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大家对健康会有哪些改变?

等你的80末班车


疫情结束后健康改变,主要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

一、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或目睹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严重受伤、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心理障碍。

以与新冠肺炎疫情类似的“非典”疫情为例,2003年,在“非典”疫情结束3个月后开展的全国调查中发现,在接受调查的“非典”感染者中,30.7%的人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另一项在山西省进行的研究发现,在“非典”疫情结束2个月后,有55.1%的“非典”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31.18%的疫区群众和25.8%的一线医务人员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相关调查显示,在医护人员感染率较高的医院,一线人员的心态十分糟糕,主要是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这些情绪会持续很长时间,得不到释放。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被分为四大类:

【创伤性事件的再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仿佛又重新将自己置身于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之中,并随之产生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

例如,在疫情中痊愈的患者、患者家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都可能在睡梦中反复回放自己在患病或救治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创伤性事件,让自己一遍遍重新体验与疫情相关的创伤性情境下的恐惧和痛苦感受等。

【回避创伤性事件的相关情境】

这里指的是在疫情中遭遇创伤性事件后,个体对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性的回避态度,即个体可能会自发地拒绝回忆在疫情中发生的创伤性事件的内容,拒绝参与疫情中发生的创伤性事件的相关活动,就像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在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比如被治愈的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或医护人员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他们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看到口罩就“睹物生情”,产生自发的回避性行为。

【认知和情绪层面的消极改变】

认知和情绪层面的消极改变指的是在疫情中经历创伤性事件后,个体对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情绪产生了消极的改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否认”、“情感麻痹”或“情感痛苦”等现象。

比如,在疫情结束后,患者即使被治愈了,却仍然持有悲观消极的情绪或对与疫情有关的事物过度恐惧,以及对曾经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谈等;因为疫情失去亲人的个体可能会否认亲人过世这一事实,或者会过度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亲人;医生可能会产生对没能治愈的患者的过度自责,难以重新面对工作。这些认知和情绪上的消极变化,会对人们在疫情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

【警觉性增高】

在疫情中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创伤性抢救、亲人离世)的个体,可能会如同惊弓之鸟,在认知上过度警惕。

比如,已康复的患者对新确诊病例的更新信息保持高度警惕,或者对该病毒可能产生的新型传播途径表现出高度敏感。在高度警惕时,个体通常会伴随身体机能的高度唤醒,如紧张、焦虑、易怒、产生睡眠障碍等等。

三、怎样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自我调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时候可能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但它是可以被治愈的。在疫情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预防或缓解可能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1)学会照顾自己;

(2)正确认识创伤性事件;

(3)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

(4)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参考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图片来自百度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