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有魚但是不咬鉤怎麼辦?

老郭傳奇


有魚但是不開口,其實道理很簡單,可以分為兩種,第一是自然水域垂釣,第二是魚塘黑坑,先說自然水域,自然水域垂釣魚不開口願意大致可以說天氣影響最大,其次是人為因素,天氣對魚情的影響是最大的,當天氣太冷太熱,或者氣壓低,都會影響魚不開口,人為因素自然水域可能有電魚的,在電魚後魚也不開口,看著有魚,但是不會開口吃餌料,還有就是餌料配方不對,要根據所釣魚種針對性開餌,。第二就是魚塘黑坑,魚塘黑坑魚不開口除天氣原因,還有就是在魚塘黑坑投放藥物,導致魚不開口,這是魚塘黑坑老闆慣用伎倆,想要釣魚效果好,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天氣釣位,這兩方面做好就會事半功倍,以上供大家參考,大家互相交流學習,謝謝






彬哥酷愛釣魚


但凡釣魚人都有碰到這種情況,窩中魚泡四起,明明有魚,可就是不咬鉤吃餌,浮漂就像定海神針一樣,一動不動。在黑坑魚塘,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碰到這樣的局面,只靠等是很難有好的結果的,我們必須要主動出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魚兒進窩不開口的原因和應對措施,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打破僵局!

一、餌料霧化太快

餌料霧化太快,魚誘過多,窩子過大,水下魚兒遊動的水流更能加速餌料的脫落,這時水中能見度過差,魚兒只聞得到氣味,卻吃不到餌料。這種情況最為簡單,首先要果斷地換餌,控制好霧化和脫落,讓魚兒進窩後能看到魚餌,這樣,餌料只要對味就沒有魚不吃的道理。

二、魚餌是否過腥、過香,味道是否過重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會明顯地覺得窩中魚偏雜、亂,魚只在窩邊遊動,不進窩中吃餌。調整配方,重新拌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時喜歡用麝香、羊油、等小藥的釣友,千萬要注意小藥的用量。

三、魚餌是否對路、適口

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出現在有餵食習慣,偏口厲害的魚塘中,釣友準備的餌料根本不在魚喜愛的菜單中。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採用常喂的餌,或以常喂的餌為基本餌來調配你的餌料。同時注意不要把餌拌得過硬或過鬆。過硬,適口性差,就是有少許訊號也很難中魚;過鬆,鉤餌到底後,經常只剩空鉤,這也是漂不動,不上魚的一個原因。

四、水底淤泥是否過厚

如果塘底淤泥過厚,鉤餌沉底後立即會陷入淤泥,魚看不到餌,就更別說吃餌了。如果這種情況導致的不吃餌,我們的方法就是將鉤餌升高,改用載鉛量大的,能承得住餌的漂;或者減少鉛皮,讓鉤餌上浮;或者改用較輕比重的餌料,總之,要把餌團落在淤泥之上。

五、窩料是否打得過重、過厚

打窩料也是有講究的,打少了,魚不聚窩;打多了,留在水底,特別在天氣熱的時候,隨著氣溫升高,窩料發酵,氧氣被大量消耗,窩中嚴重缺氧,魚兒大多在窩邊穿梭,不愛進窩,即使偶爾進窩,也不咬鉤。這種情況,在釣魚比賽的後兩場,尤其容易出現。應對這種情況,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最好及時更換窩點,重新輕量打窩聚魚。

六、魚層是否起了變化

垂釣中經常見到的情況就是魚層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能由溫度、氣壓等多種原因引起,也就是窩點方向是有魚的,但是魚兒卻不在你所作釣的水層,自然無魚吃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及時調整釣深,主動尋找魚層,打穿層,釣飛鉛都是很好的應對策略。

七、子線是否過粗、過硬,鉤子是否過大,鉤條是否過粗,墜子是否過重

子線過粗、過硬,跟棕絲、鬍鬚一樣,不利於魚吃餌,特別是對那些被釣過多次,刁滑的魚兒;鉤子過大,魚口小進不去;鉤條過粗,小魚根本吸不動;墜子重了,釣組過鈍或陷入淤泥。我們作釣之前應先了解魚情,選擇適當的漁具裝備,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

可能還有很多原因直接或及間接地造成了魚不吃餌,這裡就不一一列舉的,釣魚的精髓就在於一個“變”字,如果魚情發生了改變,苦守只能是白白耗費時間,我們也必須找出相應的方法來應對,這樣才有可能重新打開魚口。祝大家快樂垂釣,魚獲多多!




尋魚小蘇


水中有魚但不咬鉤這問題難倒好多釣魚人

個人分析以下幾點:

  1. 天氣,釣魚最合適的氣壓是990-1005百帕之間。一般來說,氣壓在990-1005百帕之間宜釣底(中下層魚)低於990百帕水中缺氧,魚很難釣,釣底更沒戲,應釣浮釣半水試運氣,高於1005百帕魚少食少動不聚群。天氣不好,可以適量加點小藥。
  2. 餌料,釣友們在使用餌料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去搭配很多種的餌料,殊不知每款餌料都有自己的狀態粉,多種混合攪拌之後呢,它的整體性就會變差,釣友們在開出來以後呢,狀態也比較差,有可能上餌的時候就不均勻,餌料團不能輕易的改變,餌料團太大了自然就會造成魚吃不進去,所以掌握好每款餌料的特性去搭配,上餌的手法和餌料團要得當,這樣就能改變魚吃不進去餌料的情況。其實每一款商品餌料,都經過無數次的調試才上市的。所以沒必要自己搗鼓,真心效果不好,可以找商家要配方比例。當然,高手略過。民間老三樣,藍鯽加918加速攻。😂
  3. 漂和線組,調漂沒調好,或線組過大,都會照成漂相沒反應,其實魚有在吃,只是沒有反應在漂相上,這時候可以嘗試調靈敏度。或換小點的漂和線組。

不正經的釣魚人


垂釣時,水面魚星氾濫,而魚卻不咬鉤,估計每一個釣魚人都遇到過。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只有知道問題所在,才能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筆者結合多年的野釣經驗,分享如下。

窩料與餌料不協調

一般而言,窩料的味型與適口性應弱於餌料,只有這樣,魚才能在眾多窩料中發現那個孤零的餌料。而味型強於窩料,並不表示只要魚喜歡即可,還要味型的統一性。比如冬季用紅蟲顆粒把鯽魚誘集到窩子,此時用奶香餌料則不太合適,並非是一個魚口也沒有,但在數量上和概率上會小很多。

所以釣友可根據窩料味型,換個接近的餌料,並且增強餌料的適口性,方便魚的吞食。比如紅蟲顆粒與蚯蚓、紅蟲或腥味餌料搭配,均有不錯的效果。

餌料陷入醬層

餌料陷入醬層的現象並不少見,尤其是在多年未清坑的農村老魚塘,淤泥多且軟。餌料比重稍微大些,很容易陷進去,自然魚群被窩裡或餌料的氣味吸引過來,只能在附近徘徊,卻吃不到餌。此時,可釣離底或釣半層,通過浮漂調釣,直至有魚吃口為止。

冬季水溫的影響

大部分的淡水魚的適宜水溫在15℃—30℃之間,而冬季的水溫,像北方的山東、河北等地,絕大部分時間水溫處於0℃—10℃之間,所以此時的魚活性低、覓食慾望也低,常棲息、躲藏在水底,不遊動,自然鉤餌入水,不咬餌。

冬季垂釣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如上所講,關鍵是水溫。所以可選擇陽光充足、無風或風小的天氣垂釣,這樣水溫回升,魚自然有了活性,也會開口覓食,那麼垂釣難度會降低一些。

氣壓低、溶氧量低

夏季的氣壓低、溶氧量也低,尤其是陰天的情況下,水體的溶氧量進一步降低,此時的魚缺氧,舒適度降低,有時甚至出現浮頭的情況,自然沒有開口覓食的慾望。在有些水草特別豐盛或者肥水塘、水少草多魚多的水域,都有有缺氧的情況。

這樣的水域條件下垂釣,建議選擇颳風天氣或者春秋季節垂釣效果會要一些,釣點選擇在支流入口的地方,往往有不錯的效果。

寫在後面

除去上面幾個常見的情況外,還有其他原因,筆者在這裡不再詳述,不論如何,關鍵是讓魚在水體感覺舒服,只有魚的狀態佳,才有覓食的可能,自然垂釣的難度也低一些,相應的措施也有了。


野釣集結號


釣魚非常簡單,一竿一線一馬紮岸邊可以釣一天,但是釣魚卻又很複雜,需要面對複雜的水情、魚情,就比如題主講到:“水中有魚但是不咬鉤”問題,看似一個簡單的魚不咬鉤的問題,但是想要解決就需要知道什麼原因導致,找到原因應該如何解決,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哪些因素會導致魚不咬鉤?

不論是自然水域也好家養塘也罷,導致魚不咬鉤的因素不外乎:餌料因素、環境因素、人為因素、自身因素等四個方面。

餌料因素引起的魚不咬鉤

餌料的因素包括餌料的味型、狀態、種類三方面,不同的魚種在覓食性上差異導致它們的覓食習慣彼此相差很大。

1.餌料的味型

常見餌料的味型大致上分為:腥、香、臭、酸等,不同的味型對於魚的誘食效果也不盡相同,就比如鯰魚和草魚兩種魚種,一個肉食性魚種一個素食性魚種,如果使用酵香的餌料去釣鯰魚效果好才怪呢,還有就是一些較為怪異的味型,如同果酸類小藥添加劑,天氣炎熱的時候比較好用如果天氣寒冷的時候使用非但沒有作用甚至會還有可能導致魚不敢進窩,更別提咬鉤了。

2.餌料的狀態

餌料的狀態包括軟、硬、粘、霧化等,魚情的變化導致它們吃餌的習慣不同,經常釣黑坑投驢的釣友最能體會這種餌料狀態的影響,投驢大都是面對的二水、三水魚,魚體大都以滑魚為主,對餌料的狀態特別挑剔甚至會有警惕性,如果使用高霧化的散炮作釣勢必會導致滑魚不敢進窩,反倒是低霧化甚至不霧化的白餌效果更好。

3.餌料的種類

餌料的種類大致分為:葷餌、粉餌、固狀餌料三大類,葷餌代表肉食性餌料如:動物肝臟、蝦肉、蟲餌等,粉餌就是常見的商品餌料,固狀餌料則是:玉米、顆粒等。在面對不同的魚種時如果餌料種類選擇錯誤同樣會導致魚不咬鉤,就如同使用玉米釣肉食性的鯰魚。

環境因素的變化

魚是一種對環境變化特別敏感的動物,當這種環境的變化超過了它們的適應力時,魚就會產生厭食性,就如同有暈車反應的人坐車時已經暈天轉地了,你給他再好吃的東西他也不會吃一口,那哪些環境變化會導致這種厭食症呢?

1.溫度變化

魚是冷血變溫動物,溫度的變化過快超過了它們的適應範疇時,就如同初春和秋末兩個季節,當溫度變化超過十度以上時,就會發現魚口立馬沒了,主要原因就是溫度變化導致水溫變化過快,魚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才能開口覓食,在適應的這段時間內魚幾乎不會開口覓食。

2.氣壓過低

氣壓雖然是水面之上的一個指數,但它會間接導致水中的容量量高低,當氣壓過低時魚就會出現浮頭甚至厭食症狀,特別是夏季高溫多雨的季節,雷陣雨過後經常會出現水面一層魚,這就是因為氣壓低水中溶氧量過低導致的,魚這段時間就會出現不咬鉤情況。

3.水質變化

水質變化代表著魚類生存環境的變化,這種生存環境的變化最容易導致它們不咬鉤,如夏季多雨時經常會遇到汙水倒流進入經常作釣的水域時,就會出現魚的身體機能變化不能立馬適應導致厭食;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在家養塘中,水質過肥時導致水藻富氧化,導致水體溶氧量極速下降,從而產生缺氧間接導致魚不咬鉤。

人為因素導致的魚不咬鉤

當一條河不出魚時最經常聽到人提到一句話:“這條河肯定被電了”,的確人為因素的干擾導致河道里的魚會出現3-5天長時間閉口,雖然能夠看到河道里有魚但是這個時候的魚還沒有從被電擊的過程中適應過來,還有就是撒網、錨魚等人為因素,導致水中的魚受驚過渡,從而產生厭食症。

自身因素導致的魚不咬鉤

魚也會像其他動物一樣會生病,一般常見的寄生蟲引起、病毒性、傳染性疾病都會導致魚的身體機能下降,導致活性降低的同時也會產生對食物不感興趣不咬鉤。

如果導致魚不咬鉤是因為疾病、人為因素、水質因素導致的,那大家這個時候就可以收拾裝備回家了,因為這幾種因素導致魚短時間內不會開口覓食,這種是生理上的厭食反應並不適合繼續作釣;而如果是因為餌料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變化導致的魚不咬鉤,我們則可以通過相應的調整手段進行應對。

如何調整才能應對不咬鉤?

有魚但是不咬鉤的原因上面已經大致羅列清楚,排除人為因素和魚自身疾病引起的不咬鉤不吃餌外,餌料因素和一些因為環境因素導致的魚不咬鉤均可以通過調整改變進行應對,那應該如何改變和調整呢?

餌料味型的改變

釣魚是一個有前提條件的戶外活動,如果沒有條件下的更改餌料只會讓魚更難釣,所以更改餌料的味型也應該有前提條件,就如同在冬季作釣鯽魚和夏季釣鯽魚的時候,同樣是一種鯽魚但是味型上卻相差很大,夏季谷香、果香的效果更好,而冬季如果使用谷香、果香味型卻會是得其反,而腥香味型的餌料會效果顯著;除了溫度影響的餌料味型變化外,還有就是魚種不同應該採用不同味型的餌料味型,以鯰魚和鰱鱅這兩種極端味型愛好的魚種為例,鰱鱅喜好酸、臭,而鯰魚僅僅喜歡腥。

餌料狀態的改變

餌料的狀態改變一般多用於應激反應比較嚴重的滑口魚、受傷魚上,因為頻繁被釣起、受傷造成這些魚對餌料的高霧化狀態產生芥蒂,看到霧化較高的餌料不敢靠近覓食從而發生不咬鉤狀況,當面對的是滑口魚、受傷魚時餌料的狀態應該以高粘度、低霧化、小餌團為主,除了餌料上的針對性調整外,線組的搭配和浮漂調釣也要進行細微調整,抓小口放大口才是針對這種魚情的有效釣法。

餌料種類的改變

現在是冬季水溫低魚活性差,釣魚人大都以耐寒性比較強的鯽魚為目標魚,這段時期釣鯽魚就需要注意餌料種類的改變,同樣的腥味的粉狀餌和蟲餌所產生的誘釣效果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就是粉狀腥味餌料大都是採用化學添加劑勾兌而成的合成腥味,實質上沒有高蛋白高熱量的成分,並不能引起活性較差鯽魚的覓食慾,而天然成分腥的蟲餌才是這段時間的正確選擇。

作釣水層的改變

溫度、氣壓的變化會導致魚的生活水層改變,最常見的就是夏季高溫天氣,早上魚貼底覓食但是隨著溫度的升高氣壓的降低,魚會逐漸上浮脫離水底而是在半水生活覓食,如果採用釣底方式進行勢必會造成有魚不咬鉤的現象,遇到這種魚情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找魚層,從下往上逐層搜魚,直到出現魚的吃口信號為止。

線組的搭配和調釣

魚情有好有壞,隨著溫度、氣壓、人為因素等多條件的影響,魚的活性覓食慾望也會不同,口輕的同時遇到線組過粗和調釣過鈍,就會發生沒有魚吃鉤的假想,其實並不是不吃鉤而是吃鉤的動作沒有在浮漂上體現出來,此時我們應該精細化的減小線組線號,將浮漂調整到更靈的狀態,使雙鉤在水下保持繃直狀態,讓魚的吃鉤信號傳遞的更為靈敏。

最後總結

釣魚並不僅僅是有魚就會上鉤,更需要我們針對不同的魚情、水情、環境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針對性的調整,當有魚不吃鉤的時候不妨參考以上幾種常見因素逐個排除,找到導致魚不吃鉤的直接原因針對性的調整改變,有魚不怕釣不上來。

一個熱愛釣魚的江湖小生【垂釣大咖】,歡迎大家評論、轉發、點贊、關注!


垂釣大咖


更換釣組。魚對釣線還有一定戒心,在常見魚中,除草魚、青魚、黃顙、鯰魚等魚種不在乎線徑的粗細,鯽魚、鯉魚是有認線的說法,在能確定釣點內有鯽魚、鯉魚時,不妨換一根線徑較細的線或小鉤釣組試試,這樣的嘗試可為你增加釣獲。再者,魚在水中的分佈不可能是機械的,均勻的,在一處無魚咬鉤的地方不要死守,換一個地方就可能柳暗花明。當魚咬鉤遲緩時,可適當地將鉤餌拋遠一些(過釣點),或是拋近一點(不超過釣點),或許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郵城希哥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水中有魚但是不咬鉤怎麼辦?”。這個問題只能理解成窩點或者鉤餌附近有魚但不吃鉤,如果只是“水中”有魚不吃鉤,那基本等同於“怎樣釣魚”,太大太泛了,因為魚都是在水中,野外的水下多數都是有魚。所以,我且按照我的理解來回答一下。魚不吃鉤上的餌,原因要麼在魚,要麼在餌,少數時候也可能有其它原因導致魚吃不著餌,下面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

魚的方面

魚的身體機能狀態會影響魚的食慾,就像人一樣,不舒服的時候肯定不想吃東西,再美味的食物放在面前也是提不起興趣。那什麼時候魚會出現本身的不適而不願進食呢?

1、氣壓及溶氧

氣壓低,水體中含氧量低,這是最常見的魚不索餌的原因。雖說多數魚都有一定的耐低氧能力,但當水體中氧的含量下降之時,多數時候都不願意吃食,甚至會伴隨一些其它的表現,如上浮到水面等。這種情況一般是不好解決的,因為我們根本沒法改變這種自然因素,有人說用增氧石打窩,我個人認為這是想當然的,垂釣水域的水量不是家裡的養魚缸,這一點點氧氣根本不夠看。我們可以想一想一些坑裡的增氧機的功率就知道了。

2、水溫

低溫下魚的活性降低,多數時候是不存在缺氧的,但是魚是變溫動物,低溫會導致魚活性大大下降,甚至處於半冬眠狀態,尤其是水溫降低的過程中,這時不吃食物就是完全正常的。題主在這個季節提出問題,我認為這種可能性較大。最近一位專門致力於拍攝魚水下行為的創作者@世圖的一期視頻中,用紅蟲(這可以說是冬釣最佳餌料了)作釣,在不逗釣的情況下,魚對餌料都是愛理不理,只有逗一下才有吃食的慾望,而且不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低溫對魚食性的影響還是極大的。

3、水質

水質的突然變化,有一些河流,沿途有很多的排水設施,其中有少數可能是一些作坊或小工廠的排汙口。每當這些排水設施向河中排放汙水時,會造成水質的急劇改變,對魚來說,多數時候雖不足以致命,但短時間內河裡的魚處於病態,身體極度不適,不會進食任何食物。

餌的方面

1、餌料的味型

雖然我一直有說,野釣餌料不是太講究,但大體的框架還是要有的。味型的基本原則不能違背太多,比方說,現在這個季節,單用味型很淡很淡的餌料,就不一定能夠撬開魚嘴。再比如前幾日有網友提到用螺鯉的配方釣不到魚,這裡問題也有可能就出在味型上。

2、餌料的狀態

這裡有可能是餌團過硬、過小或過大,餌料太硬太大,入水還是硬疙瘩,魚吃餌的動作是吸食。如果魚嘗試一下,卻吸食不了,多數時候也就會放棄。餌料過小,在窩點底部存在有窩料的情況下,可能很難發現鉤上的餌,而主要是去吃窩料。

環境的方面

1、魚不能發現餌

水底有青苔或枯葉等,這些東西會造成魚較難發現魚餌,尤其是當餌料落入青苔或枯葉下方,魚是找不到餌料的。有時候有鯉魚進窩,鯉魚拱食的習性會導致底層泥漿翻起,如果底層淤泥較多,也會造成魚尋不著餌。在這種環境下作釣,就需要釣靈,甚至微離底,目的就是讓魚能更容易發現魚餌。

2、水太清

如果垂釣水域的水很清澈,人站在岸上都能清晰的看到魚的活動,那魚多數時候是不敢吃餌的。因為人能看到魚,魚也能看到人,而且由於水對光的折射,魚看到人的距離比實際還要短。這種時候,即便把餌料送到魚的嘴邊,也不會吃。

調釣的方面

這裡的魚不咬鉤是假性的,其實魚是在吃餌的,只是因為釣魚人調釣上的失誤導致魚吃餌,而浮漂上卻沒有信號,在這個季節這種現象則是很常見的。因為題目中說的水中有魚而不咬鉤,估計是通過魚星或旁邊人在上魚來判斷的,不可能直接能看到魚在水下。這裡的解決措施就是漂線要換小,調釣不過太鈍。

總結

有魚卻不咬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以解決的,也有解決不了的。像氣壓降低、水質突變或水溫下降所致的魚不開口,基本上就是沒有任何好辦法。這些情況也是不推薦出釣的,其它的如餌料方面、底部環境方面以及調釣方面,作出相應的改變,多數時候問題都可得到解決。


少華A業餘




陳金朝1


水中有魚但是不咬鉤,一般有以下幾種應對方法:

魚剛被電過或藥過,直接收竿回家

我們可以詢問釣友,或者釣場附近的居民,近期是否有人電魚或者藥魚。如果有的話,魚在一段時期內,是不開口的。這時,沒有別的辦法,收竿回家是最好的選擇。

水中溶氧量很低,收竿回家

像悶熱天,大霧天,連續陰天,雷雨前,氣壓很低,水中的溶氧量很低,魚缺氧上浮,根本不想進食,不是在水底不動,就是浮到水面吸氧。即使把餌料放到嘴邊都不吃。這樣的情況,也是"打道回府"。

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可以逐一去排除。

檢查魚餌是否對路

這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 由於誘餌霧化很好,可能會誘魚太多,導致魚只能聞到氣味而吃不到餌。
  • 餌料過大過硬過重,魚難以吸進餌料。
  • 魚餌味道太重,味型不對,不合口。

所以,我們首先要檢查餌料是否對路,注意不要把魚餌做的太重,太硬,根據魚的飲食習慣調整餌料味型。只有餌料拿捏適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釣位太吵,更換釣點

魚都害怕干擾,如果你的釣點附近比較吵鬧,是會驚到魚群的。所以,當魚沒有理由不咬鉤時,我們要及時更換釣點。

魚經常被釣,成為滑魚;經常被喂,成為偏食魚

  • 滑魚這種情況,在黑坑常見。滑魚最明顯的特徵是在咬鉤前有很多試探的行為。碰到滑魚,我們最佳釣法是釣鈍,浮漂調兩目或三目。
  • 如果魚已經偏食,我們可以向塘主瞭解他使用什麼特殊的食料餵魚。搞清楚餌料配方,按照這個配方走,肯定上魚。

如果我們的窩料,餌料,位置,魚都沒問題,而且在窩子裡有小泡泛起。這時候,我們要檢查釣魚裝備的問題了:鉤是否到位?鉛皮是否太輕或太重?水下是否有草,樹枝托住了魚鉤?魚鉤是否過大?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認識,希望對您有幫助。釣友們可以留言評論,大家一起交流。喜歡的話,隨手點個贊吧。


垂釣緣


被電過和藥過的水域,魚兒不上口。

一說到電工和藥魚的人很多釣友都要恨得咬牙切齒,最可恨的就是藥魚的人,只要這片水域被藥魚人藥過,不管大魚小魚,都死得乾乾淨淨,他們這種做法根本就是殺雞取卵,不僅使得魚類的數量越來越少,還破壞了水中的環境。再說電魚人,雖然被電過的水域不至於絕種,但是經過被電以後的魚,幾天之內是沒有口的,想要在這種地方釣到魚是根本不可能的。

環境因素導致魚不上口。

首先釣魚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天氣出釣。一般來講,天氣晴朗而且無風的情況最適合釣魚,如果風大,要選擇避風處進行垂釣,而且冬季釣魚溫度較低,魚的活性不強,魚兒對進食的慾望不大。通常來講,在正午的時候,釣淺水魚口才比較好。

3、不會選擇釣位,釣不上魚。

通常來講,很多釣友都喜歡在老釣位去釣魚。這個釣位確實是有魚的,但是你知道電魚人肯定也會知道,如果能一眼看出是老釣位,肯定會被電魚人光顧了。如何判斷釣位是不是有魚?在上一篇文章已經講過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了。

4、打過之後明明有魚進窩,就是釣不上來。

打窩確實能讓我們收穫更多的魚,但是有時候會招一些小魚來鬧窩,大魚根本沒有機會吃食,因此釣不上魚。

其次,提竿的把握時機不對。也就是說你拉竿的時候,魚兒還沒有咬鉤,尤其是在冬季,魚兒近食緩慢,不可能一口吃下魚餌就黑漂。

冬季發窩時間慢,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誘魚。最好提前兩三個小時打窩,而且窩料不要太多,因為冬季魚兒吃食都是小口小口地吃,不用擔心窩料被吃沒了,就算吃完很長一段時間魚兒都不會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