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危机:“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19世纪中后期,隶属于世界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早日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以及抢夺殖民地的“游戏”,这导致当时很多的国家都惨遭毒手。清政府看到周边的“藩国”一个又一个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后,就立马明白了当时自己处境,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句话形容也不为过。

清政府对此在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在1883年做出了“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从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以及到后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这一个边防政策也随之破产。这一个策略在阻碍西方列强国家的兵锋战火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根本上却是无用的。其最大的致命弱点是这个策略只是注重在道义上给予支持,这导致失败也就足不为奇。

晚清危机:“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一、清王朝周边关系的“转折点”:鸦片战争

1.与周边国家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在清王朝时期,中国不仅与很多国家接壤,比如有朝鲜、沙俄、印度、缅甸、老挝、不丹等等,而且还与很多国家相望,有日本、菲律宾、印尼以及琉球等等国家。清政府对于这些周边国家的态度一直是“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诸侯有道,守在四邻”,并且由此建立了宗藩关系。

从明朝时期,琉球就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在1646年,琉球就派遣使者来华,更进一步加深两国的交流。在1662年,清朝为表达对琉球的友好态度,于是就派出使者张学礼出使琉球,两岸关系由此更加紧密。所以直到1860年以后,琉球还坚持声称自己是清王朝的藩属。

除此之外,早在16世纪初期,清朝就帮助阮氏集团稳定了黎朝,于是在1702年,阮福便派出使者向清朝表达感谢并且表示愿意接受清廷册封,但是却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之后在1803年,阮福成立了越南国,但是一直以来都与清王朝密切交流。

因此,当时的清王朝构成了“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为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的边疆防御体系。

晚清危机:“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2.西方列强接踵而来,被迫签约

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逐个角度去攻击清王朝的边疆防御体系。在东南方向,日本开始对琉球下手,虽然清政府曾强加干涉但是却丝毫无用。在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对外宣称琉球是其藩属,并且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清王朝的“朝贡”。清王朝多次与日本交涉,但局势仍然不容乐观。直到1876年10月24日后,清王朝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正式结束。

在东北方向,日本1876年开始进攻朝鲜,拉开了日本对朝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残暴统治序幕,但是直到甲午中日海战之后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才最终结束。在中南半岛,英国在1824年到1885年期间对缅甸进行了三次侵略,这不仅仅完全占领了缅甸,而且英国政府还提出了针对清王朝的南方的策略“斯普莱计划”。除此之外,西方列强还侵略了与中国接壤的其他周边国家。

晚清危机:“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二、危机状况下,清王朝是否能扭转逆局?

1.战略思想:郅治保邦和战略重点:海防和塞防并重

在1864年新疆地区暴发的回民起义,间接给予了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匪帮入侵新疆的机会。在1865年到1866年期间,阿古柏绑匪占领了整个南疆,并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与此同时,清王朝的西南边防和东部海防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面对这种情况,清王朝内部进行激烈的讨论,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式,不过也有一些朝廷要员,提出了“郅治保邦”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即"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莫如觅制器之器”,但遗憾的是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落实。

在1874年时,面对西北边防和东部边防的危机,清王朝内部又一次进行了激烈争论,史称“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场争论的起源是:在1873年左宗棠一边忙于加强东南海防,另一边急需向新疆进军,这两方都需要筹集巨大的经费。

除此之外,清王朝的正常运转也需要很多的经费,但此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最终导致争论的爆发。在这次海防与塞防之争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朝臣坚持“海防”,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而湖南巡抚王文韶、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人坚持“塞防”。在最后的讨论中,左宗棠综合了两方利益,认为:“扶得东边倒了西边”,恐怕“西边必道,东边亦未能扶也”于是提出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战略重点。

晚清危机:“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2.战略防御方针:保藩固圉

在1882年前,海疆方面已经面临朝鲜危机,同时陆疆也遭遇到越南的危机。清王朝在两面夹击里的危机情况下接收到双方的“呼救”,面对这样的状况,清王朝内部又一次进行了讨论,可各个朝廷要员莫衷一是。朝堂之上这就形成了“弃藩自保”和“固藩自保”这两个阵营,其中以李鸿章为首坚持主张“弃藩自保”的意见;而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宝琛、山西巡抚张之洞以及两江总督左宗棠极力主张“固藩自保”的意见,

其中,在《请保藩封以安中夏折》中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德润指出:“古来敌国外患,伏之甚微而蓄之甚早,不守四夷而守边境已及矣;不守边境而守腹地则更无及矣。……臣窃以为今日之计,莫如以理谕之,以势遏之”可见两方势均力敌。

这场争论从1882年开始直到1883年才结束,其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因素,最终确立了“保藩固圉”的战略防御方针。

晚清危机:“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三、“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1.全力实施“保藩固圉”策略,却接二连三受挫

1875年4月,清政府派出左宗棠去督办新疆军务,并且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与此同时,清政府为了针对边疆危机,在东北、蒙古、西藏等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此之外,清政府还干涉了周边国家的政事,例如

“深案”交涉、“援越抗法”以及“援朝抗日”的战略举措等,这完全可以说是清政府把“保藩固圉”边防策略的实施贯彻到顶点。

但是在1883年12月,法国侵略越南并且借助越南之手把派出支援法清军一网打尽,清政府损失惨重。尽管清政府把“保藩固圉”边防政策贯彻得透彻,但却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挫折。

2.对“保藩固圉”策略迷之自信,可却事与愿违

面对“保藩固圉”边防政策所遭受的挫折,清政府不仅没有从这一政策自身寻找问题,而且还盲目自信,继续信心满满地贯彻这一政策。1894年,朝鲜因爆发农民起义而请求清王朝出兵协助镇压,却遭到了日本政府的阻挠,迫不得已清政府向日本宣战,可却屡战屡败,直到1895年2月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才宣告这场战争的结束,清王朝被迫签约了《马关条约》,同时也标志着“保藩固圉”边防政策的彻底破产。

其实,这一政策不仅仅加快结束了很多的宗藩关系,而且还大大剥削了清王朝的国防实力,加速了更多西方列强向中国的进攻。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保藩固圉”边防政策的失败,究其原因就在它本身,它没有体现出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仍然还是一种特别保守的封建思想。

怪不得不管清王朝多么努力贯彻“保藩固圉”边防政策,但最后却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晚清危机:“保藩固圉”的失败,究其根本原因何在?

四、总结

清王朝的“保藩固圉”这一边防政策,从1870年开始酝酿,经过清政府内部不断地争论,于1883年正式确立,最后于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彻底失败正式宣告了这一策略的破产。

在此之间,清王朝一直本着对抗外来侵略的态度,并不是采取十分强硬的防御,这注定是一种封建的消极的防御。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王朝一开始都是本着“保藩固圉”的战略防御方针去进行作战,但是却在内心深处只伸出了道义之手,保留着传统的宗藩关系,这毕将导致战火愈燃愈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面对当时的危机,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积极的防御,这不仅仅是道义上的,而是要从根本上为自己国家、周边国家以及两者的宗藩关系等的切身利益着想。正如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这样说的:防御不应当只是消极的,而应当从动力中吸取力量,并且只要一有机会,防御者就应当采取进攻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清季外交史料》王彦威

3.《中法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