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看谁的书籍? 为什么?

每日网事


我最喜欢看毛主席的书籍。因为他的书籍蕴藏了大智慧。给弱者以力量,给心灵以启迪。


吴江易山水


毛主席的书。

鲁迅先生的书。

毛主席是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人民救星。他的书是精神食粮,是力量源泉,是金句真理。是“照妖镜”,是“试金石”,是“指南针”。

鲁迅先生是正人君子,是铁骨诤友,是民族脊梁。他的书是檄文,是忠言,是良药。他的风骨犹在,意志不杇,精神永存!


居家活佛


我最喜欢看的书是巜邓小平文选》,因为《邓小平文选》是求真务实不虚伪!他是指导强国富民的光辉典范!《邓小平文选》是利国利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文选》是强国富民的传家宝!


求真实的人


我最喜欢看毛主席的书籍,毛主席的书籍通熟易懂。是指导人们灵魂的精神食粮。


大海1370347745813


我是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国诗词学会的会员,也算是一位小有成绩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吧。所以我对很多中外作家的文学书籍都很喜欢是不言而喻的。但要说我最喜欢的,主要有以下几位作家的书。

巴金的《家》《春》《秋》。

巴金老师的这几本书,从微观细节着手,从宏观大处立意,深刻描写了一个家族变迁史,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迁史,是一面镜子。精读三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那个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三本书的语言已经达到了现代文学中极高的水准,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

路遥的《平凡世界》。

《平凡世界》用很特殊的手法描述了一个最基层人或者说草根的奋斗历程,是激励我们"平凡人"在"平凡世界"里勇于前行的号子和灯塔。可以说,《平凡世界》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坐标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年人的发展方向。

顾城的《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顾城诗集》。

顾城老师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朦胧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他诗歌很多,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上边几本,也是我最喜欢而且经常细读的,对我学习诗歌、创作诗歌都很有教益。

海子的《海子诗全集》。

《海子诗全集》是诗人海子迄今最全面的作品集,收录了他的抒情短诗、长诗诗剧、诗学提纲、日记小说等等。海子我也是一个诗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和美学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作家和他们的书,我也真的很喜欢,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说明了,谢谢各位师友鼓励,兴华问好了。

【图片是我最近的一本诗集照片】


贾兴华


我的爸爸是个语文老师,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读小学时,我就看了爸爸大学函授书中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大学时,我读的是中文系,把爱好最终当成了自己的职业。直到现在,我仍保持着每天睡前阅读的喜欢,并喜欢把自己所看所思的注入笔尖,形成文字。在繁杂的文学世界中,若一定要说最喜欢谁的书籍,那就是张爱玲的。我沉迷于她的文字所勾勒的那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淡淡的忧伤,冷静的嘲讽。


明珠何联联


我最喜欢看汪曾祺的书。尤其是他写的关于花花草草和美食的那些文章。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最早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读他的一本书叫《汪曾祺小说经典》。现在知道了,这本书是出版社自己出的,汪曾祺他生前根本就没有出版这样的一本书。不过在这本书里面还是收录了他的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读的时候是冬末春初。我个人是觉得,要读汪曾祺的文章,是适合在比较冷的时候或者是秋天的时候,秋高气爽的时候来读,那种感受是很美妙的。


汪曾祺他的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不明显。有人评价他说是散文化的小说或者是小说散文化。大家要是读过汪曾祺的文章,就知道有很多文章,咱们是很难说它到底是一篇小说呢,还是一篇散文。比如《晚饭花》。《故里三陈》。像这两篇小说,其实读完之后感觉是像散文的。


再比如他最出名的《受戒》。《大淖记事》。这两篇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但是在小说里面,有很长的一大段风景描写,包括还有地方民俗的描写。这样的段落其实都是像散文。



汪曾祺的文章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由自在的。他的文章就爱跑野马。意思是说,他总是说着说着,就把我们一个很普通的观点、一件很无关紧要的小事,说的很详细很动人。


比如。他说,小河看到一朵花、一棵草都要过去招呼一下,然后又哗哗哗地向前流走了。像这样非常普通的事情,咱们是经常会忽略的,但是经过汪曾祺这么一说,就显得非常生动,并且非常有趣,是吧?


另外,汪曾祺他经常用很短的句子,很简洁,很干净,而且,他是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写的,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美的就是美的,不美的就是不美的。


比如说,

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蓝蔚蓝的,一点渣子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


或者他写农村孩子的时候,他也没有用很华美的词汇,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而只是说:真好看了,真美呀!



再如他写栀子花。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喜,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像这样的句子,这样的用词,要放到现在,可能编辑就给你改掉了,或者发布到网上,会被说是有脏话、有敏感词。


王汪曾祺他还是一个美食家。


他不仅会吃。会品鉴,而且还会做菜。


他做菜都是自己去逛菜市场,自己去买菜。


他还有自己独门自创的拿手菜。比如,塞肉回锅油条。就是把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末,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这样炸出来的回锅油条非常酥脆,嚼一下,声动十里人。这是汪曾祺自己说的。


有朋友去找汪曾祺,他都会亲自下厨去做一道拿手菜。比如说陈映真来的时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菜叫烧小萝卜。聂华苓去的时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扬州特色菜煮干丝。大家吃得非常开心,最后连汤汁都端起来喝光。



汪曾祺说:

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喜欢美食的人,应该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汪曾祺他是高邮人。他还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去过越南,在昆明待过七年,还去过香港,上海,北京,武汉,张家口,内蒙古,新疆,山东,四川,福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在长沙吃过火宫殿的臭豆腐。在昆明吃过各种菌子。所以我们读汪曾祺写有关美食的文章,会觉得津津有味,生动,有趣。真实。


我很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汪曾祺的文章。



谢谢大家的阅读。

花草有故事


我大概从十四五岁开始发现的书籍的可爱,渐有了读书的习惯。因为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里播送的评书,就有了找书来阅读的冲动,农村小孩,家里哪有书,偶尔在亲戚家发现一两本残缺不全的《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书,那真如获至宝,反复央求借阅。借回后,我匆忙而又饥渴地去书中寻找熟悉的英雄豪杰,既忐忑,又惊喜。

喜欢看小说,武侠,文艺,情感类的比较多一点



本是云该化作雨


孔孟之道,中庸之道在中国已被阅读了几千年,社会得到了什么?民众得到了什么?真正得益的是封建统治者,不少文人墨客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说了和写了不少的话和书,其实对社会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推动作用。读一些古书并非不可,但要批判吸收,去其糟粕吸其精华。社会发展到今天,要多读现代文学的书,多诗反映工农兵的书,特别要多读伟人毛主席的书,毛主席的书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为人民服务,我就是最喜欢读毛主席的雄文五卷和诗词,毛主席的文章讲话都深入浅出,道理明白,给人有智慧有 光明有希望的感觉。


盘古49


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很多,今天来分享一下老舍先生的作品。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2012年,莫言先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时,国人为之欢呼雀跃。我在为莫言先生骄傲之余,心底涌出了无限的遗憾之情。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投票得票数最高的就是老舍先生,令人惋惜的是,当消息传来之时,老舍先生已经离世。


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丰富,剧本、小说、散文、诗作均有涉猎,且都是文学创作精品。


最近在读的《老舍自述(注疏本)》,是由老舍研究专家徐德明和易华两位教授从《老舍全集》中选择、截取老舍先生自述作品的原文,精心连接,整合而成。《老舍自述》自老舍先生出生述起,及至童年、壮年、晚年,让我们可以从文字间更进一步走近老舍先生的世界,陪伴着老舍先生不平亦不凡的生命时光。



短篇《老字号》


《老字号》讲的是绸缎行老字号三合祥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有一年年底算帐,三合祥东家核算出当年买卖赔了。于是,东家换下了在三合祥服务多年的钱掌柜,大徒弟辛德治留在了老店里。


辛德治旁观了周掌柜对三合祥所做的种种改变,将一个规矩大气的老字号改模换样,将从未有过拉扯的买卖变得嘈杂纷乱。大徒弟辛德治大哭一场,期盼着钱掌柜能够重新回到三合祥。


钱掌柜里然又回来了,但是老字号三合祥终于还是没落了。


老舍先生本人同样生活在新旧时代的变迁间。透过辛德治的眼睛,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三合祥传承数年的不舍,也读到了他对周掌柜新方法的认可。新的发展和旧的传承冲撞着人们的认知,左右着人们的思想。


我浅薄地以为,老舍先生在文中所写的是辛德治,也是老舍先生本人。对旧的不舍,和新的好奇充斥着他们的感官,想要去迎合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长篇《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的长篇代表作《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家喻户晓。凡读老舍者,不能不读《四世同堂》。


作为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四世同堂》被广为传阅。每一位读者对书中人物的解读都不尽相同。


我个人对钱默吟老先生的遭遇和改变深深动容,钱先生对瑞全说:“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记住吧,老三!”


这句许是钱默吟先生对祁瑞全说的,也是对先生自己说的。


读罢《四世同堂》,找机会特意去了一次小羊圈胡同,走在北京新街口大街上,身旁人群熙攘,车水马龙。找到位于葫芦肚后的胡同入口有些艰难,也就是现在的大杨家胡同。走进窄窄的胡同口,里面好像确有一个宽敞的“肚”,再向前走向葫芦胸,也确实看到了七家住户的大门口。眼前依然是破旧的方砖和掉色的红瓦,可是葫芦胸里已大变了样。时代在前行,一家又一家人们住进了这里,每户人家的门口都被翻修一新,墙上影壁甚是精致,有些大门上甚至装上了密码锁。低下头,脚下的地面是整齐的方砖,没有一点残缺,没有一丛杂草。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回忆说:“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老舍先生的气息已于无声无息中消散了尘世变迁之间, 老舍先生的文字却经年散发迷人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