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字(3):"忍"以保民


《孟子》解字(3):"忍"以保民


曰:“臣聞之胡 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見齊宣王,洋洋灑灑,諄諄以教,是為誨人不倦。對無有所畏的梁襄王僅在勸之止殺保民,而對齊宣王如此教化,只為他尙有一點不忍心在,是以聖人不棄,想擴而充之,乃至把仁政方略一磬而空。

關於仁政(王道),見梁惠王章就已經和盤托出,一則不違天時,二則地利富民,三則人和以教,無非夭時地利人和,能做到的就在於不忍之心,無罪歲不咎兵。

於其時,好戰嗜殺如滔滔。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孟子當頭棒喝。王覇之別也。

關於仁,一個核心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它何以成為儒學思想的核心?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和者,即是你我他,用《中庸》的話說: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再歸結一下:

"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處理這幾組關係:“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再濃縮:仁,無非忠恕而已(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唯忍可以概括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