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的杀伤力并不大,为何战争中一箭能够将人射死?

fairyfaye


一箭就能将人射死,应该是存在于电视剧电影里面,真实的战场上想一箭毙命,那得需要吊炸天的运气才行。

有很多人的评论说单兵弓箭的射程200米300米的,我认为都是扯淡。用现代工艺,合金材料做出来的滑轮弓,搭配石墨烯材料的箭杆,算是把弓弩的潜力发掘到极致了,也就射300米左右。如果还要保证杀伤力,那就得200米以内说话。我就不信那些牛逼吹上天的英格兰长弓,土耳其飞弓,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复合弓能超越现代的科技文明!

实际上古代战争中,单兵弓箭的作用都是在150米以内甚至100米内。两军对阵之前,最前排的弓箭手会有一次远距离抛射,算是标定射程,只要敌军进入这个范围就可以攻击。正常状态下,对方有经验的将领不会让部队进入这个区域布阵。

如果对方发起冲锋,我方将领会指挥弓箭手集中射击三到五次,敌军再接近到50米时就自由发射三到五次,然后就得退到阵地后方。一方面是敌人已经到眼前了,该重步兵顶上去。另一方面弓箭手的膀子此时都已经脱力,再射的箭没有杀伤力了,需要退回去休息。

弓箭的杀伤效果如何呢,对于甲具齐全的部队来说,基本影响不大。我们在史书上经常看到有猛将冲锋陷阵,被射的跟刺猬一样都没事,说明铠甲对普通弓箭的防护是很有效的。弓箭的主要作用还是覆盖射击,争取对敌人造成一定的创伤,乱其阵型,影响他们的士气。

在古代那种很强的弓有吗?肯定有,但绝不是普遍的装备,负担不起那个成本,只能给少数人使用。满清进关时期就有这么一个编制,20来个人左右,都是百里挑一的神射手,装备制作精良的强弓和狼牙箭。他们的任务就是隐藏在自己旗帜后面,当对方主将进入射程时,进行重点狙杀。鳌拜就曾经在凤凰山亲自指挥一小队弓箭手,射杀了观察地形的张献忠,从而直接导致了大西政权的灭亡。


百胜刀王胡逸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弓箭的杀伤力远远弱于枪弹。而今天的枪弹尚且做不到一枪就打死敌人,弓箭就更别说了。

原则上,枪弹的威力不是弓箭可以相比的。

因为枪弹的速度极快,射中人体以后会出现可怕的空腔效应。

当弹头贯穿人体时,由于运动介质发生突然变化,弹丸发生失稳,但仍存速很高。弹丸经过的创道周转的组织受到弹丸作用,获得了速度开始向其周边运动。

这样创道就要比弹丸的直径大数倍甚至十数倍,这就是空腔效应。

可见,由于空腔效应,子弹的杀伤力是非常强的。

而弓箭的速度较慢,射中人体以后不会有什么空腔效应,造成的伤害自然有限。

然而,即便是枪弹射中人体,致死情况基本只有这几种:击中动脉、击中重要内脏、击中脑部要害。这样才能迅速死亡。

然而,动脉、重要内脏和脑部要害只是占人体的一小部分,被子弹击中只是有一定的概率而已。

以脑部为例,绝非脑袋中枪就一定会死。很多头部中弹的伤员,只是留下后遗症,而不会死亡。有的甚至连后遗症都没有。

比如我军如粟裕、程子华等多名高级将领都曾经头部中弹,仍然活到战后,寿终正寝。

那么,弓箭的杀伤力就更有限,比枪弹致死率更低。

想要一箭毙命,难度是很大的。

而且,弓箭的射程非常有限,在较远距离就没有威力了。

三国夏侯惇被远距离的弓箭射中了眼睛,也不过瞎了而已,不会致命。如果是被枪弹射中,十有八九得挂。

而且,弓箭的穿透力有限。如果士兵穿有基本的防箭衣甲,弓箭的杀伤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变为0。

比如宋军的步人甲重铠,由1825枚甲叶组成,弓箭根本就射不穿。

即便是蒙古人穿的轻质皮甲,也具有较强的防箭能力。

话又说回来,在那个年代,弓箭是唯一的远程武器,你不用弓箭又用什么呢?

为什么满清八旗兵如此强悍,却对于明军的红衣大炮毫无办法,连努尔哈赤都挂了。

这就是一种不对称作战,满清没有红衣大炮这种远射程的武器。

弓箭也是一样。如果你没有弓箭,对方有弓箭,在远距离你就等于光挨打不能还手,必败无疑了。


萨沙


如果你精熟历史和文学的话,你会明白这样的一句话:好剑不如好箭,神功不如神弓。

在《五杂俎》和《坚集》记载中,弓箭是十八兵器排名第一,而拳脚功夫则排在末位,在没有现代枪械的年代里,弓箭可能是最能常见的能在敌人靠近前就放到敌人的兵器。

我们细度正史,会发现好多人要么死于流矢,要么被乱箭射死。汉高祖刘邦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射中,病重不起而崩;三国名士庞统也是中流矢而死;武将张郃因为膝盖中了不知从哪儿飞来的箭,然后就挂了。

然而就是流矢这个常被人耻笑的武将死得难看的词汇,才是古代战争最常见的打开方式。战场上的弓箭手一般都配备高拉力的弓和破甲箭头,其作用是进行远距离抛射,用以穿甲和射杀马匹,并非是像狙击手那样进行精准射击。

而古代弓箭手所用的箭头要远远重于现代狩猎箭头,重型箭头在吸收了强弓的动能后,在抛射后的重力加速度作用下能够发挥非常恐怖的杀伤力。在古代,由于地方士兵通常都会装备护甲,而高射速高精度的轻箭头难以穿透护甲,这就决定了在两军对垒之时,装备重箭头进行远距离抛射才是步兵弓箭手的作战常态。

唐时,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考察的内容中涉及弓箭的有: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灯,并且延续上千年之久。在清代武举考试中,第一场就是比试马上箭法,骑马三趟,发箭九支,三箭中靶者合格。这个要求看起来很低,但实际上却十分之高。

而就战争所需要的弓箭手而言,这个要求时期已经符合了。毕竟在古代狩猎和军事作战中,能够对目标造成有效杀伤比射击精度更为重要。

公元八世纪,长弓的拉力普遍在36-55千克,最低24千克,高的75千克。而这些古代弓的拉力磅数还在不断增加,到了中世纪后期,英法百年战争时,45-55千克的长弓已十分常见。

百年战争中,英国长弓手在阿金库尔战场上,射翻了法国贵族老爷们的重装骑士,你告诉我,长弓没有杀伤力,这不是开玩笑么。

中世纪欧洲最常见的护甲是锁甲,然而早期锁甲工艺尚不成熟,防护刀剑效果很好,但难以防护高磅数弓箭的射击。当蒙古大军远征欧洲的时候,骑射手的弓箭就成为了身着锁甲骑士们的噩梦,而扎甲和鳞甲则对弓箭的防护就要好得很多。

不过随着护甲工艺的不断提升,弓箭越来越难在战场上对敌军产生有效杀伤,但取而代之的事威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弩慢慢在战场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威力虽强的弩穿透性却没有产生实质提升,而且射速要远远低于弓箭,并没有成为破甲的终极利器,直到火器的出现才真正击败了当时所有的护甲。

在古代,弓箭手是最难培养的兵种之一,其造价高昂不说,就是兵源也需要精挑细选,能征善战打前锋的武将,几乎都是优秀的弓箭手。而弓箭的日常训练也是军队操练的常规科目,如果弓箭没有杀伤力,军队根本不会如此重视的。

而为什么中箭之后的死亡率这么高呢?

如果射中了人的大腿或者胳膊,人在中箭之后肌肉会紧紧挤压着箭头和箭杆,不一会就会在创口周围形成红肿,古代战场上缺乏临时创口清创措施,又吴细菌概念,因此伤员在接受大夫诊治的时候,箭伤处往往已经受到感染。

而同时中箭之后,如果贸然拔出箭头,箭头的回勾会带出肌肉组织,切割开肌肉细胞形成二次损伤,也会切割开血管,甚至直接造成死亡。

而且古代弓箭手也有很多损招,古人虽然不懂细菌,但他们却会在箭头的箭锋上沾染一些粪便和尿液。中箭之后伤口多腐烂难以医治。

以古代的医疗水平,以及军队创伤护理的建设水平,中箭基本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大概也就只有将领级别的能够得到妥善治疗,但事实证明,就是汉高祖刘邦贵为皇帝,中箭之后也因此产生并发症而完蛋,当然他年纪大了身体走下坡路也是个重要原因。


江畔初见月


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弓箭没有杀伤力,早就不会出现在战场上,事实上,弓箭不仅有杀伤力,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战争中唯一的远程攻击性武器。

弓箭从盘古开天地, 后羿射九日开始出现,一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都在使用,直到热兵器大量装备军队之后,弓箭才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是弓箭有莫大的杀伤力,和经久不衰的攻击力,也不会使用得如此之久。



弓箭通俗的说,就是一种远程杀伤力兵器,如果没有杀伤力的话,早在五千年历史文明出现前就淘汰了,弓箭不仅有杀伤力,而且杀伤力还不小,只要在射程范围之内,弓箭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弓箭的有效射程在150米之内,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效射程是指弓箭能伤人的射程,最大射程是弓箭能射得最远的距离,但射得远并不代表能伤人,因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也就是说,射程越远,弓箭的杀伤力越弱,一般来说在超过了有效射程之后,就很难再伤到人了,也就是说弓箭在超过150米之后,想射伤人就很难做到了。

但也不是说在150米之内,就一定能射伤人,我们知道,古代打仗士兵是有铠甲的,即使是在弓箭的射程范围150米之内,如果射中了敌人的铠甲,一般来说是伤不了人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铠甲了,铠甲的材料有铜、竹木、皮革,后期还发展了铁甲,一般来说,弓箭是射不穿铠甲的。



但是作战的军人并不是全身都穿上了铠甲,铠甲一般护住人的要害部位,主要是胸前心脏位置及头部,其他部位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弓箭射来时,又不长眼睛的,有可能会射到没装备铠甲的地方,就会受伤,这也是为什么身上穿了铠甲也会受伤的原因,不过因为护住了要害,即使被弓箭射中,也不会死亡。

但是如果弓箭手组成箭阵,密集齐射,那么弓箭的威力就很大了,由于射出的弓箭非常密集,造成的杀伤力会成几何级数般增加,即使士兵身穿铠甲,一般也会受伤,不可能全身上下全被铠甲包裹,这时弓箭就显出强大的杀伤力,不过这是密集齐射的效果。



除了弓箭,中国历史上还发明了弩弓,算起来也是弓箭的一种,不过是加强版,弩的射程比弓箭的射程远一些,大概是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250米左右,弩的威力比弓箭的威力大一些,杀伤力更强一些。

一般弓与弩不分家,所谓弓箭与弩弓在战争中一般是混合使用的,弩的射程远,杀伤力大,甚至有些加强版的弩,比如床弩,是不方便单人使用,有时甚至需要2到3人才能配合使用,这个床弩的杀伤力就更大了,几乎可以射穿一般的铠甲,比如竹木材料的,但是金属材料的铠甲依然无法射穿。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曾有闻名天下的弩阵,闻之色变的箭雨,当敌人发起冲锋,进入到弩阵的有效果射程后,弩阵所射出的箭杀伤力是很大的,一是密集齐射,二是加强版齐射,会给敌方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除此之外,弓箭还有另一种使用方法,就是骑射,用骑兵来射箭,骑兵射箭就与一般的弓箭手射箭产生的威力会更大,因为骑兵跑起来的话有一个惯性,箭从骑兵手上射出也会附带惯性,就比一般的弓箭手造成的威胁更大,而且更加灵活,杀伤力也大增。



一般来说,只有射中要害才会被射死,只要士兵身穿铠甲,护住要害,就不容易被弓箭或弩弓射死,但是受伤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在战场上杀伤敌人,就是一种威胁,不仅仅是敌人身体上的流血受伤,但对敌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撼。

冷兵器时代,被弓箭射死的人一般很少,都是没有穿戴铠甲的士兵,只要穿戴铠甲,一般不会被射死,别看电视上那么多人被弓箭射死,那都是假的,除非运气实在差,被一箭射中眼睛,或者贯穿眼睛,但也有不死的,比如三国时期的独眼夏侯惇,就是被弓箭射中眼睛,不也没死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

我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使用反曲复合弓。

威力呢。

有过这么一事,一新手拉弓射歪了,直接命中80米外的邻居,箭头直接穿透膝盖骨深入12厘米。要知道,现代竞赛用反曲弓的拉力是严格限制的。这个新手就算是奥运选手级别,也只有50磅拉力。

而清末武举考试拉弓要求12力,换算下来大约150多磅。

50磅拉力就贯穿膝盖了,150磅拉力的古代反曲复合弓题主怎么会觉得没有太大杀伤力,射不死人???




瞎搞学教授


在回答问题前先讲3个小故事,在古代,私藏兵器可能没事。但私藏盔甲肯定是死刑,还有可能会灭三族。


1.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败窦建德的战斗中,三千铁甲骑兵突击了的窦建德的十万大兵方阵,因为有重甲保护唐军中,有人身中数十箭,仍然能够战斗,最后李世民大胜。

2.郑成功老爷子在打台湾的时候,也是用身披重甲的铁人军打头阵,因为荷兰人的火枪,打不透他们的盔甲。

3.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重甲骑兵占了40%。

这三个小故事都突出了盔甲的重要性。

而在古代完全靠手工来制作盔甲,一副上好的盔甲可能需要几十个工匠,几个月才能打造出来。这就造成了盔甲,永远不可能被大规模装备。

现在我们在说回题目中的问题,弓箭的杀伤力不大,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广大的市场?

再说一个小故事:我们在家里用刀收拾鱼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刀划伤了手,或者被生锈的剪刀割破了手,我们做的第1件事就是赶紧去打破伤风针。这个小故事突出了,受伤后感染致死的可威胁性。


盔甲的稀缺性,导致了军队中盔甲的装备比例永远是少部分。在一场动辄上10万人或上百万人的大型战役中,大部分的士兵还都是没有盔甲可穿的,弓箭手的作用性便突出了出来。

大规模的箭雨不需要当场让人致命,只要受伤,绝对会丧失战斗力。而丧失战斗力的人就会哀嚎惨叫,这又会极大的削弱周边士兵的士气。伤口的感染如果医治不及时,就算射到胳膊上或腿上都有可能会死掉。而古代军队在作战的时候,箭头往往会抹上毒液或者是狼粪,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感染致死的可能性。


关公刮骨疗毒,就是中了毒箭,华佗不得不通过做手术的方式,将毒液从腐肉及骨头上清除干净。

而秦献公赢师隰也是中了魏国的狼毒剑毒发身亡(这还是有盔甲保护的情况下)。

因此我们可以说,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极大,对于打乱敌人阵型,阻止敌人骑兵突击,追击敌人逃兵都有极大的战略作用。

毕竟有的时候射死伤一个人会让更多的人失去战斗力。


少校柳下惠


古代弓箭不仅威力巨大,如果不穿战甲,可轻松射穿人的身体。

根据史实资料来看,古代弓箭的平均有效射程在150米左右,速度为40米/秒,在100米左右能直接射穿古代皮制盔甲。

弓箭在100米内射中要害部位,基本可以保证致死率高达90%以上。

为测试古代弓箭的威力,英国冷兵器研究所曾经做过一次测试。 测试的对象是英国长弓和中国清弓,目标物有两个,分别是欧洲锁子甲和中国铁札甲,让我们来看看结果。



(现代人测试)

英国长弓是单体弓,中国清弓是复合弓。

复合弓的特点是稍头是向前翘,中间有个弦垫。英国长弓弓体长度大约1.78米,中国清弓长度是1.52米。

通过实测两种弓的箭速,英国长弓的最高箭速:126英尺/秒,约等于38米/秒。


(英长弓)

中国清弓的最高箭速:144英尺/秒,43.9米/秒。

(清弓)

这两者的速度都超过了六级台风的风速。

欧洲锁子甲是古代欧洲著名的铠甲,基本上在战场可以抵挡长剑的攻击,号称“欧洲铁布衫”。


(欧洲锁子甲)

根据英国人的实测结果,两把弓箭都能射穿锁子甲。尤其是中国清弓,达到双面贯穿的效果。

再用中国铁札甲做目标,这种铁扎甲,前胸有80片铁片,铁片厚度0.5毫米,长约5厘米,宽3厘米。

(铁扎甲)

英国长弓第一箭射穿了甲片,第二箭却被甲片挡住了。中国清弓的穿甲箭两次都能直接穿透两层铁扎甲。

中国清弓是选用优质竹子做弓胎,先将竹子放到炭火上烘烤,接着做梢子(弓的两头),打磨牛角贴在弓体上,增加弓臂的回弹力。

(清弓制作)

最后用鱼泡熬制鱼胶黏合,再对弓体和牛角刷胶,晾干后再刷,反反复复至少20遍。所以威力巨大。

古代弓箭手是集团作战,当年蒙古铁骑采用的就是集团战术,轮番远射,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同时漫天箭雨不仅会带来敌人身体上的伤害,更让敌人产生恐惧感。打击敌人的士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接连涌现了更多威力更大的弓箭。 比如宋朝对金作战时使用的神臂弩,装有机关,但可由一人发射,最大射程可达400多米,且可贯穿重甲,令金军胆寒。

史书记载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最大射程超过二百四十步”。

西夏为了对付宋军的强弩军对付宋军的神臂弓,特别设立了强弩军。

神臂弩:

据史料记载:“夫兵在审机,法贵善变,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兼以标牌,平居则带弓而锄,临戎则分番而进,以我国之短,易中国之长,如此,无敌于天下矣。”

可见强弩军的威力。

在不断强化弓的强度和射程之外,箭的研制也没停下。

宋朝就有几种特制的箭,比如破甲箭,这种箭的箭头有的呈三棱锥形,有的十字开刃。



追魂箭,箭头尾部有两个铁须或倒刺或呈鱼刺形,射中拔不出来。


断喉箭,箭头呈铲形,箭形下方有十字平衡翼,以保证射击准度,专供神箭手射杀敌军将领所用。

弓箭在古代的制作成本非常高,甚至远远高于刀剑,工艺更是十分复杂,一张作战弓箭需要一年时间制作,只有特别精锐的部队才会配备,同时箭也是易耗品,只有国力强盛的一方,才能大规模使用弓箭作战。

要是古代弓弩重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就相当于现在的两军对射了。



(连弩)

古代弓箭杀伤力大还有一个原因是医疗跟不上,一般战场的医疗条件都很简陋,中箭者就算不当场死亡,也会死于接下来的伤口的感染。

总之,不要怀疑古人的智慧,如果一个没有重甲防护的人,在弓箭射程之内被一箭穿心而死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除非射不中要害。但别高兴太早了,就算没射中要害,沾过金汁的箭头也能要人老命。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题主怕是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无所知吧!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作为中远距离杀伤武器的优势是难以比拟的。现实我做过实测,一把30磅不到的弓在未拉满状态,用普通箭头,10米内射破一个安全帽轻而易举,插入大树深度能到2厘米。就这样一套弓箭配置,不知道题主敢不敢来做下人肉靶?

30磅的弓是个什么概念呢,只要是个正常成年人,不分男女,拉满弓完全不用费大力。市面上一般射箭爱好者用的弓,在4、50磅上下,更高级别的,玩的是90、100磅的弓,再换上狩猎箭头,在中距离对人体造成穿刺伤简直不要太轻松!

敢这么问,怕是影视作品看多了吧。现实当中肌肉被穿刺是会丧失运动机能的,命中要害直接升天。

晚间加更......

还有那些说箭伤感染导致死亡率高的,怕是对箭头的分类没有概念吧,可以百度一下看看,某宝上搜一下,也能出来很多,带放血槽的、扩大创面的、带倒刺的,样式百出,射中身体几分钟内就能让你流出上千毫升血,普通按压止血是完全无济于事的,战场上失血太快基本没有抢救的必要,很快就凉凉,都轮不到伤口感染来送你归西。

或许是和平年代持续得太久,一般人对战争的残酷毫无概念而失去了对战争的恐惧吧。附带一张某宝上的箭头商品图,默默感受下这东西插到肉里是个什么状态。



BlueX558


古代的弓箭杀伤力很大,如果命中要害,中箭者会当场毙命;如果没有射中要害,不及时治疗的话,中箭者多半会身亡。军队使用弓箭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箭毙敌,而是覆盖敌军的阵形,迫使敌军阵形散乱,然后己方再以严密的阵列冲击敌阵,一旦破了敌人的阵形,敌军就会兵败如山倒。

现在的影视剧为了突显主角的作用,往往会安排一些士兵中箭后就倒地身亡的桥段,这是不可科学的。中箭者身死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就是失血过多而休克死亡;就算是毒箭,也有一个过程,不会箭一进入身体,立马就死翘翘了。古代中箭的士兵会很快失去战斗力,数量较多的士兵失去战斗力后,就无法保证严密的阵形了;战马被箭射中后,也会不受骑士控制,进而破坏骑兵的冲锋阵形。

古语有云:白刃加身,不避流矢。所谓的白刃就是指刀剑枪戈,流矢则指弓箭。通常挨一刀会致命,中一箭却不一定致命;不过弓箭的优势就是数量巨大,万箭齐发之下,如果身中数箭,那也是致命的。古代不少雄主名将都因箭伤而薨,比如秦献公在少梁之战时中了魏军的狼毒箭,回国后不久就薨了。刘邦曾被项羽一箭射中,不过救治及时没有殒命;后来与英布相战时,中了英布一箭,回朝后不久就驾崩了。

古代士兵具备的盔甲、盾牌主要作用就是防备弓箭,避免在冲锋时中箭过中,医治不及时会丧命。真正两军肉搏在一起时,盔甲、盾牌的作用就很少了:比如狼牙棒可以一棒击碎盾牌,长剑可以一剑刺穿盔甲,长枪大槊同样可以洞穿盔甲,唐朝的陌刀更可以一刀下去人马俱碎!在军队之中,专门配有弓弩营,这些弓手、弩手是远程兵种,弓弩给敌人的杀伤数量是巨大的。因此在古代弓弩的威力不可小视!


大秦铁鹰剑士


说古代弓箭杀伤力并不大的人,可能是一次都没摸过弓箭吧?

现在国外有一个弓箭狩猎运动,就是拿弓箭去打猎。

曾有华人网友在大约60码的距离上,用70磅的复合弓,命中了一只白尾鹿。那只鹿在跑出30米后,就倒地身亡了。事后检查,箭矢从左肩射入,贯穿了鹿的身体,准确的命中了心肺要害。

白尾鹿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白尾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鹿之一,因其奔跑时尾翘起,尾底显露白色而得名。其体长不超过两米,肩高不到一米,体重在80公斤到130公斤之间。

这个身高和体重,其实跟人体很类似,或者超出人体的强度了。也就是说,一个70磅的弓在50米左右的距离上,就能轻易射死一个成年人了。

除了白尾鹿,国外猎手还有用弓箭狩猎野猪的。

人总不可能比野猪还壮吧?

而在古代,一个70磅弓是什么标准呢?很遗憾,就是个狩猎弓。真正的战斗弓,如著名的英格兰长弓最低磅数都要90磅,一般在120磅,甚至有150磅的存在。

而《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金军骑兵的弓力有七斗、五斗,大概42kg(92磅)和30kg(66磅)。

其实,弓箭这种武器真的很危险,现在随便一个箭馆,15磅左右的练习弓,在15米以内的距离上,用靶箭头,就可以对人体造成贯穿伤了。当然,这是对肌肉组织而言,还是会卡在骨头上的。

而再往上的磅数,击穿骨头就没啥压力了。

比如在一座距今5000年的中国古墓里,考古人员吗就发现了一个三角形骨箭头,其射嵌入死者的大腿骨深达2.7厘米!

骨质箭头尚且如此,金属箭头的杀伤力还值得怀疑吗?

我们的作者曾用25磅层压汉长梢弓,使用三棱箭头,在12米的距离上就击穿了1.44毫米厚的冷轧钢板。人体骨骼还能比冷轧钢板结实?

其实古代不乏一箭射杀猛将的记载。

东西魏沙苑之战时,西魏一名大力士守住一处河桥。他身穿重甲,东魏人射箭不能透甲而入。最后是神射手贺拔仁,发一箭正中其面,大力士当场毙命。

再看一下古代的战箭有多可怕,这是笔者在沈阳故宫拍的清代弓箭,你看那个巨大的箭头,一箭射不死人?你以为明代人说的,“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是梦话吗?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去箭馆射几箭,然后练熟悉后,试试大磅数的弓,就知道弓箭是种多么危险的武器了。

而且,人体其实真的很脆弱。各种内脏、大血管遭受到贯穿伤,在古代条件下,基本上是必死无疑。而且头部虽然有颅骨保护。但颅骨那个强度,在大磅数战弓射出的金属箭头面前,真的是不堪一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