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都灭了北匈奴,为啥还要留下一个南匈奴?陈汤既然都灭了郅支单于,为何只剩下了一个势力超弱的呼韩邪?

梁云兴


如何对待征服的地区,在古代无非有三途:

其一,屠光原住民

其二,移民同化

其三,将征服地区居民内迁

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征服往往采取第一种方式,而农耕地区对游牧地区的征服往往采取第二和第三种方式。

秦征百越,采取的便是第二种,秦朝和之后的汉朝通过征发戍卒、移民开边的方式逐步将长江以南变成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区。

唐灭高句丽,采用的便是第三种,唐高宗灭了高句丽后,将大部分的高句丽都内迁到了中原,并在辽东设立安东都护府以镇之。

同样,汉灭匈奴其实采用的也是内迁的方式,这便是南匈奴的内附。

为何要内迁,而不是移民占领呢?这主要是由古代落后的生产力决定的。

在古代,我国大致以阴山~长城为界,北为游牧,南为农耕。这并非人为,而是天然形成的。

向北过了阴山,便无法通过农耕生存,只能游牧。也就是说,汉朝想要占据大漠,必须管理游牧地区,必须通过移民去过游牧民族的生活,这显然是当时的华夏族所不愿意的。

因此,我们会看到,汉朝的军队北伐匈奴虽然兵锋所指可以达到贝加尔湖,但却并不会去占领大漠草原,其所想要的始终不过是一个与游牧民族之间和平的边界而已。


心向青山


这个问题有些不太清晰,但是却涉及到了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问题。古代中原王朝在极盛的汉唐时期都曾经大举征讨北方游牧民族,但是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都无法彻底剿灭。汉代将匈奴驱逐,但是几百年后的匈奴人刘渊势力却再一次坐大。唐朝击垮了东突厥,但仅有数十年,后突厥就再度甚嚣尘上。所以,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始终无法得到根本的遏制,其原因如下:

第一,游牧民族和中原不同。他们以部落为单位,活动范围很广,人口稀疏,在对外作战时才会聚集起来。当面临外部的攻击时就会立刻化整为零,四散奔逃。这就导致始终无法根除。而且,草原民族的生命力也非常顽强。游牧经济虽然产出低,但是相对于农耕经济而言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有草场就可以放牧,所以适合游牧民族生存繁衍的土地远比中原农耕文敏的土地要大得多。雪域高原、戈壁瀚海都可以游牧民族的栖息地。总的来说,少数民族的迁徙和流动是促进他们得以保存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匈奴可以从蒙古高原迁徙到阿姆河流域,甚至可以进一步西迁。突厥也可以迁徙到天山葱岭以西,甚至是西域地区。所以,并非是中原汉人杀而不绝,而是根本无法根治。

第二,游牧民族的民族性很强,所以匈奴民族能够在西迁中成为欧洲的噩梦,并且匈奴民族在面临了汉代多次的进攻后依旧没有瓦解或者彻底投降。这就使得中原民族面临了长达数百年的北方威胁。


经典守望者


因为漠北之地是汉朝无法设立郡县,都护治所,直接统治的疏远地域。

既然无法纳入直接统治,那么就会有新的部族来替代北匈奴的空缺, 养着南匈奴,让他们既部分服从汉朝的统治,(设立了南匈奴中郎将,带兵护卫,单于)可以震慑其余部落,又在北匈奴退缩后将力量部分渗入塞外地区,羁縻治之,就是最好手段。

何况匈奴地大物博,就算想要利用宗室管理匈奴,外来人能控制游牧民族吗 ? 虽然匈奴被打垮了,但草原上还有许多小的游牧民族,利用南匈奴来制约他们,可以防止这些小部族犯边和坐大。何乐而不为。

其次如果真要攻打像汉武帝那样,压榨全国的人力物力,养出来几支耗资巨大快速反应部队并配备相应后勤,从西部的河西走廊到极东的幽燕地区乃至朝鲜,全方位出击,搞完之后赢是赢了,但算算得失如何, 得到了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开疆扩土,沟通西域,让他们明白了东边有大汉这么一个军事强国。 匈奴的力量被大量消灭。

但是代价你知道代价有多大, 全国财政和人力濒临崩溃, 满天下的罪犯,在国家破产边缘试探,而且更严重的是,战争中得到的回报只有少部分可以在短期内兑现,像河套与西域,虽然意义重大,但是想要发展需要大量金钱和人力, 本身就地广人稀, 连关中都没彻底开发完,再需要调几十万人入河套建新城,这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草原经济脆弱,流动性大,天然的统治难度就非常大,花费举国之力打败了草原民族,却统治不了管理不了这块地域, 谁还愿意折腾。有这财力物力开发关中蜀多好。

何况呼韩邪主动来降服,甘愿每年上供,何乐而不为。 多方考虑取舍,还是留着呼韩邪是最好的主意。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对匈奴的政策,一直都是胡萝卜加大棒,既有武力打击,也有文化融合,最终随着中原王朝的逐渐稳固,匈奴却不断分化、并随之消亡!

汉初和亲

西汉初建,国家凋敝,百废待兴,但北方高原崛起的匈奴一直虎视眈眈。汉朝多步兵,而匈奴则是轻重骑兵为主,来去飞快,而且多以抢劫为主,攻城不为先,这就让汉朝难以防范。

自冒顿便于统一匈奴各部落以后,匈奴组织能力提升,思想也统一了,这就更是让汉朝如芒在背。

公元前200年,冒顿便于率领40万大军南下,汉高祖刘邦集结32万大军迎击,结果被匈奴围困在平登白登山,最后还是谋士陈平贿赂单于王后,方脱离险境。

此战之后,汉匈之间采取和亲政策,汉朝不仅陪嫁公主,还配送粮食,铁器,布匹等物资,保持了一种变相的和平。

主动进攻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达到鼎盛,不仅国库充盈,军事更是强大。

汉武帝于是任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展开反攻,其中霍去病武功极高,17岁八百骑兵深入大漠,斩杀两千余人,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斩杀匈奴10万人,拿下祁连山。21岁又率领汉军主力5万人,深入大漠两千余里,斩杀7万余人,史称漠北之战。

这些主动出击的战役后,中原王朝第一次取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让后来的丝绸之路有了可能。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只能远走漠北,从此内部分化,混战不断,汉朝的压力陡减。

匈奴消亡

东汉时期,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汉朝为了笼络南匈奴,以和亲政策与其交好,昭君出塞也在此时发生。

王昭君在匈奴呆了40余年,大大促进了双方的关系,使得汉匈关系密切,互市兴旺,文化往来频繁。特别是互市的开通,匈奴攻打中原,多是抢劫物资钱财,无力统治,互市的开通使得中原的铁器、丝绸、瓷器进入匈奴,而南匈奴也通过皮毛、马屁的交易获利颇丰。经过百余年发展,双方逐渐融合,最终南匈奴被汉族通话了。

北匈奴在同时期仍威胁着中原王朝,到了东汉,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在中国史书上,最后一次对匈奴有记载的是公元119年,随后北匈奴往西迁徙,公元5世纪的时候层出现了一个匈奴国王——阿提拉大王,令欧洲大乱,最后匈奴定居在了匈牙利地区。

匈奴对中原王朝一直有巨大威胁,让汉王朝存在着随时灭国的危机,正因为匈奴的强大,才激发了汉王朝的强大基因,才有了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对国家实力、军事实力的绝对自信。历史总是在证明着,敌人要么让你更加强大,要么让你灭亡!


以史知今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乱,我得先捋一下,首先,南北匈奴是在汉宣宗的时期才算形成,而北匈奴灭亡是在东汉平帝时期,这时候才被认为北匈奴彻底终结,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都是汉宣帝到汉元帝时期活跃的势力。也就是说 ,这个问题时间跨度非常大,从西汉宣帝时期,一直跨越到东汉平帝时期,超过百年。

先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汉朝灭了北匈奴之后,却要留下一个南匈奴,这个原因有些复杂。

汉朝在对付北匈奴的时候,并不是一方势力在作战,而是多股势力共同作战,其中最主要的势力有三个,第一是汉朝,第二是鲜卑,第三是南匈奴。

在窦宪北伐匈奴之前,鲜卑已经开始从西方向匈奴发动攻击,最大的一次攻击,杀死了匈奴单于,让北匈奴陷入分裂。而鲜卑人的势力,逐渐控制漠北的土地。

在北匈奴受到重创之后,窦宪带领汉军北伐,而这次北伐的起因,是南匈奴向北匈奴发起了进攻。在窦宪率领的汉军中,担任先锋的,正式南匈奴的骑兵。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南匈奴是汉朝的雇佣军,两方势力是一伙的。

当窦宪彻底击溃北匈奴之后,一个新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为什么汉朝在解决完北匈奴之后,不直接灭了南匈奴。这可是最好的机会。

在官方角度看,应该是汉朝的宽容和仁爱。但从国际形势可以看出,这种宽仁是有限度的。当汉朝灭了北匈奴之后,无论是汉朝还是南匈奴,都没有控制北匈奴的地盘,而鲜卑却开始强盛起来。我们看后汉书鲜卑传中记载,就会发现,鲜卑对汉朝并不友好,而且对汉朝边境的压力,不亚于全盛时期的匈奴。这时候的南匈奴,可以继续当汉朝刀子和屏障。否则五胡乱华可能会提前发生。

第二个问题,关于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的问题。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比较简单,因为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呼韩邪单于属于彻头彻尾的亲汉派,汉朝无力彻底击溃匈奴,那就必须选用怀柔政策。怀柔政策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亲汉。2、有一定实力。3、实力不足以威胁到汉朝的安全。呼韩邪单于非常符合这三点要求,所以成为汉朝扶植的人选。

由此可见,无论是扶植呼韩邪单于,还是保留南匈奴,归根结底,都是国际环境造成的政策变化。在我们传统意识里,汉朝太强大,因此可以强大到想灭谁,就灭谁的地步。

只可惜,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汉朝强大但并非无敌,也不足以完全消除匈奴的威胁。汉朝虽然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内,表现出强势的一面,但对于匈奴问题上,汉朝的忍让怀柔的时间,远比战争的时间更多。而这些政策的选择,和敌我双方的势力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旧书斋


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高呼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通过兵谏西域都护甘延寿,矫旨发兵,斩杀郅支单于。

但在此之前,匈奴的另一个单于呼韩邪已经率部整体投降汉朝,汉宣帝还给其封王。本着拉拢分化的战略构想,汉朝一直都是拉拢一个、打击一个的,呼韩邪部早已归顺,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再灭了他。


追逐孔方兄


南匈奴投降了,整体投降了

汉人总体上还是讲仁义的,投降了也就不杀了,而且

好心把他们整体安置在北方挨着汉人的地方,类似情况都是如此

实际上正是这些错误的安置政策把汉民族推进了深重的灾难,几次陷入被亡的悲惨命运

因为这些异族这样安置,原来的组织未散,又学到了许多原来不会或向他们保密的技能,和汉族人一起相处,对汉人非常熟悉了解,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种群越来越多,反叛心越重,后世皆如此

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些人化整入零分散到各地,相信很快就会被巨量汉人同化


大道至简T2


这就表明自秦汉以来对少数民族分而治之理念的第一次实践,把亲近汉朝的一部分匈奴部族迁移到靠近长城一线,对你进行分封行赏同化的策略,使其达到分化匈奴的政策,使匈奴的实力大为削弱,可使在战争状态下匈奴和匈奴之间去对抗,保存汉朝军事的有生力量,用到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秩序上去。


古典少主


因为他们被捕投降了怎么还能杀?陕北人就是匈奴和汉人繁衍的后代,所以匈牙利人来的陕北时发现他们的生活习惯竟然和匈牙利人近似或一样。

经过中国查阅资料发现陕北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当然也知道了他们是被打败的匈奴人的后裔。


小楼一夜东风雨


南匈奴已经归服汉朝了!所以,陈汤将军才只灭北匈奴而留下了南匈奴!!!并且,陈汤也是联合南匈奴灭了北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