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做媽媽難,就難在“難不倒”的姿態

01

也許當了媽媽就註定了開始煩惱,只不過不同的孩子呈現出不同的問題。

好友筱靜一直的苦惱,就是孩子還不會說話。兒子樂樂現在2週歲零5個月了,周圍這般大小的孩子都在牙牙學語,幾乎都會說不少簡單的詞,有些甚至能說整個句子了,但樂樂卻只會說很少幾個詞。

有一次筱靜認真的給兒子計算過,好像就十多個常用的詞,比如爸爸、媽媽、車之類的,而且發音還不怎麼清楚。他也不喜歡主動開口,每次帶樂樂出門,遇到年齡相仿的孩子,看他們自然、大方流利地講話,筱靜就覺得既難過又丟臉,只得跟別人解釋一番,好像哪裡不如人似的。

常常也有人安慰筱靜說:“貴人語遲。”但生活中也會碰到說話太直接甚至難聽的。上次帶樂樂在公園玩,有個老太婆在旁邊看了樂樂半天,居然跟同來的人議論說,這孩子是不是小啞巴。老人說話聲音很大,筱靜聽了眼淚都快下來了。

有時候做媽媽難,就難在“難不倒”的姿態

表面上筱靜顯得並不那麼在乎,其實心裡一直為這事煩惱。有一陣子她覺得兒子是不是以後都不會說話了,先生總說她瞎想,筱靜也看得出樂樂不笨,反應挺靈敏的,心裡知道就是不會說,筱靜還給他檢查過聽力,也沒有問題。

有個同事和筱靜說,孩子不會說是因為筱靜家裡的口音太雜。爺爺奶奶是江浙口音,鐘點工阿姨是安徽口音,先生和筱靜一會兒揚州話一會兒普通話,可能會有些影響。筱靜兩口子工作忙,每天早出晚歸,在家的時間短,孩子基本上都和老年人在一起,他們也不大會跟孩子交流,只曉得讓孩子吃飽穿暖。

拋開這些因素不談,樂樂說話確實比較晚,快兩歲了都不會說,直到一個月多前才真正開口。他第一次說的比較清楚的是“爸爸”,筱靜兩口子激動了好久。筱靜看了不少育兒書,也試過一些辦法教他說話,效果都不明顯。她一直用鼓勵的方式,儘量注意不跟他發火,但急了的時候,也會抱怨也會唉聲嘆氣。孩子也很難過,好像知道自己惹媽媽不開心了。

在有孩子之前,我很少關注嬰幼兒心理方面,覺得那些更像是一些結論,等我自己生了兜兜,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

我便時不時找本書,對照小傢伙研究一番,有時取經,有時求證,有時檢驗。

那些理論果然閃著智慧的光芒,確實是實踐出真知。我也不得不承認,我跟筱靜一樣都是個會煩神的媽媽。正如筱靜所說,當了媽媽免不了各種擔憂,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長大,問題花樣百出,讓人難以招架。

有時候做媽媽難,就難在“難不倒”的姿態

02

那麼,如何處理我們的擔憂呢?

在我看來,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遵循“科學觀”:瞭解孩子相應階段的心理與發展規律。

下面,先列出一些有關嬰幼兒語言發展規律的心理學知識,方便對照孩子的表現。

一、語言爆發期、命名爆炸期

1~2歲稱為“語言爆發期”,1.5-2歲為“命名爆發期”。

嬰兒在向幼兒過渡的期間,開始渴望知道各種事物的名稱,不斷習得詞彙,特別是能迅速獲得不同的名詞。

二、個體發展存在差異

幼兒發育包括語言發育,其進展並不是均衡的,某些方面快,某些方面則慢。不同個體情況不同,也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到了兩歲還不開口的孩子,儘管不能自如表達,對話語卻默默地記憶和儲存著,一旦條件成熟會爆發式湧現。一般到了四歲,幼兒之間的差別基本就消失了。

三、男孩語言發育較晚

這是由於男性激素對左腦(控制語言)的發育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男孩的語言發育稍晚於女孩。此外,男孩的社會性技能方面也會遜於女孩。

四、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

出生八個月後,嬰兒開始形成形象思維;到一歲左右初具範疇化(分類歸納);到一歲半,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分類,此時已經出現抽象思維,語言就是以此為基礎發展的。

五、理解先於語言

人類的理解能力是先於語言能力發展的,嬰兒首先理解大人所說的意思,隨著生理的不斷成熟,說話能力會逐步提高。有時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已經明白你在說什麼,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六、如何測試孩子的語言發育狀況

(1) 讓嬰幼兒取來眼前沒有的某樣物品,看他是否能順利拿來;

(2) 遇到環境變化或稀奇事物,是否會以動作、表情告之;

(3) 大人說話時,是否看著對方的眼睛;

(4) 大人說話時,是否點頭表示明白,或聽到有趣的話也發笑;

(5) 除語言外,在運動、情感方面是否發育正常。

就算還不會說話,大部分一歲半以內的孩子都可以做到以上內容。

在我看來,其實只要發育正常,孩子說話的早遲與多少,並不那麼要緊。在嬰兒語言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媽媽(或其他主要撫養者)和孩子之間要建立起密切的心理關係,通過這種親密的關係,孩子能保有樂於交流的慾望,並體會到探索世界的樂趣。

有時候做媽媽難,就難在“難不倒”的姿態

03

雖然存在個體差異性,但絕大多數孩子都大致符合以上發展規律。

以我的孩子兜兜為例,他屬於語言發展較早的孩子。在他一歲半時,我給他做過記錄,當時他會說並能基本理解200多個詞,其中名詞佔一半以上,而且大部分詞彙都是一歲以後獲得的。他會從1數到10(中間總要漏掉4和6),而跟他年齡相仿的一個小女孩,則已經會從1挨次數到29。

再結合筱靜家樂樂的情況,以及家庭環境中口音雜、和長輩相處時間久、與父母交流機會少等因素,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語言發展。但我也能看到,樂樂雖然直到“一個多月前才開口”,但就在這一個月裡,他的詞彙量已經超過了過去兩年。

在我看來,“貴人語遲”雖是句安慰話,但也能從現實中舉出一個好例子:我國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3歲還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這個算不算遲呢?人家可是大文豪大學問家。這固然是一個特別的個案,卻能夠說明語言發展因人而異,與智商成就之間沒有絕對的關聯。

我認為,當嬰幼兒的某些表現不盡如人意,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研究問題出在哪兒,是孩子的個體特點,是父母的教養不當,還是客觀發展的必經之路。

然而在現實中,願意下功夫做足功課,並著手解決問題的父母還是比較少。他們往往一味看不得孩子的“不是”和“不好”,只希望孩子能有最佳表現,如果孩子表現不佳,他們就覺得“難過又丟臉”。

我能夠理解這種心情,畢竟我也是一個母親,難免覺得孩子每一個方面都和自己息息相關。從“裡子”到“面子”一一這也是每個中國父母都需要努力突破的。

有時候做媽媽難,就難在“難不倒”的姿態

事實上,我不擔心筱靜家的樂樂不會說話,因為只要身心健康,說話是最無師自通的。我反而擔心在這個過程中的媽媽過於焦慮,母親寄託了一個人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在我們的人格發展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弗洛伊德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在我看來,被母親接納的孩子,往往擁有良好的自信與樂觀,母親的情緒對孩子有著很深的影響力。母親焦慮孩子會隨之焦慮,母親放鬆孩子會跟著放鬆,母親篤定孩子會同樣篤定,母親沉著孩子也會學著沉著。母親接納孩子,孩子就會接納自己;母親相信孩子,孩子就會相信自己。

雖然筱靜一直採取鼓勵的態度,但過分關注的潛臺詞就是“否定”。雖然她儘量不衝樂樂發火,但孩子小小的心裡一定明白媽媽很著急。儘管筱靜用了很多方法希望立竿見影,孩子卻越發不自信和不敢作為,筱靜自己也承受著挫敗感。對孩子失望時,孩子和母親的感受如出一轍,也感到挫折,也覺得自己總是令人失望(兩歲的孩子已經可以體會到非常細化的複雜情緒)。

經過母親的“努力”和“否定”,說話這樁原本每個人都能學會的事,到孩子那裡成了人生最大的障礙,怎能不難過呢?

我認為,克服這個“障礙”的方式在於:調轉180度,把說話還原為最自然的事,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隨意地保持交流,不去刻意討論和評價“說話”,忽略孩子的表現,說的不好沒關係,說的好也正常,給孩子創造一個放鬆的環境。如果要交流,就用簡單而有力的語言告訴孩子:每個人長大了都會說話,媽媽相信你。

有時候做媽媽難,就難在“難不倒”的姿態

結語:

學會做個“沒什麼大不了”的媽媽,堅持幾個月你再去看效果。有時候做媽媽難,就難在“難不倒”的姿態。

兩個月過去後,筱靜一直短信聯繫我,說樂樂已經能說一些短句子了,也更願意主動開口了,雖然口齒還不是很清楚,但她已經完完全全放下了心。我想,作為父母,對孩子真的應該做到倍加信任——相信孩子頑強的生命力。

今後,我也要爭取做個從容的媽媽,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不斷給予他信心和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