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希望通過時間去感受人和人之間,以及人類自身的命運的無常。”——王小帥談《地久天長》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第六代”導演就已經登上影史的舞臺,至今為止他們的創作生命已經接近三十年,曾經躁動不安的想要抒寫時代困境的他們也已然老去。王小帥,作為第六代導言中的翹楚,他也在重擊的社會邊緣群體記憶中走出,在堅持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同時,把鏡頭放在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追求內斂的電影語言與藝術效果,來承載自己對個體,群體,社會,歷史的嚴肅思考。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strong>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正是“第六代導演”群體的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一章。這依舊是屬於王小帥電影的風格,極為冷靜剋制的鏡頭語言把30年間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通過複雜的敘事結構講述出來,在3給個小時內呈現豐富的平民史詩,承載起對生命與人類情感的思考。匠心的打磨,也使得電影在在第69屆柏林電影節上大放光彩,斬獲最佳男演員與最佳女演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在柏林電影節成同時斬獲影帝與影后的華語電影。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中國導演

隨著歷史,戰爭,現代都市問題所造成的身體和心理創傷的出現,越來越多探索創傷與生存相關問題的電影出來。張藝謀的《歸來》,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芳華》和李芳芳的《無問西東》等電影也都曾把時間架空,通過跨度世界把原本恢宏氣質的大視角聚在風雲詭譎的時代變遷下的個體與集體性的創傷,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也正是如此,但王小帥與張藝謀他們有著很大的不同。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以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第五代導演“推崇西學,注重國風國文與西俗的融合,但”中國第六代導演“不同,他們在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正處於歷史風雲變幻的“現代化啟蒙”時期,他們的電影學理念也深受來自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創作理念影響。這使得他們在鏡頭的運轉上,更為追求“真實感”與“臨境感”,這使得他們的電影不可避免的呈現出紀實性的風格與碎片,粗糙化的電影語言。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剋制的語言

巴贊強調:電影應該真實的展示現實的表象,要注重表現事物的原生形態,注重保持事件的具體性、偶然性和模糊性等現象學的完整性,就是力求使電影成為現實的漸近線

王小帥,作為第六代導演中的翹楚,他也同樣在創立理念上受到了來自巴贊現實主義美學的影響,但是你如果仔細研究他的電影作品,不難發現他並不符合觀眾對第六代導演電影作品的粗糙固板印象。相比起就賈樟柯電影中的“真實",王小帥更加傾向第六代導演的“共性”,他既有著對平凡生活生命的情感關懷,也有對社會變遷的極具敏感,也有從古老的氣息中尋找死亡,也有怪異,荒誕,絕望的鏡頭。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電影中,劉星在水庫溺亡的片段在影片中出現過兩次,這是影片極為重要的段落。王小帥並不致力於展現”死亡”帶來的巨大悲傷與“動”,他採用的是長鏡頭來展現劉星父母聞訊而來的場面,沒有蒙太奇,沒有中近景,也沒有過多的鏡頭的切換,來展示父母內心的情緒,整個畫面是“孤寂”的,極為冷靜的鏡頭語言,沒有任何煽情,彷彿是在向觀眾們闡釋者“生命無常,死亡不過是一剎”。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地久天長》的不同時空,曾採用過相同的構圖方式。第一場在醫院麗雲因立場,造成的大出血導致以後不能生育。耀軍向自己的第二個兒子告別。第二場,也是在同樣的醫院,同樣的不佈景下,麗雲和耀君又一次對自己孩子劉星的告別。這兩次,他們都曾試圖掙扎與死亡反抗,卻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看似輕描淡寫又似構圖巧合的鏡頭語言下,直接展示出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悲涼,生命的逝去和人生的無常。這種精準的構圖不也在故事中後面呈現,耀軍夫婦和英明夫婦陪同美玉去監獄探望張新建的時候,這個構圖也寓意深刻。

以監獄的前窗為前景,好像此時來探監的人,彷彿才是真正坐在監獄裡面的人一樣,外面的世界真的是自由的嗎?電影沒有給出答案。王小帥的鏡頭語言,也只是在不斷的強調“無常”的概念。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切片的時間

伯格森將時間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式“科學的時間”,即度量和抽象的時間;另一種是“真正的時間”,又被稱為“純粹的時間”或者“綿延”,它是永恆流動、不可停滯、不可測量、不佔空間的,它將過去、現在與未來互相疊加,相互滲透,沒有斷點,沒有區分。“在這些晶體中,有一股連續不斷的流,其中每一狀態都預示未來包含既往。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在《地久天長》上,王小帥不斷的跳躍時間線,給人帶來“時間流逝”的壓力感與錯亂感,從不斷的閃回鏡頭帶領觀眾們去感受時代的脈動。這種“時間的重壓”儘管讓觀眾們摸不清變換的過程,但這種混亂,無序,曖昧的時空變換的卻打破了單一的敘事模式,單一的人物關係,尤其是不斷的閃回鏡頭,重重的牽動著觀眾們的心。

閃回的手法並不難理解,它<strong>通常是被認為是一種故事的講述或者主觀會議的方式。在電影中,經常被認為是“回憶”,是過去與現實的不斷切換。比如,影片的開始,幼年的沈浩要拉劉星下水,就發生在1994年的內蒙古包頭。而在劉星意外死亡之後,鏡頭又迅速會轉移到幾年之後,福建連江,王源實驗的樣子劉星正坐在船上。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在凱如斯看來:“<strong>精神痛苦是時間、自我和世界之間的斷裂;精神傷痛的產生由於刺激事件發生的突然性與不可預測性,一時難以被意識接受,因此它在潛藏在倖存者的噩夢中,重複性的行為中反覆上演、播放。

”在《地久天長》中,麗雲和耀軍不斷的被過去的記憶所籠罩,這使他們痛苦不堪,麗雲甚至在試圖自殺時,留給耀軍的信中寫道:時間似乎已經停止了。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這是她內心的時間,這種時間的停止將她不斷包裹封閉。麗雲過去的記憶不斷的蠶食著她,干擾著她,在封閉的空間內,即便是孩子劉星的死亡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他們的心理時間卻一直停留在那裡。時間抹不去的傷痛,伴隨著他們的一直都是失去的悲痛欲絕。

創傷通常意味著意識保護屏障的撕裂及對象徵系統的破壞。七次的閃回,不斷帶著觀眾們回到那些痛苦的時代,隨著主角們一起經理,海燕強迫麗雲打胎,新建被抓,耀軍在歌舞廳的狂歡,劉星的死亡.....歷史不斷的裹挾著人物往前走,即便是故事之外的你我都無一倖免。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救生圈

生於舊,長於新。王小帥一直具有質疑傳統的眼光,總是以回望的姿態去重新審視我們過去倫理,這使得他的電影始終在關注邊緣人物的同時,去表達對固有事務的強烈批判,但是這種批判是極為剋制和冷靜的,與其說是苦難史,但不如1是一種心態,洗盡鉛華,卻依舊平靜堅定的心態。

《地久天長》:剋制的語言,被切片的時間

正如,在《地久天長》上映的發佈會上,王小帥說:<strong>“中國人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經歷了諸多人事不得已的不幸和打擊之後,仍然艱難而平靜地生活著,中國的老百姓很偉大”

在莊嚴隨著鉅變崩塌之後,所有的人都在隨波逐流,爭搶者最後的精神稻草,王小帥憑藉著一部《地久天長》關注著這場洪流。剋制的語言,切片的時間講述著“平靜”的故事,以悲憫的人文關懷向洪流拋下“精神”的救生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