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悲慘童年:父母無錢下葬,唯一妹妹送人,到死都未找到

杜月笙老家在高橋鎮,雖然距離上海只有36裡,兩者卻有著天差地別,鎮上很多人都沒有去過上海。杜月笙的父親杜文清在離家二十里的楊樹浦開了一家米店,但是生活卻並不如意,因為外商傾軋嚴重,像杜文清這種小商人,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面臨破產,有的時候都不能接濟家用,只能靠杜月笙的母親在老家幫人洗衣服餬口。

杜月笙的悲慘童年:父母無錢下葬,唯一妹妹送人,到死都未找到

1888年的陰曆七月十五,一個孩子在杜家花園出生了,杜文清知道後說道:“中元節晚上生的,就叫月生吧”。許多年後,章太炎為其改名為“月笙”,杜文清這個小老闆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兒子會成為名震上海灘的青幫大哥。

杜月笙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出生第二年夏天,上海接連下了45天的大雨,老家待不下去了,其母親帶著年幼的杜月笙去找他父親杜文清,但是杜文清的米店也是處在危急關頭。因為天災,米價一天比一天高,店裡的米賣出去就沒有錢再進貨。為了緩解家裡的困境,懷著孩子的杜母去了紗廠做工。當時的做工條件十分惡劣,每天要站著做工十幾個小時,身體健康的女人做一天都會受不了,但是杜母這個虛弱的孕婦卻是硬生生堅持了下來。

杜月笙的悲慘童年:父母無錢下葬,唯一妹妹送人,到死都未找到

杜母十月懷胎又生了一個女孩,但是因為過度虛弱,加上失血過多,這位可憐的母親還沒來得及看一眼自己的女兒就去世了。杜文清傷心不已,用盡積蓄才買了一口薄皮白木棺材,因為沒錢燒葬,只能把妻子的靈柩浮在杜家花園不遠的田埂上,用一些稻草捆在棺材周圍遮擋日曬雨淋。緊接著,雖然不捨得骨肉分離,但是為了孩子能夠活下去,杜文清把自己的女兒送給了一個姓黃的寧波商人。杜月笙發跡後千方百計託人尋找自己的妹妹,但是怎麼也找不到,假消息和冒充的倒是不少。上海人常說:“上海灘沒有杜先生辦不到的事,然而一直到杜月笙在香港去世,都沒能了卻這個心願。”

杜月笙的悲慘童年:父母無錢下葬,唯一妹妹送人,到死都未找到

在把妹妹送人後,杜文清為了生計仍舊每天奔波。不久繼母張氏走進了杜家,張氏視杜月笙為己出,這讓他感受到了一絲溫暖,那一段時間可能是他童年最美好的時光了。但是好景不長,在杜月笙5歲那年,杜文清因為超勞過度也去世了。張氏在勉強維持兩年後,就帶著杜月笙回了老家,四處給人家洗衣服賺幾文錢吃飯。即便貧窮,但是張氏仍然每月省出來五毛錢叫杜月笙去上學,希望他將來能夠有出息。她經常指著田埂上杜月笙父母已經腐爛不堪的棺材告誡杜月笙:咱家窮,連你爹孃都葬不起,讓人家笑話,你一定要好好唸書,長大有出息,過好日子。

父母無法入土安葬一直是杜月笙心裡的痛。在他發達後,杜月笙找來風水先生想要找一塊風水寶地厚葬父母,結果風水先生說,這就是寶地,只能浮葬。杜月笙不信,又找來好幾位風水先生都是這樣說的。後來杜月笙在老家大造祠堂,無比風光,但是也沒有把父母的靈柩下葬。

杜月笙的悲慘童年:父母無錢下葬,唯一妹妹送人,到死都未找到

那時候年幼的杜月笙雖然父母雙亡,但他身邊還有張氏,可是老天卻要讓他再一次體會親人離別。1895年的一天,繼母張氏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家裡就只剩下了杜月笙一個人。無依無靠的他知道自己要堅強,他先後在堂哥和舅舅家借住,雖然一直努力幹活,但是時間稍微一長,這些親戚也都不願意收留他,動不動就是拳打腳踢,敏感的杜月笙知道那裡不是他的容身之所。最終,杜月笙離開了不歡迎他的地方,開始了乞討流浪的生涯。俗話說的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杜月笙有著一個不幸的童年,但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親人離別,讓他不斷堅強,讓他小小的年紀在那樣的亂世就學會了生存之道,才有了後來的“上海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