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不扶持年轻的光绪帝反而效忠于慈禧呢?

shoujiweitu2961


李鸿章,晚清时期存在感最强的名臣、重臣、权臣,几乎凭一己之力支撑了晚清时期长达数十年的艰难统治。

这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的“东方俾斯麦”,在光绪二十七年病逝后,慈禧太后泪水直下,称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这个晚清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在得到李鸿章病逝的消息后,甚至当着朝臣的面,说出了可能是其一生中最显无奈的一句话: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给予了李鸿章至高的评价: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可就这样一位“中兴名臣”,为何始终坚定支持慈禧太后,而非年轻的光绪皇帝呢?

对于一个熟读经史,出身官宦之家,久被儒家思想熏陶、影响的传统文人,入仕为官、于仕途升迁至“位极人臣”的崇高地位,乃系李鸿章这类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在李鸿章所做组诗作品《入都》中,有一首诗作,能够将李鸿章“入仕封侯”的追求,予以明确表现: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而满足了李鸿章这个终极追求的人,就只有慈禧太后。

《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九》有载:

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三年,累功,用道员,赏花翎。同治元年,旋诏署江苏巡抚;十二月,授江苏巡抚。

道光二十七年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的李鸿章,在咸丰朝只做到了正四品的道员,基本相当于现在略高于正厅级的行政级别,这与李鸿章“入仕封侯”的梦想追求,相差甚远。

而一跨入同治朝,在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以后,李鸿章在曾国藩的举荐下,立马被越级提拔,从正四品升为从二品的江苏巡抚,一方封疆大吏,地位显赫。

但这还只是李鸿章在同治朝官职升迁的开端,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恩遇还只是开始。

八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抚。九年七月,剿平北山土匪。值天津教堂滋事,命移军北上。案结,调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十二年五月,授大学士,仍留总督任。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调文华殿大学士。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成为了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了“三殿三阁”大学士中的第二等。但因为保和殿大学士自乾隆朝便不再实授,李鸿章担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已经是步入了清朝文官的最高等级,当属内阁首辅。

也就是说,在同治皇帝当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的同治朝,李鸿章在行政级别上达到了顶点,成为了正国级干部,而且行政排位居于第一。

更重要的是,同治三年五月,剿灭太平天国有功的李鸿章,被晋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在其“入仕封侯”的追求中,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有载:

光绪二十七年,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

李鸿章在病逝之后,终于完成了“封侯”的终极梦想,而这一殊荣正是在慈禧太后直接恩赏的!

说到底,李鸿章之所以在数十年间坚定的支持和拥护慈禧太后,正是因为这个女人拥有着晚清政权的绝对权力,拥有着完成李鸿章终极追求的绝对权力。而对于光绪皇帝乃至同治皇帝而言,李鸿章想要的一切,他们都无法给予。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


正说清代十二朝


光绪就是一个头脑简单,毫无政治智慧的皇帝。李鸿章纵横政坛几十年,他心里清楚的很:光绪靠不住,大清这条破船,当时也只有慈禧也撑的下去。


光绪重振大清的愿望,其实也并非慈禧和李鸿章这些朝廷重臣不支持,实在是光绪所托非人,另外手段也太过激进。

慈禧能独掌大清政权几十年,还是有一些政治智慧和能力的。对于大清腐败堕落的现状她很清楚,她也想变革。

所以她才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能臣,也支持他们搞洋务运动,只不过她所提倡的变革是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所以革新并不彻底,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光绪开始准备搞维新变法的时候,慈禧是支持的,但变法在实际落地的时候太不靠谱了,其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的。


首先,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根本不靠谱,只是一些纸上谈兵的书生,在变法之前也没有一套完善的革新计划。甚至其所谓的“公车上书”都是无稽之谈。据史料记载,军机处和光绪都没收到过这份材料。

其次,变法的手段太过激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裁减老臣,重用新人。光绪听从康有为的建议,变法伊始,就将翁同龢、李鸿章等这些朝廷重臣革职,其他各个衙门仅京城下岗的官员高达一万多人。

而填补空缺的都是一些毫无从政经验的书生,这自然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满,变法也就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对慈禧来说,这是动摇了大清政坛的根基,所以她肯定不能不管。

另外,就康有为本人而言,从变法过程中和变法失败后的表现来看,他变法目的不单纯。他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借“变法”之名谋取个人私利。


康有为鼓动光绪邀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担任变法顾问,这不是与虎谋皮吗?这种行为不仅慈禧不会答应,大清的百姓也不会答应。

当慈禧干预变法时,康有为又怂恿光绪诛杀慈禧,光绪头脑简单,听从了建议,结果可想而知。1898年9月19日,被激怒的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而康有为20日凌晨就仓皇而逃,流亡到日本。

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闹剧就这样结束了。康有为是逃跑了,但这场变法改变了光绪的命运,也对大清未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香港大学博士区仲桃认为:“早在康有为跟光绪策划百日维新前,慈禧与光绪、李鸿章等洋务派已逐步推行改革,康有为的出现某程度上“破坏”了原本改革的进程。康有为提出改革的背后有个人的考虑,而且手法激进。”

虽然大清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光绪、康有为主导的戊戌变法太过儿戏,所以对李鸿章来说,不支持光绪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花木童说史


李鸿章是国之栋梁,慈禧最为倚重的臣子,一定程度上来说,晚清的政坛,就是李鸿章和慈禧两个人支撑起来的。

整个朝廷的局势,对于李鸿章来说,没有比他更加清楚的了。

他知道当今虽然有天子光绪,但是,光绪最多也就是一个傀儡。

国家的大事,所有的军政大权,都是在人家慈禧的手里的。李鸿章若是想要保住荣华富贵,他就必须要依附于慈禧。

所以,他只能为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的人来服务了。

再说了反正大清,就是他们爱新觉罗的天下,谁当皇帝,谁掌权,这是人家爱新觉罗家的家务事。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李鸿章这样英明的外人,还是汉人臣子。他才不会管到底是谁当家谁做主呢?

反正不管是谁,只要能给自己升迁开绿灯,并且说话算数的人,就是他依附的对象。

因此,李鸿章就成为了慈禧最为信任的人。

大家都知道,清朝尤其是慈禧执政的时候,她和外国列强签订了很多条约。这些条件具体就是李鸿章来办的。

一定程度上,李鸿章这个大臣,他的威望在老外的眼里,甚至都超过了当朝的皇帝光绪。

连老外都懂的光绪是傀儡,他随时是有被慈禧给废掉的可能的,所以,这样的光绪,李鸿章当然是能离他多远就离他多远了。

再说了光绪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说白了他连一个庸才都不算,毕竟,他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三十多年来,连一个慈禧都对付不了。这样的光绪是在不是做大事的人,他一直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你说,谁敢来依附于他呢?

所以说,那时候不是李鸿章一个人不扶持光绪,是所有的臣子,都效忠于慈禧。只有那些见不到慈禧,被边缘化的人员,才会打光绪的主意。

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叫康有为的,他就想打光绪的主意,主要是想通过维新变法,来改变当时清朝的政局。

但是,最终他们不也是失败了吗?

戊戌六君子被送到菜市口杀了头,康有为逃到了日本不敢回来了。

所以说,当时的李鸿章,也只有效忠于慈禧,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才能够在大清有所作为。

若是他扶持光绪的话,恐怕早就被杀头了吧,总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汉史趣闻


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四大名臣之首。历史上的李鸿章签了很多不平等协议,因而被看作历史罪人。事实上,大清病入膏肓,根子上已经腐烂,这哪里又是李鸿章一人之过呢?只不过李是在替人受过,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耻辱柱上罢了。

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亲自创办了很多现代企业,且力主向西方学习,并多次考察洋务,对西方先进技很熟也很欣赏。可以说,他是实业救国的扛鼎人物。同时,李鸿章也是老陈持重之人,做事妥帖,张弛有道,因而很得慈禧赏识。

反观光绪支持的维新派呢?他们的政治主张更为深刻,手段更超切,诉求过于理想,来势汹汹,但却没有缜密的施政计划,更无驾驭局面手腕和能力。一百天时间内,一连下了几十道实行新政的命令,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掀起改革的巨潮,更关键的是,他们急不可待地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奶酪。这就给维新树立不可战胜的敌人,焉得不败?

光绪敌在整个这件事上是受害者也是始作俑者。他在权力并未稳固的情况下急于维新,手段过于简单粗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总的来说太年轻,政治智慧低下。

慈禧并非天生反对维新,她并不笨,维新的好处她当然知道,所以前期支持光绪去改,但前提是不要动自己的利益。

李鸿章这样的老江湖当然能够洞察朝局,徐徐图之才是他心底的可行之道,所以他自然不会跟着光绪一起起舞了。



周周说古今


李鸿章为什么要抛开慈禧去站光绪的队?光绪能给李鸿章什么?

虽然李鸿章自诩是清朝的“裱糊匠”,哪里破了补哪里,可是,只要好好看看他的所作所为便能够知道他不是清朝的“裱糊匠”,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罢了。

慈禧为了给自己办寿辰,置国家于不顾,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即便是李鸿章也不能免俗地将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花在了如何在慈禧60岁生日上讨她的欢心,最终竟然糊涂到让北洋舰队钻入了威海卫这个死胡同,让日本人将北洋舰队给一锅端了。

李鸿章怎么也是驰骋沙场几十年的老将,难道看不出来北洋舰队钻入威海卫的危险?即便看不出来,也是因为他没有花心思去看。

甲午一战,清朝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说丢人丢到家了也绝不为过。

慈禧一声“娇呼”,李鸿章便屁颠屁颠去了马关,被人打了一枪,仍然咬牙坚持签订了《马关条约》,为慈禧免了后顾之忧。

慈禧突然发了疯一般地向11国宣战,想给洋人一点教训,想给自己找回面子和里子,结果北洋人打得仓皇西逃,为了让自己的老脸不那么难堪,竟然厚着脸皮说自己是“西狩”。

当时,她将宣战诏书发到各省之后,东南的督抚们竟然甩开她,唱了一出“东南互保”,她的宠臣李鸿章也被裹挟着回了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张之洞的反应更让她吐血:“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慈禧逃到了西安,离开了那座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她浑身不舒坦,所以她又是一声“娇呼”,让李鸿章去和洋人谈判,说是谈判,实则不过是花钱从洋人的手里赎回北京罢了。

李鸿章对此什么态度?签!让人抬着去也要签!结果《辛丑条约》一签完,他便一口老血吐了出来,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李鸿章为什么会为了慈禧这么拼命?

因为他知道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权势,他的荣华富贵,统统是慈禧给他的,他对此心知肚明。

1861年,即咸丰在被洋人吓得逃到热河后的第二年,咸丰被洋人给活活吓死了,慈禧趁机发动了“辛酉政变”,从此掌控了国柄。

此时的李鸿章也不过刚刚从曾国藩幕下回到安徽,奉曾国藩之命组建了湘军,远没有成为慈禧之宠臣、清朝之权臣。

后来,曾国藩打趴了太平天国,据说不少人“劝进”,可是曾国藩一心想给清朝当个忠臣,所以为了不让慈禧忌惮,解散了湘军,然后将李鸿章和淮军推了上去。

梁启超曾经说过:“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这话说的不错,李鸿章的迅速崛起绝对少不了曾国藩在背后推动,所以李鸿章可以说是踩着曾国藩的肩膀上位的,当然,是曾国藩主动让他踩的。

不过,李鸿章的崛起虽然离不开曾国藩的推动,可是,真正给李鸿章机会的说到底还是慈禧这个女人。

慈禧此时已经基本上掌控了朝政,同治皇帝这个小娃娃也只能躲在后宫里玩泥巴,她的一句话便能够决定李鸿章的去留。

所以,李鸿章从一开始便站了慈禧的队,站了慈禧的队自然便意味着他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

李鸿章心中或许也有过纠结,究竟是效忠慈禧,还是效忠皇帝?

可是,赤裸裸的政治利益让他迅速做出了选择——他已经获得了慈禧的信任和赏识,只要效忠慈禧,他便能够稳稳当当地往上爬,可如果效忠皇帝的话,皇帝可不一定会信任他,更不用说重用他了。

对同治皇帝,李鸿章是如此,到了光绪皇帝,他更没有了退路,只能一条路走到底。

李鸿章实际上应该很了解慈禧,她太贪权了,即便是对自己的亲儿子,也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更遑论一个过继的光绪?

光绪皇帝即位时不过4岁,他即便即位了,皇权不也仍然在慈禧的手中?让他突然背叛慈禧,然后去效忠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屁孩?除非他疯了,除非他想死。

即便后来光绪皇帝亲政了,可是,李鸿章在官场上沉浮了几十年,也伺候了慈禧几十年,他能看不出来慈禧的用意?慈禧始终掌控着清朝的国柄,从没撒过手!让光绪亲政,不过是一个幌子,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罢了。

即便此时光绪皇帝已经成年,已经懂事,已经知道试图通过政变夺回皇权,可是,李鸿章仍然不可能“跳槽”。

他身上的烙印太深了——他是慈禧的人,也效忠了慈禧几十年,这一点,他永远洗不掉。

所以,纵使他“跳槽”去效忠光绪皇帝,光绪皇帝也不可能对他放心,绝对会对他留一手——光绪皇帝很可能会利用他对付慈禧,当成功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之后,再打压他,甚至是找借口砍了他!

李鸿章会傻到去冒这个险?他不会,他也不敢去赌光绪皇帝会在成功不秋后算账,即便不会砍了他,光绪皇帝也绝不可能像慈禧一样信任和重用他。

所以,他没有任何理由去背叛慈禧,因为只要慈禧掌权,只要慈禧信任他,他便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如果他支持光绪的话,结果已经注定——稳赔不赚!

所以,他只能乖乖地给慈禧当“裱糊匠”,不让慈禧从权力的巅峰跌下来,维护慈禧的权力和政治利益,便是维护他自己的权力和政治利益。

说白了,李鸿章和慈禧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们这些人读书人嘴里的所谓“忠君”,实则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忠于皇帝,他们所忠于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是什么朝廷,更不是什么皇帝。


宁糊涂


光绪除了年轻之外,请问还有其他可以超越慈禧的地方吗?答案真的是没有。因此李鸿章是断然不会跟光绪站在一个阵营的。

李文忠公那是什么人物,在官场驰骋数十年,韬光养晦,什么大事小情没经历过,看待事物和人世绝对一目了然。光绪年轻不假,有抱负不假,但是太嫩了,实在难以与其共事。因此李鸿章选择了良禽择木而栖,毅然而然站在慈禧一边。

光绪其实与李鸿章之间是有隔阂的,这其中除了光绪对李鸿章有个人看法之外,另外就是帝师翁同龢的从中挑拨。翁同龢这些自誉清流人物之人断然不会与李鸿章为伍,因此翁同龢旁敲侧击的在光绪面前打击李鸿章。李鸿章也知道这些,因此敬而远之。单从甲午战争之事上,就看出翁同龢的“坏”和光绪的“不成熟”,以及李鸿章的“无奈”。

光绪一味开战,认为大清国面子不能丢,但却低估了日本人的实力,而李鸿章最怕的就是开战,只要一开打,就能让日本国找到口实讹诈大清,另外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北洋舰队也将付之一炬。因此,李鸿章苦苦哀求不要开战,暂且避开事端,等到自己做大做强之后,再与之抗衡为时未晚。

但光绪死活不肯,就是一个字“打”。结果正中日本人下怀,最终结果跟李鸿章所料想的一模一样。可战败之后呢?责任全一股脑推到李鸿章身上,还要让老李拖着老迈之躯亲自前往日本求人家少要些银子。试问,这样的君主如何能与之为伍。

另外就“戊戌变法”一事开看,光绪又走了自己“愤青”的路线,不管不顾的冒进策略最终让变法变成一场空,六君子遇难菜市口不说,光绪本人也被囚禁瀛台,至此再无作为。

反观慈禧,虽然在喷子口中慈禧不是个反面角色,但是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之中,慈禧起着关键作用。不要总把那些坏的事物强加在慈禧身上,要从侧面看看她的好的一面,办洋务、办学堂、开贸易、兴工业等等,那一条不是慈禧亲批的。一个从少女时期就入宫,26岁就垂帘的女子难道不如一个20几岁的后生,慈禧为何迟迟不肯退居幕后,那是因为光绪实在是挑不起大梁。慈禧曾结束垂帘,将大权交给光绪,可光绪又是怎么做的呢?弄得整个朝廷怨声载道,跟几个同属愤青的文人书生玩起来变法。

变法固然是好,但是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一位效仿东洋,是百分百实施不下去的。可光绪偏偏不挂不顾,一味变法图强,最终图强没有成功,自己先身陷囹圄了。正应了“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反累其主”这句老话,已经退居幕后的慈禧不得不出来给他收拾烂摊子。

李鸿章正是看到要想真正图强必依靠慈禧才可,若依靠光绪,自己这条老命估计就提前交待了。所谓成大事者不纠结,这事上李鸿章从不纠结,站在太后一边才有肉肉吃,若站在光绪一边,能喝口热汤就算造化了!


大狮


李鸿章实际上是没机会直接扶持光绪皇帝的。光绪幼年登基,实权仍然掌握在慈安慈禧这两宫太后手里。等到光绪长大亲政后最倚重的是“帝师”翁同龢,翁同龢跟李鸿章又有私仇旧怨,只恨没变着法儿的踩死李鸿章。好嘛,1894年清国败于甲午战争,李鸿章的实力势力基本上没有了,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一败涂地从平壤一直溃败到丢了旅顺口。李鸿章奉清廷旨意去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身负万世骂名坐冷板凳去了。直到1898年光绪发动“戊戌变法”失败,慈禧想废掉光绪,想知道外国列强的态度,又起用擅长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李鸿章为两广总督,各国公使和外交官员前往祝贺,李鸿章趁机试探外国人对废光绪的态度,得到的回复是外国人认为这是清国内政,不好干预。李鸿章由此得知外国人是反对废光绪的,如实报告了慈禧,慈禧只好作罢。这算不算李鸿章扶持了光绪?不过李鸿章是晚清少有的明白人,以实干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光绪太不成熟,甲午对日宣战没错,可是根本没有充分的动员和准备,无视清国和日本为战争投入资源的悬殊差距。“戊戌变法”又急功近利毫无章法,个人觉得,李鸿章就是扶持光绪,这君臣二人都不在一条道儿上


立志成虫


慈禧、光绪、李鸿章三人都是晚清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小算盘,只是光绪的数学不太好,算盘打的不响,因而成了他们的配角。

光绪的皇位完全是慈禧一手安排的,如果没有慈禧,光绪是不可能坐上皇位的,因为他年龄太小,在个人能力方面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在慈禧看来就是因为他年龄小,为了自己能够更长久的掌权,所以才立了光绪做皇帝。光绪从小就生活在慈禧的淫威之下,其心中对慈禧的恐惧效应是贯穿其一生的,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拿不出血拼慈禧的勇气,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光绪有野心,有抱负,想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成为大清的中兴之主,但是其个人资质真的很一般,跟着慈禧这样的女强人身边几十年,竟然没有学到其精髓,这一点真的很遗憾,从光绪一手操持的戊戌变法就可以看出,其政治能力真的太一般了。

权力是相对性的,不是绝对性的,包括皇权,光绪一生都没有领悟出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一生注定是悲哀的一生。

慈禧,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在热河病逝之后,本来安排了肃顺等八人作为新皇帝的辅政大臣的,但是新太后慈禧不满意,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联合自己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轻而易举的就把肃顺这些政坛老手给干掉了,这不能不说慈禧的彪悍,其真的是天生的政治家,这也难怪其只要活着一天,其就是大清帝国的无冕之帝。光绪一直都想绊倒慈禧,做一回真正的皇帝,但其恐怕还未行动,慈禧就已经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就能立马做出应对措施。

李鸿章,晚清时期政坛上超一流高手,对于国内外大势看的一清二楚,他非常清楚光绪和慈禧的综合实力,作为帝国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就是三个光绪绑在一起,那也不是慈禧的对手,李鸿章他不单单为了自己来站队,还要为自己的整个家族命运考虑,因为一旦他选择错误,自己生死是小,整个家族的命运才是关键,所以他是不会为了一个只有野心没有能力的皇帝去效命的,因为风险系数太大,本来慈禧太后就能给到他,所想要的一切,那又何必去冒巨大的风险和慈禧对着干呢?


清史宴


慈禧联络上不被咸丰帝信任的六皇叔恭亲王,发动了辛酋政变,他们联手之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八大臣一网打尽,将肃顺处死。从此,大清国的政治权力就落入这对叔嫂手中。懿贵妃此时已被尊称为皇太后,成为大清朝最有权势的女人,拥有最终权力。鬼子六奕訢以议政王身份兼管军机处,掌握着大清国日常事务的实际权力。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成为帝国的实际掌权人。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光绪只是名义上傀儡皇帝。


而李鸿章效忠的是清朝,效忠的是国家,并非个人。当了晚清,君王既社稷的观念早已烟消云散了。谁是最高领导人,谁手里有实权,臣工便效忠谁。当时的光绪帝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什么都没有,你好好的,慈禧就让你在皇位上待着,反正也没实权,谁做皇帝有啥两样,你如果不安分,慈禧不介意再换一个。如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皇帝,李鸿章就算是效忠他也有限度。

如果李鸿章扶持光绪帝,光绪帝能带给李鸿章什么?光绪皇帝给不了李鸿章权力,给不了荫庇。李鸿章要干什么,光绪也没有资产资助他。 慈禧能够随意废除皇帝,当时全国包括皇帝之内,都是奴才,皇帝都是奴才,李鸿章是谁?他会效忠一个奴才?


不书


一、效忠慈禧,就是效忠皇帝。慈禧的权力来源是皇帝,因为是皇帝的母亲,在皇帝年幼时暂时代理朝政而已。

二、前有恭亲王,后有李鸿章,从来也没有真正效忠慈禧。他们效忠的是帝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的诏令下达,李鸿章就没有奉召,而是拒绝执行慈禧的命令。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士大夫没有真正效忠过慈禧。

三、听命于慈禧,只是权宜之计。是没办法的事情。

四、德宗无能,也是很大的原因,德宗之过有三,一则急功近利,二则暴躁易怒,三则偏听偏信。并非明君气象,后人多是同情之心,但当时士大夫是清楚的,德宗乖戾暴躁,幼小时就因小事打死太监,一时哗然。

五、孝钦之治国,能力还是有的。自垂帘以来,大兴洋务运动,重视汉族官僚,培养清流领袖,刷新朝廷吏治。总体而言,实是有功之人。处江山垂危之际,却别开生面,一时同光中兴,还是颇有治国之道的。

六、孝钦虽无刘娥之美德,却也无则天之狠辣。纵观五十年,无培植外戚之罪,无滥杀之恶,汉族官僚也无反对的必要理由。

七、康梁变法之后,帝后母子反目,后有废帝之心,正是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力保德宗帝位,题主何谈李鸿章不效忠皇帝之说?

八、后人多同情德宗,多辱骂太后,实变法一事也。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孰对孰错,古人怎可明断。后人议古人之失易,而古人之为事难。一个当代文盲也可以说出大跃进浮夸风的不好,当时的从政者却没有你的视角。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九、百年后人看当今,吾辈何尝不在笼中。三年之后看今年,得失就可明辨。关键是斯时吾辈该当何行,你可知对错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