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寫真|特殊時期,南嶺村的平凡故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潘文婷 通訊員 史維

2月13日,深圳迎來了2020年的“最強”寒潮。凌晨時分下起的小雨,為這座城市更增添了一絲寒意。早上,在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的各個主要路口,居民志願者們冒著細雨,準時來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開始了一天的值守工作。

在抗擊疫情的這段時間,南嶺村社區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既是不少租戶的“房東”,也是一群普通的社區居民,他們自願報名,以“居民志願者”的身份,值守在各個主要路口,為守住社區聯防聯控第一線,做出自己的貢獻。

“看到他們勉強戴著舊到不行的口罩,很心疼”

人物写真|特殊时期,南岭村的平凡故事

鄧育芳。

鄧育芳,女,38歲

2月12日上午,在南嶺南路黨員先鋒崗值守的居民鄧育芳將疫情剛開始就囤下的100個口罩捐了出來,贈送給有需要的居民。

“不為什麼,就想讓這些口罩能幫到最有需要的人,發揮最大的價值。”在連續十多天,每天站立整整7個小時,不停測量體溫、詢問來源地、查驗申報二維碼、引導註冊的志願工作後,鄧育芳的嗓子已經很沙啞,“全家用口罩最多的就是我,社區為我們一線的志願者提供了防護保障,這100個口罩,留給更需要的人,會更有意義。”

在這些天共同值守的“戰友”眼中,“細心”、“有愛”,“她真的是把居民當家里人一樣來看待”這些話語,都用來形容鄧育芳。正是這種細心,讓鄧育芳留意到了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

“有一個環衛工人每天都從這個口經過,每天她都會和我們說,能不能幫我噴一噴酒精?我每天都會幫她清潔消毒。我有留意她戴的口罩,前兩天都還好,但今天就發現口罩已經明顯是重複使用多次,舊到不行,勉強戴著。我跟她說,阿姨,我給你兩個口罩吧。她連忙說我現在這個可以洗的,我會戴上的。”

講起這個場景,鄧育芳瞬間紅了眼眶,“當時的感覺就是很心疼。阿姨擔心的是我們說她不戴口罩,但她自己是買不到的,只能勉強用著。平常最普通的一個一次性口罩,讓他們這麼難。我有的就拿出來,能幫一個是一個。”鄧育芳說,這些口罩,自己和志願者們會發到真正需要的居民手中。“今天我們分給到了14位環衛工人。”鄧育芳自豪的說。

“我們‘裹’成這樣都認不出來了吧!我今天戴的是藍帽子!”把口罩交到環衛工人手中後,鄧育芳恢復了往常的開朗,走向卡口排隊等候查驗的車流旁,繼續她的志願工作。

“晚上也要有人守,給他留飯”

人物写真|特殊时期,南岭村的平凡故事

羅秀蘭。

人物写真|特殊时期,南岭村的平凡故事

李君海。

羅秀蘭,女,34歲;李君海,男,38歲

“他六點下班,馬上就要來接班了。”2月12日下午5點50分,村民志願者羅秀蘭在南嶺南路出入口站好自己今天最後的崗。再過10幾分鐘,她的丈夫李君海就會來到同樣的崗位,一直值守到9點。

“現在返程的人越來越多,崗亭晚上也要有志願者。”李君海說,白天工作沒有時間,就報名參加晚上的值守。

南嶺南路崗亭是南嶺村社區最大的出入口,人流、車流量大,隨著近幾日工廠企業開始陸續復工,每天出入的返深居民和車輛都絡繹不絕。“我們要守好這個崗。”羅秀蘭說,從2月3號開始,夫妻倆就“錯時”站崗,“老人孩子不能出門,家裡就交給老人了。我們年輕,能多承擔一些,都是為了我們的社區,盡全力排查好、讓每一個居民都申報好,我們的防控就更有力,更安全。”

“一句理解、感謝的話,就夠了”

人物写真|特殊时期,南岭村的平凡故事

魏志斌。

人物写真|特殊时期,南岭村的平凡故事

洪文菊

人物写真|特殊时期,南岭村的平凡故事

黃小玲。

黃小玲,女,47歲;洪文菊,女,47歲;魏志斌,男,28歲

從早9點到12點,下午2點到6點,47歲的居民志願者黃小玲在千欣街路口值守完7個小時回到家中,全部消毒、清潔完,已是將近晚上8點。

提起這些天的志願工作,讓黃小玲感觸最深的,是給居民做工作。“我們要保證每個路過的居民都要查驗申報二維碼。有的人趕時間,匆匆忙忙走過去,我們也要攔住,看過之後才能放行。”黃小玲說,有的居民不太理解,需要做工作;有的居民是老人家,沒有智能手機,我們要耐心講解,幫他註冊,或者讓他的小孩幫忙註冊,再把二維碼讓老人隨身攜帶。最“默契”的是外賣、快遞小哥,他們一天來來回回幾十遍,就把二維碼打印出來貼在車頭或者手機背後,方便我們查看。

“很多居民主動出示二維碼,並在離開時說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年輕的居民志願者魏志斌說,特殊時期的互相理解,讓他覺得很溫暖。“有這麼一句話,就夠了。”

“沒有什麼擔心的,社區是我們的堅強後盾。”47歲的居民志願者洪文菊說,不僅僅是居民的理解,當看到社區的領導、工作人員和自己一起“把村守口”,叮囑大家做好防護,村裡70多歲的老黨員都當志願者巡查衛生,“能做志願者,我很榮幸,充滿了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