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上古时代的人是怎么知道中国西高东低的?

尚菌堂


最早的直观感受应该是水流,因为中国水系大多是从西至东而流的。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附近更是如此。

其次古人可以观察地形,高山大多在西北的青藏高原,而越往东南越为低陷。

中国古人挺聪明的,观察能力也挺强的,发现这点事情不成问题的。


物质文化史


从伏羲先天八卦图到文王后天八卦图,我们可以直观的发现天地方位变化情况,即地球自转轴被改变(地极反转),南北方位竟然发生过换位现象,也即地球曾发生过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

自古以来,中国先民都是以八卦图来判断天地方位,然而,从伏羲八卦方位图(先天八卦)中不难发现:最初的伏羲八卦是以乾坤定南北、离坎分东西;文王后天八卦是以离坎定南北、震兑分东西。这样一来,在先天八卦中代表天的乾卦则由正南更换到西北方,发生了135度变化,代表东方的离卦换位到正南,因而,先天和后天八卦中的南北方位则发生了换位——180度变化。

从以上伏羲至文王的八卦方位变化中不难看出: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隐含了三方面的变化信息:1:南北极曾发生了180度换位。2:东方与南方也发生了换位。3:代表天的乾卦(南方)总共发生了135度变化。代表地的坤卦(北方)同样发生135度变化。周文王则处在我们现在这个东西南北方位中,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天地方位变化造成的特大地球灾难。

先后天八卦图中方位变化暗示的地球方位变化信息:地球只是一颗在这个繁星中运动的小星球,它在特定时期就会发生翻转,这对地球上的人类而言就是一场文明的毁灭性大灾难。那时战争、地震、水灾、火灾、兽鸟食人、飓风、陨石、火山爆发、饥荒、旱灾都一并来临,最重大的地球的水陆重新划分,这就是中国古语中的沧海桑田事件——说东海由陆地变海洋、海洋变陆地,三度水陆相换的地球事件。

然而,上古先民只能依据其所处时代简述为:“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我们的理解则是,从伏羲时期的地球方位到文王时期的地球方位,中间经历了炎黄文明之尾的共工与颛顼那场战争期间的方位变化,还有前面曾发生的女娲时期的天地方位变化的大洪水灾难,而后来夏朝开始之前期间的大洪水灾难,也表明曾发生过一场天地方位变化事件。具体地说,当时东南沿海不只发生海啸,而且伴随可怖的海侵事件,导致了良渚文明的毁灭等。与此同时,西北地区从海中隆起,甚至“沧海变桑田”,如中国的中国新疆一带的盐碱地以及盐湖,就被地理学家证实是从海洋之中浮起的土地……总之,我们现在确定的东西南北方位,与后来周文王所处的四维上下相同,直到现在,没有再发生天地方位变化而造成的特大地球灾难。


来取笑


喜马拉雅山之造山运动之后!

地球上聚集亿万年的雨水,往低处流去!

由此造就中国三级阶梯的地理结构!

古人最先生活在高原地带!随着水流入海,渐渐逐水而居,随地理高度下降,最后来到冲击平原!!!

如此循序,口耳相传,对祖居地念念不忘也!

斗转星移,乌飞兔走!时光来到共工时代,共工战胜颛顼,统一华夏!

所谓…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正是共工追杀颛顼,驾驶马车,到达不周山地区!

共工称霸九州,统一华夏!

共工从不周山……即现代之葱岭……帕米尔高原,搬师还中原,特地记录下山川地理图,即发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天倾西北……是共工的天文大发现!

地陷东南……是共工的地理大发现!

《淮南子:天文训》将共工统一华夏的功绩,以及天文地理大发现,集中记载入《天文训》!!!

《天文训》即天文地理大发现!

可惜,中国的私塾教学方式,将历史掺入神话,师娘以摇蓝曲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

学生们拾人牙慧,信以为真,以讹传讹,奉为圭臬,遂流毒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即现代之天文学

记载的是天文,地理!!!

《淮南子》记载了华夏大地之地陷东南!……天倾西北!!!


主天安


我们的先人根据地轴发生改变,包括温度,流水,地震等归纳总结,记录下了大自然规律,地貌特点。

西北的天空因为失去了支撑,而渐渐向西南倾斜,太阳,月亮也跟着向西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天日月星辰的走势。





平安是福152552271


天倾西北,地陷西南上古的人是怎么知道中国西高东底的?

天倾西北,地陷西南,这句话最早源自于《山海经》的记载,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是:当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为断,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北的天塌了,太阳象烙铁一样贴在高原上,把那里变成了不毛之地;东南却一片海阔天空,江河如同财源滚滚东流,在眼前出现。《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来自于民间传说对地理知识的记载,包括了山川、道里、民族、物产、物药、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在《史记》里便被提到,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被传录“天倾西北,地陷西南” 这种地形面貌,是上古人对地理的认识。

古人最先生活在高原地区,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干旱,古人就逐水流而居,河水由西随地理高度下降,流经平原注入东海,在留离变迁生活过程中,认识到西高、东低,5000年前文字还没出现,经传言后被《山海经》记载“天倾西北,地陷西南”。





破天晓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回答起来很简单。虽然我国古代测绘方面在16世纪前与同时期的欧洲比差不多,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相对落后,即便这样我国古代还是有许多地理方面专家和学者。更何况我国境内分布的大江大河主要流向是由西往东汇流入海,也基本可以确定西高东低。有诗为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风在红尘别自己


别把古人想的多傻,只是环境,社会生产力落后罢了,真要穿越过去,能被玩死。好了回归正题,楼主提的是怎么知道东低西高的

1,水流

看扬子江,黄河的流向;

2,云游

古人很喜欢做的就是云游,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书传到欧洲日本,轰动了世界,书中甚至提出了类似于经纬的概念;

3,古书和神话

比如山海经,虽然有些地貌没法确认,也对不上,但大方向上不会错的;比如神仙地昆仑山,西王母圣地等。


读史见闻


最直观的应该是水流,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但即便是通过水流来判断,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原始蒙昧的时代也是非常艰难的。那个时候非但没有高铁飞机,根本连路都没有,如果要进行地理探索,异常困难,"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就是我们先人开拓道路的写照。而且在当时完全是徒步的,让现代人徒步丈量都是异常艰难的。

所以有人说《山海经》里边的记载都是真实的,那就是上一次人类文明的作品。这个解释过于荒诞离谱,一般怕是难以接受,这是非"常理"的解释。

正常的推论应该是,人类当时有很多个部落生活在中华大地,而且他们之间彼此之间是有联系,通过交流知道有海,知道他们可能居住在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同饮一江水。当然这个可能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然后形成了对中华大地地形地势的大略认识。为后来大禹治水提供了知识依据。

当然现代人可能过于低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因为既然能有夸父逐日这样的传说,就说明了“他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字匠甲


看长江,黄河的水流流向!


寒月风霜卢扣荣


古人又不是不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