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这几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出自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诗句燃爆了朋友圈,作为大连的友好城市,日本京都府舞鹤市在将驰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护物资运抵大连的同时,也让这两句贴在外包装上的暖心文字瞬间刷屏,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不小的热议。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由于日本高僧空海的引入,王昌龄的诗歌在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作为"入唐八家"之一,空海不仅从大唐抄走了诸多佛教经典,还根据其从中土带回的大量诗学文献,编撰了一部《文境秘府论》,正在这部诗学作品中,他对王昌龄的为诗之道赞不绝口,王昌龄也由此成为在日本和白居易比肩的唐代诗人。

当然,对于中国人而言,王昌龄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走进《全唐诗》,有谁不会随口吟出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呢,又有谁不会高声背出"一片冰心在玉壶"呢?回望这位唐代文人的生命轨迹,我们发现,他的仕途可谓磋跎坎坷,曾数度被贬,始终不得美官,怀抱一颗冰心的王昌龄,终其一生,也没有迎来一飞冲天的机会。那么,为什么身怀赤诚之心的王昌龄屡次遭贬,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呢?在有关这位天才诗人的零星记载中,有一个词似乎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不矜细行" 。《尚书•旅獒》有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说的就是不拘小节最后误了大事,而当"不矜细行"这个结论放在王昌龄身上,我们又完全能够理解,哪个才子不放旷,哪个诗人不高傲,孤傲的心性当然不为世俗所容,王昌龄的仕途坎坷,其实也是许多中国文人的整体投射:不懂投机钻营,不会曲意逢迎,而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尽管赤诚一片,冰心可鉴,却无人喝彩,颠沛的仕途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然而,"不矜细行"的王昌龄尽管没有成为仕途上的达者,却因为"不矜细行"的个性赢得了盛唐文人的广泛尊敬。在文风浩荡的盛唐,王昌龄与李白、孟浩然、高适、王之涣、王维、岑参这些响亮的名字都有过交集,他和这些才情汪沛的文人们或是结伴交游,或是曲水流觞,或是登临唱和,或是诗文互答,都相交甚笃,而无论是明山秀水也罢,还是酒肆高阁也罢,都因为他们的登临而意趣横生。

"旗亭画壁"的故事,至今仍是中国文人的一段佳话。据说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去酒楼小酌,忽然有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一众梨园女子登楼宴饮。三位诗人遂悄然回避,躲在暗角里看她们表演节目,与此同时,他们也暗定了一场"赌局":三人都是诗歌高手,难分伯仲,不妨就让这些乐坊女子评判一下,谁的诗入歌词多,谁便是三人中的翘楚。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紧接着另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很快,又一歌女开唱:"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也是自负名高,可是歌女们竟没有唱他的诗作,很是尴尬,就对王昌龄、高适说:"这几个唱曲的,无论从姿色还是嗓音都不入流,真正高雅的曲子,她们哪能唱得?"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道:"你们且看她会唱什么,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甘败下风。"等了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唱起了王之涣最得意的诗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唱罢,三人相视一笑,笑得最开心的当然是王之涣了。那一天,这三个盛唐文人都喝了不少酒,而他们"旗亭画壁"的故事也弥漫成了盛唐醇厚悠远的酒香。

<code>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code> 
<code>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code>
<code>——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code>

被歌女们唱响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是王昌龄在江宁县丞任上的送别之作,辛渐何许人也,历史没有记载,但王昌龄的这首诗,却让辛渐的名字连同芙蓉楼的名字传诸千古。迷濛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重檐画栋的芙蓉楼见证着一对友人的别离,老友辛渐就要返归洛阳了,饯行的宴席上,王昌龄在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同时,也用"玉壶"之喻呈示着自己的一片冰心。事实上,以"玉壶冰"比喻自己的高洁,并不是王昌龄的首创,早在六朝时,鲍照就曾在《代白头吟》中写过"清如玉壶冰"的诗句,唐开元初,宰相姚崇也曾写过一篇《冰壶赋》,王维、李白、卢纶等人也都曾以"玉壶冰"自勉,但真正脍炙人口的名句还是专属于王昌龄。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赋予了芙蓉楼冰清玉洁的人文气性,王昌龄也将自己的为官为人之道永远地定格在了一首千古擅名的送别诗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当然,文人都是有个性的,而尤为难得的,恰恰是王昌龄"不矜细行"的个性成就了他坚实浩大的朋友圈。当不拘小节推心置腹成为王昌龄交友的准则,这个盛唐才子尽管面对着太多仕途的风雨,但却与此同时收获了真挚的文人之谊。

<code>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code>
<code>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code>
<code>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code>
<code>——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code>

这首《送王昌龄之岭南》,是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襄阳之时,友人孟浩然挥笔而就。王昌龄小孟浩然近十岁,且二人诗风迥然相异,但"数年同笔砚",却让二人互为知己,当孟浩然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岭南,当即写下了这首诗以示别情,在诗中,他将王昌龄比作了怀才不遇的贾谊,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而也正是在这次短暂的相聚中,热情好客的孟浩然因食河鲜又过量饮酒,不久即毒疮迸发而死。在贬谪路上听闻噩耗的王昌龄悲伤不能自已,他没有想到,这位诗坛的老大哥的背疽即将痊愈,却为送自己一程而拼了性命,而这,也恰恰是盛唐文人最性情的一面:朋友之间,只要冰心互鉴,可以酬答的就不止是诗文,还有生命!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事实上,贬谪路上的王昌龄,正是因为他的兼容为友,才让自己的行走没有太过孤单。而在友人的劝慰之作中,最令让这位七绝圣手索绕于心的,相信一定是李白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ode>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code>
<code>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code> 
<code>——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code>

就在王昌龄因言获罪,被贬为龙标县尉之时,漫游扬州的李白听闻此讯,百感交集,遂写下了这首诗传诸千古的诗作。穿行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闻道",表达着诗人的惊惜,"过五溪",暗含迁谪之地荒远,最深情的还是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这种特殊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植《杂诗》中"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的影子,也可以找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感觉。以明月为生命重要意象的李白,没有忘记将这片皎洁的月光献给心声互答的挚友,而我们相信,当心情落寞的王昌龄在贬往龙标这片荒蛮之地时,这首诗的力量一定是巨大的,文人之谊,显然已经成为这个"诗家天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种财富,如果没有他自己的一片冰心待友,没有他的豁达豪放,不拘小节,又怎会获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王昌龄最后的生命结局,总是让人发出一声长叹。当安史乱起,两京沦陷,玄宗避乱奔蜀不久,肃宗即在灵武称帝,进而大赦天下。彼时,身在龙标的王昌龄做了一次人生的选择,离开龙标,向东北方向而去!关于王昌龄的这次远行,后世学者有多种揣测,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去投奔永王,因为他的好友李白正在永王军中,也有人说他可能是去投奔亲友,但这种学界的揣测只能永远是揣测了,因为王昌龄还没有到达他的目的地,就在途经豪州的时候被人斩杀了,杀他的凶手,正是豪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为人阴险,妒贤嫉能,想必自负才高的王昌龄也没有把这位闾丘晓放在眼里,竟被闾丘晓编织罪名,残忍杀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如同蝼蚁,但一代七绝天才的生命竟然最后被断送在一个心胸狭隘的恶官之手,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王昌龄有着怎样的朋友圈

当然,杀害王昌龄的闾丘晓也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就在王昌龄冤死后不久,闾丘晓便被当时的中书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以贻误战机之罪所杀。据说在临刑之时,闾丘晓以双亲年迈无人奉养乞命求饶,张镐的质问力如千钧:"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闾丘晓无言以对,只能赴死。而张镐能痛下杀手,一是因为闾丘晓对邻近的由张巡许远驻守的睢阳城见死不救,及张镐救兵赶到,睢阳已陷,另外,也是因为身居宰辅之位的张镐素来垂顾文人,对王昌龄之死心痛不已,而偏偏闾丘晓这时又自己撞到了枪口上,他岂有活路?这位乱世宰相也许与王昌龄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但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文人之交的那份纯粹!而冤死的王昌龄相信在九泉之下也会稍许宽慰:不容于俗的"冰心",让自己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以至生命的血色,但也正是自己这颗可鉴的"冰心",让其在文人扎堆的大唐,拥有了一段令人羡慕的风华岁月,锻造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文人之谊!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士,严禁盗用,违者必究;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