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大家對健康會有哪些改變?

等你的80末班車


疫情結束後健康改變,主要注意創傷後應激障礙可能。

一、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個體經歷或目睹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嚴重受傷、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心理障礙。

以與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非典”疫情為例,2003年,在“非典”疫情結束3個月後開展的全國調查中發現,在接受調查的“非典”感染者中,30.7%的人符合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診斷。另一項在山西省進行的研究發現,在“非典”疫情結束2個月後,有55.1%的“非典”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31.18%的疫區群眾和25.8%的一線醫務人員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展出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相關調查顯示,在醫護人員感染率較高的醫院,一線人員的心態十分糟糕,主要是焦慮情緒與抑鬱情緒,這些情緒會持續很長時間,得不到釋放。

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主要被分為四大類:

【創傷性事件的再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彷彿又重新將自己置身於創傷性事件的情境之中,並隨之產生創傷性事件發生時所伴發的各種情感。

例如,在疫情中痊癒的患者、患者家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都可能在睡夢中反覆回放自己在患病或救治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創傷性事件,讓自己一遍遍重新體驗與疫情相關的創傷性情境下的恐懼和痛苦感受等。

【迴避創傷性事件的相關情境】

這裡指的是在疫情中遭遇創傷性事件後,個體對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事物採取持續性的迴避態度,即個體可能會自發地拒絕回憶在疫情中發生的創傷性事件的內容,拒絕參與疫情中發生的創傷性事件的相關活動,就像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個體在接觸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事物時會產生一種條件反射。比如被治癒的患者或其家屬對醫院或醫護人員可能會產生恐懼感,他們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後看到口罩就“睹物生情”,產生自發的迴避性行為。

【認知和情緒層面的消極改變】

認知和情緒層面的消極改變指的是在疫情中經歷創傷性事件後,個體對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認知和情緒產生了消極的改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否認”、“情感麻痺”或“情感痛苦”等現象。

比如,在疫情結束後,患者即使被治癒了,卻仍然持有悲觀消極的情緒或對與疫情有關的事物過度恐懼,以及對曾經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不願與人交談等;因為疫情失去親人的個體可能會否認親人過世這一事實,或者會過度自責,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親人;醫生可能會產生對沒能治癒的患者的過度自責,難以重新面對工作。這些認知和情緒上的消極變化,會對人們在疫情後的生活和工作帶來長期的不利影響。

【警覺性增高】

在疫情中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創傷性搶救、親人離世)的個體,可能會如同驚弓之鳥,在認知上過度警惕。

比如,已康復的患者對新確診病例的更新信息保持高度警惕,或者對該病毒可能產生的新型傳播途徑表現出高度敏感。在高度警惕時,個體通常會伴隨身體機能的高度喚醒,如緊張、焦慮、易怒、產生睡眠障礙等等。

三、怎樣進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自我調節?

創傷後應激障礙有時候可能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但它是可以被治癒的。在疫情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預防或緩解可能出現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

(1)學會照顧自己;

(2)正確認識創傷性事件;

(3)與負面情緒和平共處;

(4)必要時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參考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冊,圖片來自百度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