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的“大智若愚”,与“俗不可耐”如何解释?

古董一尊


大智若愚式的审美我觉得汉隶最能代表,如张迁碑、杨淮表记。张迁碑结字方整偏方形,雁尾不太明显。观之憨态可掬如一个小胖墩一般,尤为可爱。出现这种审美倾向在于汉代审美追求拙朴之美,不过多的追求粉饰。初学书法者可能觉得并不好看,不如曹全碑流美,但是随着学习书法的程度加深你会发现有些美是建立理性思考之上的内美,是耐看之美。张迁碑的感觉正是这种越看越耐看的代表,初看觉得不美,再看觉得有味,修养渐深时就会觉得它高级。并非书家不能写的流美只是,往往最本真的内在美才是撼动人心的美,大智若愚与它最为相符,有的人看起来似乎木讷但却是稳扎稳打把握本质的能手,如金镛笔下的郭靖。

学书不临帖,不明理法,不读书,不增长阅历,则修养不高。若再加以名利左右,便会失去本心,心魔即生。此时周身充斥着急功近利之气,燥气,霸悍气,媚俗气。字如其人的意思就是当人怀着怎样的心情状态,通过毛笔表现在纸上就会生动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兰亭序中体会出王羲之的通透畅神,可以从祭侄稿中看出颜真卿的悲痛欲绝,可以从黄州寒食帖中看出苏轼的惆怅孤独与苍凉多情。所以人格不高,修养便不高,修养不高,格调不得不高。在我们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越来越多人为了生存失去本心,流入俗格,加之老百姓本来没什么审美标准,误以为甜媚即是高雅,弄得俗书争相问世。

所以放在书法中,大智若愚即是那些初看平平无奇甚至是难看但随着认识与休养的增加觉得高级的碑帖,即是对作品评定也是对习书者的评定。而俗不可耐,意指那些不得理法,格调低劣的作品与人,是相辅相成的。

望能帮助到您。







素清云


书法中《大智若愚》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表面上看上去很低调平淡,什么都表现的愚钝的样子,但是事情到最后却是做的很是成功,这类人的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智若愚,...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表面上看上去很低调平淡,什么都表现的愚钝的样子,但是事情到最后却是做的很是成功,这类人的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一个四字成语书法作品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人们习惯把它悬挂在客厅,大厅,办公室,书房等地,可以用来装饰也可以过节的时候送朋友,晚辈。

这个成语出自老子指真正有才德的人表面上很愚笨。主要是讲的人在做事外表的现象,书法中体现也比较多,很多书法表面看似很普通平庸,普通字体但是实际很有能力,反而花哨的书法不一定代表的真实力。

书法中写这四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一般采用的是楷书或者行楷的写法,要注意字体大小,字间距也要合理,该收的地方要收,该放的地方要放开。采用这样的写法是悬挂起来比较醒目,且美观大气。给人的感觉如同它的含义一样,表面上看上去很平淡,实际内涵比较丰富。提醒我们做人就要做到大智若愚,书法练习也如此,多倾听,多采纳,为人低调,多积累,不要过于锋芒,做一个智者。

书法中《俗不可耐》

俗的字看一眼就够了。

而俗不可耐的字,却让人心情不适,甚至影响情绪。

在书法上,汉代的赵壹又提出了"书法通神"的主要思想,但真正明确雅和俗的界定概念的人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他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中写到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而且他还经常教育其侄要多读书,多增长见识,加强学习,才能使书法更有境界。

"昔东坡守彭门,尝语舒尧文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李昭《乐静集》)这段话说书法的境界来自三方面:知识(读书)、见识和功夫,由此可见,一幅作品中工夫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余都为学识。

苏轼一生饱读诗书,是一位儒士,他终生提倡人们多读书,修好德。"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人的相貌美丑都是天生的,但人的气质、品德是他显现出来的自然现象,书法也是一样,只要每个人下功夫去学习,对于形体都可以掌握,但其中的气质和精神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


怀敬书法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书法里头的大智若愚,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拙”的风格;而俗不可耐,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馆阁体”的书体。

大智若愚者并非真的愚蠢,而是其拥有大智慧,表外的是一种愚者的形象。

拿书法来跟他做比较,就像你已经精通了笔法以及对各种书体风格了然于胸,然后结合自身的性情与审美,而所书写出来的字形表现了一种拙朴的形态。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弘一法师的作品来。

而俗不可耐,就是一种乍看亮眼,但不耐看,越看越觉得乏味,如同嚼蜡一般。

这种风格就是宋代所称的“院体”,明代所称的“台阁体”以及清代所称为“馆阁体”。本来像这一种书体,它们是先学习严真卿,再学习柳公权,再学习欧阳询,最后学习赵孟頫。这四大楷书大家的楷书融合,所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

问题是这一种新的书体,字若算子,千篇一律,墨色统一,毫无变化,乍看亮眼,久看乏味。越看越是觉得俗不可耐。

现代人对田楷的批评也是出于以上所讲的对馆阁体类似的观点。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管是艺术还是人生都崇尚天人合一,没有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书法的学习不单单要学好其本身的技巧,还需要对思想品德、精神境界方面要求有所提高。


书法有云


真正的大智若愚,其实,就是少言寡语,不撩能,不显摆,跟普通人一样,没什么特别。唯一独特的就是,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却能有独到的见解和作为,也就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让人刮目相看。而俗不可耐意思是指庸俗的让人不能忍受,俗:庸俗;耐:忍受。形容某事物或人很庸俗粗俗,趣味低下,没有内涵,多用于评价事物,含贬义感情色彩,指庸俗得使人受不了!书法中大智若愚意指真正的书法家他是不会显摆的!他们通常惜字如金!而俗不可耐的书法家水平不行还时不时在众人面前臭显摆,以显示其高超的书写技艺!但俗不知自己水平确十分拙劣!实让人忍受不了!



山里人客


大智如愚,意本《老子 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形容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这个词用在书法上,是借喻书法不求表面的华丽,而做到了内涵的深厚,是功力深厚,无法而法,返璞归真的一种体现。

俗不可耐意思是指庸俗的让人不能忍受,俗:庸俗;耐:忍受。形容某事物或人很庸俗粗俗,趣味低下,没有内涵,在书法中表达肤浅,未得要领,让人厌恶。


梁庆领


书法里面的,大智如愚,在我看来就是在一个量的积累上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因为写的多了,一下就提升了,就回有一个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醒悟的感觉。在我看来就是书法里面的大智如愚。俗不可耐,是因为自己一味的套用别人的,没有自己风格,且品格地下,这样就是俗不可耐。一般做这样的人士,都是风雅的,有学识,有品德,有自己的高尚情操,所以是失去那些,作出的动西可能会被人诟病成俗不可耐!




向上努力的吴先生


书法尽然还有“大智若愚”的销魂招数?孤陋寡闻的我实在是不知道还有如此高深的书法“秘密”。

书法中的“大巧若拙”本人不但知道一二,而且还会装逼玩耍,把好好的《金文》写的更为破旧,看上去更有铜锈斑驳效果的“金石味”。明明可以写的干干净净,却偏偏故意搞得像个“出土文物‘’。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拙”是建立在“大巧”之上的产物,而没有“大巧”本领的“拙”,就意味着“呆傻”了……

“俗不可耐”就不仅仅指书法本身了,这其中还包涵了书写内容。本人恰恰是个大俗人,时不时的还会干这种“俗不可耐”的事情取乐。


吕永亮


关于这两个“大智若愚”和“俗不可耐”的问题,其实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也考量着欣赏者对书法的理解和自身的艺术修养,若要展开的话,这个问题也大。笔者不才,学书多年,也还没有领到中国书法的精髓,现就自身粗浅的认知,与您分享一二。

我们知道,书法,是一个人艺术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者自身的道德学识、思想情感的直接表达。我认为“愚”和“智”都是相对的,又是和谐统一的。“大智若愚”,首先得有“大智”,这个大智是作为一个书法家的大智慧,包括娴熟的技巧、学贯古今的才识和对书法艺术深层次的领悟。把这些学问不显山、不露水地隐藏在自己的作品里,我以为就是“大智若愚”,这种隐藏不是故做姿态,而是很是很自然、很平淡、地表达。

再聊聊“俗不可耐”的“俗”。通常我们说一种艺术形式“雅俗共赏”,比如音乐、影视、相声等,但是书法应该是雅的,在一般大众眼中可能认为只要是一幅字可能都是书法,可是在有学识有建树的书法家眼中“俗”的东西不能称之为书法,充其量是幅“字”而已!有些太俗的称之为“恶俗”,就是江湖体,乱画!那么这个“雅”和“俗”怎么去看、怎么区分,就要多看经典,多读书,多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学问、眼光和艺术审美能力。

不成熟的一点看法,还望诸位方家批评指正,谢谢!





光头如一


其实大智若愚与俗不可耐是相对而言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大智若愚与俗不可耐都是一种美。大智若愚是一种“藏”的表现,是一种静的美,是一种内在美。而俗不可耐则是一种“露”的表现,是一种动的美,外在的美。书法就是要把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表现出来。既不可以藏的太深也不可以露的太多,就像一个人做事情一样,要符合大众的心里要求。书法就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不知道我讲的对不对,请大家提出批评与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