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亲兄弟,到底是不得已为之,还是有预谋地政变夺权?

阿甘自由记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响应父亲太原起兵闹革命初期,尚能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可随着革命战果的扩大,二人开始有了介蒂;尤其是革命成功后,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太子李建成为削弱秦王势力,利用文官之首的身份和太子职权把秦王心腹杜如晦从秦王身边调开了。

老杜是老谋深算的家伙,一看势头不对,就给秦王出主意要谋太子,李世民开始并不在意,后来房玄龄也出面劝说秦王:“如果殿下只想当个藩王,那么杜如晦可有可无,如果殿下志不在此,那么以杜如晦的王佐之才,必定可以辅佐到你”,显然是提醒秦王早立大志。

史有‘’房谋杜断"一说,秦王身边的二位高人,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就有这样的言行,如不懂秦王有要坐北朝南的意思,断然不敢说出以上的话来挑拨离间兄弟关系!以此推测,李世民早有君临天下之志!

李世民要上位,进行武力夺权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初就有图位的想法。

早期,李建成被李渊封为太子时,李世民就心有所动,他明白自己的文治武功不逊于大哥,心有不甘;于是,他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常常李渊部大敌当前,秦王都自告奋勇去冲锋陷阵,所以,隋末,如蜂而起的群雄大多都是李世民部消灭的;他有做给天下人看的意思!

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不愿久居太子李建成之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李世民在父皇手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气,你如果不换位思考,就难以看出,李世民充满了智慧!

2.李世民蓄谋已久,还体现在他延揽人才上。

欲取得并治理天下,必须有文臣武将;李世民当然也知晓这一点,所以,他在戎马倥偬中注重扩大自己的实力,在暗中广罗党羽,培植势力。

相比太子阵营:李世民文有杜如晦、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谋士,武有程咬金、侯君集、秦叔宝、尉迟敬德等良将;如果他只想偏安洛阳一隅,做个王爷,但不至于处心积虑地网罗、拉拢这些能独挡一面的人才。

3.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

李世民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还体现在对玄武门守将常何的收买上,玄武门之变以前,作为皇子的李世民就猥自向守门官常何等进行大肆贿赂;且不动声色、在长安城内布有死士,甚至是负责太子事务的内属官也是李世民安插进去的,李世民的老婆即后来的长孙皇后也以探望、服伺父皇为名,经常潜入宫中刺探情报和为李世民拢络人心。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玄武门兵变是李世民长期准备,积极运筹的结果!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苦心孤诣,步步为营的目的就是要夺取至高无上的皇位!玄武门军事政变看似隅然,其实是李世民走上皇帝宝座的一个步骤!


希望星晨58298869


玄武门之变绝对是偶发事件,但是这个偶发事件又有必然因素。

李唐江山是由李世民,李孝恭和李建成打下来的,李世民带着山东豪杰经营洛阳,李建成带着河北群雄经营长安,李孝恭被抓起来软禁了。李世民一直和李建成在明争暗斗,而且矛盾逐渐不可调和,只要不是傻逼都能看出来,这兄弟二人肯定得死一个,这是大背景。



此时李渊是解决兄弟关系的关键人物。要么取舍其中一个,要么和稀泥。李渊最开始和稀泥,但是眼看越和越稀,和不了了,就提出一个方案,就是让李世民归藩,回到洛阳,兄弟俩老死不相往来。其实就是把收拾李世民的遗留问题交给了李建成。因为只要李渊活着,李世民是不可能造反的,但是李渊一死,两人总得干一仗,但是李渊就管不着了。

李建成但凡是个爷们,就能接受这个方案,而且这个方案是各方势力都能接受的方案,李世民也接受了,收拾行李准备走人,但是李建成不接受这个方案。因为他觉着自己日后干不过李世民,如果老爹挂了,把皇位传给他,他的皇帝当不了几天。因此他想借李渊之手把李世民灭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经天,初三,太白再次经天。李建成于是派自己的嫡系跟李渊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得天下。李渊信了,把李世民叫来,跟李世民摊牌,要弄死李世民,李世民急中生智,你老婆都被李建成搞了,你不弄他们,竟然弄我。

李渊愕然。于是让二人当年对质,李世民当晚图穷匕见,铤而走险,第二天把李建成一箭穿心。



陈寅恪说,这是李世民平生最艰难的一战。


唐风宋月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开国以来宫廷之间第一次军事政变,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玄武门位于唐朝皇帝居住的太极宫(西苑)北角,属西内苑,是最靠近皇帝的一扇门。

一般除非皇帝召见,否则的话任何人都不能接近这玄武门,同时这里又是军队出城之门,李世民登基后,就亲率六个骑兵出玄武门,和突厥吉利可汗隔渭水对峙,吓退了突厥入侵部队。

亲出玄武门,驰六骑幸渭水上,与吉利隔津而语。

而在靠近玄武门的左边就是太子所居住的东宫,由于东宫和太极宫是分开的,彼此之间只有两道门联系,一道是安礼门,位置较偏,在太极宫的东北角,另一道就是玄武门了,位于太极宫正北部,从这里可以在解决问题后更快地冲入皇宫抢夺权力。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决定在玄武门发动兵变的原因。


玄武门之变的说法一:李世民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害,不得已而谋反

  1. 齐王李元吉得知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图谋不轨,将其捉捕下狱,严刑拷问,不过张亮此人是个硬骨头,死都不说出李世民的罪行,最后李元吉也只能把他放了;紧接着,李元吉又重金收买秦王府骁将尉迟恭和段志玄,计不成派刺客刺杀之,不过没有成功,接着又诬陷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心腹,想让李世民羽翼尽失;
  2. 太子、齐王设鸿门宴款待李世民,宴会上李世民喝了毒酒吐血,由于当时还有淮安王李神通在场,连忙把李世民带离现场,回到秦王府。此事后李渊亲自出面调停,以洛阳为东都,封李世民为“东王”,不过在李建成等人的劝阻下停封了;
  3. 太子、齐王在李渊面前多次诬陷李世民有谋反情况,加上后宫嫔妃也大吹枕边风,请求李渊诛杀李世民并秦王府诸人,虽然李渊很不同意诛杀亲子的做法,可秦王府却是“忧惧不知所出”,整天担惊受怕的;
  4. 突厥犯境,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兵北伐,将秦王府的猛将:尉迟恭、程知节、秦叔宝和李世民手下精锐部队全部编入齐王府,并预谋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知悉,提前发难

此外李世民发动兵变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弟弟李元吉,而不是哥哥李建成,按齐王府护军薛实所说,李元吉亲口说过:“只要杀了李世民的话,除去太子李建成就易如反掌”,李元吉此人“乱心无厌,何所不为”,如果真让他做了皇帝,那天下就乱了,李家父子拼死打下来的江山迟早也得败在他手上。

在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的反复劝谏下,李世民决定发动兵变,在六月初四这天一早,先派长孙无忌伏兵于玄武门,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西内苑后,无意中发现了伏兵,立刻拨马回东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而尉迟恭带七十骑兵赶来,追击李元吉到武德殿杀之。



接下来就是尉迟恭带着头颅逼宫,李世民和李渊尽诉心中情的戏码了,李渊只能承认李世民的身体,和他一起演了一出“跪地吮乳”的大戏,并下手令停止正在玄武门的秦王、东宫两支军队的激战。

在李建成刚遇害的时候,太子府冯立知道事变,立刻率兵救援李建成,可惜此时兵变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第二阶段正在进行中,李世民等人已进入玄武门,直驱太极宫,由张公谨、敬君弘、吕世衡等人把守着玄武门,阻挡冯立、薛万彻的援军。

最后尉迟恭拿着李建成、李元吉两人的头颅和李渊敕令登城示众,东宫军一下子就溃散,冯立逃入田野,薛万彻逃入终南山,李世民被封太子,当年就登基称帝,李渊做了太上皇,移居太安宫颐养天年,李世民登基后杀尽李建成、李元吉子孙,革除族籍,顺便霸占了他们的妻子,玄武门之变至此结束了。

从以上《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玄武门之变似乎是李世民被逼得没有办法而不得已为之的,而且逼他的不止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连父亲李渊也在逼他,比如那桩“鸿门宴”事件,李渊是明知这兄弟三人之间的猫腻的,如果说真有人要毒死李世民的话,那绝对就是设宴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可李渊并没有任何处罚,只是告诫李建成不要让李世民喝太多酒,这是明摆着着维护李建成,牺牲李世民的做法,李世民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兵变也是最终能救己的手段了。



玄武门之变的说法二:李世民是早有预谋的,他并不甘心帝位给了李建成,就因为他是哥哥

隋朝末年李渊自太原起兵以来,攻城略地时多有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身影,到了入主长安称帝后,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将李建成留在身边协助处理国事,而李世民率兵出潼关血战,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破薛举、败宋金刚、灭郑攻夏、平定山东等,在丰功伟绩之下的李世民身边逐渐聚集起了一班心腹重臣,其野心也日益增长。

目前关于唐朝的官方典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的记载,大多都是抨击李建成的,关于李建成在长安所做的贡献,还是得依靠李渊身边的史官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为准,才显得更加符合史实。按此书之言,李建成之战功与李世民差不多,治国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政绩,并不是像后世的史籍记载的那样不堪。

而且太子府中原本就有冯立、薛万彻这样的忠臣、猛将,更有王珪、魏征这样的谋臣,可见李建成的个人魅力,能让这些人才都为其所用,若李建成真的如此不堪的话,只凭借着太子之位是无法网罗到如此之多的人才的。

比如魏征,这人本来就不是一个老板跟到底的主儿,先从元宝藏、再从李密、后从李渊,黎阳兵败后又投降了夏王窦建德,后窦建德兵败再投李渊,入了东宫做太子洗马(帮忙处理政事文书的职位),李建成被杀后才被李世民破格起用,成为一代名臣。如果李建成没有一定的手段和智慧的话,那魏征早就暗投李世民了,不用等到李建成被杀后才被录用。


而李世民之所以发动兵变,无疑就是因为不服哥哥李建成,他也想要做皇帝,秦王府笼络了一大批文臣武将,自成一派,他们也不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自然不遗余力地撺掇李世民发动兵变,取而代之了。有证据吗?实际证据没有,但引申证据有。

  1. 以“鸿门宴”事件来说,如果李建成真的要谋害李世民的话,除了毒酒之外,在四周埋伏甲兵才是一招制敌之道,项羽的鸿门宴至少还有个项庄舞剑,可以记载来看,李建成不但没有安排甲兵埋伏,还傻不愣登地请来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赴宴。暗杀这事本来就是人越少越好,而李神通在宴会上唯一的作用就是:保护着李世民回秦王府,这一点完全和李建成的最终目的不符;
  2. 李世民太过招摇了,自领兵以来虽然势如破竹,但其势力和威望也逐渐威胁到了李渊和李建成,比如武德四年六月,当年李世民与河北的夏王窦建德大战于武关,此战生擒窦建德,斩首三千人,俘获五万人,并以此降服了洛阳的王世充,山东尽入李唐之手。可李世民在凯旋回城的时候,“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将窦建德、王世充和原隋朝宝器献于李渊,十月封为前所未有的殊荣: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3. 杨文干谋反事件:武德七年五年,庆州都督杨文干被告发谋反,原因是太子府官员尔朱焕、桥山公奉命给杨文干送一批武器,但这两人突然直接来到仁智宫,告发杨文干谋反,而杨文干原是东宫宿卫,所以此事也牵扯到了太子李建成。当时正在离庆州不远的仁智宫休息的李渊急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平乱,临行前对李世民许诺:平叛成功后,废太子李建成为蜀王,立李世民为太子。一个月后,李世民平乱成功,杨文干被部下所杀,李世民班师后李渊却绝口不提废立之事。

需要具体分析一下杨文干事件,此事被后来认为是引发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由于李世民对史书的隐瞒,杨文干谋反案件更偏向于李建成密令其起兵谋反,诛杀李渊并提早让李建成登基的情况,可这事仔细一想其实是疑点重重:

  1. 直接证人全部消失:杨文干被属下杀了,无法提供直接口供,首先告密的尔朱焕、桥山公事后没了下落,他们只是奉命送兵甲器械去庆州而已,怎么敢直接丢下公务去向李渊报告杨文干谋反。李渊信不信是一回事,杨文干有没有谋反是一回事,扳不倒太子又是一回事,两个身居末位的小官,怎么可能接触到谋反这样的大问题,如果仅凭送武器这事就诬陷一个守边大将谋反,未免匪夷所思了;
  2. 动机有问题:太子李建成此时并没有任何动机,他已经是实际上的储君,未来大唐皇帝,只要李渊一死就大位可定,而李渊此时也并没有显示出任何要废立的情况,李建成为什么要急着谋反,要谋反又为什么只发动庆州一地。而且如果真的谋反,那李建成至少也得保住自己的性命吧,可实际上在杨文干谋反事件初期,李渊派人去叫身处长安的李建成来仁智宫,李建成二话不说就过去了,被李渊骂了一顿,此情况更可以证明:李建成并没有反心,也没有谋反的行为,他敢和李渊对质就是最好的证据;
  3. 宇文颖下落之谜:当尔朱焕告发杨文干谋反后,李渊先是把李建成召来并软禁在偏殿,之后就派了司农卿宇文颖去召见杨文干,在当时杨文干并没有实际的谋反证据,一切都只是猜想而已,可是宇文颖一到庆州后,杨文干真的就扯旗起兵了,可他的口号并不是“诛杀李渊”或是“诛杀李世民”,而是“营救太子李建成”。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在打败杨文干后,《两唐书》记载是押解到仁智宫,由李渊亲自处死,可《资治通鉴》记载却是李世民擅自把他杀了,也就是死无对证了。

以上的观点来看,杨文干谋反事件有可能是一件“被谋反”冤案,首先是尔朱焕等人告发其谋反,然后宇文颖去庆州后不知对杨文干说了什么,或许就是告诉他:“太子无故入狱,下令要你前去救援”云云,然后杨文干就真的谋反了,并坐实了谋反实情,而此案的所有证人要么下落不明,要么被杀,实情已经没人知道了。

可是从李渊最后违背誓言,恢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绝口不提他和李世民的约定,可见李渊对此也是心有疑虑,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杨文干事件平息后,李渊除了骂李建成一顿后并没有对其做出处罚,只是将东宫属官王珪、韦庭发配边疆,同时被发配的还有秦王府幕僚、天策上将府兵曹参军杜淹,要知道李世民平乱是有功的,李渊却无端把他的属下发配,无疑是为了敲打一下李世民,至于为什么敲打,恐怕只有李渊自己知道了。

总结:考虑到李世民篡改过自己的起居注,恐怕玄武门之变的实情,应该是“李世民有预谋夺权”的情况偏多。

首先李世民功高盖主,他的野心也日益增长,武德四年那一次违背礼制的高调入城就是明显的证据;

其次李世民得到了群臣拥戴,除了秦王府心腹之外,支持李世民的还有太原首义的左仆射刘文静,此人是坚定的秦王党,而同样为首义的右仆射裴寂是坚定的太子党,两人因为“宫秦之争”而势如水火,凡是裴寂的建言,刘文静不论对错都要反驳一通,闹得李渊脑阔都疼了。

此外还有江国公陈叔达、和李渊私交很好兼亲戚的宋国公萧瑀、就连上文所说的淮安王李神通,他还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如此多的武德朝文臣武将都倾心于秦王李世民,他们自然也想要将其扶上帝位,房玄龄等人的轮番进谏,要李世民发动兵变也是一个辅证;

最后事变当天,李世民早已安排长孙无忌埋伏于玄武门,尉迟恭带着精兵在附近的丛林中埋伏收人头,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是轻装入宫,冯立、薛万彻的东宫精锐部队还在家里蜗居着,完全没料到要和李世民兵戎相见的情况。

可见玄武门事变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好的,他先以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为由,让李渊召见他们第二天入宫对质,由于有了杨文干事件,李建成没做过这事自然是不怕对质的,而李世民就在初三日深夜到初四日凌晨这个关键点,将兵力排布于西内苑处,静静地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入瓮。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用脚趾头想也能知道,一场成功的政变,怎么可能是不得已的临时行动,肯定是蓄谋已久。

玄武门之变成功的两大关键

我们后人看玄武门之变,只是简简单单的以为就是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击杀了名正言顺的太子李建成和他的死忠追随者,齐王李元吉。然后李渊就不得不立仅剩的嫡子世民为继承人,简单搞定。


但带回到现场,搞定最大竞争对手确实是政变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如果你是大权在握身体健康的开国皇帝李渊,你会不会因为你的一个儿子把另一个儿子弄死了你就让他继承皇位自己甘心当傀儡去了?

显然不可能,不要说堂堂开国皇帝了,就是公认懦弱的李显,在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而且目标并非指向他,而是武氏诸子和韦后安乐公主等政敌的情况下。李显也要出面制止。而且李显一出面,太子的政变部队马上倒戈。同样的道理,汉武帝太子刘据政变占据了长安又如何,只要老皇帝还能说话,说你谋反,全国士兵马上撕了你李世民(刘据)。千万不要说,再杀了李世民李渊没有继承人。李渊还有很多儿子,而且李渊身体非常健康,在软禁中又活了九年。汉武帝晚年太子死后,人家立幼子为继承人又不是不可以。

所以,要搞这次政变,李建成和李元吉固然重要,但搞定李渊其实才是政变关键。

偏偏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李世民其实是先搞定了他爹的。玄武门杀声震天,两个儿子死于非命。偏偏李渊和朝廷重臣在后宫湖面划船。而且秦王亲信尉迟恭偏偏可以带着兵器。满身血污的直入李渊所在,极为无理的对待李渊。

你要说这时候的李渊还是自由身你信吗?

而且,玄武门之变毕竟发生在皇宫内院,皇帝的守卫力量呢?李世民能提前埋伏在玄武门内,甚至连太子齐王事先都一点不知情。太子的军队来救太子时玄武门守卫又很忠于职守的殊死抵抗了。

这一切说明什么?说明玄武门守卫被李世民收买了。

而一场政变,皇宫大门的守卫被收买。皇帝先被劫持。主要竞争对手连事先一点风声都不知道。你告诉我这是事发突然。你骗鬼呢?


丁强888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的过程比较惨烈,杀了自己的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杀自己的弟弟齐王李元吉,逼着自己的老子退位。然后篡改史书把哥哥和弟弟写成两个花花公子,从李世民的一系列做法是不难看出来,这就是一场阴谋。

当时魏征还是太子李建成的不下时多次建议说把秦王李世民给干掉,秦王有异志,早晚必之。这就说明魏征已经看出李世民的野心,你要是现在不干掉他,等他发达了就是你即位的祸害。结果李建成太心慈手软,念手足之情,没用动手。最后却被自己弟弟干死了。即使没有玄武门之变,我想后面也会出现手足相杀的局面。

不管怎么说历史已成定局,好在李世民即位后,不在杀戮,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有了贞观之治。



艿芯寶寶


古代为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互相残杀很正常,因为谁都想当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仁慈的人当不了皇帝,李世民也一样想当皇帝,李世民与他父亲李渊一手打下的大唐江山,李渊年事己高也快退位,按古代皇位传承法传嫡长子,也就是李建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是李建成并没有多大才能,手下除了魏征没有多少贤臣,而秦王李世民有才能,而且手下有徐茂公,程咬金等众多贤臣辅佐,李建成没法跟李世民比。魏征曾多次建议除掉李世民,李建成都犹豫不决,而李世民想当皇帝必须除掉威胁他的对手李建成李元吉,自己才能当上皇上,所以他决定发动蓄谋己久向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


haonanrenjiushiwo


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战争中,李世民的功劳是功不可没,他手下可谓是谋臣猛将云集,并且在唐朝建立以后,树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随着其权势的膨胀,那么他夺取皇位继承权的野心越来越大,其有预谋的夺权行为表现:网罗天下英才,图谋篡位;李世民想要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图谋,大概是在平定薛举前后,当时唐朝已经建立,李建成成了太子,李世民被封为了秦王,随着唐政权的进一步稳定,李世民又被封为太尉,军政大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于是他开始为夺取皇位做准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天下英才。其不安的原因有两点:(1)身边的优秀人才被调走,对统兵作战不利;(2)势力被削弱,对谋夺皇位不利。

李世民不仅招揽天下英才,而且还下令房玄龄为其招收谋臣猛将,准备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谋求更大的力量。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展开了同李建成等人争夺人才的斗争。武德四年,李世民开办了文学馆,招收四方之士,名义上是为了向文人讨教儒学精髓,实际上以此做掩盖,储备英才,积蓄夺位力量。杜淹欲曾是李建成的门人,后来被李世民招进文学馆为其所用,杜淹积为李世民夺权皇位,立下了赫赫战功。李世民还在李建成身边安插了耳目,比如:敬君弘、吕世衡等都是李世民的耳目。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派长孙无忌将已经被驱逐出秦王府的房、杜召回,开始谋划政变的详细计划,制订了突然袭击的方针。李世民非常清楚,如果直接向李建成逼宫,成功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只能在上朝的时候,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才能成功。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利用常何值宿玄武门的机会,率领长孙无忌等九人预先埋伏在此,由于当时李建成毫无戒备之心,等到他发现临湖殿有埋伏时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政变取得成功,随后李渊被迫退位,就这样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有预谋的政变,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公元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其实是被逼无奈后的处心积虑。有计划发动这一场政变,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也不可能轻易取胜。

  但是我们要从李世民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的话,那李世民就不得不发动这一场政变。事情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何必要成为他人案板上的肉呢?

01李世民战功卓著,成为了李建成的眼中钉。

  李建成早就想要弄死李世民,这件事魏征可以作证。魏征作为李建成的谋士,曾经主动要求刺杀李世民。要不是李建成没有同意,那这件事可能就办成了。

  由此可见,李建成集团对李世民的成见那是很深的。只不过李建成这个人可能比较仁义,他认为李世民再嚣张,好歹也是自己的亲弟弟。

  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资治通鉴》

  他们是一母同胞,这份兄弟感情,在没有成为皇子之前,那是非常深厚的。所以李建成是顾念这份感情的。但是他手下人不会有所留情,因为皇太子若是落马的话,那他们这些人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就冲着这么一个原因,李建成集团也要想各种办法去吧李世民给干掉。所以说,李世民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

  太子中允王圭、洗马魏征说太子曰:“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馀,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资治通鉴》

  这个时候他的风头实在是太大,因为常年在外带兵,他有天生的统帅能力,所以一批能征善战的猛将都甘心跟着李世民打仗。

  久而久之,这帮人也就成了李世民的嫡系力量。这是李建成最看不惯的地方,李建成甚至曾经上书李渊,希望削弱秦王府的势力。

于是乎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也就被李渊强行从秦王府幕僚的位置上,挖到了朝廷里面做官。并且李渊严令,朝臣不得跟皇子们私下有什么交集。

  这偏袒的心思也太明显了,显然就是针对李世民的。因为李世民手下的幕僚和将领最多。一旦他们归属于朝廷的话,将来就再也无法帮助李世民了。

02李世民手下的功臣们,希望李世民把这件事给做了。

  李世民想要杀兄弟吗?我看未必。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李世民是绝对不会背负上如此骂名的。我们可以发现,他这一举动流传了一千多年,依旧还是被我们津津乐道地流传着。

  作为一位头脑清楚的人,这种事情,一定是在逼急了的情况下,才会出此下策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逼迫李世民呢?

  首先当然是哥哥李建成对他的咄咄相逼,把他的门客一个个从秦王府弄走,减弱他的实力。再则李世民随时都受到李建成那帮人的威胁。

  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资治通鉴》

  其实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那些跟随李世民的功臣们,一个个都非常希望李世民能够成为皇帝。

  因为他们是李世民的幕僚,如果李世民成为皇帝了,那他们也都能水涨船高,跟着李世民一起高升。相反也是一样,如果李世民没有做皇帝,铁定是要被李建成给铲除的,到时候跟着李世民的这帮人,可就不再是功臣了,而是反贼。

  这笔账谁都会算,这帮人主动找到李世民,告诉李世民,如果他不想做皇帝的话,那么他们就要离开秦王府了。

  毕竟跟着李世民也没有任何前途可言。而这帮人的离开,就注定了李世民一定会失败。所以我们会发现,李世民才是那个真正被逼无奈的人。

03兄长和幕僚的双重逼迫,使得李世民开始布局。

  一方面是李建成集团对李世民的迫害,让李世民不得不想办法反击,至少是自保。另一方面是幕僚们的真诚相待,让李世民觉得如果辜负了他们,实在是不应该。

  所以在这双重压力之下,李世民必须要做出选择,他最终的选择我们都知道,那就是跟李建成争夺皇位。

  李渊当然是要让大儿子继承皇位,嫡长子继承有利于江山万古流芳。而且嫡长子李建成是个非常优秀的皇太子,没什么过错,绝对合格。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资治通鉴》

  所以说李世民想要通过李渊这条夺取皇位,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必须要采取妃常手段。

  所以玄武门之变也就这么爆发了。我认为这件事李世民此前绝对是有布局,而且非常精密。当然了李建成也是布局了,只不过人手和精密程度,比不上李世民。

  这一战的结果很简单,要么李建成杀了李世民,要么李世民杀了李建成。不可能两个人同时走出玄武门。

  也就是说李世民在布局的同时,李建成也在布局。这就没有谁对不起谁的说法了,只能说李建成比李世民要笨,所以输给了李世民。

  这一次的政变,的的确确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去布局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在布局之前所处的无奈场景。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走那一步!





Hai子君


“宣武门之变”当然是预谋的,这一点无可怀疑。

按照古代的礼制,“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而当时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并非是废物,相反,长子李建成是很有谋略的。《唐史》和后来的民间评书中之所以将他们列为草包饭桶、酒色之徒,估计与李世民有直接关系。成王败寇,是历史上颠扑不破的真理。

关于宣武门之变的真相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迷雾之中,但从零星的记载也可以寻出写端倪。在宣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捉住了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后说:你竟然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魏征说:建成若早听我的话,你恐活不到今天。可见,李建成有可能是位宽厚的人,如同项羽没听范曾的话放刘邦一马类似。然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最后都死于自己的心慈手软。还有《唐史》记载,宣武门之变之后,唐高祖李渊还与李世民抱头痛哭。这很难理解,即使再不对,他们俩也是李渊的亲儿子,兄弟如此手足相残,李渊不仅不愤怒,还那么“仁慈”,这显然不合符常理。说明历史很显然是被“粉饰”了。

李世民雄才伟略在历史上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错误在于没做泰伯和仲庸那样“三以天下让”的人,又没有超过李世民那样的才略,最后终于遭到了李世民的毒手。

也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只是个人观点。

想必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得唐朝发展逐渐走向巅峰。而李世民前期的皇位之争却是十分艰难的。当时隋朝后期,李渊发动政变,他和自己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起打下来的,而不是嫡长子的李世民没办法当太子,胸怀大志的李世民则策划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

在打下隋朝的天下后,李渊称帝,做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则顺理成章的成了太子。做为太子的李建成则留在长安帮助李渊处理国事,而李世民则带兵平叛在北方的一些残余势力。李世民同时招兵买马掌握兵权,心中早就怀有夺嫡之心,开始处心积虑地经营私人势力。其中更还有段时间指使大臣诬告李建成谋反。

李建成这个人其实还是比较和善的,他身为太子,一面听从谋臣建议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另一方面则尽量避免和李世民的冲突,他想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而李建成这边的谋臣则奉劝李建成提前下手杀掉李世民,而一心和善的李建成不忍下手,只是不断削减李世民的权力而李世民害怕失去战机,则发动了政变杀害李建成。

李世民夺嫡心切,便与手下商议密谋,并勾结早已买通的皇宫戍卫,准备发动政变。经过精心谋划,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率领全副武装的众多将士在皇宫内发动突然袭击。李世民亲手射死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同时李元吉也被杀掉。可见李世民蓄谋已久的阴谋得以实现而非是李建成自作孽不可活。

其实发动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父亲李渊离不开关系,李世民在我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代明君,赏罚分明,纳谏如流,贞观之治让他的国家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他对历史的功绩不能被抹煞,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掉了他的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并兵谏李渊,逼其退位,从父亲手中夺得指挥权,虽然继承大统后也成就了一番帝业,但他这个皇位却有点来路不正。 玄武门之变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翻李渊? 自从李渊称帝后,逐渐开始沉迷于酒色,有时还会无端猜忌手下的功臣,反倒把身边那些爱投其所好的马屁精视为忠臣亲信。有一个叫裴疾的,原是隋朝旧臣,在晋阳做官时就巴结上了李渊。李渊后来在山西起兵,裴寂又一次挑选了五百美女送给李渊。因此李渊就很信任裴疾,称帝后,更是给裴寂加官进爵,并授予高官厚禄。 和李世民一起起兵打天下的刘文静,大唐的开国功臣,随同李世民东征西讨,立过许多战功。看到裴疾仅凭着溜须拍马送美女,官做得比自己还大,内心甚为不满,两人也逐渐产生了矛盾。裴疾为了打击刘文静,就在李渊面前诬陷刘文静有意谋反。李渊竟轻信谗言,杀掉了刘文静。李渊的赏罚不公,加剧了大臣内部对李渊的不信任,也促使有的大臣如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死心塌地的效忠并支持李世民。 因为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这也造就了李世民推翻李渊的一大理由 最能表现贞观时期李渊和李世民关系究竟如何的是下面这件事: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之后,唐太宗按照礼法规定为父亲举办葬礼并戴丧服孝,整个过程让人挑不出一点错来。但是在整个葬礼和戴丧服孝期间,生性爱哭的李世民却没有为他的父亲哭过一次。






古行生


我字多,看我!

前言: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唐朝在李世民的领导下,不管是在疆土、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得到空前的强大,这段时间的唐朝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强国,后世将李世民统治的这段时间称之为“贞观之治”,但是明君也有黑点,玄武门兵变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迫不得已?

从人才暴露称帝野心

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结怨已久,经常明争暗斗,于是李建成利用自己职权之便把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杜如晦给安排到了其他地方,这样杜如晦就不能再给李世民出主意了,起初李世民并不在意,后来房玄龄前来劝说李世民:“如果殿下只想当个藩王,那么杜如晦可有可无,如果殿下志不在此,那么以杜如晦的王佐之才,必定可以辅佐到你”

这样说就已经很明白了,你想称帝就把杜如晦给找回来,如果没有这志向,那就不用这么想了,李世民就听从了房玄龄的意见强行让杜如晦继续留在自己的身边,而杜如晦也没有亏待房玄龄对他“王佐之才”的称呼,著名的玄武门兵变的策划者就是杜如晦。

从这件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李世民要称帝的心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房玄龄特意前来告诫李世民不能失去杜如晦这个人才,并且特意强调他可以帮助李世民管理天下,李世民这才留下杜如晦,由此可见,李世民要称帝的心思已经由来已久。

那么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前做出了哪些策略?

为求平等,建功立业

为什么在印象中隋末的那些群雄都是靠着李世民打下来的,而太子李建成则是建功不多,这是为何?因为早期的时候李建成就已经被李渊封为太子,所以在明面上李建成已经超过李世民太多了,两人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根本无法弥补,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何人?

为了可以跟李建成平等地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并且李世民每次还都是争取去的,所以隋末群雄大多都是李世民带人平定的,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可以跟李建成的差距拉小。

可见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不服,但是自身实力弱小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拉近跟李建成的差距,这样最后李渊在选择太子的时候,自己肯定是第一选择。

培养人才,扩大实力

在古代皇帝一旦确定了哪位皇子是太子之后,那么朝中大臣都会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而去依附在太子门下,所以李世民跟李建成还有一个巨大的差距就是背后的智囊团和武将团,李世民也知晓这一点,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暗中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跟李建成相比较就是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这样一来,一旦李世民出手那么李建成则是防不胜防。

李世民背后的智囊团分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等人,同时在武将上李世民也不含糊,有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已经无限接近于太子李建成,名誉上自己有军功在身,背后的谋士武将也同样不差,接下来就是朝堂之上的布局。

安插人手,玄武门兵变

常何原本只是李世民手下的一个小官,后来被李世民给安排到了玄武门看守,为了防止常何变心,李世民还对常何进行了大肆的贿赂,这还仅仅只是玄武门一处的,其他地方甚至是负责太子事务的内属官也是李世民安插的,并且因为此人的及时告密,让李世民也逃过一次生死劫,还有李渊身边的人也不能幸免于难,李世民早已经跟李渊身边的大臣联合,为后来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做出了影响。

结语:由此可见玄武门的兵变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观其李世民的步骤,发现真可谓是步步紧逼,步步切中要害,每一步都与后面的计划有所牵涉,玄武门兵变也只是其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李渊改立他为太子,从表面看玄武门兵变好似李世民被迫无奈,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暗里的惊心动魄,步步为局。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您的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