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破壞孩子的自信心、自主性,貼個標籤就夠了

“你真聽話”、“你真聰明”、“你真善良”、“你太笨了”、“你真自私”、“你太調皮了”……聽起來很耳熟是嗎?生活中,我們往往不經意間就給孩子貼上了諸如此類的標籤。

這些標籤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都是基於我們個人的認知對孩子做出的判斷,我們是否就能用這些主觀意識特別強的標籤界定一個孩子呢?顯然不能。

養育中,很多父母都知道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但是,為什麼不能貼標籤呢?

01

心理學中有一個“標籤效應”,是說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向標籤所標定的方向發展。

標籤有很強的導向定性作用,會對個體的自我認知產生強烈的影響。

心理學家Kraut (1973)做了這樣一個科學研究:

研究者要求被試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 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不慈善的人”,還有一個沒被貼標籤的人組成的控制組。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 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說成是“慈善的人”, 比控制組的人捐錢要多, 而第一次被說成是“不慈善的人”, 比控制組捐獻得要少。

人的行為受到個人人格、性情、所處情景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不去深究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某一些行為而對一個人不停地貼標籤,不但對這個人的人格發展不利,甚至有可能摧毀他的自信。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一個孩子總被說“笨”,他各方面的表現就真的越來越笨;一個孩子總被說“調皮”,他就真的越來越調皮;一個孩子總被說做不到什麼事,他就真的不去嘗試……

我有個朋友,直到30多歲才知道自己唱歌還不賴。在這之前他一直以為自己不會唱歌,概因他小的時候身邊的父母親人總說他五音不全,唱歌難聽,於是他從來不敢嘗試在公眾場合唱歌,直到幾十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發現原來並非如此。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好在他走出來發現了真相,即使沒有發現也不會對他的生活有很大影響。但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被標籤束縛在那裡,自我否定,不敢突破!

02

也許你會說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打擊自信,那表揚孩子,給孩子貼正面標籤不就好了?“聰明”、“善良”、“積極”、“乖”……

確實,給孩子貼正面標籤會帶來一些正向引導,但是,也並非有利無害。

正面標籤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曾對400名小學生做過一項研究: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第一輪,研究人員讓每個孩子獨立完成一個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

研究人員把這些孩子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的誇獎,另一組孩子得到“你通過自己的努力,任務完成得很出色”這樣的反饋。

隨後,在接下來的測試中,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拼圖可選,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任一種難度來拼。

結果發現那些第一輪被誇“聰明”的孩子絕大部分選擇了簡單任務,而認為自己努力的孩子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當孩子被貼上“聰明”的標籤後,一方面,孩子會看輕努力的重要性,認為自己有天賦不需要努力,甚至會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另一方面,這些孩子為了保持看起來自己很聰明,會躲避出醜的可能,從而不敢去挑戰更大難度。因為一旦挑戰失敗,就意味著他們不聰明,而孩子並不願承擔“不聰明”的風險。

我們會經常聽到老師或家長說這樣的話“XXX很聰明,就是不努力,要是好好努力的話成績一定會提高很多的。”這些話的本意是想激勵孩子在學業上用心一點,努力一點,成績再提高一點。但恰恰是這樣的話堵死了孩子努力的可能。

孩子擔心如果努力了用心了,但成績沒有提高,就破壞了自己聰明的形象,他們不願承擔自己不夠聰明的結果,所以乾脆不做。這樣至少還可以安慰自己:我很聰明,只是我不想做而已。還能保持自己的“聰明”。

03

還有一個經常聽到的標籤是“乖”,換個詞就是“聽話”。

“聽話”的孩子懂事,不給大人惹麻煩。不排除有的孩子天性如此,但絕大部分孩子並非是自己選擇的,而是被標籤圈在了那裡。而要聽話,孩子就壓抑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為在大人一再地強調下,孩子形成了一種固有信念:我只有聽話,爸爸媽媽才會愛我,我才有價值,如果我不聽話,他們就不愛我了。而好奇心和探索欲有時在大人眼裡是調皮、不聽話。

一個“聽話”的孩子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呢?

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女孩,從小就特別聽話,懂事,從來不給父母添麻煩。父母一直以此為傲,周圍親戚朋友對父母羨慕不已,有這麼聽話省心的孩子。看到父母、親戚朋友這麼在乎“聽話”這件事,女孩就越發懂事:

在外面受欺負了,不敢回家和父母說,怕父母說她不乖,給父母惹麻煩;喜歡的東西不敢跟父母要,怕父母說她不懂事;不開心了不敢和父母說,怕父母煩她;父母讓她做的事,即使她不願意也忍著去做……總之,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這個女孩都以聽話、乖為己任。當看到別的孩子可以跟父母撒嬌,甚至哭鬧要東西的時候,她就好羨慕。可她自己卻不敢,她怕一旦這樣做了,父母就會嫌棄她、不要她了,她怕。做任何事情都要去揣測父母會不會高興,處處討好父母。慢慢的,只有父母要求做的事情她才去做,沒有要求的就不做,自主探索的火苗一點一點地熄滅了。

後來,在學校她聽老師的話,成年參加工作,在單位裡也是“乖孩子“,領導說什麼就是什麼,即使再不滿、要求再不合理也不敢反駁。

難道她就這麼心甘情願地“聽話“嗎?不,她對”聽話“這件事心裡充滿了憤怒。任何人都有表達需求、表達感受的需要,可她的需要一直被壓抑著,無從表達。這些壓抑的感受在她心中慢慢發酵,成年後有很多時候她會莫名其妙的憤怒、痛哭。當回溯她憤怒痛哭的時刻時,發現觸動到她的都是“聽話、“乖”、“懂事”、“你應該這樣做”等等類似的詞或意思。她對它們的痛恨已經到了聽不得這樣的話的地步。

有時在路上或公共場合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她恨不得衝上去大喊“閉嘴”。

她從小到大的生活看似一帆風順,可是她不快樂。

在她近30歲的時候,做了很多為了反抗“聽話”而反抗的事情,那時的她就像一個孩子,彷彿要把之前缺失的都給補回來。

她用了好多年來修復自己,這個期間她的工作、生活一團亂,經歷了諸多痛苦掙扎,才終於從這個“魔咒”中掙脫了出來。

這就是標籤的力量,無意識當中我們就被她控制、束縛了。

同樣,一個被貼上“積極”標籤的孩子,也定有不積極的時候,可這時他卻不敢表現出來;一個被貼上“善良”標籤的孩子,心中也有小小的惡閃過的時候,這是正常的人的兩面性,可他也不能表現出來;……

這些不能表達的被壓抑的部分,總有一天會以某種形式釋放出來,要麼向外攻擊別人,要麼向內攻擊自己。

我們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立人設,一旦立了人設,你看到的就是你想象中的那個孩子,而不是真實的那個孩子。

04

不貼標籤,那我們要怎樣做呢?

很簡單,孩子天生就擁有一切美好品質,我們只要真實地說給孩子聽就可以了。

在心理學中,我們把它叫“白描”或“追蹤描述”。

比如孩子拿一幅自己畫的畫給你看,你怎麼回應他呢?

要想破壞孩子的自信心、自主性,貼個標籤就夠了

有人可能看到畫後直接會說:哇,寶貝,你畫得真棒,真好看,你太厲害了。這是一般父母回應孩子的方式,孩子聽了會很開心,但是對於激發孩子動力、提升孩子自主自信,這樣說還不夠,因為太虛了。

那要怎麼做呢?我們要做具體的描述。

拿到畫之後帶著好奇心仔仔細細地欣賞,然後真實地描述你看到的:寶貝,我看到畫上有一個男生一個女生,男生頭上有8根頭髮,女生扎著兩個小辮子,他們的睫毛又彎又長。男生手裡的西瓜被咬掉了幾口,西瓜的種子你都畫出來了,旁邊還有好多西瓜。他們嘴角往上翹,我猜他們現在一定很開心。我看到畫上還有一個大太陽,我猜天氣一定很不錯,陽光明媚。天上還有一隻小鳥在飛,在男孩身邊這只是小雞嗎?我看它的眼睛在看男生,男生也在看它……

這段描述沒有說孩子畫得好棒好厲害,而是很具體地描述孩子做到的事情,這樣孩子會很滿足,因為他會覺得爸爸媽媽真的很專注很認真地在看,在關注到自己。這樣孩子的自信、動力就出來了,動力出來了他就願意做更多、更好一點。而父母專注的狀態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我們平常要多反映孩子做到的行為,“媽媽看到你把玩具都收到了玩具箱裡。”“媽媽看到你今天持續寫了20分鐘作業。”“我看到你幫妹妹把水壺裝滿了水。”……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哪裡,孩子就有動力有意願去發展這一部分。被看到、被肯定,是每一個人的需求。

很多人可能又會說了,那孩子做的不好不對的地方我們就不說了嗎?當然不是。

但我們要先想一想,如果你在工作的時候老闆總是數落你,這也不對那也不行,這時你會更有動力更有意願去改嗎?如果你用心做了一個項目,但結果不盡人意,可老闆還是從中發現你付出的努力及亮點,並給予肯定,然後再提出其中的失誤以及改進的方向,你是不是更願意接受?

孩子亦如此。當他做到的部分被看見、被肯定、被接納,他受到鼓舞、感受到自信,這時我們指出要改的地方,他才會願意接受。

我們要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幫助孩子提升內在自發的動力,提升孩子的自信、自尊。

這樣孩子才能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看法,這時他自然而然就會更能投入在對的事情上。

孩子擁有的美好品質不是貼標籤貼出來的,而是我們真實地看見、肯定鼓勵出來的。


作者:趙蕾蕾 13歲男孩媽媽 國家註冊二級心理諮詢師 兒童沙盤遊戲治療師 國際認證鼓勵諮詢師 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 美國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