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為何尊崇明朝?還將崇禎年號用了265年?

史事春秋


李氏朝鮮推崇明朝是因為自宋開始向朝鮮半島地區傳播的程朱理學開始發力。朱元璋北伐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無獨有偶,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在外有北元殘餘勢力強大,內有親元地方大族內有外患之下,李成桂只能緊緊抱住明朝的大腿來穩定局勢。一開始李氏朝鮮對明朝可不是畢恭畢敬的,甚至還一度違背了明朝的命令強行向被拓地,將原先屬於明朝勢力範圍的鴨綠江南岸的土地佔有了,同時還念念不忘遼東地區。

但隨著李氏朝鮮前幾代政治強人逝去,新國王控制不了朝政大權,大權旁落,朝廷官員間也是黨爭不斷。朝鮮國王和各黨領袖直接互有優劣,所以時常會引入外部勢力來干涉,這個時候明朝就是最好的外援。

明朝也是各方取利,但總體上是維持朝鮮國王權威的,程朱理學就是在李氏朝鮮黨爭激烈的時候興盛的。

在萬曆年間入朝抗倭就朝鮮的時候,再造朝鮮之恩更是讓親明派到了鼎盛。君君臣臣,夫夫子子。

到清朝滅亡明朝後,李氏朝鮮還繼續使用崇禎年號那是一方面大清並沒有嚴厲禁止李氏朝鮮禁用,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突出李氏朝鮮繼承“明朝遺志”,是“小中華”,李氏朝鮮對遼東的訴求就有了法理依據。

李氏朝鮮尊明那是“事大”,同時也是向宣揚自己是“文明人”。繼承明志,那麼等清朝滅亡後,如果李氏朝鮮有餘力,就要依據可以攻打遼東地區,據為己有了。


龍角大將軍


明朝有恩於李氏朝鮮,明朝滅亡後,朝鮮雖然在官方文書中,不得不使用清朝的年號紀年,但在其皇家祭祀和私人文書中,卻一直沿用明朝的崇禎年號紀年。直到1909年,日本人逼迫李氏王朝高宗退位止,時年崇禎256年。

(李氏王朝太祖李成桂)

李氏王朝建立時,明朝給與支持,並賜國名

在李氏王朝建立之前的朝鮮半島政權稱為高麗王朝、王氏高麗。高麗王朝於公元918年由王建建立,後合併新樂與百濟,逐漸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朝建立後,一直對臨近的大陸王朝稱臣。

元朝被朱元璋趕出中原後,公元1369年,高麗恭愍王棄元歸明,並於第二年接受明朝的冊封,成為明朝的屬國,使用大明洪武年號紀年。

公元1374年,高麗發生政變,恭愍王被殺,新王王禑恢復與北元朝廷(元朝退出中原後的政權)的藩屬關係。隨後與高麗與明朝發生鐵嶺衛爭端,與明朝作戰的李成桂軍隊在行軍中途,回師高麗首都開京,在明朝的支持下逼迫王禑退位,並於1392年被部下推上帝位。

李成桂登上帝位後,重新嚮明稱稱臣,使用明朝年號紀年。1393年,李成桂派人嚮明太祖朱元璋申請更改國名。同年2月25日朱元璋下聖旨命“除高麗國名,遵用朝鮮之號”,正式將“高麗”更名為“朝鮮”。為什麼叫“朝鮮”呢?仍是取“朝日鮮明之國”的意思。

萬曆年間,明朝傾力幫助朝鮮平定“壬辰倭亂”

李氏王朝建立後,其治國一直仿照大明王朝,主要治國思想為“儒家思想”,與明朝關係極為融洽。

公元1588年,與朝鮮隔海相望的日本結束了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了日本。但日本國內的武士對分封不均極為不滿,且各諸侯國的勢力依然頗為強大。為緩解國內矛盾,豐臣秀吉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

公元1592年4月,日本對朝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朝鮮國內武備鬆弛,京城很快被攻陷,只得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接到朝鮮的求援後,萬曆皇帝集結了遼東軍隊,同時調派有抗倭經驗的戚家軍共約4萬人入朝作戰。明軍入朝後,很快在平壤大敗日軍,迫使日軍議和。

日軍失敗後,隔了兩年後,再次以14萬大軍跨海侵略朝鮮。接到朝鮮求援後,明軍再次以4萬兵力入朝,後來又逐漸增兵到7萬,終於將日軍全部趕出朝鮮半島。

萬曆年間的兩次出征,使得明朝與朝鮮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但這兩次戰爭,

也使得明朝的國力受到很大的耗損。可以說,明朝是在傾盡國力幫助朝鮮,這讓李氏朝鮮王朝和朝鮮人民對明朝十分感謝。

朝鮮第十九代君主肅宗李焞曾經說過:“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朝滅亡後,朝鮮成為清王朝屬國,但私底下仍沿用明朝年號

由於與明朝的深厚關係,明朝滅亡後,雖然朝鮮依舊向清王朝稱臣,但朝鮮上下對清朝並無好感。表面上對清王朝盡屬國之禮,與清王朝正式交往時使用清朝年號,但國內卻依然使用明朝的崇禎年號紀年,日常政治社會活動仍以明朝形式進行。

甚至朝鮮孝宗皇帝時,還曾積極擴軍備戰,派使臣聯絡中原的南明政權和其他反清勢力,意圖協助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當然,清王朝的統治在中原已逐漸鞏固,朝鮮也就一直沒找到機會。

但沿用明朝年號的作法一直延續到1909年,朝鮮李氏王朝被日本滅亡,才終止。此時,朝鮮已經記錄到崇禎256年了。按此計算,崇禎的年號在中國歷史上是最長的一個年號了。


摯守靜篤


歷代以來,中原王朝和朝鮮半島關係最好的時期就在明清兩朝,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李氏朝鮮延續近六百年,所以相當穩定,李成桂建立朝鮮,實際上屬於造了高麗王的反,也有需要中原王朝為他的新朝背書的意思,另外一方面,終大明一朝,對朝鮮始終恩寵有加,特別是萬曆年間,豐臣秀吉侵朝,李氏王朝基本瀕臨滅亡,王室都跑到鴨綠江邊,隨時準備逃亡大明,當時派使臣到北京求援的時候,明確的說只要大明援助朝鮮,朝鮮願意舉國內附,萬曆帝也分兩次派兵擊敗日本,挽救了朝鮮,但既沒有接受內附,也沒有要求補償,所以朝鮮王朝對明王朝確實是感激的,有明一朝,朝鮮的外交政策就叫事大慕華。以小中華自居,自詡大明第一親藩。

但是後來的清朝,朝鮮的態度就相當不同了,在明朝沒有滅亡之前,朝鮮的主要邊患就是女真部落侵襲,雙方兵戎多年,積怨很深,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滿清是蠻夷啊,朝鮮自認小中華,是絕對看不起 蠻夷的,一群從樹林裡跑出來的野人,除了不怕死敢打仗,還會幹什麼,有文明嗎,懂什麼叫文化嗎,當然鄙視了,加之滿清征服朝鮮的時候,燒殺過劇。明清一對比,可不是覺得還是大明好嘛。


酒客談歷史


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我國的藩屬國,很早就學習著華夏文明,不管中國朝代如何更替,朝鮮一直在向中國稱臣納貢。要論朝鮮最尊崇哪個朝代,則一定是明朝。

話說,朱元璋掀翻了元朝的統治,成了開國皇帝,特地派遣使者到當時的高麗下通知,大體意思就是:元朝完了,現在你們要歸順我大明,以後我就是你大哥了。

因為高麗國之前與元朝有些姻親關係,所以朱元璋多少花了些心思要削弱這些羈絆,對高麗採取的是懷柔政策。洪武元年12月,朱元璋派遣符寶郎偰斯出使高麗,偰斯帶著40匹綾羅綢緞一路顛簸,從寒冬走到初夏百花開,終於見到了高麗國王王顓。

小住了一個月,偰斯啟程回國,王顓準備了鞍馬、衣服、人參、藥材等做為回禮,偰斯牢記朱元璋“啥也不能要”的叮囑,只收了高麗文臣贈送的詩。王顓著實動容,表示斷絕與蒙元的政治聯繫,停用元朝的“至正”年號,並在8月來朝,由朱元璋正式冊封王顓為高麗王。

對於朝鮮的朝貢,朱元璋也給予照顧,只接受一些土特產,金銀寶物等貴重物品一律不要。朝鮮自元朝就有送貢女的項目,想給朱元璋也送幾名宗室美女,但被朱元璋拒絕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鮮半島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將門之後李成桂發動政變把高麗王攆下臺,自己當了王。為了獲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請廢除高麗的名字,請封一個新的國名。

朱元璋一番思索,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定下了“朝鮮”這個名字,即我們說的“李氏朝鮮“。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周邊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朝鮮便是其中之一。

後來朱棣登上皇位,不過是挖了侄子朱允炆的牆角,多少有些不地道,大多數藩屬國並不認同朱棣,朝賀永樂登基也不積極。然而,李氏朝鮮來恭賀了,而且是第一個來的,這讓朱棣對朝鮮的好感度倍增,中朝貿易也在這一時期頻繁起來。

朱棣在位期間,朝鮮進貢的次數明顯增加,貢物也升級到金銀、馬匹、人參以及紙張等。單說紙張吧,當時朝鮮造紙質量不錯,稱高麗貢紙,光亮潔白宜書畫用,朱棣很是喜歡,在政期間收到的高麗貢紙超過10萬張。

除了貢物,李氏朝鮮問朱棣要不要美女?朱棣不像他老爹朱元璋一樣有原則,允了!於是,李氏朝鮮分三次送來十多個貢女,另外,還有將近200名宦官。

統治著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治國一直用的是儒家思想,自稱“小中華”,很多人說明朝與朝鮮是血濃於水的關係,其實也不算誇張,因為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明朝證明了自己的確是義薄雲天的好大哥。

剛結束戰國時代的日本侵略朝鮮,而當時的朝鮮內部一團亂,問題頻發無力抵抗,掙扎在滅國邊緣,只得嚮明朝求救。

萬曆兩次出兵,出動了上十萬大軍,歷經多次血戰,損失數萬人把日軍逼退,耗用銀兩幾百萬兩援助朝鮮,讓李氏朝鮮對明朝十分感激。

後來明朝滅亡,滿清政府自然也要派人來朝鮮下通知,再次強調兩國關係。相比於明朝對朝鮮的幫助,清朝對朝鮮不算友好,朝鮮君臣和讀書人對滿清沒有好感,漸漸的形成自己的獨特套路,平時對清朝表現的禮數週正,私底下稱清帝為“胡皇”,清使為“虜使”。與清朝官方交往時使用清朝年號,轉身回家仍使用明末的崇禎年號,服飾也仍堅持大明衣冠的樣式。

如果因工作需要出訪清朝時,朝鮮官員都會先到鴨綠江邊吹吹風,賦一首詩詞,抒發一下“內心有日月”,然後再無奈啟程。曾經有幾個朝鮮官員在私下使用了清朝年號,立刻被同僚怒懟,被罵不知廉恥。

朝鮮孝宗帝一直感懷明朝曾給予的幫助,甚至以光復大明為己任,還倡議北伐。他可不是光嘴上說說,而是花錢擴軍備戰,起用各種人才。朝鮮眼觀六路,積極打聽還有哪些反清勢力,對當時的南明政權、雲南吳三桂、臺灣鄭成功、蒙古準噶爾丹等寄予厚望,常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自己也能參與反清。

三藩之亂爆發之際,朝鮮有大臣上書給當時的國王顯宗,認為結集出兵反清的時機到了,是時候完成孝宗遺願了。儒生們聽說後也紛紛響應,上下一片北伐之聲,但是顯宗有些遲疑,還沒做出決斷就突然駕崩了。肅宗繼位時才13歲,無力主政,北伐大計無奈雪藏。

後來朝鮮一直財政困難,軍備薄弱,更是未能實現反清,但李氏朝鮮倒是有些風骨,一直悄悄進行著各種對明朝的追思活動,在明朝滅亡60週年之際,肅宗下令修建“大報壇”,祭祀神宗,以感謝萬曆皇帝在日軍侵朝時派大軍援助朝鮮的救國之恩。每年曆代國王都親自參與,大報壇祭祀成為朝鮮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

到了朝鮮英祖時,大報壇的祭祀對象又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禎帝,這樣的祭祀活動一直堅持到清末朝鮮被日本吞併,1908年在日本人的壓力下關閉了大報壇,此處也淪為廢墟,好在還有老照片能證明那段歷史。

雖然大報壇沒有了,但韓國至今還能看到不少紀念明朝的建築物。比如朝鮮儒生所建的萬東廟,廟中刻有崇禎手跡,非常珍貴,相比大報壇來說比較民間,但在儒生心目中地位很高。還有朝宗巖大統廟,是由朝鮮的明朝移民後裔建立的,至今仍在祭奠明太祖、萬曆、崇禎皇帝。

除此之外,李氏朝鮮還修纂過大量的明朝史和中國史著作,洋洋灑灑滿滿的漢字。在整個古代歷史上,如此積極修纂他國曆史的情況實在是罕見,而編纂者也坦蕩的表示,就是為了感念大明恩情。

二戰後,朝鮮半島正式分裂為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回望李氏朝鮮,雖然國小兵薄,卻神奇的延續了500年,在朝鮮半島能算上穩固的王朝。

提得關注的是,在清朝時期,李氏朝鮮內部公文仍採用崇禎年號,竟然延續到“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想想看,明末年號能在他國使用長達265年,這股韌勁的堅持也著實不易,可見李氏朝鮮是發自肺腑的尊崇明朝啊!







同窗生71


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我國的藩屬國,很早就學習著華夏文明,不管中國朝代如何更替,朝鮮一直在向中國稱臣納貢。要論朝鮮最尊崇哪個朝代,則一定是明朝。

  話說,朱元璋掀翻了元朝的統治,成了開國皇帝,特地派遣使者到當時的高麗下通知,大體意思就是:元朝完了,現在你們要歸順我大明,以後我就是你大哥了。

  因為高麗國之前與元朝有些姻親關係,所以朱元璋多少花了些心思要削弱這些羈絆,對高麗採取的是懷柔政策。洪武元年12月,朱元璋派遣符寶郎偰斯出使高麗,偰斯帶著40匹綾羅綢緞一路顛簸,從寒冬走到初夏百花開,終於見到了高麗國王王顓。

  小住了一個月,偰斯啟程回國,王顓準備了鞍馬、衣服、人參、藥材等做為回禮,偰斯牢記朱元璋“啥也不能要”的叮囑,只收了高麗文臣贈送的詩。王顓著實動容,表示斷絕與蒙元的政治聯繫,停用元朝的“至正”年號,並在8月來朝,由朱元璋正式冊封王顓為高麗王。

  對於朝鮮的朝貢,朱元璋也給予照顧,只接受一些土特產,金銀寶物等貴重物品一律不要。朝鮮自元朝就有送貢女的項目,想給朱元璋也送幾名宗室美女,但被朱元璋拒絕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鮮半島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將門之後李成桂發動政變把高麗王攆下臺,自己當了王。為了獲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請廢除高麗的名字,請封一個新的國名。

  朱元璋一番思索,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定下了“朝鮮”這個名字,即我們說的“李氏朝鮮“。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周邊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朝鮮便是其中之一。

  後來朱棣登上皇位,不過是挖了侄子朱允炆的牆角,多少有些不地道,大多數藩屬國並不認同朱棣,朝賀永樂登基也不積極。然而,李氏朝鮮來恭賀了,而且是第一個來的,這讓朱棣對朝鮮的好感度倍增,中朝貿易也在這一時期頻繁起來。

  朱棣在位期間,朝鮮進貢的次數明顯增加,貢物也升級到金銀、馬匹、人參以及紙張等。單說紙張吧,當時朝鮮造紙質量不錯,稱高麗貢紙,光亮潔白宜書畫用,朱棣很是喜歡,在政期間收到的高麗貢紙超過10萬張。

  除了貢物,李氏朝鮮問朱棣要不要美女?朱棣不像他老爹朱元璋一樣有原則,允了!於是,李氏朝鮮分三次送來十多個貢女,另外,還有將近200名宦官。

  統治著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治國一直用的是儒家思想,自稱“小中華”,很多人說明朝與朝鮮是血濃於水的關係,其實也不算誇張,因為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明朝證明了自己的確是義薄雲天的好大哥。

  剛結束戰國時代的日本侵略朝鮮,而當時的朝鮮內部一團亂,問題頻發無力抵抗,掙扎在滅國邊緣,只得嚮明朝求救。

  萬曆兩次出兵,出動了上十萬大軍,歷經多次血戰,損失數萬人把日軍逼退,耗用銀兩幾百萬兩援助朝鮮,讓李氏朝鮮對明朝十分感激。

  後來明朝滅亡,滿清政府自然也要派人來朝鮮下通知,再次強調兩國關係。相比於明朝對朝鮮的幫助,清朝對朝鮮不算友好,朝鮮君臣和讀書人對滿清沒有好感,漸漸的形成自己的獨特套路,平時對清朝表現的禮數週正,私底下稱清帝為“胡皇”,清使為“虜使”。與清朝官方交往時使用清朝年號,轉身回家仍使用明末的崇禎年號,服飾也仍堅持大明衣冠的樣式。

  如果因工作需要出訪清朝時,朝鮮官員都會先到鴨綠江邊吹吹風,賦一首詩詞,抒發一下“內心有日月”,然後再無奈啟程。曾經有幾個朝鮮官員在私下使用了清朝年號,立刻被同僚怒懟,被罵不知廉恥。

  朝鮮孝宗帝一直感懷明朝曾給予的幫助,甚至以光復大明為己任,還倡議北伐。他可不是光嘴上說說,而是花錢擴軍備戰,起用各種人才。朝鮮眼觀六路,積極打聽還有哪些反清勢力,對當時的南明政權、雲南吳三桂、臺灣鄭成功、蒙古準噶爾丹等寄予厚望,常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自己也能參與反清。

  三藩之亂爆發之際,朝鮮有大臣上書給當時的國王顯宗,認為結集出兵反清的時機到了,是時候完成孝宗遺願了。儒生們聽說後也紛紛響應,上下一片北伐之聲,但是顯宗有些遲疑,還沒做出決斷就突然駕崩了。肅宗繼位時才13歲,無力主政,北伐大計無奈雪藏。

  後來朝鮮一直財政困難,軍備薄弱,更是未能實現反清,但李氏朝鮮倒是有些風骨,一直悄悄進行著各種對明朝的追思活動,在明朝滅亡60週年之際,肅宗下令修建“大報壇”,祭祀神宗,以感謝萬曆皇帝在日軍侵朝時派大軍援助朝鮮的救國之恩。每年曆代國王都親自參與,大報壇祭祀成為朝鮮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

  到了朝鮮英祖時,大報壇的祭祀對象又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禎帝,這樣的祭祀活動一直堅持到清末朝鮮被日本吞併,1908年在日本人的壓力下關閉了大報壇,此處也淪為廢墟,好在還有老照片能證明那段歷史。

  雖然大報壇沒有了,但韓國至今還能看到不少紀念明朝的建築物。比如朝鮮儒生所建的萬東廟,廟中刻有崇禎手跡,非常珍貴,相比大報壇來說比較民間,但在儒生心目中地位很高。還有朝宗巖大統廟,是由朝鮮的明朝移民後裔建立的,至今仍在祭奠明太祖、萬曆、崇禎皇帝。

  除此之外,李氏朝鮮還修纂過大量的明朝史和中國史著作,洋洋灑灑滿滿的漢字。在整個古代歷史上,如此積極修纂他國曆史的情況實在是罕見,而編纂者也坦蕩的表示,就是為了感念大明恩情。

  二戰後,朝鮮半島正式分裂為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回望李氏朝鮮,雖然國小兵薄,卻神奇的延續了500年,在朝鮮半島能算上穩固的王朝。

  提得關注的是,在清朝時期,李氏朝鮮內部公文仍採用崇禎年號,竟然延續到“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想想看,明末年號能在他國使用長達265年,這股韌勁的堅持也著實不易,可見李氏朝鮮是發自肺腑的尊崇明朝啊!






紅塵音樂匯


朝鮮之前與元朝有些姻親關係,明朝皇帝朱元璋想要消除這些羈絆,進一步鞏固明朝的定位,向朝鮮送出很多綾羅綢緞,不遠千里派出使者讓朝鮮不再與元朝在政治上有所聯繫,這種誠心實意著實讓朝鮮統治者動容,示斷絕與蒙元的政治聯繫,停用“至正”年號。在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鮮半島鬧出了一些動靜,李成桂發動政變把高麗王攆下臺,自己當了王。為了獲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請廢除高麗的名字,請封一個新的國名。朱元璋一番思索,定下了“朝鮮”這個名字。此後延續幾百年,明朝和朝鮮的關係都很好,一有國難相互之間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將崇禎年號延續,可能是對明朝友好關係的一種紀念和感激。


魏兆陽2


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冬,皇太極率兵十二萬親征朝鮮(“丙子胡亂”),被圍困於南漢山城的朝鮮仁祖被迫投降,史稱“丁丑下城”。而在朝鮮和清朝訂立的合約中,便包括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並斷絕和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當然朝鮮也不再被允許使用明朝皇帝年號,而要改用清朝年號。然而,朝鮮王朝雖然在正式場合履行了這個條約,但在其他場合卻依然沿用著“崇禎”這個年號,這又是為什麼呢?

國仇:“丁丑下城”被認為是朝鮮歷史上的恥辱事件

清軍憑藉龐大的軍事實力,雖然成功迫使朝鮮投降,但朝鮮君臣從內心非但沒有認同,反而認為“丁丑下城”是朝鮮歷史上的恥辱事件。

要知道,朝鮮一直都是以“小中華”自居的,如今淪為清朝的藩屬國,這令朝鮮上下極為痛心疾首,再加上經濟上的掠奪、政治上的欺壓和文化上的差異,使得朝鮮始終有著一股極為濃烈的思明反清浪潮,而這種思潮更是長期成為了社會主流。

即使在明朝滅亡之後,朝鮮上下依舊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裡稱清朝皇帝為“胡皇”,稱清朝的使者為“虜使”。尤其是在葬禮和祭祀中,朝鮮上下更是一貫反對使用清朝年號,而一直用著明朝年號,一旦有人使用清朝年號,便會被人罵做“家賊”。

除了暗中的無聲對抗之外,朝鮮方面更是進行過公開的反抗,朝鮮孝宗李淏(1649年-1659年在位)直接便以光復大明為己任,而且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曾意圖聯合南明、日本一起“反清復明”,更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備戰,可惜最終未能成行。

而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朝鮮更是玩了一票大的,3月19日這天朝鮮竟然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而祭祀的對象便是60年前殉國的大明皇帝崇禎,祭文的開篇便是,“崇禎七十七年歲次甲申庚子朔十九日戊午,朝鮮國王臣李焞,敢昭告於大明毅宗烈皇帝……”而在祭祀活動之後,朝鮮肅宗竟然又命人在漢城府築了一座“大報壇”,並表示要年年祭祀。

此後,到了肅宗的兒子英祖在位時,更是直接將崇禎皇帝和洪武皇帝的神位請進了“大報壇”,使“皇朝之日月,復照於朝宗之邦”,而這座大報壇自此便成為了朝鮮君臣表達對明朝皇帝感恩、懷念之情的場所,直到1908年被日本人拆毀。

家恨:部分朝鮮臣民對清朝充滿了怨恨

為了確保側翼安全,後金(清朝)曾先後兩次大舉進攻朝鮮,第一次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的“丁卯胡亂”,第二次便是前文所說的“丙子胡亂”。而在這兩次戰爭中,不少朝鮮臣民死於清軍手中,這導致不少人對清朝懷有著深深的仇恨,這也是民間使用“崇禎”年號的原因之一。

在這種仇恨下,甚至有大臣公然反對使用清朝年號。例如仁祖朝的金光炫,按照規矩大臣上疏時是要採用清朝年號的,畢竟這算是公開場合,然而金光炫因父親死於清軍之手,便堅持不肯使用清朝年號,雖然他也沒有采用“崇禎”年號,但卻只使用了干支。然而即使如此,朝鮮君臣卻對此表示了默認,即使金光炫此後因事觸怒了仁祖,仁祖也並未對此深究。

而在朝鮮肅宗三十九年(1713年),畫師在為肅宗畫像後,肅宗竟然特意吩咐,在紀年處“當以崇禎後幾年書之”,而在朝鮮的官方史書《仁祖實錄》中,更是在明朝滅亡以前(即1644年以前)均使用“崇禎”年號,而即使明朝滅亡以後,也仍然未使用名義上的宗主國清朝的年號。這一習慣直到編修《景宗實錄》時才改用清朝年號。

公開場合尚且如此,民間抵抗之激烈可想而知,當時朝鮮民間便流傳著“雖下賤無書清國年號者”。例如純祖三年(1803)時,忠清道懷德縣知縣姜世靖在主持地方祭祀時,將祭文中的“崇禎”年號改為“嘉慶”年號,結果激起民憤,以儒生李近源為首的七百多人上疏強烈抗議,姜世靖最終被貶。

清朝作為朝鮮名義上的宗主國,每年都要朝鮮“頒朔”,也就是賜予朝鮮曆書,以便其使用。然而朝鮮人在使用的時候,卻故意將清朝年號塗掉,反而在旁邊書寫上明朝年號。朝鮮文人在記載此事時所提到的年號是“大明永曆二百二十九年”(1875),也就是說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了十九世紀後期。

由此可見,由於清朝對朝鮮的入侵,導致朝鮮大量軍民死於戰亂,親人的去世使得這些朝鮮軍民始終對清朝飽含怨恨,他們從內心對清朝懷有一種牴觸。


如上所述,由於歷史上明朝與朝鮮的關係極為親近,不僅從未侵犯過朝鮮的主權,甚至多次挽救了朝鮮的統治,因此當清朝通過武力迫使朝鮮投降後,在這種“國仇家恨”的刺激下,朝鮮上下始終對清朝懷有一種敵意,而對明朝充滿了思念之情。


香茗史館


公元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麗建國,並請求當時明朝的明成祖選擇賜國名:“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此後一直與明朝形成朝貢關係,而終觀整個大明朝也確實對朝鮮盡到了宗主國的義務,特別是萬曆年間日本入侵朝鮮,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萬曆派兵入朝抗日,用了七年時間把日軍逐出朝鮮,史稱萬曆朝鮮戰爭,朝鮮曾為此建大報壇以示明朝的再造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