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人墨客詩詞中的“梧桐”意象

梧桐樹高大挺拔,材質良好,是眾多樹木之中的佼佼者,更是文人墨客筆下及其偏愛的植物意象。提起梧桐,人們會經常聯想到鳳凰,鳳凰作為百鳥之王,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早在《詩經》中“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就是關於“鳳凰棲梧桐”的描寫,《三國演義》也有類似的描述,在第三十七回中寫道:“風翱翔於千仞兮,非梧桐不棲”,良禽擇木而棲,志趣高雅的人自然擇明主而事。梧桐可以招致鳳凰棲息,可見梧桐的地位非同一般。根據有關的記載,僅唐代就有近230位詩人的660多篇作品中包含了“梧桐”意象,《全宋詞》中收錄的130位詞人中有10%都使用過“梧桐”這一意象。“梧桐”有著豐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蘊,既有讓人敬仰祈福的神聖色彩,又有讓人黯然銷魂的悽清色調。古代詩詞中的“梧桐”都蘊含著哪些含義呢?

淺析文人墨客詩詞中的“梧桐”意象

一、梧桐與人世愛情

古代有傳說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和桐相惜相依,同長同老,同生同死,因此常常是詩人筆下忠貞愛情的象徵。

著名的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焦仲卿感情甚篤,不幸被拆散,遂以死抗之,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最震撼人心的結尾寫道:“東西種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這極富神話色彩的結尾通過對松柏和梧桐的描寫暗示他們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曠世之戀,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無限渴求和對主人公堅貞愛情的衷心祝福。

宋詞裡還有一曲十分動人的“梧桐愛情”,那就是宋代賀鑄的《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這是賀鑄最為深情的一首悼亡詞,字裡行間我能深切體會到作者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堅守, 賀鑄回到蘇州,見到了往日所熟悉的景物,馬上聯想到相濡以沫的妻子已經長眠在這裡,再不能陪著自己一同遊歷這些景物了,不覺就產生了物是人非之感,於是憤懣地吐出一句:“重過閶門萬事非。” “同來何事不同歸?”妻子豈願先他而去?這種無理之問,作者這看似無理的發問正是至情之語,他對妻子那種斷腸的思念,一下子就和讀者“內心的柔軟”撞了個滿懷。詞人運用“梧桐半死”、雙棲鳥失伴象徵朝夕相處的妻子離自己而去,以秋天霜降後梧桐枝葉凋零、生意索然,鴛鴦頭白比喻妻子死後自己也垂垂老矣,了無生氣。

淺析文人墨客詩詞中的“梧桐”意象

二、梧桐與家國之愁

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有寫道:“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原來的生活可謂令人傾羨,她與丈夫趙明誠情投意合,不僅是伴侶,更是知己。因丈夫出任官職,兩人聚少離多,這一時期她也寫了很多作品來表達自己對於丈夫的思念之情。眼前的一切都隨著北宋滅亡、丈夫病逝、金兵入侵化為烏有。李清照為了避難,隻身一人四處奔走。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是複雜的,在經歷了亡國、家破、夫死的接連打擊之後,她寫下了這首《聲聲慢》,用梧桐來寄託自己傷時傷己的悲痛。

還有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在蕭瑟的秋風中,詩人獨自走上西樓,清秋的梧桐樹葉已經全部凋零,只留下光禿禿的枝丫,置身眼前的蕭瑟景象,亡國之痛,家國之思朝著作者奔湧而來。這裡的梧桐與缺月一同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表達出作者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心中複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淺析文人墨客詩詞中的“梧桐”意象

三、梧桐與壯志難酬的君子之悲

梧桐的美質在重“比德”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下成為君子的象徵。古代文人經常以梧桐自比,把梧桐這個意象作為自己內心高潔的情操的載體。正因為如此,在“佳人傷春,君子悲秋”的文學模式中,懷才不遇的有識之士在自己失意之時往往也會將一腔悲愁寄託於梧桐。

蔡邕製作焦尾琴的傳說一直膾炙人口,根據《漢書》的記載,蔡邕在遊歷吳中時遇到有人用桐木燒火做飯。他聽到桐木在火中燃燒的爆裂聲音判斷出桐木是造琴良材,於是便將這段桐木搶救出來,製成了琴,這把琴的音色果然沒有令作者失望,因為它的尾部已經被燒焦,因此稱為“焦尾琴”。“焦尾琴”因此被稱為是舉世名琴,但它的琴聲可能太過高雅,有曲高和寡之嫌,很多文人雅士認為未必所有人都欣賞它,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廢琴》裡有相關的描寫。“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他借琴喻志,表達了自己不被世人賞識的苦悶之情。

淺析文人墨客詩詞中的“梧桐”意象

蔡邕

不少政客也因為為官清廉,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而遭到很多小人的迫害,不被賞識,難逃貶謫之苦,蘇軾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烏臺詩案”中,皇上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曲解他詩句的含義,多虧了很多好友相助,紛紛為他求情,這才保住了性命,無奈被貶黃州。《卜算子》中有寫:“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這是一首詠物詩,描寫的是一隻寂寞的孤雁,詞的開頭便借用缺月、梧桐這兩個意向描繪出一幅蕭瑟淒涼的秋景圖,為下文中孤雁的出現烘托出一種冷清的氛圍,也表現出自己在遭受政治迫害後的孤獨處境。

在懷才不遇,千里馬不遇伯樂的情況下,一些人則寧肯過清貧的日子,也不願放棄自己的原則。虞世南在《蟬》這首詩中高唱道:“垂綏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居於梧桐之上,梧桐高大挺拔,蟬鳴的聲響也因此遠播,作者以蟬自居,借用梧桐樹這一意向暗示內心的纖塵不染。孟郊的《秋懷》中有一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崢嶸的梧桐木製成的美琴多年閒置,無人使用,以致於它的聲響彷彿都是在訴說哀思,寄託了詩人一生志趣高潔卻窮困失意的悲哀。

淺析文人墨客詩詞中的“梧桐”意象

四、梧桐與離鄉之苦

梧桐是古代家庭院子裡的常見之物,人們鍾愛梧桐,因為它寓意著安靜祥瑞,美滿團圓,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為了理想和事業,很多時候,背井離鄉是難免的事,梧桐也因此成為異鄉的遊子訴說離鄉之苦的載體。

比如杜甫的《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

異方初豔菊,故里亦高桐。”秋日異鄉盛開的菊花使作者想起故鄉的梧桐樹,這個季節故園的梧桐樹應該也長高了吧。再如元稹的《桐孫詩》,“去日梧桐半桐葉,別來桐樹老桐孫。”早年離開家鄉的時候正值桐樹開花,桐葉繁茂,再次回到家鄉時作者已經是滿頭的白髮,梧桐樹也已經長滿孫枝,這裡通過梧桐樹的生命歷程側面的反映出作者離家之久,同時感嘆世事無常。張籍《夏日可畏》曰:“落照頻空簟,餘暉卷夕梧。如何倦遊子,中路獨踟躕。”黃昏夕陽下的梧桐使詩人想起家園,厭倦這羈旅生涯,獨自踟躕,頓生回鄉之意。再如劉兼的《夢歸故園》:“桐葉飛霜落井欄,菱花藏雪助衰顏。”梧桐也已經掉落,落在了井欄旁邊,這兩句對於景物的描寫引出了後文的感嘆,“覺來依舊三更月,離緒鄉心起萬端。”詩人心中背井離鄉,思念故園的愁緒頓時被激發出來。

王國維先生曾經把詩的境界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我之境”,一種是“無我之境”,詩詞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其實優秀的詩人在選擇意向的時候,已經把自己融入了意向之中,通過意象來抒發自己下筆時的所嘆、所悲、所感。圍繞著梧桐樹,曾經寫下了多少動人的作品,講述了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感謝梧桐樹為詩歌創作提供乍現的靈感,為中華文化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浩如煙海的詩篇正是有了這無數物我合一的意象加入,才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才能令千百年之後的我們仍然能與前輩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