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初读鲁迅文章时,还是个孩童,只觉得文章情节不大有意思,读得似懂非懂。如今,武汉疫情让武汉封了城,大多数人选择宅在了家中,这反倒让自己有了细细品读鲁迅文章的时间。读着读着,便从文章想到了疫情。这鲁迅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倒是有疫情下众生相的一二分模样,从文章再联想到疫情中的一些让人摇头的现象,倒是让人感到了丝丝讽刺。

原来,从鲁迅那个时代,再到现在,八十多载的时光,生活条件虽然大好,但在疫情下还是不乏看到贪婪、冷漠、自私、愚昧的形象,这些形象则像极了鲁迅故事中那被不幸笼罩的主人公。

重读鲁迅的文章,再看疫情下的众生相,是时候反省反省了。<strong>到底是这疫情可怕?还是“得了疫情”的人心可怕?到底是身体得了病?还是心得了病?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起于“贪婪”的疫情,与《白光》中死于贪婪的陈士成

《白光》是鲁迅的一篇有点“鬼气”的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参加科举多年不中的读书人,名叫陈士成。十六次的科举失败,让他的精神出现问题,他开始出现幻觉,看见白光,在白光的引导下挖掘祖宗埋给后人的宝藏,最后又在白光的引导下,淹死在了山中的大湖之中,落得了个悲惨的下场。

故事的主人公陈士成,说不上是有什么罪过的人物,而且也算不上穷苦人家,毕竟他还有祖宗留下来的宅子。而他惨死于山中湖泊且无人收尸的结局,也是叫人有些咋舌了。他本不必这般凄惨,却死得没有一丝价值,更没有一点儿尊严。为什么?因为贪婪。

在十六次科举考试失败以后,他开始疯狂寻找祖宗埋给后代的宝藏,这便暗示了陈士成考科举的动机,即财富。与其说他执著于科举考试,还不如说他执著于功名利禄。在贪婪心的催动下,他接受不了自己付出巨大成本后的失败,于是便因贪婪生出了“幻觉”,继而将自己引向了死亡。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鲁迅在借着《白光》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放纵自己的贪婪,最终将付出生命的代价。谁说不是呢,这次疫情的起源,可不就是人类的“贪婪”吗?

海鲜市场里面违规售卖的野味,最终引发了病毒的感染,这种本来仅在动物间传播,不该出现在人类身上的病毒,仅仅只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就让武汉这座国际大都市封了城,更让全国人民人人自危。

野味本不该出现在海鲜市场,是什么让海鲜市场挂羊头卖狗肉呢?明面上说,是钱,往深了说,便是人类的贪婪了。<strong>就像鲁迅《白光》里因贪婪疯掉,最后死去的陈士成一样,受野味买卖之利益驱动下的人,何尝不是和陈士成一般的存在呢?最终,还不都是自己害惨了自己。

<strong>说得讽刺些,这场“疫情”何尝不是“自己”谋杀了“自己”?这是一场没有凶手的“犯罪”。陈士成因“贪婪”而死在了自己的手上,疫情中,贪吃好财的人,亦因贪婪引发了巨大的灾难。要说引发疫情的贪婪者,他们比“陈士成”更加恶劣,陈士成害死了自己,而这场疫情中,少数人的贪婪,却害惨了太多人。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贪婪,人类与它对抗了千年,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人类的死敌。<strong>面对由贪婪引发的疫情,我们大抵应该反思一下,为何人心会如此浮躁于物质利益?我们身上的小虚荣,是否为他人铤而走险的贪婪,添了一份柴?

封城后的“谈鄂色变”,与《示众》中冷漠的看客心态

《示众》也是鲁迅一篇内涵颇为深刻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大抵讲述了一群路人争先恐后围观一个被警察拉出来“示众”的犯人。只是让人颇感讽刺的是,围观中的人,长者也好,小孩也罢,他们不在乎犯人遭遇了什么,更多是在观察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犯人白背心上的字”,这让“示众”失去了意义,<strong>也反映了看客对他人不幸的冷漠与“麻木不仁”。

而这次在疫情中沦陷的武汉,于“封城”之初,亦颇有“被示众”之感。甚至看到过类似“逃跑的武汉人去哪儿”这样的资讯,而资讯下面的骂声,更是看得让人糟心。于是,在封城后的几天里,居然掀起了一股“谈鄂色变”的热潮。<strong>明明防的是疫情,却渐渐变了味道,更像是在防“武汉人”,或者说防“湖北人”。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何其无辜,深陷疫情一线的“武汉人”又何其无辜?因为疫情没有爆发在自己的城市,便以一个看客的身份调侃“武汉人啥都吃”,一时间网络上类似“武汉人吃蝙蝠”的段子铺天盖地。且不说武汉大多数人没有吃野味的习惯,就这种事不关己的调侃心态,就够让人心寒的了。

<strong>大多数武汉人与城外人一样,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深陷疫情中心已然是不幸,还要线上线下,面对莫须有的冷嘲热讽?不要以“看客”自居,“武汉”是中国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多一点将心比心,少一些看客的调侃。说轻一点是调侃,说重一点,何尝不是麻木不仁?

若有“将心比心”之心,便不会有那么些煽动恐慌的谣言,更没有“谈鄂色变”的提防和调侃;更进一步来说,若你我都有“将心比心”之心,大抵也没有那么些所谓逃离武汉的人了吧。但反过来想,若真能做到“将心比心”,谁又不“贪生”呢?谁的命又不是命呢?谁又不想离疫情远一点呢?以此也能理解所谓“逃离武汉之人”举动的初衷了。但是,如果知道自己携带病毒,谁又愿意将病毒带给家人呢?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疫情面前,与疫情作战的不仅仅只有武汉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这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拿起“武器”与疫情作战。所以,不要将自己看成局外人,大家都是局内人,区别只在于谁离战场中心更近罢了。<strong>在疫情面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除了阻碍疫情形势好转以外,再无任何帮助。如果鲁迅能看到这场疫情,大抵也会发出这样的呐喊吧。

疫情下的“双黄莲狂欢”,与《明天》里懒于思考的单四嫂子

还记得疫情里面的“双黄莲狂欢”吗?因为收到双黄莲有抑制病毒作用的消息,于是一时间,各大型购物网站的双黄莲被抢购一空,连兽用的双黄莲都没有了,甚至连莲蓉月饼都在一瞬间被抢完了。

更有甚者,冒着寒风,在专家三令五申不要去人群处聚集的叮嘱下,聚集于药店,排队购买双黄莲。于是,又出现一批因买药而感染的疑似病人,前线不轻松的医生护士们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strong>“双黄莲狂欢”中人之思维上的怠惰,呼之欲出,这种怠惰是缺乏理性的表现。亦如鲁迅《明天》这篇小说里面的单四嫂子一般,孩子生病了,不仅不理性看待,首选治病方式是求神签、许愿心,给孩子吃单方。最后孩子脸色发青,她不仅不怀疑是不是单方让孩子中毒,更没有怀疑“求神”无用,反而倾尽本就不多的积蓄去装神弄鬼的“何小仙”那里买“保婴活命丸”,最后单四嫂子的孩子毫无悬念地死了。

看上去,单四嫂子的孩子死于疾病,实则死于单四嫂子的愚昧和无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一书中说道:

人世间的罪恶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单四嫂子固然是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她好心反倒“害死”了她的孩子。为什么?因为她的愚昧和无知。是什么让单四嫂子这般无知?因为她缺乏理性。

她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所谓的“神签”、“单方”是否真的能够治病;更没有理性分析过,“何小仙”对于自己奄奄一息的孩子那三言两语的简单诊断,是否真的合理;她更没有怀疑过,在病都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开出的所谓“保婴活命丸”这听起来就比较夸张的药,是不是真的能救自己的孩子。但凡她有一丝丝思考的能力,心中有一丝丝的理性,都多少能够察觉到“保婴活命丸”的荒谬。

<strong>缺乏理性思维的单四嫂子无疑充当了自己孩子的死亡推手,这很讽刺。那么双黄莲中狂欢的人们,何尝不是充当了将自己、将家人推向病痛的推手呢。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一听到双黄莲能起到一定抑制病毒的效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再说、但是,殊不知双黄莲要起效,首先得需要人生病,而生病的人去了医院以后,医生自然会捧上双黄莲。这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买双黄莲到底是为什么?预防?不生病的人吃药,自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人病了,更多会被送到医院,何须自己冒险去买这双黄莲?预防又从何说起?

鲁迅这哪里是在写故事,这是在写人心呀。<strong>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懒于思考的人总是显得那么莽撞,甚至还有些愚昧,缺乏理性思考的行动,最终还是害人害己的。

疫情下需要反省的人心

都说鲁迅的文章尖锐,写人性的文章能不尖锐吗?即便在不同时代下面临的困境不同,人们在面临问题时展现出的一些弊病,却惊人的相似。

疫情之下,真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你我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虚荣心与贪婪,是不是可以影响身边的人,是不是可以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类似这次武汉疫情的悲剧,是不是也能更大程度上被避免?

疫情众生相,读懂了鲁迅,也看懂了疫情下需反省的人心

如果,你我多一些“将心比心”,少一些冷漠,不做看客,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所谓“逃离武汉的人”?会不会坚守在武汉的人心中更多了一份暖意?而不是不断被负面情绪下的恐慌所冲击。

如果,你我多一些理性思维,遇事前想一想,理性地分析和思考,而非盲目行动,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双黄莲狂欢下的患者,一线奋战的勇士们也能少一些负担呢?

这是人类与病毒的战斗,亦是人类与人心的战斗,疫情面前,我们需要反思。毕竟,反思之下的成长,才是质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