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把东西装在袖中,走路的时候双臂垂落,东西为何掉不出来?

Sky小仁


我们在看许多古装剧的时候会发现,古人喜欢把东西往袖子里一揣,然后甩甩袖子就走人了,两只又长又宽的袖子在风中招摇摇摆,但是东西从来没有掉出来过,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袖口那么大,古人的东西是怎么放得住的?难道是在袖口缝了暗袋吗?

这就要提及问题中的一个误区了——古代服装的袖口并不大。

其实并没有什么暗袋一说,说到底来,古代人装东西携带其实都是装进袖子里的,袖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口袋。古时候的汉服从正面看来,或许会给人一种从上到下都是袖口的错觉,但袖口并不是那一整块巨大的布料,如果从袖子的侧面看过去,我们就会发现,整个袖子只留了一处足够手腕伸出来大小的空隙,其他地方都是缝起来的。

这就要说到汉服中明代著名的琵琶袖版式了,琵琶袖是古人用袖子当口袋装盛东西的最好例子之一。至于为什么叫琵琶袖,是因为整条袖子垂落下来、正好与琵琶的形状相似,整条袖子上窄下宽,袖子下端呈一条像琵琶轮廓一样的流线,最后布料在袖口的地方收束,缝合起来,宽大的袖子里其实是中空的,正好可以装进很多东西。

这才是古人为什么“两只衣袖”像口袋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能往袖子里装东西的汉服,都是因为袖身大、袖口却不大。有着琵琶袖版式设计的汉服,也通常不是从窄小的袖口往里面塞东西,“怀揣”一词的起源相对来说更贴切一些。也就是说古时候的人们通常是从把东西揣进怀里,那到底应该怎么揣呢?古时候的汉服有着左边和右边两片衣料,把它们交叠在胸前束起来,胸口的部分便叫衣襟。

而古时候的人们只需要把需要装的东西从衣襟处的开口伸进去,就可以很轻易地将东西放进空荡荡的袖子里,这样就达到了装东西的目的。

而说起成语“两袖清风”,在了解了明朝的琵琶袖设计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懂它是什么意思了。两袖清风的主人公是明朝的名臣于谦,当时有名坐拥的奸臣王振,朝上所有大臣前去早朝时,都会顺便拜访王振这个人。为了起到疏通人情、交好关系的坐拥,大臣们通常都会带许多的珍宝礼品献给王振。

但作风清廉的于谦每次都什么也不带,哪怕是土特产之类的顺水人情也不做。于谦的朋友就规劝于谦,道:“你这样什么都不带,连人情也不做,是不是不太好”于谦便甩了甩宽大的袖子,答:“我这两袖的清风不是好好带着吗!”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还记得古代戏剧小说里,美丽的姑娘给心上的情郎绣荷包?

荷包是干啥的?放手机?放钱夹子,还是放账本、放眼镜?这些东西古代木有啊!对,古代没手机、没眼镜,但古人出门也有古人必须带的一堆“杂活事儿”。


最重要的,是出门带钱!古代的钱,主要是硬币:铜板和银两,硬帮帮的,形制还不统一,不能用今天的扁平式钱包收装,只好用个牛皮或鹿皮的袋子收着,袋口绳子一收,一个锦囊袋,就是古代的钱包。


过去带几两碎银子出门,就有些显沉而不便了,如果搁袖子里,一路噼啪带响,路人听他袖中银两呼啸,还当他显富呢!古人也是甩着手走路(直立人走路都要甩起双臂的,不甩的,是1.0版本的机器人),一不小心,还把银两甩出去!

大家想想,现代衣服设计千奇百怪,比如浑身都钉着口袋,从胸口到屁股蛋儿,前蛋后“蛋”,两旁各安一对,就连两边肩上都会缀几个小口袋,可有谁在袖口上安个口袋?明摆着不方便嘛(这跟后背上不安口袋是一个道理)!


口袋又叫什么?叫荷包!比如,请把你的荷包掏一掏——掏荷包,就是掏口袋。

但古代的荷包又非今日的口袋,古人用的荷包,就是今天的手包,里面放些小物事,比如散碎银两、情书等紧要之物。荷包要么挂在腰上,要么收在怀中(内袋)。

除了银两铜钱,还有一些较大的杂物,比如账本、书籍、名札、文房四宝,有专门的书包、夹匣(小型的木制盒子)。古人派头大,这些杂物有专门的长随(仆人)拿着。养不起仆人的,就自己夹着,或者装在褡裢里。


褡裢是古人出门常用的较大的包,不是像现在一些影视剧表现的,像现代挎包一样斜挎在肩上,而是搭在肩上或马驴背上,有扣有襻,防止东西掉出来,里面能装不少东西。

最后简单说说袖子,古代的衣服,如果出席重要活动,所穿礼服,袖子一般较大,端起来好看嘛!而日常生活中,普遍是小袖,比如明代流行的箭袖,都是窄衣小袖,说来都是为了生活方便。


古人能从衣服上辨别地位,稍有地位者都穿长衫,“劳动人员”则穿短衣,孔乙己穷得叮当响,他唯一能守住的“尊严”,就是一件长衫。然而长衫也是窄袖,为什么呢?只有窄袖才方便,好比吃饭夹菜不会把衣服落碗里,让人讨厌!

可以这么说,古人衣袖的宽窄与其干活的多少是成比例的,不用干活的人,衣袖就会宽一点(但也不会太宽,顶多一个手掌宽),天天下力的老兄弟们,整天撸起袖子干,恨不得连袖子都免了!

窄袖里,可装不了什么东西,除非塞一块手帕,时时抽出来擤一下鼻涕。哼哧!哼哧!(胡丹/皇帝不称朕)


皇帝不称朕


中国服装发展的历史,在春秋时期,大家是穿裙子的,就类似于现在苏格兰男人的那种裙装。上衣和下衣分开的,上衣叫衣,下衣叫裳,后来大家穿长袍。但宽袍大袖一般只有贵族会穿,你觉得贵族会随身带很多东西吗?他们随身都有随从,东西都让随从给拿着。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些长袖飘飘的贵族子弟很帅的样子,要是兜里装个10两银子,导致整个袖子下垂,岂不是有失美感?


好玩的国学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衣服是没有口袋的,装东西的口袋都藏在宽大的衣袖里。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公子哥儿总能从衣袖里变戏法似的掏出各种各样的物件来,诸如扇子、诗稿、银子、酒杯。古人的袖子好像一个百宝箱,里面什么都可以放。

起初,古人的衣袖并没有那么宽大,汉代时期的衣服袖子叫做琵琶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可以放一些小东西,袖口在手腕处缩小,装的东西自然掉不下来。

明太祖朱元璋以袖子的宽窄来体现阶级的贵贱,只有贵人才能穿有宽大袖子的衣裳,平民百姓是没资格穿这种衣服的。

古人在袖子里缝个口袋,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并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这样,古人把银子、书信等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里面的东西也不会掉出来。“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清贫的人或者不贪污的清官,就是这个缘故。

除了袖子里能放一些小物件外,古人装小物件的地方还有腰带与交领结合处的三角形口袋、衣服上臂的位置也会缝制一个口袋,腰带也是可以挂东西的,诸如钱袋、香囊、印章乃至刀剑等生活必需品。


一盘拉条子


题主一定是看古装剧看多了,当真以为古代的袖口地方有暗袋,然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说一件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吧

上学的时候,偷偷玩手机,瞅见老师来了,立马用手指将手机捅到校服袖子里,而校服的袖子一般是松紧状,袖口比袖子的直径要小许多,所以即使站在老师面前,袖子中的手机也不会掉下来。

而古人的“袖里乾坤”大抵就是这个原理了。首先我们看一下宽袖长袍的基础样式:

如上图所示,虽然古代的宽袍袖子看起来很宽大很累赘,但是袖口部分非常窄,只有几公分,跟我们现在的松紧袖口一样。

而袖身非常宽,所以即使袖子里放一些东西,在垂手而立的时候,只要上臂不超过水平线,袖子里的东西就会垂下来,显得鼓鼓囊囊的。所以,其实袖子里是没有口袋的,袖子本身就是一个大口袋。这类袖子通常称为“琵琶袖、垂胡袖”。

明朝关于这类服饰存在“两只衣袖像布袋”的谚语,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

既然袖口这么窄,那么东西是如何放进去的呢,在口袋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这就是“怀揣”二字的由来了。手从这里伸进去,放东西,拿东西。而右手往左手袖子拿东西的时候,处于左手的肘后方,所以“肘后”便是口袋所存在的地方。

中医流传下来的其中一部著作叫做《肘后备急方》,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整理而成的,而书名中的“肘后”很容易理解了吧。

当然古人很多衣服的袖子中是不能放东西的,也没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那样浅浅的暗袋。老百姓穿的衣服大多都是窄袖,袖口袖身都是修身的。而达官贵人为了彰显身份,研发出了宽袖长袍。

其中很多作为正式场合衣着,例如《仙剑三》中那件传说中的“广袖流仙裙”,是不可能有“袖里乾坤”一说的,否则鼓鼓囊囊的,何其难堪也。

我们中国人管“小巧精致”的玩物叫做“袖珍”,就是说袖子虽然宽大,可以放东西,但所放之物必然是轻巧之物,所以以“袖珍”概括之,可以说这个词是中国文字“表意”的特殊代表之一了。

同理“两袖清风”代表廉洁奉公,就更容易理解了。

至于电视中演绎的这类“暗袋”,手从袖口伸进去放东西,看起来固然可行,但是现存的出土文物考证,几乎不闻其踪。不能说没有,但没有实锤。


史味人生


喜欢看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一般付钱或者取东西的时候,人们都会突然从袖子里面拿出来,仿佛变戏法一般,而袖子就好像一个百宝箱,里面什么都可以放。那么,古代人的袖子,真的能放东西吗?



​​

中国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宽服大袖。袖子里缝有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的人或不贪污的清官。

还有些所谓“袖刃”、“袖箭”,即衣袖里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里所藏小件珍奇之物。从汉代开始,当时的衣服袖子叫做琵琶袖(貌似又是垂胡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可以放一些小的东西。不过古代并不像电视里面那样,人人都穿着宽大袖子的衣服,只有一些贵族才会这样穿。古人的袖子也有窄袖,就是袖子是直的,请不要被现在的电视剧误导了,宽袍大袖一般只有贵族会穿,既然是贵族,也没有带银子的必要。在古代,有身份的人都会穿宽幅大袖的衣服。


自嗨重症者


古人常说“袖里乾坤”,难道古时候的袖子真的这么神奇?可以包罗万物?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见古人从袖子里面掏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像是朝廷的奏章、匕首、银两或者一些食物,但是也仅仅只是放一些小巧玲珑的物件,比如银票之类,因此又得了一个“袖珍”的称谓。

既然是装东西的口袋,设计在外面不是更方便一些吗?

因为古代的衣服讲究飘逸,十分有逼格,你在外面缝制个大口袋,显然与飘逸这个词不沾边。另外在古人的思想中,他们觉得只有乞丐才会在衣服外面缝制补丁,本来穿这种袖子的都是一些文人雅士,让他们放下身段去接纳这种外置口袋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而且这种外置的口袋也容易招来扒手,很容易被别人偷窃。 相反如果将这些口袋设计在袖口内部,不仅不会影响外观,也增强了隐秘性和安全性。

那么这些个小物件究竟放在袖里的哪个位置呢?

总不能放在袖口吧,一来容易被人发现,二来掉出来的几率也是很大。这种口袋一般缝制在肘后方,口袋开口方向与袖口正好相反,呈梯形状。理论上只要你的手臂平举时不超过水平线,东西就不会从口袋中滑落。

像电视剧中主人公经常变戏法的从袖口中掏出各种玩意儿的场面,在古人中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虽然穿的是宽袍大袖,可是袖口的收口却非常狭小,要想从袖口取东西还是挺难的。而且未免不雅观。

那么他们是如何将这些东西放进去和取出来的呢?

正确的方式是将手从怀中胸襟的位置穿过,右手拿左边肘后的东西。这就是“怀揣”的由来。

也并不是所有的袖子里面都缝制的有口袋,像琵笆袖、垂胡袖就无需口袋,他们自身就是一个大口袋,只需上臂和小臂保持一定的弯曲度,那么完全就不用担心东西会从袖口中滑落而出。

当然了,这种袖子多半还是出现于王公贵族身上,寻常老百姓穿的还是宽衣窄袖、粗衣麻布。他们需要收放一些物品时往往从荷包、腰带或者背后的包袱中取出。

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古人的贫富差距。只有富贵人家为了突显自己的身份才会穿一些宽袍大袖,而穷困的下层群众因为劳作的问题经常穿的是短袖,甚至穿个短裤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古代权贵人家出门,衣服华丽不说,后面还经常跟着一众仆从。随身需要的物件都有专门的仆从负责。需要钱袋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专门掏出袖口里面的钱袋,自然会有专门的仆从为主子买单。

多数时候,他们宽袍大衣中的口袋都是闲置的,口袋对他们来讲只是附属功能。毕竟好看才是最实用的。

显然,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过的舒服。像我们上个街背个小包带个手机就能解决的事,他们可能需要浑身上下塞得满满当当不说,还得大包小包拎一堆。

虽说人家不方便,但是人家仆从成群,要啥都有专人奉上,这一点又是我们大多数现代人羡慕不来的。


历来现实


看古装剧,我们就会发现古代人的袖子里仿佛有一个机器猫一样的次元口袋,什么东西都能从袖子里面掏出来。其实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古代人把口袋缝在了袖子里,靠近手肘的地方。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穿着这种衣服,这种大袖口的设计,在吃饭的时候就显得很反人类,袖口总是领先你的嘴饱餐一顿。其实我们能够想象这种宽袍大袖的服饰,并不适合劳动生产,所以这种衣服只有有钱人和贵族这种身份的人才会去穿。毕竟在古代,只有这等有钱有闲的人才会要风度,不要温度。

那么劳动人民穿什么呢?

鲁迅先生在不朽名篇孔乙己中就借助孔乙己之口,回答了我们这个疑问,短衣帮!从某种意义上说,袖子的宽度代表了社会地位的高度。

当然,袖子里面的口袋也是有专门的制作工艺的,口袋开口方向与袖子的方向是相反的,而且带口呈收口的梯形状。这个设计就很精明,哪怕就是在赶路的时候,双手自然下垂,见到朋友的时候,双手行礼作揖,袖子里的乾坤也不会掉出来,曝光于众人面前。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贵族都会穿这种在袖子里放东西的衣服。如果你在袖子的口袋里放了钱,如果放的是铜钱而不是银两,你走路走得快一点,就有一种仿佛自带铃儿响叮当BGM的特效。

走在路上,这个回头率可谓是相当的高。那么有朋友就会问了,这些人出去玩的时候怎么办呢?方法总比困难多,这些达官贵人家谁没有十个八个仆僮的,让他们背着不是更好吗?

当然,这里我们再说一说汉服,汉服从周朝开始定型,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在东汉汉明帝刘庄时期,制定了冠,上衣,下衣鞋等细节标准,不过在那时候只有士大夫阶层才有资格穿上汉服。

当然,那个时候的汉服是没有装东西的功能的,那时候的汉服袖子看上去同样宽广肥大,但是却没有装东西的功能,魏晋时代的广袖,宋代的方袖都是如此。一直发展到了大明朝,出现了琵琶袖,这才有了装东西的功能。

其实汉服是一门学问,我们通过了解汉服,能够从中学到许多中国历史的知识。有的时候看到日本人和韩国人穿着自己民族服饰,在马路上招摇过市的时候,我就像一个柠檬精一样,酸得很。

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上哪去了,为什么在生活中就看不到汉服了呢?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责任,有义务将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发扬光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有这一点民族自信。


历史评说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古代人把东西藏在宽大的袖子里面,却没有东西掉出来,很多人都会这叫疑问。实际上就是因为袖子里有口袋,口袋和袖子的方向不一样,所以就不会掉下来。


古代人的服装和我们现代的服装大相径庭,他们说我把中裤嗯露出来就是不礼貌的,因此,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他们的衣着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都是穿着长袍。

在看古装剧周被发现很多都是那种宽大袖子的古装服装。越有身份的人,她的袖子越大实际上,这种服装都是有钱人才能穿的,平时老百姓只是穿一些紧身的一点,现代服装差不多,方便做农活。


在古装剧中经常会有人,捡东西就放在自己的袖子里面,也没有什么特地将袖口抬起来,但东西就是没有掉下来,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不同,他们那时候并没有随身带着包,有时袖子就成了他们的口袋。

有一些东西不能带在手上,会显得不礼貌而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丫鬟仆人,所以就有了这个口袋,非常的方便。

古人袖子里只会装一些轻便的物件,比如钱之类的东西。同时也会让人有安全感,稍微有点重量的都会放在衣襟处,也就是领子交叉处,当然也有腰包和荷包,袖子里其实很少装东西,毕竟也不怎么方便。

两袖清风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看电视的时候觉得很神奇,可却没几个人想到:里面竟然是因为有口袋。


江水趣谈


袖里有乾坤。古人东西不是藏在袖子里,只是汉服以及后来的古代服饰没有口袋,口袋在袖子里而已。


古人把东西都放在袖子里,难道就不怕它们掉出来吗,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看过古人衣服的设计图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主要有以下三种设计:

1、古人的衣服虽然袖子看起来十分的宽大,但事实上这种衣服的袖口是很紧的,也就是说平时古人用来放手臂的袖子和我们现在的袖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2、古人在内衣袖子的内侧,距手腕约现在尺寸20公分处缝制了一个口袋,袋口朝斜上方,只固定袋口,袋底不固定,盛物后,无论胳膊怎样运动,口袋自然下垂,不影响胳膊运动。行走时,只要胳膊稍微弯曲,载物的口袋就自然依附在胳膊上了。




3、古人在宽大的袖子里缝制了一个暗袋,袖子里一般都有一个和袖口反方向的口袋,缝制在手肘位置,上面有袖盖,东西放进去几乎不会滑落,而且这个口袋的口子仅仅可以放进去一只手,这样平时把一些碎银子书信和其他物件放进去是不会掉下来的。



4、古人的袖子看似宽大,其实在袖子的结构下方,还有一个巨大的密闭空间,这里也起到了口袋的作用,里面的东西也不用担心掉落。而古人们需要拿东西的时候,则需要从领口处伸手进去取出来。



古人的宽大袍袖,兼有毛巾、衣袋、表情、指喻、舞具、礼仪诸多功能,而通过“袖里乾坤”这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