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做妈妈难,就难在“难不倒”的姿态

01

也许当了妈妈就注定了开始烦恼,只不过不同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的问题。

好友筱静一直的苦恼,就是孩子还不会说话。儿子乐乐现在2周岁零5个月了,周围这般大小的孩子都在牙牙学语,几乎都会说不少简单的词,有些甚至能说整个句子了,但乐乐却只会说很少几个词。

有一次筱静认真的给儿子计算过,好像就十多个常用的词,比如爸爸、妈妈、车之类的,而且发音还不怎么清楚。他也不喜欢主动开口,每次带乐乐出门,遇到年龄相仿的孩子,看他们自然、大方流利地讲话,筱静就觉得既难过又丢脸,只得跟别人解释一番,好像哪里不如人似的。

常常也有人安慰筱静说:“贵人语迟。”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说话太直接甚至难听的。上次带乐乐在公园玩,有个老太婆在旁边看了乐乐半天,居然跟同来的人议论说,这孩子是不是小哑巴。老人说话声音很大,筱静听了眼泪都快下来了。

有时候做妈妈难,就难在“难不倒”的姿态

表面上筱静显得并不那么在乎,其实心里一直为这事烦恼。有一阵子她觉得儿子是不是以后都不会说话了,先生总说她瞎想,筱静也看得出乐乐不笨,反应挺灵敏的,心里知道就是不会说,筱静还给他检查过听力,也没有问题。

有个同事和筱静说,孩子不会说是因为筱静家里的口音太杂。爷爷奶奶是江浙口音,钟点工阿姨是安徽口音,先生和筱静一会儿扬州话一会儿普通话,可能会有些影响。筱静两口子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在家的时间短,孩子基本上都和老年人在一起,他们也不大会跟孩子交流,只晓得让孩子吃饱穿暖。

抛开这些因素不谈,乐乐说话确实比较晚,快两岁了都不会说,直到一个月多前才真正开口。他第一次说的比较清楚的是“爸爸”,筱静两口子激动了好久。筱静看了不少育儿书,也试过一些办法教他说话,效果都不明显。她一直用鼓励的方式,尽量注意不跟他发火,但急了的时候,也会抱怨也会唉声叹气。孩子也很难过,好像知道自己惹妈妈不开心了。

在有孩子之前,我很少关注婴幼儿心理方面,觉得那些更像是一些结论,等我自己生了兜兜,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便时不时找本书,对照小家伙研究一番,有时取经,有时求证,有时检验。

那些理论果然闪着智慧的光芒,确实是实践出真知。我也不得不承认,我跟筱静一样都是个会烦神的妈妈。正如筱静所说,当了妈妈免不了各种担忧,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问题花样百出,让人难以招架。

有时候做妈妈难,就难在“难不倒”的姿态

02

那么,如何处理我们的担忧呢?

在我看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遵循“科学观”:了解孩子相应阶段的心理与发展规律。

下面,先列出一些有关婴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知识,方便对照孩子的表现。

一、语言爆发期、命名爆炸期

1~2岁称为“语言爆发期”,1.5-2岁为“命名爆发期”。

婴儿在向幼儿过渡的期间,开始渴望知道各种事物的名称,不断习得词汇,特别是能迅速获得不同的名词。

二、个体发展存在差异

幼儿发育包括语言发育,其进展并不是均衡的,某些方面快,某些方面则慢。不同个体情况不同,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到了两岁还不开口的孩子,尽管不能自如表达,对话语却默默地记忆和储存着,一旦条件成熟会爆发式涌现。一般到了四岁,幼儿之间的差别基本就消失了。

三、男孩语言发育较晚

这是由于男性激素对左脑(控制语言)的发育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男孩的语言发育稍晚于女孩。此外,男孩的社会性技能方面也会逊于女孩。

四、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出生八个月后,婴儿开始形成形象思维;到一岁左右初具范畴化(分类归纳);到一岁半,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类,此时已经出现抽象思维,语言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

五、理解先于语言

人类的理解能力是先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婴儿首先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随着生理的不断成熟,说话能力会逐步提高。有时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已经明白你在说什么,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六、如何测试孩子的语言发育状况

(1) 让婴幼儿取来眼前没有的某样物品,看他是否能顺利拿来;

(2) 遇到环境变化或稀奇事物,是否会以动作、表情告之;

(3) 大人说话时,是否看着对方的眼睛;

(4) 大人说话时,是否点头表示明白,或听到有趣的话也发笑;

(5) 除语言外,在运动、情感方面是否发育正常。

就算还不会说话,大部分一岁半以内的孩子都可以做到以上内容。

在我看来,其实只要发育正常,孩子说话的早迟与多少,并不那么要紧。在婴儿语言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妈妈(或其他主要抚养者)和孩子之间要建立起密切的心理关系,通过这种亲密的关系,孩子能保有乐于交流的欲望,并体会到探索世界的乐趣。

有时候做妈妈难,就难在“难不倒”的姿态

03

虽然存在个体差异性,但绝大多数孩子都大致符合以上发展规律。

以我的孩子兜兜为例,他属于语言发展较早的孩子。在他一岁半时,我给他做过记录,当时他会说并能基本理解200多个词,其中名词占一半以上,而且大部分词汇都是一岁以后获得的。他会从1数到10(中间总要漏掉4和6),而跟他年龄相仿的一个小女孩,则已经会从1挨次数到29。

再结合筱静家乐乐的情况,以及家庭环境中口音杂、和长辈相处时间久、与父母交流机会少等因素,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语言发展。但我也能看到,乐乐虽然直到“一个多月前才开口”,但就在这一个月里,他的词汇量已经超过了过去两年。

在我看来,“贵人语迟”虽是句安慰话,但也能从现实中举出一个好例子:我国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3岁还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这个算不算迟呢?人家可是大文豪大学问家。这固然是一个特别的个案,却能够说明语言发展因人而异,与智商成就之间没有绝对的关联。

我认为,当婴幼儿的某些表现不尽如人意,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研究问题出在哪儿,是孩子的个体特点,是父母的教养不当,还是客观发展的必经之路。

然而在现实中,愿意下功夫做足功课,并着手解决问题的父母还是比较少。他们往往一味看不得孩子的“不是”和“不好”,只希望孩子能有最佳表现,如果孩子表现不佳,他们就觉得“难过又丢脸”。

我能够理解这种心情,毕竟我也是一个母亲,难免觉得孩子每一个方面都和自己息息相关。从“里子”到“面子”一一这也是每个中国父母都需要努力突破的。

有时候做妈妈难,就难在“难不倒”的姿态

事实上,我不担心筱静家的乐乐不会说话,因为只要身心健康,说话是最无师自通的。我反而担心在这个过程中的妈妈过于焦虑,母亲寄托了一个人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在我们的人格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弗洛伊德说:“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在我看来,被母亲接纳的孩子,往往拥有良好的自信与乐观,母亲的情绪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力。母亲焦虑孩子会随之焦虑,母亲放松孩子会跟着放松,母亲笃定孩子会同样笃定,母亲沉着孩子也会学着沉着。母亲接纳孩子,孩子就会接纳自己;母亲相信孩子,孩子就会相信自己。

虽然筱静一直采取鼓励的态度,但过分关注的潜台词就是“否定”。虽然她尽量不冲乐乐发火,但孩子小小的心里一定明白妈妈很着急。尽管筱静用了很多方法希望立竿见影,孩子却越发不自信和不敢作为,筱静自己也承受着挫败感。对孩子失望时,孩子和母亲的感受如出一辙,也感到挫折,也觉得自己总是令人失望(两岁的孩子已经可以体会到非常细化的复杂情绪)。

经过母亲的“努力”和“否定”,说话这桩原本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事,到孩子那里成了人生最大的障碍,怎能不难过呢?

我认为,克服这个“障碍”的方式在于:调转180度,把说话还原为最自然的事,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地保持交流,不去刻意讨论和评价“说话”,忽略孩子的表现,说的不好没关系,说的好也正常,给孩子创造一个放松的环境。如果要交流,就用简单而有力的语言告诉孩子:每个人长大了都会说话,妈妈相信你。

有时候做妈妈难,就难在“难不倒”的姿态

结语:

学会做个“没什么大不了”的妈妈,坚持几个月你再去看效果。有时候做妈妈难,就难在“难不倒”的姿态。

两个月过去后,筱静一直短信联系我,说乐乐已经能说一些短句子了,也更愿意主动开口了,虽然口齿还不是很清楚,但她已经完完全全放下了心。我想,作为父母,对孩子真的应该做到倍加信任——相信孩子顽强的生命力。

今后,我也要争取做个从容的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断给予他信心和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