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親兄弟,到底是不得已為之,還是有預謀地政變奪權?

阿甘自由記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響應父親太原起兵鬧革命初期,尚能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可隨著革命戰果的擴大,二人開始有了介蒂;尤其是革命成功後,明爭暗鬥愈演愈烈——太子李建成為削弱秦王勢力,利用文官之首的身份和太子職權把秦王心腹杜如晦從秦王身邊調開了。

老杜是老謀深算的傢伙,一看勢頭不對,就給秦王出主意要謀太子,李世民開始並不在意,後來房玄齡也出面勸說秦王:“如果殿下只想當個藩王,那麼杜如晦可有可無,如果殿下志不在此,那麼以杜如晦的王佐之才,必定可以輔佐到你”,顯然是提醒秦王早立大志。

史有‘’房謀杜斷"一說,秦王身邊的二位高人,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就有這樣的言行,如不懂秦王有要坐北朝南的意思,斷然不敢說出以上的話來挑撥離間兄弟關係!以此推測,李世民早有君臨天下之志!

李世民要上位,進行武力奪權還體現在以下方面!

1.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初就有圖位的想法。

早期,李建成被李淵封為太子時,李世民就心有所動,他明白自己的文治武功不遜於大哥,心有不甘;於是,他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建功立業!常常李淵部大敵當前,秦王都自告奮勇去衝鋒陷陣,所以,隋末,如蜂而起的群雄大多都是李世民部消滅的;他有做給天下人看的意思!

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不願久居太子李建成之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李世民在父皇手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氣,你如果不換位思考,就難以看出,李世民充滿了智慧!

2.李世民蓄謀已久,還體現在他延攬人才上。

欲取得並治理天下,必須有文臣武將;李世民當然也知曉這一點,所以,他在戎馬倥傯中注重擴大自己的實力,在暗中廣羅黨羽,培植勢力。

相比太子陣營:李世民文有杜如晦、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謀士,武有程咬金、侯君集、秦叔寶、尉遲敬德等良將;如果他只想偏安洛陽一隅,做個王爺,但不至於處心積慮地網羅、拉攏這些能獨擋一面的人才。

3.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

李世民深謀遠慮、未雨綢繆還體現在對玄武門守將常何的收買上,玄武門之變以前,作為皇子的李世民就猥自向守門官常何等進行大肆賄賂;且不動聲色、在長安城內布有死士,甚至是負責太子事務的內屬官也是李世民安插進去的,李世民的老婆即後來的長孫皇后也以探望、服伺父皇為名,經常潛入宮中刺探情報和為李世民攏絡人心。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玄武門兵變是李世民長期準備,積極運籌的結果!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苦心孤詣,步步為營的目的就是要奪取至高無上的皇位!玄武門軍事政變看似隅然,其實是李世民走上皇帝寶座的一個步驟!


希望星晨58298869


玄武門之變絕對是偶發事件,但是這個偶發事件又有必然因素。

李唐江山是由李世民,李孝恭和李建成打下來的,李世民帶著山東豪傑經營洛陽,李建成帶著河北群雄經營長安,李孝恭被抓起來軟禁了。李世民一直和李建成在明爭暗鬥,而且矛盾逐漸不可調和,只要不是傻逼都能看出來,這兄弟二人肯定得死一個,這是大背景。



此時李淵是解決兄弟關係的關鍵人物。要麼取捨其中一個,要麼和稀泥。李淵最開始和稀泥,但是眼看越和越稀,和不了了,就提出一個方案,就是讓李世民歸藩,回到洛陽,兄弟倆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是把收拾李世民的遺留問題交給了李建成。因為只要李淵活著,李世民是不可能造反的,但是李淵一死,兩人總得幹一仗,但是李淵就管不著了。

李建成但凡是個爺們,就能接受這個方案,而且這個方案是各方勢力都能接受的方案,李世民也接受了,收拾行李準備走人,但是李建成不接受這個方案。因為他覺著自己日後幹不過李世民,如果老爹掛了,把皇位傳給他,他的皇帝當不了幾天。因此他想借李淵之手把李世民滅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經天,初三,太白再次經天。李建成於是派自己的嫡系跟李淵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得天下。李淵信了,把李世民叫來,跟李世民攤牌,要弄死李世民,李世民急中生智,你老婆都被李建成搞了,你不弄他們,竟然弄我。

李淵愕然。於是讓二人當年對質,李世民當晚圖窮匕見,鋌而走險,第二天把李建成一箭穿心。



陳寅恪說,這是李世民平生最艱難的一戰。


唐風宋月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開國以來宮廷之間第一次軍事政變,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發生於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玄武門位於唐朝皇帝居住的太極宮(西苑)北角,屬西內苑,是最靠近皇帝的一扇門。

一般除非皇帝召見,否則的話任何人都不能接近這玄武門,同時這裡又是軍隊出城之門,李世民登基後,就親率六個騎兵出玄武門,和突厥吉利可汗隔渭水對峙,嚇退了突厥入侵部隊。

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吉利隔津而語。

而在靠近玄武門的左邊就是太子所居住的東宮,由於東宮和太極宮是分開的,彼此之間只有兩道門聯繫,一道是安禮門,位置較偏,在太極宮的東北角,另一道就是玄武門了,位於太極宮正北部,從這裡可以在解決問題後更快地衝入皇宮搶奪權力。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決定在玄武門發動兵變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的說法一: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害,不得已而謀反

  1. 齊王李元吉得知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圖謀不軌,將其捉捕下獄,嚴刑拷問,不過張亮此人是個硬骨頭,死都不說出李世民的罪行,最後李元吉也只能把他放了;緊接著,李元吉又重金收買秦王府驍將尉遲恭和段志玄,計不成派刺客刺殺之,不過沒有成功,接著又誣陷程知節、房玄齡、杜如晦等秦王心腹,想讓李世民羽翼盡失;
  2. 太子、齊王設鴻門宴款待李世民,宴會上李世民喝了毒酒吐血,由於當時還有淮安王李神通在場,連忙把李世民帶離現場,回到秦王府。此事後李淵親自出面調停,以洛陽為東都,封李世民為“東王”,不過在李建成等人的勸阻下停封了;
  3. 太子、齊王在李淵面前多次誣陷李世民有謀反情況,加上後宮嬪妃也大吹枕邊風,請求李淵誅殺李世民並秦王府諸人,雖然李淵很不同意誅殺親子的做法,可秦王府卻是“憂懼不知所出”,整天擔驚受怕的;
  4. 突厥犯境,李建成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兵北伐,將秦王府的猛將:尉遲恭、程知節、秦叔寶和李世民手下精銳部隊全部編入齊王府,並預謀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結果被李世民知悉,提前發難

此外李世民發動兵變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弟弟李元吉,而不是哥哥李建成,按齊王府護軍薛實所說,李元吉親口說過:“只要殺了李世民的話,除去太子李建成就易如反掌”,李元吉此人“亂心無厭,何所不為”,如果真讓他做了皇帝,那天下就亂了,李家父子拼死打下來的江山遲早也得敗在他手上。

在重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的反覆勸諫下,李世民決定發動兵變,在六月初四這天一早,先派長孫無忌伏兵於玄武門,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西內苑後,無意中發現了伏兵,立刻撥馬回東宮,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而尉遲恭帶七十騎兵趕來,追擊李元吉到武德殿殺之。



接下來就是尉遲恭帶著頭顱逼宮,李世民和李淵盡訴心中情的戲碼了,李淵只能承認李世民的身體,和他一起演了一出“跪地吮乳”的大戲,並下手令停止正在玄武門的秦王、東宮兩支軍隊的激戰。

在李建成剛遇害的時候,太子府馮立知道事變,立刻率兵救援李建成,可惜此時兵變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第二階段正在進行中,李世民等人已進入玄武門,直驅太極宮,由張公謹、敬君弘、呂世衡等人把守著玄武門,阻擋馮立、薛萬徹的援軍。

最後尉遲恭拿著李建成、李元吉兩人的頭顱和李淵敕令登城示眾,東宮軍一下子就潰散,馮立逃入田野,薛萬徹逃入終南山,李世民被封太子,當年就登基稱帝,李淵做了太上皇,移居太安宮頤養天年,李世民登基後殺盡李建成、李元吉子孫,革除族籍,順便霸佔了他們的妻子,玄武門之變至此結束了。

從以上《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玄武門之變似乎是李世民被逼得沒有辦法而不得已為之的,而且逼他的不止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連父親李淵也在逼他,比如那樁“鴻門宴”事件,李淵是明知這兄弟三人之間的貓膩的,如果說真有人要毒死李世民的話,那絕對就是設宴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可李淵並沒有任何處罰,只是告誡李建成不要讓李世民喝太多酒,這是明擺著著維護李建成,犧牲李世民的做法,李世民處於四面包圍之中,兵變也是最終能救己的手段了。



玄武門之變的說法二:李世民是早有預謀的,他並不甘心帝位給了李建成,就因為他是哥哥

隋朝末年李淵自太原起兵以來,攻城略地時多有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身影,到了入主長安稱帝后,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將李建成留在身邊協助處理國事,而李世民率兵出潼關血戰,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破薛舉、敗宋金剛、滅鄭攻夏、平定山東等,在豐功偉績之下的李世民身邊逐漸聚集起了一班心腹重臣,其野心也日益增長。

目前關於唐朝的官方典籍:《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等的記載,大多都是抨擊李建成的,關於李建成在長安所做的貢獻,還是得依靠李淵身邊的史官溫大雅所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為準,才顯得更加符合史實。按此書之言,李建成之戰功與李世民差不多,治國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政績,並不是像後世的史籍記載的那樣不堪。

而且太子府中原本就有馮立、薛萬徹這樣的忠臣、猛將,更有王珪、魏徵這樣的謀臣,可見李建成的個人魅力,能讓這些人才都為其所用,若李建成真的如此不堪的話,只憑藉著太子之位是無法網羅到如此之多的人才的。

比如魏徵,這人本來就不是一個老闆跟到底的主兒,先從元寶藏、再從李密、後從李淵,黎陽兵敗後又投降了夏王竇建德,後竇建德兵敗再投李淵,入了東宮做太子洗馬(幫忙處理政事文書的職位),李建成被殺後才被李世民破格起用,成為一代名臣。如果李建成沒有一定的手段和智慧的話,那魏徵早就暗投李世民了,不用等到李建成被殺後才被錄用。


而李世民之所以發動兵變,無疑就是因為不服哥哥李建成,他也想要做皇帝,秦王府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將,自成一派,他們也不甘心為他人作嫁衣裳,自然不遺餘力地攛掇李世民發動兵變,取而代之了。有證據嗎?實際證據沒有,但引申證據有。

  1. 以“鴻門宴”事件來說,如果李建成真的要謀害李世民的話,除了毒酒之外,在四周埋伏甲兵才是一招制敵之道,項羽的鴻門宴至少還有個項莊舞劍,可以記載來看,李建成不但沒有安排甲兵埋伏,還傻不愣登地請來李淵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赴宴。暗殺這事本來就是人越少越好,而李神通在宴會上唯一的作用就是:保護著李世民回秦王府,這一點完全和李建成的最終目的不符;
  2. 李世民太過招搖了,自領兵以來雖然勢如破竹,但其勢力和威望也逐漸威脅到了李淵和李建成,比如武德四年六月,當年李世民與河北的夏王竇建德大戰於武關,此戰生擒竇建德,斬首三千人,俘獲五萬人,並以此降服了洛陽的王世充,山東盡入李唐之手。可李世民在凱旋迴城的時候,“親披黃金甲,陣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前後部鼓吹”,將竇建德、王世充和原隋朝寶器獻於李淵,十月封為前所未有的殊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
  3. 楊文幹謀反事件:武德七年五年,慶州都督楊文幹被告發謀反,原因是太子府官員爾朱煥、橋山公奉命給楊文幹送一批武器,但這兩人突然直接來到仁智宮,告發楊文幹謀反,而楊文幹原是東宮宿衛,所以此事也牽扯到了太子李建成。當時正在離慶州不遠的仁智宮休息的李淵急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平亂,臨行前對李世民許諾:平叛成功後,廢太子李建成為蜀王,立李世民為太子。一個月後,李世民平亂成功,楊文幹被部下所殺,李世民班師後李淵卻絕口不提廢立之事。

需要具體分析一下楊文幹事件,此事被後來認為是引發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由於李世民對史書的隱瞞,楊文幹謀反案件更偏向於李建成密令其起兵謀反,誅殺李淵並提早讓李建成登基的情況,可這事仔細一想其實是疑點重重:

  1. 直接證人全部消失:楊文幹被屬下殺了,無法提供直接口供,首先告密的爾朱煥、橋山公事後沒了下落,他們只是奉命送兵甲器械去慶州而已,怎麼敢直接丟下公務去向李淵報告楊文幹謀反。李淵信不信是一回事,楊文幹有沒有謀反是一回事,扳不倒太子又是一回事,兩個身居末位的小官,怎麼可能接觸到謀反這樣的大問題,如果僅憑送武器這事就誣陷一個守邊大將謀反,未免匪夷所思了;
  2. 動機有問題:太子李建成此時並沒有任何動機,他已經是實際上的儲君,未來大唐皇帝,只要李淵一死就大位可定,而李淵此時也並沒有顯示出任何要廢立的情況,李建成為什麼要急著謀反,要謀反又為什麼只發動慶州一地。而且如果真的謀反,那李建成至少也得保住自己的性命吧,可實際上在楊文幹謀反事件初期,李淵派人去叫身處長安的李建成來仁智宮,李建成二話不說就過去了,被李淵罵了一頓,此情況更可以證明:李建成並沒有反心,也沒有謀反的行為,他敢和李淵對質就是最好的證據;
  3. 宇文穎下落之謎:當爾朱煥告發楊文幹謀反後,李淵先是把李建成召來並軟禁在偏殿,之後就派了司農卿宇文穎去召見楊文幹,在當時楊文幹並沒有實際的謀反證據,一切都只是猜想而已,可是宇文穎一到慶州後,楊文幹真的就扯旗起兵了,可他的口號並不是“誅殺李淵”或是“誅殺李世民”,而是“營救太子李建成”。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在打敗楊文幹後,《兩唐書》記載是押解到仁智宮,由李淵親自處死,可《資治通鑑》記載卻是李世民擅自把他殺了,也就是死無對證了。

以上的觀點來看,楊文幹謀反事件有可能是一件“被謀反”冤案,首先是爾朱煥等人告發其謀反,然後宇文穎去慶州後不知對楊文幹說了什麼,或許就是告訴他:“太子無故入獄,下令要你前去救援”云云,然後楊文幹就真的謀反了,並坐實了謀反實情,而此案的所有證人要麼下落不明,要麼被殺,實情已經沒人知道了。

可是從李淵最後違背誓言,恢復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絕口不提他和李世民的約定,可見李淵對此也是心有疑慮,他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楊文幹事件平息後,李淵除了罵李建成一頓後並沒有對其做出處罰,只是將東宮屬官王珪、韋庭發配邊疆,同時被髮配的還有秦王府幕僚、天策上將府兵曹參軍杜淹,要知道李世民平亂是有功的,李淵卻無端把他的屬下發配,無疑是為了敲打一下李世民,至於為什麼敲打,恐怕只有李淵自己知道了。

總結:考慮到李世民篡改過自己的起居注,恐怕玄武門之變的實情,應該是“李世民有預謀奪權”的情況偏多。

首先李世民功高蓋主,他的野心也日益增長,武德四年那一次違背禮制的高調入城就是明顯的證據;

其次李世民得到了群臣擁戴,除了秦王府心腹之外,支持李世民的還有太原首義的左僕射劉文靜,此人是堅定的秦王黨,而同樣為首義的右僕射裴寂是堅定的太子黨,兩人因為“宮秦之爭”而勢如水火,凡是裴寂的建言,劉文靜不論對錯都要反駁一通,鬧得李淵腦闊都疼了。

此外還有江國公陳叔達、和李淵私交很好兼親戚的宋國公蕭瑀、就連上文所說的淮安王李神通,他還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如此多的武德朝文臣武將都傾心於秦王李世民,他們自然也想要將其扶上帝位,房玄齡等人的輪番進諫,要李世民發動兵變也是一個輔證;

最後事變當天,李世民早已安排長孫無忌埋伏於玄武門,尉遲恭帶著精兵在附近的叢林中埋伏收人頭,可李建成和李元吉卻是輕裝入宮,馮立、薛萬徹的東宮精銳部隊還在家裡蝸居著,完全沒料到要和李世民兵戎相見的情況。

可見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好的,他先以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為由,讓李淵召見他們第二天入宮對質,由於有了楊文幹事件,李建成沒做過這事自然是不怕對質的,而李世民就在初三日深夜到初四日凌晨這個關鍵點,將兵力排佈於西內苑處,靜靜地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入甕。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用腳趾頭想也能知道,一場成功的政變,怎麼可能是不得已的臨時行動,肯定是蓄謀已久。

玄武門之變成功的兩大關鍵

我們後人看玄武門之變,只是簡簡單單的以為就是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擊殺了名正言順的太子李建成和他的死忠追隨者,齊王李元吉。然後李淵就不得不立僅剩的嫡子世民為繼承人,簡單搞定。


但帶回到現場,搞定最大競爭對手確實是政變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如果你是大權在握身體健康的開國皇帝李淵,你會不會因為你的一個兒子把另一個兒子弄死了你就讓他繼承皇位自己甘心當傀儡去了?

顯然不可能,不要說堂堂開國皇帝了,就是公認懦弱的李顯,在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而且目標並非指向他,而是武氏諸子和韋后安樂公主等政敵的情況下。李顯也要出面制止。而且李顯一出面,太子的政變部隊馬上倒戈。同樣的道理,漢武帝太子劉據政變佔據了長安又如何,只要老皇帝還能說話,說你謀反,全國士兵馬上撕了你李世民(劉據)。千萬不要說,再殺了李世民李淵沒有繼承人。李淵還有很多兒子,而且李淵身體非常健康,在軟禁中又活了九年。漢武帝晚年太子死後,人家立幼子為繼承人又不是不可以。

所以,要搞這次政變,李建成和李元吉固然重要,但搞定李淵其實才是政變關鍵。

偏偏從歷史的蛛絲馬跡可以看出,李世民其實是先搞定了他爹的。玄武門殺聲震天,兩個兒子死於非命。偏偏李淵和朝廷重臣在後宮湖面划船。而且秦王親信尉遲恭偏偏可以帶著兵器。滿身血汙的直入李淵所在,極為無理的對待李淵。

你要說這時候的李淵還是自由身你信嗎?

而且,玄武門之變畢竟發生在皇宮內院,皇帝的守衛力量呢?李世民能提前埋伏在玄武門內,甚至連太子齊王事先都一點不知情。太子的軍隊來救太子時玄武門守衛又很忠於職守的殊死抵抗了。

這一切說明什麼?說明玄武門守衛被李世民收買了。

而一場政變,皇宮大門的守衛被收買。皇帝先被劫持。主要競爭對手連事先一點風聲都不知道。你告訴我這是事發突然。你騙鬼呢?


丁強888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的過程比較慘烈,殺了自己的哥哥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殺自己的弟弟齊王李元吉,逼著自己的老子退位。然後篡改史書把哥哥和弟弟寫成兩個花花公子,從李世民的一系列做法是不難看出來,這就是一場陰謀。

當時魏徵還是太子李建成的不下時多次建議說把秦王李世民給幹掉,秦王有異志,早晚必之。這就說明魏徵已經看出李世民的野心,你要是現在不幹掉他,等他發達了就是你即位的禍害。結果李建成太心慈手軟,念手足之情,沒用動手。最後卻被自己弟弟乾死了。即使沒有玄武門之變,我想後面也會出現手足相殺的局面。

不管怎麼說歷史已成定局,好在李世民即位後,不在殺戮,知人善用,虛懷納諫,有了貞觀之治。



艿芯寶寶


古代為爭奪皇位,兄弟之間互相殘殺很正常,因為誰都想當封建最高統治者皇帝,仁慈的人當不了皇帝,李世民也一樣想當皇帝,李世民與他父親李淵一手打下的大唐江山,李淵年事己高也快退位,按古代皇位傳承法傳嫡長子,也就是李建成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但是李建成並沒有多大才能,手下除了魏徵沒有多少賢臣,而秦王李世民有才能,而且手下有徐茂公,程咬金等眾多賢臣輔佐,李建成沒法跟李世民比。魏徵曾多次建議除掉李世民,李建成都猶豫不決,而李世民想當皇帝必須除掉威脅他的對手李建成李元吉,自己才能當上皇上,所以他決定發動蓄謀己久向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


haonanrenjiushiwo


在唐朝建立和統一的戰爭中,李世民的功勞是功不可沒,他手下可謂是謀臣猛將雲集,並且在唐朝建立以後,樹立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地方勢力。隨著其權勢的膨脹,那麼他奪取皇位繼承權的野心越來越大,其有預謀的奪權行為表現:網羅天下英才,圖謀篡位;李世民想要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圖謀,大概是在平定薛舉前後,當時唐朝已經建立,李建成成了太子,李世民被封為了秦王,隨著唐政權的進一步穩定,李世民又被封為太尉,軍政大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於是他開始為奪取皇位做準備,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網羅天下英才。其不安的原因有兩點:(1)身邊的優秀人才被調走,對統兵作戰不利;(2)勢力被削弱,對謀奪皇位不利。

李世民不僅招攬天下英才,而且還下令房玄齡為其招收謀臣猛將,準備為奪取皇位繼承權謀求更大的力量。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展開了同李建成等人爭奪人才的鬥爭。武德四年,李世民開辦了文學館,招收四方之士,名義上是為了向文人討教儒學精髓,實際上以此做掩蓋,儲備英才,積蓄奪位力量。杜淹欲曾是李建成的門人,後來被李世民招進文學館為其所用,杜淹積為李世民奪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李世民還在李建成身邊安插了耳目,比如:敬君弘、呂世衡等都是李世民的耳目。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派長孫無忌將已經被驅逐出秦王府的房、杜召回,開始謀劃政變的詳細計劃,制訂了突然襲擊的方針。李世民非常清楚,如果直接向李建成逼宮,成功的幾率非常小,所以只能在上朝的時候,採取突然襲擊的方法,才能成功。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利用常何值宿玄武門的機會,率領長孫無忌等九人預先埋伏在此,由於當時李建成毫無戒備之心,等到他發現臨湖殿有埋伏時已經來不及了,當時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政變取得成功,隨後李淵被迫退位,就這樣李世民奪取了皇位。

綜上所述,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有預謀的政變,是精心策劃的結果。


公元前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其實是被逼無奈後的處心積慮。有計劃發動這一場政變,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也不可能輕易取勝。

  但是我們要從李世民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的話,那李世民就不得不發動這一場政變。事情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何必要成為他人案板上的肉呢?

01李世民戰功卓著,成為了李建成的眼中釘。

  李建成早就想要弄死李世民,這件事魏徵可以作證。魏徵作為李建成的謀士,曾經主動要求刺殺李世民。要不是李建成沒有同意,那這件事可能就辦成了。

  由此可見,李建成集團對李世民的成見那是很深的。只不過李建成這個人可能比較仁義,他認為李世民再囂張,好歹也是自己的親弟弟。

  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資治通鑑》

  他們是一母同胞,這份兄弟感情,在沒有成為皇子之前,那是非常深厚的。所以李建成是顧念這份感情的。但是他手下人不會有所留情,因為皇太子若是落馬的話,那他們這些人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就衝著這麼一個原因,李建成集團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吧李世民給幹掉。所以說,李世民當時的處境非常困難。

  太子中允王圭、洗馬魏徵說太子曰:“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餘,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資治通鑑》

  這個時候他的風頭實在是太大,因為常年在外帶兵,他有天生的統帥能力,所以一批能征善戰的猛將都甘心跟著李世民打仗。

  久而久之,這幫人也就成了李世民的嫡系力量。這是李建成最看不慣的地方,李建成甚至曾經上書李淵,希望削弱秦王府的勢力。

於是乎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也就被李淵強行從秦王府幕僚的位置上,挖到了朝廷裡面做官。並且李淵嚴令,朝臣不得跟皇子們私下有什麼交集。

  這偏袒的心思也太明顯了,顯然就是針對李世民的。因為李世民手下的幕僚和將領最多。一旦他們歸屬於朝廷的話,將來就再也無法幫助李世民了。

02李世民手下的功臣們,希望李世民把這件事給做了。

  李世民想要殺兄弟嗎?我看未必。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李世民是絕對不會揹負上如此罵名的。我們可以發現,他這一舉動流傳了一千多年,依舊還是被我們津津樂道地流傳著。

  作為一位頭腦清楚的人,這種事情,一定是在逼急了的情況下,才會出此下策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逼迫李世民呢?

  首先當然是哥哥李建成對他的咄咄相逼,把他的門客一個個從秦王府弄走,減弱他的實力。再則李世民隨時都受到李建成那幫人的威脅。

  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資治通鑑》

  其實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那些跟隨李世民的功臣們,一個個都非常希望李世民能夠成為皇帝。

  因為他們是李世民的幕僚,如果李世民成為皇帝了,那他們也都能水漲船高,跟著李世民一起高升。相反也是一樣,如果李世民沒有做皇帝,鐵定是要被李建成給剷除的,到時候跟著李世民的這幫人,可就不再是功臣了,而是反賊。

  這筆賬誰都會算,這幫人主動找到李世民,告訴李世民,如果他不想做皇帝的話,那麼他們就要離開秦王府了。

  畢竟跟著李世民也沒有任何前途可言。而這幫人的離開,就註定了李世民一定會失敗。所以我們會發現,李世民才是那個真正被逼無奈的人。

03兄長和幕僚的雙重逼迫,使得李世民開始佈局。

  一方面是李建成集團對李世民的迫害,讓李世民不得不想辦法反擊,至少是自保。另一方面是幕僚們的真誠相待,讓李世民覺得如果辜負了他們,實在是不應該。

  所以在這雙重壓力之下,李世民必須要做出選擇,他最終的選擇我們都知道,那就是跟李建成爭奪皇位。

  李淵當然是要讓大兒子繼承皇位,嫡長子繼承有利於江山萬古流芳。而且嫡長子李建成是個非常優秀的皇太子,沒什麼過錯,絕對合格。

  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資治通鑑》

  所以說李世民想要通過李淵這條奪取皇位,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必須要採取妃常手段。

  所以玄武門之變也就這麼爆發了。我認為這件事李世民此前絕對是有佈局,而且非常精密。當然了李建成也是佈局了,只不過人手和精密程度,比不上李世民。

  這一戰的結果很簡單,要麼李建成殺了李世民,要麼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不可能兩個人同時走出玄武門。

  也就是說李世民在佈局的同時,李建成也在佈局。這就沒有誰對不起誰的說法了,只能說李建成比李世民要笨,所以輸給了李世民。

  這一次的政變,的的確確是李世民處心積慮去佈局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他在佈局之前所處的無奈場景。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會走那一步!





Hai子君


“宣武門之變”當然是預謀的,這一點無可懷疑。

按照古代的禮制,“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而當時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並非是廢物,相反,長子李建成是很有謀略的。《唐史》和後來的民間評書中之所以將他們列為草包飯桶、酒色之徒,估計與李世民有直接關係。成王敗寇,是歷史上顛撲不破的真理。

關於宣武門之變的真相已經淹沒在了歷史的迷霧之中,但從零星的記載也可以尋出寫端倪。在宣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捉住了李建成的謀士魏徵後說:你竟然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魏徵說:建成若早聽我的話,你恐活不到今天。可見,李建成有可能是位寬厚的人,如同項羽沒聽範曾的話放劉邦一馬類似。然而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最後都死於自己的心慈手軟。還有《唐史》記載,宣武門之變之後,唐高祖李淵還與李世民抱頭痛哭。這很難理解,即使再不對,他們倆也是李淵的親兒子,兄弟如此手足相殘,李淵不僅不憤怒,還那麼“仁慈”,這顯然不合符常理。說明歷史很顯然是被“粉飾”了。

李世民雄才偉略在歷史上歷代帝王中是少有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錯誤在於沒做泰伯和仲庸那樣“三以天下讓”的人,又沒有超過李世民那樣的才略,最後終於遭到了李世民的毒手。

也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只是個人觀點。

想必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得唐朝發展逐漸走向巔峰。而李世民前期的皇位之爭卻是十分艱難的。當時隋朝後期,李淵發動政變,他和自己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起打下來的,而不是嫡長子的李世民沒辦法當太子,胸懷大志的李世民則策劃了蓄謀已久的玄武門之變。

在打下隋朝的天下後,李淵稱帝,做為嫡長子的李建成則順理成章的成了太子。做為太子的李建成則留在長安幫助李淵處理國事,而李世民則帶兵平叛在北方的一些殘餘勢力。李世民同時招兵買馬掌握兵權,心中早就懷有奪嫡之心,開始處心積慮地經營私人勢力。其中更還有段時間指使大臣誣告李建成謀反。

李建成這個人其實還是比較和善的,他身為太子,一面聽從謀臣建議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另一方面則儘量避免和李世民的衝突,他想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而李建成這邊的謀臣則奉勸李建成提前下手殺掉李世民,而一心和善的李建成不忍下手,只是不斷削減李世民的權力而李世民害怕失去戰機,則發動了政變殺害李建成。

李世民奪嫡心切,便與手下商議密謀,並勾結早已買通的皇宮戍衛,準備發動政變。經過精心謀劃,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率領全副武裝的眾多將士在皇宮內發動突然襲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同時李元吉也被殺掉。可見李世民蓄謀已久的陰謀得以實現而非是李建成自作孽不可活。

其實發動玄武門之變和李世民父親李淵離不開關係,李世民在我國曆史上也算是一代明君,賞罰分明,納諫如流,貞觀之治讓他的國家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強大,他對歷史的功績不能被抹煞,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掉了他的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並兵諫李淵,逼其退位,從父親手中奪得指揮權,雖然繼承大統後也成就了一番帝業,但他這個皇位卻有點來路不正。 玄武門之變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 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李世民為什麼要推翻李淵? 自從李淵稱帝后,逐漸開始沉迷於酒色,有時還會無端猜忌手下的功臣,反倒把身邊那些愛投其所好的馬屁精視為忠臣親信。有一個叫裴疾的,原是隋朝舊臣,在晉陽做官時就巴結上了李淵。李淵後來在山西起兵,裴寂又一次挑選了五百美女送給李淵。因此李淵就很信任裴疾,稱帝后,更是給裴寂加官進爵,並授予高官厚祿。 和李世民一起起兵打天下的劉文靜,大唐的開國功臣,隨同李世民東征西討,立過許多戰功。看到裴疾僅憑著溜鬚拍馬送美女,官做得比自己還大,內心甚為不滿,兩人也逐漸產生了矛盾。裴疾為了打擊劉文靜,就在李淵面前誣陷劉文靜有意謀反。李淵竟輕信讒言,殺掉了劉文靜。李淵的賞罰不公,加劇了大臣內部對李淵的不信任,也促使有的大臣如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死心塌地的效忠並支持李世民。 因為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這也造就了李世民推翻李淵的一大理由 最能表現貞觀時期李淵和李世民關係究竟如何的是下面這件事: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之後,唐太宗按照禮法規定為父親舉辦葬禮並戴喪服孝,整個過程讓人挑不出一點錯來。但是在整個葬禮和戴喪服孝期間,生性愛哭的李世民卻沒有為他的父親哭過一次。






古行生


我字多,看我!

前言: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明君,唐朝在李世民的領導下,不管是在疆土、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得到空前的強大,這段時間的唐朝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強國,後世將李世民統治的這段時間稱之為“貞觀之治”,但是明君也有黑點,玄武門兵變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迫不得已?

從人才暴露稱帝野心

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結怨已久,經常明爭暗鬥,於是李建成利用自己職權之便把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杜如晦給安排到了其他地方,這樣杜如晦就不能再給李世民出主意了,起初李世民並不在意,後來房玄齡前來勸說李世民:“如果殿下只想當個藩王,那麼杜如晦可有可無,如果殿下志不在此,那麼以杜如晦的王佐之才,必定可以輔佐到你”

這樣說就已經很明白了,你想稱帝就把杜如晦給找回來,如果沒有這志向,那就不用這麼想了,李世民就聽從了房玄齡的意見強行讓杜如晦繼續留在自己的身邊,而杜如晦也沒有虧待房玄齡對他“王佐之才”的稱呼,著名的玄武門兵變的策劃者就是杜如晦。

從這件事中我們就可以瞭解到李世民要稱帝的心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房玄齡特意前來告誡李世民不能失去杜如晦這個人才,並且特意強調他可以幫助李世民管理天下,李世民這才留下杜如晦,由此可見,李世民要稱帝的心思已經由來已久。

那麼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前做出了哪些策略?

為求平等,建功立業

為什麼在印象中隋末的那些群雄都是靠著李世民打下來的,而太子李建成則是建功不多,這是為何?因為早期的時候李建成就已經被李淵封為太子,所以在明面上李建成已經超過李世民太多了,兩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根本無法彌補,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何人?

為了可以跟李建成平等地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並且李世民每次還都是爭取去的,所以隋末群雄大多都是李世民帶人平定的,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可以跟李建成的差距拉小。

可見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不服,但是自身實力弱小隻能通過這種辦法拉近跟李建成的差距,這樣最後李淵在選擇太子的時候,自己肯定是第一選擇。

培養人才,擴大實力

在古代皇帝一旦確定了哪位皇子是太子之後,那麼朝中大臣都會為了自己的將來考慮而去依附在太子門下,所以李世民跟李建成還有一個巨大的差距就是背後的智囊團和武將團,李世民也知曉這一點,單打獨鬥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暗中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實力,跟李建成相比較就是一個在明一個在暗,這樣一來,一旦李世民出手那麼李建成則是防不勝防。

李世民背後的智囊團分別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等人,同時在武將上李世民也不含糊,有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已經無限接近於太子李建成,名譽上自己有軍功在身,背後的謀士武將也同樣不差,接下來就是朝堂之上的佈局。

安插人手,玄武門兵變

常何原本只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個小官,後來被李世民給安排到了玄武門看守,為了防止常何變心,李世民還對常何進行了大肆的賄賂,這還僅僅只是玄武門一處的,其他地方甚至是負責太子事務的內屬官也是李世民安插的,並且因為此人的及時告密,讓李世民也逃過一次生死劫,還有李淵身邊的人也不能倖免於難,李世民早已經跟李淵身邊的大臣聯合,為後來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做出了影響。

結語:由此可見玄武門的兵變遠不止表面這麼簡單,觀其李世民的步驟,發現真可謂是步步緊逼,步步切中要害,每一步都與後面的計劃有所牽涉,玄武門兵變也只是其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讓李淵改立他為太子,從表面看玄武門兵變好似李世民被迫無奈,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暗裡的驚心動魄,步步為局。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您的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