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昆阳之战王莽败于用人不当

前几天写了《刘秀机智战王邑,九千绿林军大败王莽四十万大军》一文,说的是公元23年,绿林军进攻宛城,王莽派王司空王邑率40万大军解宛城之围,并试图歼灭绿林军主力的故事。

写完此文,总感觉意犹未尽。这一仗王莽也打的太“亏”了,明明占着绝对优势,却被绿林军打的一塌糊涂,全军覆灭,并最终导致江山尽失。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昆阳之战王莽败于用人不当

这场战役败就败在王邑身上。

绿林军想进攻洛阳,但进攻洛阳必须首先占领宛城。宛城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占领宛城便可南通荆襄,西图长安,北略洛阳。面对这种形势,王莽一面让宛城守军固守待援,一面派王邑、王寻率40万大军前去支援,并试图以压倒优势歼灭绿林军。这个战略战术没有问题。

但问题就出在王邑从洛阳至宛城的路上。

在洛阳至宛城之间还有一个城池——昆阳,昆阳是宛城东北的屏障,洛阳到宛城的要冲。因此,绿林军为保证其主力攻取宛城,已经派王凤和刘秀率一万多兵马先期北上,打下了昆阳、定陵等城池,此刻,昆阳城就是王凤和刘秀手里。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昆阳之战王莽败于用人不当

然而,王邑率兵南下时并没有直取宛城,而是决定首先进攻昆阳。首先进攻昆阳是王莽的意思还是王邑自己的主意,这里不太清楚。但从是年2月绿林军发起旨在夺取洛阳的进攻,到6月刘秀从外面搬来援兵,至少攻了三个多月,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就这样一次次失去了为宛城解围的佳好机会。

战争是勇猛之战更是谋略之争,没有勇猛之气不行,有勇无谋更不行。骁勇善战的楚霸王项羽,在反秦战争中所向披靡,一往无前,但在成皋之战中却因有勇无谋最终自刎乌江。

昆阳之战,双方指挥官在战术运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刘秀的作战方针是,“坚守昆阳,迟滞和消耗王莽军的兵力,并伺机内外夹击敌人”,而王邑呢,只是凭借兵多将广武器精良的优势,整日在昆阳城下搞的旌旗蔽日,杀声震天,却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攻城战略。虽然也试用过“挖地道”“造楼车”的办法,但都不能凑效,然后便在昆阳城下“老虎吃肉—死等”。

这个时候,假如王邑稍微改变一下思路,情形也许有所好转,但这是不可能的。这期间也曾有人建议绕过昆阳先攻宛城,他不听。也有人建议网开一面,趁城内绿林军向外突围时伺机歼灭,但骄傲狂妄的王邑还是不听,他就是坚持先拿下昆阳再考虑救宛城的问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昆阳之战王莽败于用人不当


这使我想起了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故事。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本想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但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一军团却在半途迷了路,正是因为这一小小失误而断送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前程。

昆阳之战王邑失误很多,最后一次机会是在刘秀搬来援军的时候,但这个机会同样与王邑失之交臂。

面对王邑的围困,王风派刘秀突出重围去搬援兵。刘秀本来搬了1万多名援军,但为了尽快救昆阳之危,他先率千余人马急速赶回昆阳。假如这时王邑赶快派重兵将其歼灭,历史也许会重写,但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历史更没有反转。

在王莽40万大军面前,刘秀带领的千把援军的确显得微不足道,因而王邑和王寻根本没把刘秀和这千把援军放在眼里,只派几千人出面拦截,结果让刘秀率军杀得鬼哭狼嚎,一塌糊涂,并最终让绿林军内外夹击将其40万大军大部歼灭。

王莽的这个新”朝“,就这样毁在了一个无能之将手中。然而,用人大权始终攥在王莽自己手中,这又能怨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