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旱之年必有蝗灾,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性规律,近期蝗虫灾害泛滥,一场发源于东非的蝗灾已经席卷多个国家。

现如今4000亿蝗虫已经抵达印度,面对气势汹汹的蝗灾,印巴双方开始进入缓和状态,这个让国际都头疼的巴以冲突问题,如今在一场蝗灾之下,暂且偃旗息鼓,甚至让双方握手言和来共同应对灾害,蝗虫的威力竟至于此。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而区区蝗虫有何威力,不就是让我们捉来玩,拿来烤的吗?

是的,一只,两只,几只蝗虫确实处在生物链的低端,任由高等一点的生物摆弄,但若是多了呢,很多很多,如上面提到的4000亿,那是何等的铺天盖地!怎么会产生出这么多的蝗虫,那是因为它们有着超强的繁殖力,这是如蝗虫一般的生物能够长存于地球的唯一方法!

大多数蝗虫从卵中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只需要30天左右,而一只成熟雌蝗一生平均能产卵200~1000粒。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蝗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在繁殖季节成熟的雌、雄蝗虫交配后,将卵产在干燥的土壤中。繁殖率极高,每只蝗虫一次产卵六十至一百二十粒。

蝗虫一般每年繁殖两季,越冬卵孵化并发育成若虫,若虫蜕皮5次后发育成夏蝗;夏蝗交配后产下受精卵;受精卵孵化并发育成若虫,若虫蜕皮5次后发育成秋蝗。蝗虫的生活史如图: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在温带地区,蝗虫一般一年生两代,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以繁殖3~4代,当年生的蝗虫多数都可以繁殖,也就是说,一只蝗虫当年产的卵,发育成成虫之后仍然可以繁殖1~3代,即便按最低的两代和最低产卵数量来看,也就是1×200×200=4万,如果是三代的话就是800万了,4代就是16亿了,这种如复制式的繁殖方法,成几何倍数的增加。

哪怕天敌再多,挡不住我能生呀!它们的可怕在于,数量惊人,食量同样惊人!

蝗虫孵化之后就可以啃食植物,它们的成长以及交配和繁殖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植物来给他们提供营养。小型蝗虫一生能吃掉100克左右的植物,大型蝗虫则可以吃掉数百克植物。3000万到5000万只蝗虫可以覆盖150公里,一天吃掉200吨作物

蝗虫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迁移能力,这也就使得他们可以迅速从一个干旱灾区转移至另外一个干旱灾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巨大的蝗灾终究从东非已经迁移到中巴边境了的主要原因了。从东非的蝗虫群来看它们就像闪烁的乌云一样悬挂在地平线上。这批蝗虫远看像是滚滚浓烟,接近后这数十亿蝗虫又像难以计数的雨点,玫瑰色的蝗虫把树染成了粉红色。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蝗灾通常发生在干旱年份,因为干旱可导致土壤中水位下降,地面植被稀疏,蝗虫可大量产卵,而且气温条件容易孵化,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在适宜的温度内,温度越高,所需发育的时间越短,它们对产卵场所有比较严格的选择,一般以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在10%~20%的土壤,有阳光直接照射的环境最为适宜。

一旦气候变得干燥,土壤中的水分迅速减低,它们更会呈爆发式增长,因此,它们会在一个面积不太大的范围内,大批地集中产卵,再加上这小区域里的温湿度差异很小,使卵孵化整齐划一,以至蝗虫的幼虫一开始就形成了互相靠拢、互相跟随的生活习性,于是如此聚集成群,形成了可怕的蝗灾。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干旱与蝗灾似乎就成为了统一性的话题,干旱之后接着就是蝗灾,在古代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老百姓也只能将这种灾害归咎于上天对于人类施政者的惩罚。现在有了科学的的佐证,干旱与蝗灾之间的统一性就得到了证实。

这要从蝗虫的生长繁殖规律来看,虽说动物都需要水分,但是蝗虫的取水来自于植物体中,并不像其他动物一般需要单独饮水。这一独特点也就使得蝗虫对于干旱并不敏感,不会因为干旱导致其渴死。

但是干旱却提供了另一大优势:繁殖,蝗虫产卵的地方往往需要较为干燥的环境,产卵于土壤,这也就是为干旱条件下,蝗虫快速繁殖扩张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也就应了俗语说的“大旱之后必有蝗灾”。对于风调雨顺的年份,往往蝗虫灾害反而没有那么严重,然而干旱情况下,或者草原过度放牧,刺激土表过于干旱后则会导致蝗灾的发生。

有印象的老一辈讲,在当年河南发生蝗灾的时候,从地里或者草地过去,黑压压一片全是虫子,而且由于蝗虫数量过大,这也导致群落性的蝗虫飞过之后,农田寸草不生,地里的稻谷、玉米、高粱、谷子等,任你粮食还是蔬菜,飞过之后一片荒芜。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蝗虫在高温潮湿的环境更容易生病,其实这跟兔子吃多了带露水和雨水的草料容易生病有点像。相对温暖干燥的环境更利于蝗虫生存。较干旱的环境,植物的含水率低,吃进同样多的植物,蝗虫的营养物质摄入更高,生长更快。

实际上干旱的环境为蝗虫营造了良好的产卵、孵化等条件,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条件就一定会发生蝗灾,并且还要区分开春旱、夏旱和秋旱。例如蝗虫夏秋季节产卵后,遇到充足雨水会“烂坏”,而春天干旱少雨则有利于越冬蝗虫卵的孵化,所以适度、适时的干旱会大大提高蝗虫的繁殖成功率,继而发生蝗灾。

如果秋季多雨,那么湖沼河滩的水位就会上升,把夏蝗的虫卵或者幼虫就会淹没,蝗虫也就不会大量孳生,秋蝗产卵也没有较多合适的地点,所以来年夏天蝗虫也就不会过多。此外由于雨水多、温度低,虫卵的生长率低、死亡率高,加上它们的天敌例如青蛙的数量也会增长,所以蝗虫得数量才会少。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而蝗虫的产地由于干旱造成蝗虫的大量繁殖和植被减少,这会造成蝗虫向植被丰富的地方集中。蝗虫在低密度下是独居的,危害不大,当蝗虫密度达到临界值,蝗虫会变的狂躁,焦虑,变得有攻击性,并会出现同类相食的现象,这时蝗虫会你追我赶,像乌云般集结,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人们望蝗兴叹。

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很多次蝗灾,我们常常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赤地千里”、“寸草不留”等词语来形容蝗灾的所到之处。在干旱季节里本来草本植物、禾本植物就不充足,会使蝗虫掠食完当下的作物后,在干旱造成的“压迫机制”下迁徙到其他区域,所以就会发生寸草不生,但飞蝗却蔽天如黑云,声如风雨而过的现象。

农耕时代,蝗灾跟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正如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论述的那样:“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水、旱多灾,尚多幸免之处;为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所以人们对蝗灾的忌惮要远甚于其他两灾。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徐光启《农政全书》

而最近几十年来我国也同样发生了普遍性的干旱,但是并未形成蝗虫灾害,一来得益于如今的病虫害防空预警,二来如今农田灌溉设备已经比较完善,不至于在田间导致干旱,其三生物化学防治手段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能够对蝗灾产生的温床到有效控制。

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来自于东非,而入今攻入印度的沙漠蝗虫可以直接把卵生在沙漠的沙子上,拥有恐怖的繁衍能力和传播能力。所过之地,寸草不留。一天糟蹋的粮食相当于3.5万人口的口粮,破坏力相当惊人。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东非沙漠蝗虫迁徙图

很多人非常乐观,因为有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蝗群迁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蝗虫的进展,还是提前做好预警更令人安心,否则就不仅仅是自然灾害了,人祸同样更可怕。来自印度的蝗虫仍然在两个方向令人隐忧。

一个是向东进入南亚,从缅甸进入云南、广西。这种可能性其实还不小。蝗群往北走不通,继续往东,然后由南往北,进入华南、华中、华东;一个是从瓦罕走廊进入新疆。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对于沙漠蝗虫来说也未必,尤其到了4、5月份,新一批的蝗虫适应高原气候后,通过全长400公里的瓦罕走廊,对于蝗群来说也就是1天多点的时间。

蝗虫的可怕源于其繁殖力,繁殖如复制,低等生物终靠数量取胜

要提前预警,不可大意

这两个方向的所有省份应及时有效的做好预案,防“敌”于千里之外。此外应该尽快助力印度和巴铁,拿出我们自己治蝗的经验,“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懂,御“蝗”于境外,方能高枕无忧,绝不能寄望它们群迁的可能性为零上。重蹈覆辙要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