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意象”最早出自於《周易·繫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劉勰的《文心雕龍》第一次提出"意象"是一切悟徹人生的藝術家能運用筆墨描寫想象中的景象。簡單來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源於傳統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文人志士自古熱衷通過意象表達情意,達到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效果。而“桃花”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意象之一。

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桃花”意象的文學起源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周南·桃夭》就唱響了“桃花”的詩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描寫了一位嬌豔如花、風情萬種的女子出嫁時的場景,豔麗的桃花襯托女子的明媚,也寄託了作者對女子婚姻的美好祝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專門詠桃花的詞賦,不過都延續了先秦時期“桃花”對於女子的象徵。從盛唐到兩宋,“桃花”被許多文人騷客寄託情感,賦予更多內涵。

“桃花”意象的常見意蘊

一、象徵美好易逝的愛情

“桃花”似乎和男女愛情有著不解之緣,每一片桃花,往往伴隨著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中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我們不禁嘆惋,那個桃花樹下脈脈含情、嬌羞含笑的少女終究還是錯過了一場美好的愛情,這份悵惘連桃花都不解風情。

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再如南宋詩人陸游《釵頭鳳·紅酥手》中的“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

和愛人唐婉《釵頭鳳·世情薄》中的“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穿越千年,我彷彿聽到陸游對唐婉的貞貞誓言,訴說著往日的甜蜜,控訴著人情薄涼,發出對愛人香消玉殞的懺悔。連沈園的桃花都不禁發出聲聲嗚咽。“桃花”就算成就不了一段佳話,也要零落滿地悽婉。

二、象徵紅顏薄命的感傷

自古紅顏多薄命,幾多風雨幾多情?李漁的《閒情偶寄》中“噫,色之極媚者莫過於桃,而壽之極短者亦莫過於桃,‘紅顏薄命’之說,單為此種……然勿明言,至生涕泣。”桃花在百花中極盡明媚,但是花期極盡短暫,故稱“紅顏薄命”。

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曹雪芹《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裡的桃花也是林黛玉身世的寫照,作者以桃花喻人,將人與桃花命運聯繫一起,這匆匆飄零的桃花,正是林黛玉“紅顏薄命”的人生悲劇。

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還有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這點點桃花,泛著鮮豔的紅色,是李香君堅貞不渝的倔強,是傲骨凜然的剛烈。“桃花”已殘,斯人已逝,相守這份情殤在心頭。

三、象徵文人隱逸的氣質

“桃花”也是古代文人志士寄託隱逸情懷的“棲息地”,誰不羨慕那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唐代詩人王維《田園樂七首·其三》中的“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作為山水田園詩的代表,王維將隱逸情懷抒發到了極致,不悲不喜,閒坐庭院,靜賞桃花,淡飲清茶。

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還有淡泊雲煙的唐代詩人張志和,他的《漁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給出我們無盡的遐想。萬山桃野,我獨自一瓢,山前賞白鷺,水邊釣鱖魚。不覺得想起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裡的折顏上神,退隱三界,不被紅塵慵擾,十里桃花林,裝點的是閒適曠達的人生。是“桃花”給隱士以告白?還是隱士給“桃花”以情懷?

小結


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邂逅詩意的“桃花”意象

“桃花”象徵著嬌媚的妙齡少女;“桃花”象徵著美好神聖且悽婉的愛情;“桃花”象徵著紅顏薄命的黯然神傷;“桃花”象徵著隱逸灑脫的氣質。古代文人志士總是青睞“桃花”來抒發內心的情感,或淒涼悵惋,或淡泊風雅。“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匆匆流年,人生如夢,我們在對過去感傷的同時何不好好珍惜現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溫暖的春色滿足了我對所有美好的幻想。春光融融,桃雨霏霏,讓我們一起在有風的季節相約詩意的“桃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