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儒家實踐德性人生的道場

儒者不是離家出世成就大道,而是順應人性之常,順應倫理之常,以成就仁德。簡而言之,就是將人之靈性實現,巧妙地、無形地融入人之生物性和心理性之實現中,一併實現之,一併成就之,一併圓滿之。

家庭——儒家實踐德性人生的道場

┃《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齊家為立世之本

佛、道以出世為歸,以家室為累。

儒者以齊家為立世之本,百業之源。

尤其是中國為農業大國,營務農事,非有眾人分工合作不能成。中國之家庭,以夫婦為中心,向上有父母和爺爺奶奶,向下有兒女孫子,旁及兄弟姐妹,再向外,則延及姑舅叔伯、外公外婆、表兄弟表姐妹等,如此構成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大家族。

古代的大家族是非常大的,時常大到一個家族或一個同姓宗族,就構成了一個村莊,迨及現在中國鄉下多數村莊,仍然以“張家村”“李家莊”“宋家堡”等為名。

家庭——儒家實踐德性人生的道場

納靈性於人性

無論是夫婦之間的愛情,還是父子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這些都是人性中的重要成分——情感。

儒者固然十分重視人性,尊重情感,但儒者之理想並非僅僅止於情感。儒者之理想是“收納靈性於人性之中”,是在人性表現之域中進一步實現神性,即將神聖之德性也同時彰顯出來、踐行出來。

齊家者,以何齊之?以仁義齊之,以道德齊之,以心性齊之。佛、道兩家是將修行道場建立於山林之中,並於道場中擺放神佛諸像,時常舉行儀式法會,以增莊嚴。

儒者則將道場設置於家庭之內,設置於親情、愛情、友情之間,此道場無形無相,無宗教儀式,其增長莊嚴之法是於諸親情、愛情、友情之間,不斷深入地順而固之,充而擴之,純而化之——以德化之,化之為德。

家庭——儒家實踐德性人生的道場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儒者不是離家出世成就大道,而是順應人性之常,順應倫理之常,以成就仁德。簡而言之,就是將人之靈性實現,巧妙地、無形地融入人之生物性和心理性之實現中,一併實現之,一併成就之,一併圓滿之。

故《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如若不然,何需有“齊家”之說?動物也有家族,螻蟻也有家族,然此類家族,僅能實現生物性需要和簡單的心理性需要(動物之心理比較於人類而言,甚為混沌黑暗,遠不如人類有序而飽滿),因其沒有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功能——主觀能動性和高度的自覺反省能力,故於動物,不存在“齊家”之問題。

而人類不同,人類肩負著道德實踐之重任,靈性實現之重任,故於人類,則有“齊家”一問題存在,即於家庭生活中和日用倫常間,實踐出德性人生。具體而言,即於夫婦之愛情中,彰顯出互敬互愛;於父子母女之親情中,彰顯出上慈下孝;於兄弟姐妹之同胞中,彰顯出恭謹悌順;於朋黨同志之友情中,彰顯出忠貞信義。

於如是之諸關係中,發明心性,踐行德性,貞而定之,擴而充之,“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察者,覺醒、照察之義。“察乎天地”即是將發端(發明)乎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的心性、仁義,充擴至六合之外,上下與天地同流,以證成陸九淵所言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之聖賢化境。如是,則“齊家”之功畢。


文字丨摘自潘麟先生著作《〈大學〉廣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美國學術出版社,2019年3月

圖片丨來自攝影師羅萬全



關聯閱讀


更多精選文章、潘麟先生著作有聲書、公益視頻和課程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東方生命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