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玄武門事件該如何評判?

王先生143036821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其實在隨父征戰的經歷中,李世民的戰功顯赫。相對來說李建成,李元吉就差多了。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其父親李淵晉陽起兵也是李世民建議的。起兵後拜右領軍大都督,冊封敦煌郡公。李世民善於用兵,屢建功勳。也是李世民第一個攻破長安然後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右武候大將軍,冊封秦國公。然後也就是秦王。給大唐的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冊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各種人才。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改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然後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撰寫的。李建成,李元吉在史書上的描繪及其頑劣,荒淫無道,無德無能。不排除有醜化的嫌疑。反過來說如果李元吉李建成不壞,而李世民殺了他們,自己奪取皇位。試想後人應該怎麼評判他?一般發生政變而奪取皇位的皇帝,後來天下治理都不錯。例如:明朝 朱棣 。整體上來說貞觀之治確實給李世民帶來了很多讚許,也確實削弱了大家對他殺兄奪位的懷疑!即使這樣也不能否認李世民確實是一代明君。

下面兩圖是李世民:




第一能量球


時至今日,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貞觀史臣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前後後確實對李世民作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與此同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則遭到貞觀史臣不遺餘力的口誅筆伐,被描寫成了徹頭徹尾的昏庸之輩、卑劣小人,甚至是衣冠禽獸。

對此,司馬光在《通鑑考異》中引述了《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中的相關描寫,今節錄於下。《高祖實錄》曰:“建成幼不拘細行,荒色嗜酒,好畋獵,常與博徒遊……”又曰:“建成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聞於遠邇。今上以為恥,嘗流涕諫之,建成慚而成憾。”

《太宗實錄》曰:“隱太子始則流宕河曲,遊逸是好,素無才略,不預經綸,於後統左軍,非眾所附。既升儲兩,坐構猜嫌。太宗雖備禮竭誠,以希恩睦,而妒害之心,日以滋甚。又,巢剌王性本兇愎,志識庸下,行同禽獸,兼以棄鎮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正因為兩朝實錄對建成和元吉極盡歪曲之能事,所以連一向傾向於李世民的司馬光也不得不在《通鑑考異》中下了一道按語:“按:建成、元吉雖為頑愚,既為太宗所誅,史臣不能無抑揚誣諱之辭,今不盡取。”

而《劍橋中國隋唐史》也認為:“建成和元吉兩個人在正史上都被說得無甚是處。根據這些史書的記載,元吉酷嗜射獵,在戰陣上反覆無常,又是個好色之徒和一個虐待狂;太子建成則冥頑不靈,桀驁難馴,沉湎酒色。這些貶詞至少是傳統史料中這一時期的記載對他們故意歪曲的部分結果。”

趙克堯、許道勳在《唐太宗傳》中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唐朝官修史書總是把建成與元吉加以醜化,而對世民則儘量粉飾。

直至五代,劉昫等編撰《舊唐書》,也持相同的觀點。……所謂‘直書其事’,則未必能做到實事求是。”而牛致功更是在《唐高祖傳》中強調,從唐朝的《實錄》、《國史》到後來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無不受到李世民改史的惡劣影響。他說:“這幾部史書,是後來人們研究唐代歷史的主要依據。在這幾部史書的影響下,高祖缺乏果斷處事的能力,李建成庸劣無能,李世民功德卓著,幾乎成了婦孺皆知的常識。

由此可見,李世民為了文過飾非而歪曲歷史、篡改《實錄》的影響多麼深遠。”

綜上所述,貞觀史臣確實曾經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對玄武門之變前前後後的歷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篡改。而篡改的主要方向有三個:

一、對李世民加以美化和粉飾;

二、對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醜化和歪曲;

三、對有關玄武門事件的許多關鍵性細節加以改動和增刪。


古代史鉤沉


這個問題好像問的有點不太專業哦[摳鼻]!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從宣武門之變事件當中李世民的魄力,果斷,謀劃周密,和對權利的那種渴望!就可以提前預判之後的貞觀之治時代是必須的。

還是從頭說起吧![呲牙]

李世民的老爸唐高祖“李淵”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李世民的主意,在以後幾次戰鬥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每天在家就是學學怎麼當皇帝怎麼批閱奏章,(就跟現在老師批改作業一樣)[打臉]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個個都是牛皮克拉斯)[靈光一閃]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裡妒忌,就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成天就想著咋樣把這貨弄死算逑)[酷拽]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面前拍馬送禮,討她們的歡喜。(這兩個貨還挺有手段的)[愛慕]!

李世民就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平定東都之後,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宮裡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絕了。(看看這才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官嗎)[害羞]於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面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計想除掉李世民。(這貨心眼也太小了吧)[大笑]

有一次,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去喝酒。世民喝了幾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別人把他扶回家裡,他一陣疼痛,竟嘔出血來。李世民心裡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裡下了毒,趕快請醫服藥,總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將多,真的動起手來,佔不到便宜,就想先把這些勇將收買過來。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秦王手下的勇將尉遲敬德,表示要跟尉遲敬德交個朋友,還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

尉遲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說:“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來往,對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個貪利忘義的小人。這樣的人對太子又有什麼用呢。”說著,他把一車金銀原封不動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遲敬德的拒絕,氣得要命。當天夜裡,元吉派了個刺客到尉遲敬德家去行刺。尉遲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們不會放過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門打開。刺客溜進院子,隔著窗戶偷看,只見尉遲敬德斜靠在床上,身邊放著長矛。刺客本來知道他的名氣,怕他早有防備,沒敢動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時候,突厥進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議,讓元吉代替李世民帶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帥後,元吉又請求把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三員大將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劃歸元吉指揮。他們打算把這些將士調開以後,就可以放手殺害世民。(這是調虎離山的一招好棋啊)[淚奔]

但是結果有人把這個秘密計劃報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勢緊急,連忙找他舅子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商量。兩人都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說:“兄弟互相殘殺,總不是件體面的事。還是等他們動了手,我們再來對付他們。”(看看咱家這胸懷)[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尉遲敬德、長孫無忌都著急起來,說如果世民再不動手,他們也不願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堅決,就下了決心。

當天夜裡,李世民進宮向唐高祖告了一狀,訴說太子跟元吉怎麼謀害他。唐高祖答應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進宮,由他親自查問。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帶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宮北面的玄武門,只等建成、元吉進宮。

沒多久,建成、元吉騎著馬朝玄武門來了,他們到了玄武門邊,覺得周圍的氣氛有點反常,心裡犯了疑。兩人撥轉馬頭,準備回去。

李世民從玄武門裡騎著馬趕了出來,高喊說:“殿下,別走!”

元吉轉過身來,拿起身邊的弓箭,就想射殺世民,但是心裡一慌張,連弓弦都拉不開來。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緊接著,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名騎兵一起衝了出來,尉遲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馬來。

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聽到玄武門出了事,全部出動,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揮將士抵抗,一面派尉遲敬德進宮。

唐高祖正在皇宮裡等著三人去朝見,尉遲敬德手拿長矛氣吁吁地衝進宮來,說:“太子和齊王發動叛亂,秦王已經把他們殺了。秦王怕驚動陛下,特地派我來保駕。”(我原來還以為這個門神就是一介武夫,原來還這麼機靈)[捂臉][捂臉]

高祖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宰相蕭瑀等說:“建成、元吉本來沒有什麼功勞,兩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計。現在秦王既然已經把他們消滅,這是好事。陛下把國事交給秦王,就沒事了。”(還是這大哥會說話)[大笑]

到了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對也沒用了,只好聽左右大臣的話,宣佈建成、元吉罪狀,命令各府將士一律歸秦王指揮。過了兩個月,唐高祖讓位給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一致夢想成真[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唉!說了這麼多,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宣武門之變的原因,也是李世民能當皇帝的原因。

至於貞觀之治嗎!且聽下回分解[打臉][打臉][打臉]




觀典


“貞觀之治”,唐朝初年,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帶給百姓的種種福利足以讓百姓忘記玄武之變的血腥。

“玄武門之變”死的是皇親貴族,和老百姓沒多大關係,該吃吃該喝喝。李建成被李世民親手射死,他的皇位之路沾滿親人的鮮血,可是帝王之家,本身就不易。

再看“貞觀之治”,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這才是百姓所需要的。

所以,“玄武門之變”的殘忍在“貞觀之治”的國泰明安下是很容易讓人忽略的。也使得百姓乃至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判中,褒多於貶。





五秒魚


問題:如果李世民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玄武門之變事件該如何評判?

首先這個問題有偷換概念的嫌疑,貞觀之治和玄武門事件這兩個問題不能放在一起評判。他們只是存在“因果”關係。

玄武門之變是“貞觀之治”的因。

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因為儲君之位多有嫌隙。兄弟之間貌合神離。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以唐高祖李淵的名字邀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宮覲見。在太子和齊王入宮的必經之路的玄武門埋下伏兵,從而射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再這以後李世民積極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一直勤政為民對百姓愛戴有加。

正是因為有了“玄武門之變”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玄武門之變”的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裡。

初登皇位的李世民一直深信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百姓就像是水,而朝廷就好比是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在位期間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一批忠臣良將,廣納言路善於聽取意見並且知錯能改。

所以朝堂之上一片清明,李世民更是被周邊國家的稱為是“天可汗”正因為李世民的勤政愛民和百官的勇敢諫言才有的大唐初年的“貞觀之治”。

如果沒有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就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所以:貞觀之治是玄武門之變事件的結果。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殺弟最後取得皇位,這種做法雖然是無奈之舉,但歷史就是歷史,誰也不能改變。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功過不能相抵。

我們既不能因為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就否定他的政績,相反我們也不能因為他的政績就對他之前做的事情視而不見。

有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都不能影響歷史對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也不會改變後人對玄武門之變的看法。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身上一個永久的烙印,不管後來如何都是抹不掉的。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才會出現後面貞觀之治,才會有大唐盛世。李世民在位時,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現,國力增強,老百姓生活富裕,史稱貞觀之治。假如歷史重演,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那是就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即位當了皇帝,唐朝又會是什麼樣?現在一說起李建成就是一個嫉妒心強,沉迷酒色,沒一點膽識之人。這樣的人怎麼能當一個明君。其實我覺的李建成也並非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他真的這樣的一個人,李淵也不會立他為太子,李建成也是立下很多戰功的人。只是兩人相比李建成比起李世民少了不少的政治智慧和狠辣。魏徵多次建議李建成殺了李世民,他都沒有動手,李建成的性格屬於宅心仁厚那一類。雖然李建成的手腕沒有李世民那麼硬,但是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雖沒有貞觀之治那麼輝煌,但也不會差到哪去。


艿芯寶寶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那麼不會有貞觀之治,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

而如果沒有李世民,大唐是否會建立像貞觀之治那樣的盛世呢?

給歷史一個假設,假如李世民沒能發動玄武門之變,當時的太子李建成理所當然會繼承皇位,當上新天子。

要知道,李建成並非庸碌無名之輩,在唐朝初建時立下赫赫戰功,然而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著,李世民登基後大肆篡改史書記錄,幾乎把所有功勞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把太子李建成描述成一個昏聵無能的權利鬥爭者,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李淵並非無能之人,他之所以堅持讓李建成做皇位繼承人,說明他也看中李建成的才能。

當然,以李建成和李世民鬥爭的激烈程度和二人個性,李建成如果登基,李世民必死無疑,甚至全家都會被除滅乾淨,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必然之舉,自保之舉。

然而,李世民終究不是殘忍無情之人,殺弟囚父讓他一聲活在內疚之中,於是更加虛懷納諫做個好皇帝,可以說這個一生的汙點反而成了鞭策的前進動力,我們才有幸看到一個震撼世界的貞觀盛世,一個走向歷史頂點的煌煌大唐!

圖一為李世民畫像,圖二為影視劇中的李建成(失敗者當然沒有畫像)




歷史有趣兒


歷史沒有如果,真正的唐朝貞觀年間的“貞觀之治”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安逸舒適,清淨無為,在李世民統治期間,唐朝的軍隊一直都沒有停下征伐的腳步,打服了西邊各個部落,和吐蕃和親,東征高麗沒有成功,耗費巨大,與“文景之治”相比都相差很遠!不過李世民能聽進不同的意見,在老年時期並沒有徹底的昏庸,當然跟他對整個國家做出的貢獻相比,僅僅是一個不好的小縮影而已!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歷史是成功者書寫的,

“貞觀之治"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盛世巔峰才有後來的"開元盛世"。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治國有方的開明君主。他的雄心撐得起他的野心,沒有"玄武門之變"就沒有"貞觀之治"。

功過是非一分為二,歷史沒有如果,人文社會也是遵守了叢林法則,歷史選擇了李世民一代明君,大唐盛世輝煌鼎盛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永遠熣燦耀眼。


手機用戶6474252763


據史料記載,玄武門之變,也是李世民被逼無奈之舉。而貞觀之治恰恰認證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對於改變一些人對玄武門之變的負面看法起到了糾偏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