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古代,比如說清朝碰到這樣的新冠狀病毒會怎樣?

精彩內容每天放送


2020年的庚子年春節,註定不平凡。

翻開史冊,就在100年前,大清帝國行將就木之時,曾打贏了一場應對鼠疫的關鍵戰役。

百年之後的中國人,能從往事中找到什麼,又能做些什麼?

01

瘟疫爆發的那一年,大清帝國從表面上來看是一派祥和之兆,萬物向新。

庚子國難之後,國家立志圖強,新建陸海軍,舉行官制改革,鼓勵現代企業。

在彰德府舉行的南北大會操,一時間把這種繁榮表象推向了高潮,朝廷花重金建設的新式陸軍,在世界各國面前亮了相,令世界各國正色。

在宣統皇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看來,一切都是那麼和諧,強盛,令自己不滿的老袁也已經回家了。

愛新覺羅·載灃

完美!

可他還不知道的是,在東北三省,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疫正在釀成。

02

20世紀初,中俄邊境有一座名為達烏里亞的俄國小鎮。此處本是一片荒原,氣候乾燥、寒冷,生活著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

偶爾能看見幾位荒原獵人,在空曠的草原上游蕩,尋找獵物。19世紀末,大批人類突然闖進了這裡,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主要有兩撥人聚集於此,一撥是隨著西伯利亞鐵路開通,前來淘金的俄國人,他們建立了達烏里亞小鎮;另一撥是闖關東的中國人,他們居住在小鎮對面的滿洲里。

達烏里亞沒有礦產,為了快速致富,俄國人操起了他們的老本行,將槍口對準了野生動物,做起了皮毛生意。

俄國遠東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闖關東的中國人紛紛湧入達烏里亞,加入了獵殺大軍。

大批野生動物被獵殺,眼裡只有金錢的獵人往往會隨手剝下它們的皮毛,將血淋淋的屍體拋之荒野,任其腐化生菌。

人類破壞了生態平衡,大自然的懲罰正悄悄降臨。

1910年9月,災難開始。中國獵人在達烏里亞的一個工棚爆發瘟疫,7名中國人一夜暴斃,當地陷入恐慌。

俄國人立刻派出專家來到事發地,確定了死因是鼠疫引起的。為了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俄國人把屍體集中起來連同他們的生活用品和工棚,一起燒了。

並且俄國人用了一個非常惡劣的手段,在不知會清朝當地政府的情況下直接將倖存的中國人驅逐出境。

一群攜帶鼠疫病毒的“超級傳播者”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回到了中國。

03

當時中國東北擁有全中國最發達的鐵路系統:

“一橫一縱”兩條線將整個東北連為一體,“一橫”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一縱”北起哈爾濱,南至大連,兩條線構成了一個“T”字型,統稱為“中東路”。

鐵路朝發夕至,一如清朝版的高速鐵路網,火車方便出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也帶來了瘟疫的種子。

被俄國人驅趕的中國人們,一路跌跌撞撞逃回國內,他們投宿在路邊的旅店,大車店,乘火車或者趕馬車出行。

人流聚集、衛生防疫條件差,超級傳播者所到之處,瘟疫開始叢生。

很快,瘟疫首先從勞工回國聚集第一站,哈爾濱道外傅家甸地區大規模爆發,瘟疫致死性強烈,一人傳染,全家遭殃。

醫療系統束手無策,很快蔓延到了哈爾濱全城,很多人死去,屍體倒斃在大街上,美麗的冰城很快就變成了瘟疫之城。

冬季的哈爾濱:疫區的中心

而沿著中東鐵路沿線,長春、瀋陽、大連等大城市相繼出現鼠疫患者。

首先做出反應的是俄國人,在疫情最嚴重的黑龍江,俄國人迅速封鎖了租界,禁止中國人進入,加上租界內環境比較乾淨,幾乎沒有造成惡性傳播,感染人數遠低於中國人。

日本人則在第一時間切斷了南滿鐵路,禁止中國人南下,交通管制後,東北南部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沒多久就平息了。

中東鐵路時期列車

04

日本人和俄國人保護了自己的僑民,剩下的中國人怎麼辦?

在瘟疫肆虐最嚴重時,日本和俄國同時提出可以派出軍隊來東北維持治安,防止攜帶者流竄。這無疑是對中國主權的一次挑釁,藉著“人道主義”的旗幟,妄圖進一步控制中國東北。

首當其衝的是大清在東北的地方大員如何處理,俄國人和日本人名為防疫,實則各懷鬼胎。

當時的東北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個老手,他一口回絕了俄國人和日本人的“友好”提議。他的名字叫作錫良,是蒙八旗。

錫良半身照

從山西任上開始升遷,曾在庚子國難中護駕有功,又歷任多地的地方長官,是位一流乾才。

當時他的職位是欽差大臣,總督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的事務,兼任熱河都統,堪稱位高權重。

先處理,不彈壓,這是錫良的辦法。他在第一時間奏報朝廷,告訴大清王朝的中樞東北地區出現了罕見的、破壞性極大的疫情。

而是反覆地奏報實情,以及要求治下的州府各縣,把每天的疫情進行情況彙總,用電報呈奏上來,要求朝廷調配資源抗災。

朝廷在得知消息之後,派出了帝國最有才華的幹才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坐鎮哈爾濱,全權處理疫情。

伍連德

伍連德是受過系統的西醫教學,是晚清時代接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精英人物,他用了三種對策抗擊鼠疫。

對策1:消滅傳染源

伍連德來到哈爾濱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兵挨家挨戶蒐集感染者,一旦發現,立刻帶到定點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禁止無關人員與其接觸,對於有發燒等前期病症的人進行隔離監控,把傳染風險降到最低。並且,在患者生活過的地方進行消毒,用大量的消毒用品儘可能地殺滅病毒。

第二件事,就有點困難了,他組織士兵著手解刨患者屍體,經過醫生們的調查探究,他們搞清了病原是一種鼠疫,具有極強的傳播性。

死去的人身上依然帶有大量病原,他做了一個很難的決定,把入土為安的人都挖出來,進行集中火化,堵住二次傳染的可能性。

集中焚燒的死者棺木情景

對策2:切斷傳染路徑

人傳人已經確定,那就必須採取斷然手段,在東三省總督錫良的支持下,他們對哈爾濱疫區進行了嚴格的交通管制和疫區封鎖。

直接把哈爾濱疫區按照傳染程度不同分為紅黃藍白四個區域,互相之間不準串門,不準流動,只可以在本區域內活動。

鐵嶺:阻斷交通後,被臨時隔離的人們

此外,伍連德在中國首次提出了“疑似”的概念,對於判定為疑似的患者進行每天的身體狀況檢測和防治,7天之後恢復正常可以解除隔離。這個辦法,直至今天在世界範圍內依然廣泛採用。

光是管理哈爾濱疫區還不夠,整個東北範圍內出現疫情的其他城市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響應。並且,伍連德取得了錫良的全面支持,在當時政局複雜的東北,進行了鐵路陸續停運。

在入關的要道山海關,大清帝國直接設卡,設立檢驗所,凡經過的旅客必須停留五天進行留所觀察。

防疫醫院的醫護人員對隔離的疑似患者進行檢查

1911年的1月15日,陸軍部直接派出勁旅,到山海關駐防,協助阻攔入關的客商和貨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東北三省不只是封城,甚至是“封省或者說“封東北”。

效果是顯著的,疫情向關內蔓延的局勢很快得到了緩解。

對策3:全力保護“逆行者”

今天的逆行者是依然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昨天湖北的各大醫院直接對社會進行公開求援,從者如雲,如各地已經有大量的媒體、企業、事業單位甚至是個人向武漢的各大醫院捐款捐物。

但從根本上來說,醫院自行對社會公開求援是不是意味著,醫院的醫療資源以及生活資源已經到了極限?

伍連德一樣面臨這個問題,對於一線的戰士,對於醫護人員和軍警人員一定要動用一切力量去支持和保護,並且對於疫區的抵抗力低下的老弱病殘也應格外照顧。

他要求醫護人員和軍警必須嚴格佩戴口罩,但是大清哪兒有那麼多口罩儲量,現代企業都不多,伍連德發明了“伍氏口罩”:

一種紗布口罩,雙層棉紗夾一塊吸水藥棉,比起現在的n95防護能力肯定不夠,但是比起光著臉去生扛還是要進步多了。清帝國的各級行政機構沒有像人們印象中那樣因循羈縻,而是迅速響應,在錫良的鐵腕和伍連德的正確指導下,他們發揮出了超強的效率。

1911年1月31日,傅家甸疫區死亡人數開始出現顯著下降。

2月20號,整個東北地區的防疫區,死亡人數都開始明顯下降。

3月1日,疫情最危重的哈爾濱疫區首先實現了零死亡。

到了4月份,整個東北地區零死亡,鼠疫宣告徹底撲滅。

這打破了外國人對於中國人防疫能力的蔑視。在疫情開始階段,很多外國媒體甚至預言東北疫情可能釀成世界性的災難。

但是,中國人打贏了這一仗。

從漫長的人類歷史來看,人類始終在和病毒作鬥爭。翻開中外史書,常有瘟疫到來,十室九空的慘狀,如一戰末期的西班牙流感和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死亡人數都是天文數字。頁頁史冊背後是生民離散,人類可能從來沒有戰勝過病毒,只是短暫地把它們趕走了,如果我們不吸取教訓,它們遲早會回來。

伍連德採取的措施在今天看來司空見慣,但在當時的中國是開天闢地第一次。死亡了6萬人之後,大清成功消滅了大規模爆發的瘟疫。

在當年的4月,萬國鼠疫研究會在瀋陽成立。這無疑是錫良和伍連德的功勞,積貧積弱的大清帝國在滅亡前夕因為兩位幹才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巔。

僅僅6個月之後,在湖北武昌,武漢三鎮的楚望臺軍械庫爆發出了一陣槍響,經歷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大清走向了終結。

連德這位帝國的幹才在新世界繼續前進,1914年,他倡議建立協和醫院,4年後,他主導建立了中國的第一所現代化醫院,即北大人民醫院。

此外,他還做了一些事兒,辦了一座叫作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學校,建了一個叫中華醫學會的組織。1935年,他成為第一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人。

晚年時,伍連德到馬來西亞開了一個小診所,給附近的人瞧病。時間到了1960年,82歲的他無疾而終。是中國醫學和防疫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經歷了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經歷了一個個大時代變革,最終他選擇遠渡重洋,常懷故國。請記住這個中國人。伍連德



開著電動跑滴滴


我個人觀點認為如果古代碰到新型冠狀病毒會使人口大規模減少,但不至於滅絕。第一,中國古代交通條件落後,不利於病毒擴散;第二政府管控殘忍,對於發生疫情的村落進行封鎖隔離或者封殺焚燒;第三、不能忽視了中國古代醫學的作用;第四,結合該病毒的特點來看,傳染性強,發病率高,致死率偏老年化,年輕患者有一定的自愈力,通過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病毒,類似於推動人類進化,不斷完善人類免疫系統。因此無論如何人們定能戰勝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