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疾控提示】回家后鞋子必须用酒精消毒?专家告诉你!

日常防护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为了全方位做好自身防护,大家用酒精给鞋子消毒,这种方法是否可取?居家消毒还要注意些什么?接下来请庞主任为大家答疑解惑!

从传染疾病的角度看,我们穿过的鞋子<strong>放在门厅就可以,如果触碰了,洗手即可,无需过度消毒。

随着返程高峰到来和企业复工,不少小区、企业、办公场所、街面、甚至住宅小区等存在<strong>过度消毒的现象。比如,对所有进入小区、企业、办公场所的人员喷雾消毒。再如,对小区内的道路、绿化、空气,街面道路等进行大面积消毒。

前几天网传,帐篷冒着雾气,每位进入小区的人员都经过喷淋消毒,据说这是从养殖业得到的灵感;还有专业人员手持大管的喷雾消毒枪,对着楼栋、路面、绿化带全方位无死角“扫射”……这样的举措,很多人说“看着很放心”。

但从科学及健康角度讲,安全吗?合理吗?

No.1消毒原则

大家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strong>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据此,我们应该掌握的原则是:

如果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小区、企业、办公场所和街面,<strong>大概率是在病人的飞沫能够到达的或者手经常接触的,并且有利于病毒留存的部位或地点。如:<strong>门把手、门铃按钮、电梯按钮、电梯内壁、楼梯扶手,病人停留过的室内环境等。对这些部位、地点,可根据需要进行消毒。当面临传染病威胁或者人群密集性活动时才有必要进行消毒,并且要精准消毒、科学消毒。

而对于没有出现病人的场所,通常<strong>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No.2消毒要求

以下三点需记牢

1、出现病人的场所要尽早<strong>按规定进行消毒,密接人员、居家隔离人员,按照市疾控中心的相关指引规范开展消毒。

2、人员密集的场所,如<strong>公共交通工具、电梯间、办公场所、会议室场所、宾馆、超市、饭店等

,没有出现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时,主要以<strong>加强清洁为主,对<strong>手经常接触的重点部位每天重点开展消毒。

3、特殊人群,如快递小哥、警察、出租司机、家政人员,我们提倡以<strong>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为主。

No.3消毒误区

这些误区要避免

外环境大范围消毒

比如室外环境、空气、地面、绿植等,因空气流通、紫外线等因素,<strong>存在病毒的可能性极低,且地面、绿植手也不会去触碰,感染病毒的风险很低,<strong>在没有明确受到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不需要消毒。

更<strong>不建议在小区、企业、办公场所等入口<strong>设立消毒通道,禁止街面进行大面积消毒!<strong>残留消毒剂对环境造成污染。

社区、单位对进入的人员、车辆等进行人体、车体消毒

<strong>消毒剂对物品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腐蚀性很强,<strong>对人体黏膜、皮肤都有很强的刺激,会对人造成伤害。

普通民众日常外出,全身被病毒污染的可能性较低,<strong>完全没有必要全身消毒。衣服、车辆携带病毒的几率很低,<strong>接触病人或有明确污染时,才需进行消毒,疫情期间可适当增加清洁频次即可。

总之,除了导致人体刺激和疾病、污染环境、在当前医疗物资、消毒剂紧缺情况下,也是很浪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消毒要科学、适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