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如果在当时被严格执行了,能打败英法联吗?

刘军97027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最具战略性质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是由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元帅在1906年提出并制定的作战计划。目标就是迅速占领法国,防止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对德国进行夹击,施里芬对他的作战计划有一句名言“法兰西王朝的心脏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施里芬计划”仿照的一千多年之前汉尼拔的“坎尼会战”。施里芬元帅无疑是汉尼拔的铁粉。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施里芬没有指挥过一场战争。就是说施里芬没有实战经验。

施里芬计划核心在于就是兵分东西两路,以八分之七的兵力在西线,要在42天之内击败法国。以八分之一的兵力在东线阻击俄国的进犯和援助,只要占领法国就是胜利。这可以说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从各个方面来看“施里芬计划”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但必须指出的是,即便实施得当成功率也仅仅是一半,原因在于施里芬是写剧本的, 不是导演,日后的导演是小毛奇。最后“施里芬计划”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小毛奇改动了剧本。施里芬是胆大心细,敢于冒险。而小毛奇则是谨慎小心。求稳为上。二战期间,德国总参谋部从新审视小毛奇作战计划的时候,保鲁斯(他制定巴巴罗萨侵苏计划)说,小毛奇改变作战计划的那天,就注定了结局。

“施里芬计划”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比利时,由于地处欧洲十字路口,是德法俄之间战争的必争之地<strong>,所以小小的比利时在十九世纪就宣布“永远中立”(得到俄德法英奥保证)施里芬要想占领法国。必须占领比利时,但中立比利时如何处理?而在施里芬计划中却是“根本不值一提”。就作战本身而言,施里芬一再强调“务必加强西线(攻击法国一线)和速度,而小毛奇却违背这一原则,加大了东线俄国阻力力量,而减轻西线的兵力。正是由于小毛奇的改变,才导致后来德军没有迅速占领法国。使得德军在离巴黎咫尺之遥的地方被死死挡住,被拖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局之中。

“施里芬计划”的缺点有两个,过于低估了法国的军事力量。法国并非不堪一击,韧性和抗打击力量很大。再就是没有预估到英军会同法国一起作战。考虑问题不周全。一战期间的武器装备突飞猛进,大大出乎了施里芬的意料之外,技术的进步使得运动战变成了堑壕战。闪击战丧失他的价值。如果说德军百分百按照“施里芬计划”作战,大约有五成胜算。小毛奇的改动以后,也只有四成了,这也是二战时候,德军为何放弃“施里芬计划”重新制定作战计划的原因。“施里芬计划”缺乏战术应用,只有战略价值。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施里芬计划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提出的,它是由德国元帅阿尔费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指导,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期主要目的是在未来战争中,从容应对来自东西两面俄国和法国的夹攻。施里芬计划可以看成是日后闪电战的雏形,施里芬元帅也是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这也使得德军在一战前期可以快速攻入法国。

阿尔费雷德·冯·施里芬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学习法律,后从军。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施里芬进入德国总参谋部,一直工作到退休。1884年,在毛奇的支持下,施里芬出任参谋本部军事历史局局长,先后担任了毛奇与瓦德西的智囊角色,并于1891年出任参谋总长。

俾斯麦所缔造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欧洲强国无不对之恨之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时,德国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列强环绕,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很容易陷入两面受敌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德意志统一后不久,德国参谋本部便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全面的欧洲大战。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罗斯帝国、西面的法国与海上的老牌强国英国。对于陆军而言,欧洲战争意味着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作战。因此,参谋本部研究的课题便是如何同时打赢这两场欧陆战争。

1870年,路易·拿破仑领导的法国政府,为了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欧洲大陆均势失衡对普鲁士宣战,而后在色当战败。普鲁士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国的军事力量以及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回应,法国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对突入进来的敌人加以歼灭。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的工业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至此,西线绕道比利时入侵法国的计划便形成了,这成功的避开了难以突破的德法边境线堡垒,这也是施里芬计划的精妙所在。对于东线,施里芬认为只要拖住俄国便可。施里芬认为:俄国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同样,落后的道路也大大不利于德军在俄罗斯广袤领土上的征伐,宽广的东西长度提供的战略纵深与漫长的补给线、恶劣的冬季环境、数量巨大的‘蒸汽压路机’都将使俄国战场成为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那就避免在东线采取攻势,相反,应积极采取守势。至此,东守西攻的战略路线形成了。这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也是作战行动的指导思想。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宗旨在于打一个时间差,西线迅猛击败法国,在俄国还在缓慢动员期间就要完成对法作战任务。为此,施里芬精心进行了兵力分配。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是1:6,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但

后来,小毛奇改变了兵力分配,他将右翼的兵力大大减少,反而充实左翼,这就违背了施里芬的右翼加强原则。施里芬在西线实施的作战方式是一种类似商场旋转门的进攻方式。具体作战时,德军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如果左翼抵挡不住法军的进攻也无所谓,甚至更好,只要右翼的兵力足够便能快速包抄法军后路即使法军攻入德军腹地也无济于事,德军照样可以南北两面夹击歼灭法军。但后来小毛奇由于过于谨慎并未完全按照施里芬原本的兵力部署来做。很多历史学家把责任归咎于执行者小毛奇的无能和自作主张,但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后人必须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计划,即使严格按照施里芬计划来进行作战也未必会成功。实际上,“施里芬计划”是一个纯粹的意念中的战争,在一开始就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因为计划的成功施行依赖于敌对各方的都要按照其为自己设计的“舞蹈动作”而行动,也就是法国要把其全部力量用以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进攻,德军还得顺利通过比利时领土,俄国还不能提前进攻,一条出错就可能满盘皆输。这还不算英国的海上封锁以及远征军的支援以及后来美国的参战对德国决定性的打击。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施里芬计划完美实施,法国被快速击败,然后德国挥师东进全力对付俄国就能胜利吗?二战不也证明了这是于事无补的!

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最后被证明也只能依赖潜艇战),另一方面对于战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法国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当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小毛奇(甚至施里芬)也未尝没有责任。继任者小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里芬计划即令在战略(先西后东)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一战中堑壕战的广泛应用,足以大大滞缓西线德军的推进速度,步兵与炮火在坚壁清野与机枪面前相当无力,在坦克为代表的机械化部队推进之前,一战被证明防守是易于进攻的。


军界大佬俾斯麦DYS


黑熊精来回答

不可能打的过

所谓的施里芬计划制定于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间很重要),该计划是为了应对德国两线作战时的兵力分配,作战路线问题。

制定计划的施里芬

计划背景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打破了欧洲的旧秩序,它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欧洲原有列强的恐慌。在德国看来列强的恐慌势必会引起战争,德国参谋部制订了一份如何应对与欧洲旧有列强的战争方案。再加上德国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位于法国与俄国之间,德国一旦开战势必是两线作战。

德意志第二帝国地图

因此,施里芬计划中东西线战场的兵力分配,以及作战路线是整个计划的重点。

计划更改内容

制定计划的施里芬在一战爆发前一年就去世了,所以真正执行计划的是小毛奇。

小毛奇

在初定的施里芬计划中,德国先用几个月时间把法国灭了,再掉过头来攻打俄国。所以德国的主要兵力是放在西线。在计划中放75个师280万兵力在西线,而东线仅仅只有十个师。这样制定也是有他的道理,俄国的铁路设施比较落后,动员速度远远慢于德国和法国,所以德国参谋部认为,德国应该在俄国还在动员的时候先灭了法国,再去打俄国。

可是这个计划毕竟是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一战的爆发距离这个时间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俄国的动员机制提升了很多,很有可能在德国还在打法国的时候进攻德国,因此小毛奇把一部份原本放在西线的军队放到东线。就连制定计划的施里芬也说:

你们要注意增强右翼

有人认为就是因为小毛奇把一部分兵力从西线调走,西线才以失败告终,我认为并非如此,即使严格执行也不可能成功

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败给了德国,

但是法国的复仇情绪十分高涨,在德法边境建了要塞,这也是为什么在施里芬计划中,德国选择绕道比利时的原因。

史里芬计划中的西线

其次,打仗不仅仅靠的是部队作战能力,粮食等后勤保障也是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德国远远不如英法,法国是小农经济,虽然工业不如德国,但农业水平远远超过德国

。英国在海外拥有很多殖民地,所以英国的人力资源远远超过德国。

德国也知道这方面的短板,因此在施里芬计划中一再强调速攻,可是到了一战,由于壕沟战的出现,想要速战速决是不可能的事。

壕沟战

所以在实战过程中,西线就演变成了持久战,

即使严格执行施里芬计划也不可能速战速决,就是因为壕沟战的出现。再加上东线战场上的作战,德国的后勤保障渐渐开始崩溃,到了1918年,百姓和士兵只能靠吃土豆皮度日,而英法较为充分的粮食储备,最终德国国内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意志第二帝国被终结,战争随之结束。

十一月革命

所以即使严格执行施里芬计划,西线人再多也没有用,时代在变迁,壕沟战的出现注定了施里芬计划的失败,施里芬计划已经被时代所抛弃

除了英法,比利时对德国的抵抗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在施里芬计划中,德国计划用几天时间绕道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可是比利时利用之前建好的烈日要塞,在列日和德国打了一个多月,德国军队伤亡惨重,只好用攻塞巨炮瓦解比利时的放线。

列日要塞

施里芬计划过于轻敌,把比利时、法国想的太弱,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施里芬计划不再可行,逐渐被时代所淘汰,无论怎么修改还是严格执行都是无济于事。


黑熊精讲历史


文章开始先说说小编的观点:“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毫无胜算。原因很简单,德国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只要作战就必须面对两线作战的事实,而且领土所限德国不可能有碾压欧洲其他国家的实力。

下面分步说明,但先看看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地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世界级战争。一方为同盟国,参与国家为德意志王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参战国为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和美国。

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德国丧失全部海外殖民者并且割地赔款,这导致了后来纳粹党的上台。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保加利亚成为欧洲三流国家。

“施里芬计划”是什么?

“施里芬计划”其实就是日后纳粹闪电战的雏形,其核心内容是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日后纳粹更改为飞机轰炸后用炮火掩护步兵和坦克的协同作战。

从战略上来说,“施里芬计划”和日后纳粹军队攻破马奇诺防线是一样的。先侵入比利时,让德军直接进入空旷的法国东北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里更适合于德国机械化部队发挥作用),在6-8周内攻克巴黎。然后调转枪头对俄国实施打击。

其实“施里芬计划”最为核心的关键在于速度,能否在俄国军队突破德国东部之前使法国屈服或完全攻打下法国。否则德国将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施里芬计划”为何会失败?

首先来说,德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同时击败法国、英国和俄国,单是对付其中一个对手就已经很吃力了。在武器装备方面,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又将许多资源用以发展海军,变相造成陆军能力的进一步减弱。在人员方面,法国动员了全部壮丁的80%,而德国仅动员了50%,直接造成德国军队数量不足。在实战方面,虽然一战时自动武器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原始的战壕仍然能有效阻止机械化部队的进攻。法国在紧急时刻挖的战壕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挽救了法国。

其次来说,德国突入比利时或荷兰,就等于给法国和俄国提醒了。听到德军入侵比利时的消失,法国会立刻做战争准备。而在东线,俄国也会立刻发起攻势。德军想立刻攻陷法国就必然抽调东线的兵力。德国原希望奥匈帝国协助防守,但奥匈帝国也有自己的打算,不会倾尽全力协助德国防守东线。

最后来说,即使德国如愿攻陷法国巴黎,但试想下德国将面临如何的困境。法国必定不屈服于征服,战场将转移到地下,致使德国深陷泥潭。而俄国在东线步步紧逼,薄弱的兵力将使德国东部沦陷成为只是时间问题。

总结

德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和平时期是发展的优势,而在战争时期又成为了劣势。这不是凭借某个人有什么优异的战略战术就能解决的问题。


物质文化史


19世纪末期,德国元帅施里芬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曾制定过一套严密复杂的作战计划,被人们称为“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德国征服欧洲的未来战争中,如何应付同法国和俄国的两线作战的问题。

不过,由于施里芬元帅在1913年去世,这套计划被继任者小毛奇进行了一些修改,最终导致了施里芬计划失败,德国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施里芬旧照)

那么,如果施里芬计划不被小毛奇修改,德国能不能赢得一战的胜利呢?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施里芬计划的内容。所谓施里芬计划,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进行解读。

从战术上来说,施里芬计划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闪电战”雏形。施里芬元帅认为,在战场中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加快战争的进程。

从战略上来说,施里芬计划是将德国的军队分为东线和西线两部。其中西线的敌人主要负责对法作战,兵力设置大约有80个师。并且这支庞大的队伍还会被细分为左右两翼。

左翼部队有11个师,主要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离巴黎只有135公里,法国的大量精锐国防军,都会被安排在凡尔登一线。因此左翼部队的任务,就是要在战争开始后诱敌深入,但绝对不能被完全击溃。

而右翼一共设置了约68个师,是德国的王牌部队。在战争开始后,右翼部队将会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进入法国之后,右翼部队将会清扫法国沿海,并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最后他们集体向东,从法军背后进行包抄。

至于东线对俄作战的部队,则安排了10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东线德军当然不是要侵略俄国,他们只是用少数兵力,配合奥匈帝国的军队,一同将俄军牵制在东普鲁士边境。

(进攻中的德军)

德军东西线的兵力分配大约为1:8,这并不是施里芬看不起俄国。在经过长期周密的分析计算之后,施里芬认为俄国广阔的土地、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和破旧的铁路网路,都会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大降低。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俄国至少需要6-8周,才能使所有对德军队完成集结。

而在这段期间,西线德军用炮火掩护步兵推进的“闪电战术”,是完全能够拿下法国的。

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施里芬计划一直到1906年才完全成型。不过由于年龄的关系,施里芬也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这份施里芬计划,被交到了继任者小毛奇的手上。

小毛奇是一个聪明人,但性格却十分懦弱,缺乏魄力。在他看来,施里芬的计划是一场豪赌。不过,尽管心中对于施里芬计划不相信,小毛奇却没有重新制定一份作战计划的勇气。

一战前夕,小毛奇对施里芬的计划进行一些改变。尽管大的框架并没有变化,但小毛奇却在东线和西线的左翼,都增派了不少的兵力。而这些兵力,原本是安排在西线右翼的王牌军队中。

这样一改,几乎是完全破坏了施里芬经过精密计算之后的作战策略。这也最终导致德军在法国陷入苦战,后来只得以战败收场。

那么,如果小毛奇不对人员比例进行改动,德国又能否攻下法国呢?

(小毛奇旧照)

这个很难说。不过,施里芬计划虽然想法不错,但是也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

这个漏洞,就是“闪电战”。实际上施里芬计划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战术,在一战中并不可行。由于当时坦克才刚刚问世,还并没有能投入到战争中。因此一战的战斗大都以人肉推进为主。为了防御德军的冲锋,英法联军在战场上设置了无数的铁丝网和堑壕。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德军的推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德军在两个月之内拿下法国的计划,很可能是一场空谈。

除此之外,施里芬计划的制定完成时间是在1906年,而一战的爆发却是在1914年。以8年前的计划,来应对时刻变化的各国军备,这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

抛开其他不谈,哪怕德军在西线进展顺利,已经接近攻陷法国。但俄国早已经从日俄战争的疗伤状态里走了出来,他们的军队集结速度,早已今非昔比。那么德国依然会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里。

说到底,由于德国地理位置的原因,他们一旦发动侵略战争,肯定会陷入多线作战。一旦开战,很难保证胜利。别的不说,二战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奥托·冯·施里芬,1891年起担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长,他参加了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根据普法战争的经验,鉴于法国想复仇,为了应对将来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担任参谋总长开始,他便开始制定未来德国在东西两线的作战计划,1905年最终定型,称为“施里芬计划”,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施里芬已死。

在施里芬计划中,没有规定德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占领英国的方案。开始的设想是德军在东线部署九个师的兵力,阻挡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在西线部署78个师的主力部队,穿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低洼地带,趁法英联军没有做好部署的情况下,迅速突击,占领法国北部,截断英国对法国的援助,然后在四到六个星期内彻底打败法国,结束西线战事。接着,把主力部队东调,对俄国发动全面进攻,在两到三个月内彻底打败俄国,结束战争,实现德国称霸欧洲大陆的目标。

一战爆发后,德军参谋长小毛奇修改了施里芬计划,鉴于俄国军队进展比较神速,已经攻进东普鲁士,九个师的德军招架不住,小毛奇急忙从西现调来八个师的兵力支援。这样,西线德军的战斗力就削弱了。九月,在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与德军展开激烈厮杀,双方兵力超过200万人,经过半个月的战斗,德军放弃了战略进攻,双方转入“堑壕战”。

如果德军严格执行施里芬计划,在马恩河战役中也不可能打败英法联军,理由是:

第一,施里芬是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制定作战计划的,40年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法两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众心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迅速发展的德法两国缺乏深入研究,作战计划一定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火炮在攻坚战阵地战中的作用大大提高,普法战争时,大炮射程7公里,一战时,大炮射程达20多公里。这样,大部队就能在更宽广的地域作战,战场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

第三,重机枪在一战中的作用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马克沁重机枪射程2700米,射速每分钟600发。在战场上,交战双方躲在战壕里,重机枪难以发挥威力,任何一方主动进攻,士兵将一片一片的倒在重机枪的打击之下。整个一战期间,死于重机枪的官兵占死亡总数的80%,重机枪的威力也是施里芬计划没有考虑到的。

第四 ,汽车在一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法国政府紧急征用10万辆汽车,向凡尔登前线运送法军和物资,汽车起到了战略支撑作用。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法国政府征用了几千辆汽车,缓解了战线的压力,这也是施里芬计划没有考虑到的。

第五,施里芬计划大大低估了俄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攻坚力,如果严格执行施里芬计划,东线九个师的德军是抵挡不住俄军进攻的,当60万人的俄军直逼柏林时,小毛奇也不得不从马恩河前线抽调兵力保卫柏林。

第六,德军统帅部从一开始就低估了英国的态度和作用。一战爆发时,德军统帅部幻想英国中立,但没想到英国陆军决心之大,反应之快,战斗力之强,英法军密切配合,坚守马恩河。


谷老师


不可能!即便严格按照史蒂芬计划进行,德国人也不可能打败英法俄联军!

史蒂芬计划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首先,第一点向南寻找一个盟友割断两线战场,也就是让东西两线的敌人不能汇合!这个条件比较好解决,无论是奥匈帝国还是意大利,都让德国人的这一套战略能够得到实现,但是我们必须要说的就是两线战场格局的切割,最终会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到别人的手上!

简单来说,无论是奥匈帝国还是意大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都坑过德国,德国人心里也十分明白自己交了这几个盟友简直就是胡闹,但是没得办法!德国人必须要这么做,首先他们的实力,虽然强悍,但不至于说能够单刷这几个主要的世界强国!而且三线作战使得德国人面临着极大的佣兵压力,所以对于德国人来说,他必须得想办法去找一个盟友,解决南线这个可能会出现佣兵压力的地方!

第二个要点,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实施右勾拳战略迅速击倒法国,然后再解决沙皇俄国,按照实际分计划的设想就是法国!既然国家面积比沙皇俄国要小,但是这个国家人口集中适合突击作战,而沙皇俄国这样的国家,国土面积广阔不适合突击作战,不适合一级中的迅速瘫痪对方,而由于庞大的面积使得他们的动员能力较差,所以先把沙皇俄国给放置在一边,然后再解决法国,就能够打一个时间差,避免陷入到法国和沙皇俄国同时大兵压境这样一个窘境!

其实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德国人几乎已经做到这一点!甚至于做的更加完美,怎么讲呢?当时沙皇俄国进攻德国东部,结果却被德国人打的节节败退,从这一点上来讲,德国人在东线战场从来都没有虚过沙皇俄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的也比较好,法国在开战几周的时间里面就迅速投降,使得德国人迅速减缓了期限压力,但是没有想到的就是前苏联的崛起让德国人损失了大量的战斗力!

史蒂芬计划可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里面都被德国人完美的给演绎了,不要跟我说,结果上面的细微差别效果达到了那就是好的!所以说,史蒂芬计划并不是一个失败的计划,它的战略性是值得深究的!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史蒂芬计划他的成功性来自于他的战略性,是因为他对于法国和前苏联的深切分析,以及对于德国设身处地的着想,所以他能够称之为一款故事的战略计划,但是它的战略指深究到军事这一层而没有继续深究!

所谓的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这句话不是空话,张怡曾经说过上善伐交!打仗就只能够剩这一场,而如果依靠外交政策结合军事以辅助就可以无限制地获得敌人的土地,而且不需要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现如今美国就是这么玩儿的,当然德国人也有自己的战略加,比如说笔试嘛,就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他在德意志帝国的崛起里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它承担了这个重要角色所做的任务就是在战略上面给德国人予以一条优秀的线路!给大家最多印象就是俾斯麦愣头青政策,也就是他铁与血症所在,实际上俾斯麦深刻的明白欧洲真正主导力量是谁英国人!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在欧洲内部都有自己的势力,所以他可以通过这些事例和盘根错节的关系调动整个欧洲为他效命!看上去不是主仆关系,但是实际上如果欧洲国家就成了英国人的走狗,英国人让他咬谁,他就必须得咬谁!

很显然当时的很多德国人都忽略了英国人的力量,也忽略了资本的力量,更加忽略的是外交政策的力量!

随着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句壮志豪言一般的发话叫做德意志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然后所有德国人全发疯了!可以这么说,德国的所有战略计划里面,如果说没有一个字提到英国人,那即便德国人把全世界都给打趴下了,他的这份战略计划还是失败的,为什么只要英国孤悬于欧亚大陆的海外,只要他能够独善其身呐,英国人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本一次又一次地拉起反法同盟,反德同门,让你在战争里面彻底丧失掉你能够翻盘的资本,然后把你的国家削弱到无法对他产生威胁的地步!

史蒂芬计划它的两条战略没有一条涉及对于英国本土的威胁作战!这正是他的失败所在,解决法国人就行了吗?不是英国人还在那里看着呢!便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能够拿下法国巴黎,那又如何?英国人还是可以想办法去拉其他国家的军队替他作战,甚至于直接自己出手!

所以说史蒂芬计划即便能够严格执行,即便能够走到最后一步,也就是把东县的沙皇俄国或者前苏联给击败了,但他还是没有办法应对,接下来对于英国或者是美国人的介入!


漩涡鸣人yy


施里芬计划是先西后东,拖住俄国,然后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去击败法国,然后再调兵东进去攻击俄国,已达到解除被列强四面包围的战略地位。计划需要大量的陆军兵力投入,而在进行此计划时兵力对比仍然是1:8,所以除了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之外,还需要实施此计划的领导者有足够的魄力和对局势的及时掌控以及判断,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要有,咱们再回来说说当时的情况,及时德国的陆军按照计划中的来发展,但是以小毛奇的行事风格来说最终结局还是失败,因为小毛奇行事谨慎,没有前几任总参谋长有魄力,所以我认为仍然不会对战局有多大的改变,如果有也是延长了战争结束的时间而已


不捡东西都算丢


德国一战最大的失败来自外交。俾斯麦的国策是小德意志帝国,避免在欧洲腹地形成过于庞大的新帝国从而引起欧洲列强的围攻。而威廉二世登基后,因帝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不满足于“小帝国”的版图,处处与英国争雄。同时,又因其先天生理的残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处表现的咄咄逼人。交恶了可能成为战友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终,萨拉热窝一声枪响,陷入两线作战的德意志与奥匈、沙俄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垮台了。


夏哲修


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