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或避免“文人相轻”这一陈旧观念?

刘诗任


“文人相轻”这样的提法不是全面的。比如李白和杜甫,同时代的文学大家,成为好朋友。“相轻”至少是一种不服,那可以理解,也可以共同提高。但“相轻”如果成了嫉妒,那就不是文人的气派,是一种低素质,低俗的文化表现。好文章应当推广。而不是依靠关系来推广。写文章的气氛要和谐。“相轻”很容易使你失去朋友。但对于原则问题的争论,比如“文化自信”的问题,不属于“相轻”之列。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


问香号


《文人相轻不可取》

文人相轻老问题

曹丕最早来提起

因为互相看不起

于是无端受攻击

这种现象让人急

反复琢磨啥道理

妒贤嫉能没出息

怕被超越当白乞

加之心眼像周瑜

恼羞成怒坏大局

防人之心无非议

急火攻心伤身体

同室操戈莫当敌

明哲保身错主意

人身攻击当武器

别拿法律当儿戏

心生怨气自调济

伤害他人不利己

有人不听大道理

固执己见碰墙壁

只图痛快出口气

惹来纠纷须自理

经济损失先别提

家属抱怨常叹气

自古悠悠多少事

智者千虑无人及

写作素材要留意

想清后果再动笔

切莫轻信与猜忌

负面影响需注意

时间有限说这里

文人相轻不可取

相互鼓励明事理

走出误区多思虑

因小失大决河堤

处处留心硬道理

共同提高乃本意

莫笑作者水平低

欢迎君来提问题





刘诗任


“文人相轻”,这是一种顽疾。首先是文人之间互相不服气,把自已高估,认为自已比别人好。要是为了上进,增强自信心的话,还无可厚非。其次文人之间会互相揭短,老百姓讲:狗咬狗一嘴毛。这就反映出品德和素质问题。最近我看了,孔子见老子,临别之际,老子赠孔子七十四字真言,就说到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找出来看一看。还有一个正面例子,说明“文人相轻”,是个人素质问题。说的是北宋仁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受到保守派极力攻讦,其中苏轼就是保守派之一。但是随着王安石告老还乡,苏轼去湖北探望王安石。见面后,互致问候,一笑泯恩仇!体现两人的宽阔胸襟,为文人树立了很好榜样。作为现代人,应该加强个人修养,充分客观认识别人。不要随便评价别人,更不能去揭短。只能学人之长,补已之短。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


老顽童345dd602


首先,文人相轻不是陈旧陋习,是人性如此。

古今中外均有,只是中国从春秋战国三家九流,百家争鸣时期,各种学说竞争白热化,最后儒家在汉武帝时吸收部分法家思想胜出。

因此。那时开时,文人会觉得自己的水平最高,当每个人都觉的如此时,谁也不服谁,但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儒家文化讲中庸,导致就文人相轻的的外因内因均具备。

一些具备理工男性格的文人受挫后吐槽不幸的诗文使文人相轻的根念大众化。

文人相轻的根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不同的人对文学艺术的评价,审美不同,没有像数学,科研一样有具体的标准和结果,可以验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