,他見風駛舵,玲瓏八面,顯得十分世故,不是一個值得稱道的知識精英。但他有效利用了政治影響,推廣自己的藝術理念。在書畫理論和創作上,倡導追求“淡”、“雅”、“荒寒”的境界,滿足當時知識群體的特殊精神需求,有獨到建樹。對晚明乃至整個中國以後的書畫藝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5、身在江湖亦奈何——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

說起張瑞圖,不熟悉書法史的人可能感覺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在書法史上遭受“冷處理”。原因是,在歷史上,他有一段不太光彩的經歷,就是和晚明大宦官魏忠賢有牽連。崇禎皇帝清算“閹黨”,他也被“欽定逆案”罷官削爵歸裡。中國書法歷來“書”、“德”並重。有了這樣的人格斑瑕,人們自然要對他“另眼相看”。誠然,作為一個知識精英,任何時候不能放棄責任、道義。“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是先賢的胸懷和教誨,也是千萬年來作為中國歷史“脊樑”的知識精英的精神追求。然而生命的躓跌,吸取教訓固然重要,我們也大可不必固此而諱言他在藝術上的成就。無論如何,他用他獨特的筆墨和心智,鑿開了書法形式、語言的一片新天地。

16、風雲入懷天借力——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

晚明的社會政治黑暗腐敗,民生凋敝,社會矛盾尖銳,內憂外患叢結。恰恰是在這時,書壇英雄輩起。如果生活在漢唐盛世時代也許他們一生風平浪靜,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在歷史上足以光焰萬丈。然而時勢不然。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清兵大軍壓境。吳三桂、陳圓圓、剃髮令、屠城令……瞬間天崩地裂,使文弱的書生也許一夜間立即必須做出一生選擇。有的人慷慨赴節,成為萬世謳歌忠義烈士;有的人不忍丟棄身家和榮華富貴,於是無可避免地歷史又出現了一批灰頭土臉的人。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不幸趕上了這一時輪。他在明朝廷任要職,後降清。在《清史列傳》裡,就列入了縉紳引以為恥的《貳臣傳》。這使他承古開新、大氣磅礴、本已在歷史的制高點超然獨步的書法,因此而遭受歷史蒙塵。

17、脫得俗情便入聖域——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傅山

十七世紀的中國書壇,傅山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人物之一。彼時正值明清兩代之交,天下大亂,王朝嬗替的風風雨雨,釀造出萬千人生的悲歡離合,也凸顯溫文人性的無窮變相。傅山生當其時,歷經戰亂的悽風苦雨和驚濤駭浪,細數起來,他算得上是一個頂得起、立得住、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男子漢。無論是他的團團錦繡、氣勢雄放的書法,還是他那頗引爭議的“四寧”、“四毋”理論,抑或是他獄中絕食、晚年堅拒朝廷徵辟的豪俠故事,信手拈來,都是足令史章盎然生色的美談。

18、羅紈不御何傷國色——清代大書法家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中國美術史上寫意花鳥巨匠,他的風格卓異的水墨出於孤傲積懣,具有驚世駭俗的孤寒之美,在歷史上幾乎是破空而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同時代畫家所瞠目。同樣出於其內在膠著著亡國之痛的傷痛心靈,他的書法卸盡鉛華,聽任一根質樸無華而風骨內含的勁線,倔強地延伸悠遊盤旋在黑白交織的翰墨生命高空,展示出深沉的生命傷痛和無可慰藉的無奈孤獨。書法的點線,漢字的形體造型,在這裡又一次接受藝術就性靈的洗禮和錘鍊,其不平凡意義再一次得到昇華。在中國書法史通向彼岸的狹窄道路上,又一塊歷史豐碑被豎起,上面刻著:八大山人。

19、布衣從此傲王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

鄧石如是清代碑學的先驅,中晚清碑學運動的奠基人。他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布衣身份、全憑自己藝術傲立書壇的大書法家。鄧石如在藝術上全面,篆、隸、真、行、草諸體皆精,尤其隸書、真書、行書、篆書、篆刻,在廣泛學習民間書法的基礎上,變化出新,形成了鮮明的個性。拓展了書法的筆法。而作為職業書法家、篆刻家,他的成功也突破了歷史上藝術對政治的依附——非達官顯宦其書不貴的非學術痼習,為藝術、學術的良性發展點燃了引航燈。

20、自我作古空群雄——近代大書法家吳昌碩

吳昌碩是中國近代書畫大師,詩、書、畫、印四絕。他的寫意花鳥在近代畫壇擁有很高地位,為海派重鎮。他的篆刻在大膽吸收秦漢民間刻石資料的基礎上,天機獨造,印風渾厚雄放,將清中期以來的篆刻藝術世俗化傾向推向一個新高峰。他的書法,不蹈前人軌轍,出古而開新,任情率意,筆墨爛漫老成,尤其是以斜勢、破峰作石鼓大篆,氣勢渾莽,開篆書新氣象,有發韌啟源之功。其行書用筆率情,筆勢翻飛,波瀾天成,氣勢凌厲,亦於二王、唐宋畦町之外,更開法門。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簡史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

具有一致性。

《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儘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鑑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一.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

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 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二.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併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

漢代從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下的百餘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琅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闢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並使篆書別開生面。康有為曾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

四.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五.民間書家縱橫的南北朝書法

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六.書學鼎盛的唐代書法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後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出超越兩漢的空前興盛氣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後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鍾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七.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後蜀、南漢、吳越、北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八.帖學大行的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釐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後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後,如《書林藻鑑》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宋代為後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其著名代表書家有: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

九.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歷九十餘年,是為元代。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曆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俯,鮮于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後於趙孟俯的康裡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主要代表書家有:趙孟俯、康裡夔夔、鮮于樞、耶律楚材。

十.由宋元上追晉唐的明代書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歷二百七十七年。在這近三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很喜歡書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極愛書法,尤其喜摹“蘭亭”,神宗自幼工書,不離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臨寫的《樂毅傳》和米芾的《文賦》。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完全繼承了趙孟畹母竦鰲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閣帖》於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戲鴻堂帖》;文徵明刻的《停雲館帖》;華東沙刻《真賞齋帖》;陳眉公刻蘇東坡書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賞齋帖》可謂明代法帖的代表。《停雲館帖》收有從晉至明歷代名家的墨寶,可謂從帖之大成。

由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至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後入直翰林院和文淵閣,寫了大量的制誥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臺閣體”。士子為求幹祿也競相摹習,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所以,近代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總結說:“有明一代,操觚談藝者,率皆剽竊摹擬,無何創制。”

其代表書家有: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寵、張瑞圖、宋克。

十一.書道中興的清代書法

清代歷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遺教二經;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鐸能獨標風格,另闢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俯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內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於《石渠寶笈》中,帖學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書、貞石、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嘉慶、道光時期,帖學已入窮途,當時的集大成者有劉墉,鄧石如開創了碑學之宗,阮元和包世臣總結了書壇創作的經驗和潰巾論。咸豐後至清末,碑學尤為昌盛。前後有康有為、伊秉綬、吳熙載、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

縱觀清代260餘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並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

其代表人物有:傅山、石濤、朱耷、鄭燮、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何紹基、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李瑞清、康有為、劉墉、王文治、王鐸、包世臣。







冰林樽


我國曆史上各個時代文化潮流的推動者甚多:

張芝,字伯英,甘肅酒泉人。他在舊的草書基礎上,創新出了新的書體一一章草;為今草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他的墨跡流傳下來的很少,著名的《八月帖》是他的碑刻拓本。

鍾繇,字元常,河南毛葛縣人。魏晉時期書法家,他大力推陳出新,完善了真、草、行三體書法,創建了供後人效法的模式。《宣示表》是他的力作,有“正書之祖”之稱。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山東臨沂,久居浙江紹興。東晉書法家,他精研創新,使楷書脫離了隸書體系,草書與行書也得以創新,把書法藝術提升到了一個多彩的境界,兩漢的書風也從此得以改變,被人們稱為“書聖”。流傳於世的刻本有《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等。

王獻之,王羲之第七子,17當開始學書法,書法成就頗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改革創新,開創了時代的新書風,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流傳於世的墨跡有《洛神賦十三行》《廿九日帖》等傳世名著。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南朝著名書法家,道士。手書《瘞鶴銘》,《瘞鶴銘》所刻文字是紀念一隻死去的鶴,其書體為隋唐以後的楷書做出的典範。

智永,浙江紹興人,隋朝時期僧人,王羲之第十七世孫,臨書30載,著有《真草千字文》。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號稱“初唐四傑”。唐代楷書藝術已進入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到了唐代中後期,又出現了以顏真聊、柳公權為代表的書壇巨,他們的書作楷法嚴謹,筆法、結構、佈局都有了明顯的突破與創新,奠定了唐楷藝術的基石。

孫過座,字虔禮,祖籍河南。唐代傑出書法家。著有著名的書法理論書籍《書譜》。《書譜》也是後人學習草書的經典範本,全本共計三千五百字有餘。

張旭,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官至太子左率府長史。唐代著名書法家,擅長草書,史稱“草聖”。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有《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等。

懷素,字藏真,幼年出家,湖南長沙人。草書見長,與張旭齊名,素有“草聖”之稱。他的墨跡遒勁有力,流暢奔放,是“狂草”的代表,作品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是引領“尚意”書風的代表,有“宋四家”之稱:

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宋代書法家,“宋四家”之一,流傳作品有《治平帖》《醉翁亭記》《前赤壁賦》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黃庭堅,字魯直,江西修水人。“宋四家”之一,北宋書法家,與蘇軾同為“尚意”書風的倡導者、開拓者。書作取法眾家而自成一家。行書作品有《松風閣詩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草書有《廉頗藺相如傳》《李白憶舊遊詩卷》等;書論《論古人書》《論書》等都深得後人賞識。

米芾,字元章,山西太原人。“宋四家”之一,集古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精通諸體,以行書成就見長,有“八面出鋒”之譽。流傳下來的墨跡有《苕溪詩卷》《蜀素帖》等

蔡襄,字君謨,福建仙遊縣人。“宋四家”之一,擅長草、隸、行、真四體。傳世墨跡有《自書詩》《扈從帖》等。

趙佶,即宋徽宗,藝術造詣頗高,書學黃庭堅,又得薛稷之法,融會貫通創造了“瘦金體”書體。

趙孟頫,元代初書法家,篆、隸、真、草、行冠絕古今。崇尚古風,是復古的提倡者,在他的倡導下,元代摒棄了宋朝的流弊,宗法晉唐之風,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流傳於世的作品有《洛神賦》《膽巴碑》等都是著名佳作。

沈度,字民則,祖籍松江華亭。正宗臺閣體的創造者,明成祖即位,他做了中書舍人,館閣體從此流傳於世。他的代表作有《敬齋箴卷》。

祝允明,字希哲,江蘇吳縣人。書學源於家學,後學眾流派,技融百家

文徵明,字徵仲,蘇州吳縣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學習勤懇。詩、文、書、畫俱精,有“四絕”全才之稱。

董其昌,字玄宰,上海松江人。早年為官,明代書畫家,書法集古法之大成,他的書作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

康有為,字廣廈,廣東南海人。晚清時期學者。他提倡碑刻藝術並倡導書法創新,在書法上有很大的貢獻。

吳昌碩,字昌碩,浙江孝豐人。清朝末年書法家,他的書法力道遒勁,氣勢宏博,有“石鼓篆書第一人”之美譽。

以上都是我國曆史上文化高峰的代表,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書壇巨擘,精神領袖!


書香苑360


歷史上的兩座高峰並駕齊驅一個是王羲之,開創一代書風,把書法變得顏美雍容華貴,猶如牡丹花一樣,人見人愛,後世多學二王書風。另一個豐碑是顏真卿,顏真卿之所以能和王羲之並駕齊驅,是因為顏真卿的取法直接繞過王羲之直取古隸和篆書,所以顏真卿的取法很高古,祭侄稿看著一團亂糟糟,多篆籀筆法,其實很高古完全和二王不是一路






智木堂


顏魯工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1],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2]、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諡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溫承宇


神州華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每朝每代都會產生傑出的文化巨匠,書壇巨擘。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老子及孔子七十一賢人,堪稱為文化巨匠,到東晉西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書法大師羊欣,王僧虔,王慈,王志,北朝時的書法大師崔悅,盧湛都堪稱為書法巨擎。

東晉書法家有王羲之,魏有鍾繇,東漢書法家張芝,西漢文學大師司馬遷,蔡邕,陶淵明,秦時有李斯,楚上蔡,

宋有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顥,文徵明,董其昌,懷素,王鐸,何銘基,蘇軾,黃庭堅,米蒂,朱煜,歐陽修,蔡襄,曾鞏,王義之,王獻之。陸彥遠,張若虛,包融,趙佶。

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亮。

唐朝書法大家有張旭,顧愷之,吳道之。

唐宋朝文化大家:李白,杜甫,韓愈,呂總,李煜,

元代文化大師:關漢卿

明清文化大家有羅貫中,曹雪芹,施乃庵,文化大師:鄭板橋。繪畫大師:閻立本

當代作法大師有:歐陽中石,沈鵬,王鏞,石開,陳錦城,言恭達,林岫,張海,張旭光,王冬齡,啟功。

近代藝朮書法大師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梅蘭芬,馬三立,季漢生,朱明

近代十大文學巨匠:魯迅,錢穆,茅盾,豐之愷,老舍,俞平伯,沈從文,巴金,傅雷,錢鍾書

文化大師:郭沫若,賀知章

數不勝數的歷代文化大師和書法巨匠像天上的日月星辰,在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上光輝奪目,也給後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無價遺產。










虎哥143993466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

王羲之和朋友們聚會,推杯換盞後,略帶醉意,帶著愉悅的心情和醉意寫下第一行書。

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

宋朝大書法家,米南宮

明朝清朝沒有大家,馮保,董其昌,鄧石如。但是和唐宋書法大家沒法比。


易小道侃古今


文化最高峰可不一定書法也是高峰,如韓愈柳宗元范仲淹……

竊以為書壇高峰有:

寫隸書三頌一碑那幾個,

寫魏碑的幾個,

王羲之,張旭,顏柳歐褚,懷素,蘇黃米蔡,楊維楨,徐渭,王鐸,傅山,何紹基,吳昌碩,林散之,陸維釗


高長寬4


說到我國曆代文化最高峰人物,我想推薦一下,毛澤東,不信,你們看看毛澤東詩詞和戰論


任發律


只說我的想法,不做解釋。先秦散文當屬莊子,詩歌屬詩經。兩漢駢文是司馬相如,散文是司馬遷,書法當屬蔡邕。三國兩晉南北朝書法王羲之,詩歌陶淵明,繪畫顧凱之。隋唐書法張旭,詩歌李白,繪畫閻立本,散文韓愈。兩宋書法散文詩歌都是蘇東坡,繪畫范寬。元書法趙孟頫 ,元曲關漢卿。明清小說紅樓夢。


米格


伏羲,黃帝,周文王,老子,孔子,司馬遷,王羲之,唐僧,顏真卿,李白,杜甫,蘇軾,朱熹,王陽明等。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