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書風

絕大多數金文是與器物一起被澆鑄而出的,偶爾也有用刀直接契刻的。在澆鑄類金文中,又分陰、陽兩種形式,但陰文居多,陽文極少。

金文的書風

據有關專家研究,金文的澆築過程一般是:先按照銘文製作一塊凹度相同的泥片,由善書者用朱墨打底稿,再用刀刻,風乾之後,反印在器物的內範上成為陽文,再澆鑄成陰文。陽文是以骨椎直接反劃在泥範上成為陰文,然後澆築而成的。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金文書法經過千年洗禮,從商末到西周,從春秋到戰國,隨時代變遷,被人情推移,其風格面貌可謂豐富多彩,蔚為大觀。

金文的書風

如果將金文與甲骨文比較,會發現許多不同之處。從文字的進化程度看,甲骨文偏重於象形,字形較為繁複,而金文則比較簡單,如"馬"字,甲骨文寫得毫髮畢現,金文則微顯輪廓。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外,甲骨文象形字的筆畫隨意增減,異體特多,而金文則整齊一致,如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釋》裡面羊字的異體多達16個,而容庚先生《金文編》中卻只有5個。

金文的書風


金文的書風


金文的書風

從使用工具上分析,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龜甲和動物的骨頭上,筆畫較為工細,不易出現墨團類的肥筆,需要填實的部分一般都採用勾廓。並且換向也不易圓轉自如,一般都只好另行起筆,寫成方折的形體。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而金文由於是用範模澆鑄的,因此即使筆畫很細,澆鑄出來也會成倍地變粗,並且易出現肥筆,轉折處也過渡圓渾,沒有稜角,這種差別在商代銅器《大組諸祖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通篇均為澆鑄的,只有一個"且"字是直接刻在器物上的,通過比較,刻字線條直挺,而且兩端因為進刀和收到原因,比較尖細,鑄字線條則較為圓粗,結體也渾厚多了。材料、工具和刻鑄方法的差別,決定了金文與甲骨文書法風格的一些區別。

金文的書風


金文的書風


金文的書風

青銅器銘文前後歷時近一千年。始於商朝中後期,西周時最為興盛,戰國後逐漸衰退。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