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2018年12月,《咬文嚼字》公布了2018十大流行语,“巨婴”被选入了年度流行语当中,“巨婴”原本是用来形容体形巨大的婴儿,但是在这几年来,被人们用来指称年龄上早已成年,但心理依然滞留在婴儿阶段的人。这个类型的人缺乏公共道德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没有办法独立面对自身所处的世界,容易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要知道,如果一个家庭当中出现了巨婴,也就预示着这个家庭教育是失败的。从家庭乃至社会,“巨婴”的存在,其实都是“危害”。那么,“巨婴”都有着怎样的行为特点呢?

“巨婴”的第一点行为特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巨婴”就是被人溺爱大的成年人,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即使长大后,也无法负担起自己的生活。依旧是无法改变自己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能够自己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和困难,一遇到困难只会向自己的父母寻求帮助,一旦自己的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心中就会产生暴怒的感觉,对父母进行发火,骂人,甚至是打人。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巨婴”的第二点行为特征:内心自负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过多的话,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有偏差,觉得事事都应该听自己的,任何人都要听自己的命令和指挥,心中自负。

“巨婴”的第三点行为特征: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巨婴已经习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赡养老人,会变成啃老一族,在家啃老也丝毫不会有愧疚感,是十分可怕的现象。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以下这三种家庭行为,会把孩子养成“巨婴”:

第一种家庭行为:家长对孩子事事包办

家长如果一心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不要插手一切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将会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在无形之中孩子会丧失生活能力。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即使长大后再高的智商,也成不了大器,会变成“巨婴”,让父母终生烦恼。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第二种家庭行为: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

要知道家长无条件的宠爱,带来的结果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霸道蛮横、无法无天。长久以往,孩子会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感恩。家长如果一直满足孩子的要求,无论对错,如果某一天孩子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会让孩子发脾气,暴躁不堪。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第三种家庭行为:家长过度的保护孩子

家长要知道,在教育中放手是十分的重要,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有不同的区别,家长们都在保护珍惜孩子的天然反应,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予他无限的关怀和关心。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比较极端,比如不愿意让孩子有一步离开自己的视线;不肯让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因为怕受伤;不愿意给予孩子私人空间,只要孩子稍微受到挫折,家长采取消极地态度教导孩子逃避困难,只需要交给家长承担就行。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这些教育方法,都会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了依赖心理,在成年之后不愿意面对困难,逃避责任。

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不能太过宠爱,家长要明白自己不可能一辈子照顾孩子,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的。

一、对于1—2岁孩子,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孩子的身体机能,尚且不完善,行动能力也不强,但是做家长的也不能过多的宠溺孩子,应该通过一些简单的劳动来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比如: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垃圾放进垃圾桶,自己玩的玩具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收纳。父母,需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做一个勤快独立的父母。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一、对于2—3岁孩子,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初级的意识,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这时候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吃饭、穿衣、洗脸等,有序的安排孩子独立生活,同时分配简单的任务让孩子做,培养孩子动手的热情。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不能打击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积极性,遇到困难让孩子通过尝试,给孩子启发,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培养孩子自信心,帮助孩子们总结失败的经验,让孩子将来以良好的心态,直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不想让孩子长成“巨婴”,这三种家庭行为不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