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军队的编制是什么?

闪击伯爵2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明朝和清朝军队分开回答。

明朝军队编制

明朝的军队建制是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百户所下辖总旗,总旗下辖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在正规军的394个卫所中,有65个守御千户所是独立建制不受卫的约束,它们一般都分布通常情况下一卫统辖五个所,兵员5600人;卫的指挥机关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卫镇抚二人,从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使、副使各一人,各司其职,逐级负责。

一个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兵员1120人;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所镇抚(镇抚是专管军纪的官员,百户缺员时可代百户行使职权)二人,从六品吏目一人,与上文提到的65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的官兵配置大体相同。一个百户所下辖两个总旗,兵员112人;百户所设正六品百户一人,从六品试百户一人。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兵员56人;小旗管辖10名士兵。

明代的军制,继承发展了唐、宋、元三朝的兵制特点,建立了卫所制。明代的军籍是世袭的,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不但保证了兵源,也满足了军队的供给。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其中又有屯垦卫,驻守卫、戍军卫和护卫。全国的卫军人数多达二百余万,在明中后期都超过了二百六十万。

亲军上直二十六卫,分别是: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锦衣卫、旗手卫(以上旧为上十二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 燕山右卫、燕山前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武功中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此三卫为军匠,隶属工部管辖)、永清左卫、永清右卫,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清朝军队编制

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

太祖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每300人为1牛录,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领兵官称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领兵官称固山额真;共领7500人,是为1旗。以後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关以後,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於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太祖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每300人为1牛录,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领兵官称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领兵官称固山额真;共领7500人,是为1旗。以後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关以後,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於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

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兵卫负责拱卫京师,主力有骁骑、前锋、护军、步军等营,还有选自各营、装备精良的士兵组成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等。除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外,其余分置总统和统领统率。

驻防八旗,由镶白、正红、正蓝、镶蓝、镶红等所谓下五旗担任,分驻全国冲要城镇,以畿辅、东北、内蒙古为最多,作为镇慑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得名。有马兵(亦称骑兵)、步兵、守兵之分。马兵、步兵亦称战兵。沿江、海设有水师。绿营兵籍,皆注於册,由兵部管理。“骑兵拔於步战兵,步战兵拔於守兵,守兵拔於余丁,无余丁乃募於民”(《乾隆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将官归兵部选任,“凡直省武职副将以上,列名具疏请补,参将以下,按月升选”(同上书卷六十)。

绿营仅有极少数驻京师,称巡捕营,隶属八旗步军营统领。其余分屯各省,依所辖地域之大小、远近、险要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兵额,列汛分营,“以慎巡守,备徵调”。绿营兵以“镇”为基本单位,作为全国各大镇戍区的基础,设总兵1员,为镇的主将。在总兵之上设有提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各镇总兵;又有巡抚,其兼提督者有权节制各镇。

在巡抚提督之上,又设总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巡抚、提督和总兵,为该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各镇绿营兵按协、标、营、汛编制。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各有直属亲兵,统称本标,分称总督标、巡抚标、提督标、总兵标。标辖2-5营,分称中、左、右、前、後营,居中镇守,以备徵调。凡副将所属之兵称协,是协守要地的部队,按防守地的重要程度编配数十至千余人规模不等的营,以守备地名命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

次要地区设汛。

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由千总、把总统带。自提督以下,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其军令寄於总督和巡抚,兵权归於中央。遇有征伐,皇帝另简经略、参赞大臣统兵,调集各地绿营出战,事毕即解大臣兵柄。

勇营制的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後,八旗兵与绿营兵已腐败不堪用。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廷谕令各省举办团练“助剿”。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订营哨之制,粮饷取自公家,称湘勇或湘军,是乡团改勇营之始。继之,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淮军和各省勇营。及战事既毕,除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和其他一部分勇营遣散外,各省险要处仍以勇营留屯,称为防军。

防军之外,又有练军。它从绿营选练而来,其营制饷章也全仿湘军,任务与防军同。这样,自同治至光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防军与练军成为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它们的营制皆源自湘军。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曾国藩,兵部无权管辖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


黑白史


 明朝部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 处所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 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 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 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 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后,京 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 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附属 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处所军包含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 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 戍守军队, 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 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 持处所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 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有苗兵、狼兵 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 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斗,常被召出 征,战斗停止仍回原址。  卫军重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 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 大的发展。卫军的兵器设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 冷武器制造优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 雷、各类火炮开端设备军队。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 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 管所在卫所的武器修造。  明初,卫军重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 元朝和割据权势投降的“归附军”、因犯法而被谪发的 “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参军的“垛集军”。“垛集”原 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弥补军伍的一种措施,朝廷颁行 《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重要征集方法。按《垛集令》 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 为贴户,正军逝世,贴户丁补。永乐以后,正户与贴户的 壮丁轮流更代为军。军民严厉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 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处所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 差徭,身份和经济位置都与民户不同。军户固定承担兵 役,父逝世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 若军户全家逝世绝或流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 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  明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卫的主官为指挥使,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各卫所分别属于省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的数目:洪武七年(1393)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千户所六十五。永乐后增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千户所三百五十九,总兵额二百七十余万人。明太祖初,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屯田所供以军饷。


听觉有道周村验配中心


明朝军队的编制主要由卫所军和边军和京军三大营组成,由于历史原因,具体包括以下10支军队。

1.卫所军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卫所军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2.边军

"边军"一词本义指中国历史上的中原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或地区交界处戍卫边境的军队,屯居在东西南北四方边境,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边防的军队主力,也是各中原王朝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其常年与各方游牧民族大战,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1368年明朝建国,设九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永乐之后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3.京军三大营

五军营:五军营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

三千营: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实际人数不止三千,全部为骑兵。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是明朝京军的主要机动力量。

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三大营之一(其余两营为五军营及三千营),是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时(1425年),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营政。平时,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4.关宁军

关宁铁骑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明末三大军)。“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山海关、宁远、锦州等辽土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因此在归附的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军队,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一大批辽将。

5.天雄军

明末名将卢象升的军队,是明末最强的军队之一,手持劲弩,军纪严明。由于都是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构成,往往一个人战死,就可以激发大部分人的愤怒,战斗力强劲。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犯境,京师(今北京)报警。卢象昇起兵勤王,后清兵退走 。次年,进右参政,为防清军再次来犯,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 。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州、大名、山西军务。崇祯七年,任右佥都御史,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6.戚家军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主将戚继光是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蓬莱人。其七世祖为河南卫辉府人,六世祖戚祥年幼时与母亲为避战乱,随舅父一家迁居安徽定远昌义乡(“从外氏避乱濠梁,居定远之昌义乡”)。五世祖戚斌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经六世至戚继光。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戚家军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7.秦兵

明末时代最精锐的部队之一,陕西边军构成,约10000人,由孙传庭组建并统领。崇祯对孙传庭寄予厚望,临行前亲自召见了他,一番寒暄之后,孙传庭提出了兵饷不足的困难,请求皇上支持。崇祯表示钱没有,政策倒是有一条。这个政策就是孙传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自行筹措经费,用以招兵买马,朝廷不加干涉。经验证明,给政策往往比给钱更有用。政策是来钱的渠道,有了渠道,何愁没钱?当然,好政策也要有人去落实才行。孙传庭到陕西以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以秦兵卫秦地,以秦地养秦兵”的理念,实行屯田,发展经济。经过治理,年收税银14.5万两,米麦1.35万石,孙传庭以此招募训练了一只劲旅。这只劲旅就是秦兵。

8.白杆兵

白杆兵,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

9.狼兵

狼兵是起源于明朝中期,是当时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又叫“俍兵”。广西狼兵曾以保家卫国的忠义之血,书写过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壮族先民在明代被称为俍人,狼兵乃俍兵音转,有学者认为“狼”有歧义,坚持称俍兵。狼土兵,来自湖广、广西两省。在湖广的是湘西永顺、保靖两土司的红苗;在广西的是壮瑶,分别征自江水、右江一带的南丹、东兰、那地、田州,以及归顺、恩思两府。此外还有广东莞蛮蜑杂的一支土兵,善用长牌砍刀,亦经飞檄征调。

10.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清代的兵制,大体可分为八旗兵与汉兵两大类。八旗兵是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兵制,汉兵则可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其建立的时代,先后不同,多为前者倍破坏,而后者继起。

1.八旗军

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以镶黄、 正黄、 正白、正红、 镶白、镶红、正蓝、 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太祖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每300人为1牛录,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领兵官称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领兵官称固山额真;共领7500人,是为1旗。以后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关以后,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兵卫负责拱卫京师,主力有骁骑、前锋、护军、步军等营,还有选自各营、装备精良的士兵组成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等。除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外,其余分置总统和统领统率。驻防八旗,由镶白、正红、正蓝、镶蓝、镶红等所谓下五旗担任,分驻全国冲要城镇,以畿辅、东北、内蒙古为最多,作为镇慑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2.绿营兵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得名。有马兵(亦称骑兵)、步兵、守兵之分。马兵、步兵亦称战兵。沿江、海设有水师。绿营兵籍,皆注于册,由兵部管理。“骑兵拔于步战兵,步战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将官归兵部选任,“凡直省武职副将以上,列名具疏请补,参将以下,按月升选”。绿营仅有极少数驻京师,称巡捕营,隶属八旗步军营统领。其余分屯各省,依所辖地域之大小、远近、险要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兵额,列汛分营,“以慎巡守,备征调”。绿营兵以“镇”为基本单位,作为全国各大镇戍区的基础,设总兵1员,为镇的主将。在总兵之上设有提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各镇总兵;又有巡抚,其兼提督者有权节制各镇。在巡抚提督之上,又设总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巡抚、提督和总兵,为该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各镇绿营兵按协、标、营、汛编制。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各有直属亲兵,统称本标,分称总督标、巡抚标、提督标、总兵标。标辖2~5营,分称中、左、右、前、后营,居中镇守,以备征调。凡副将所属之兵称协,是协守要地的部队,按防守地的重要程度编配数十至千余人规模不等的营,以守备地名命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次要地区设汛。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由千总、把总统带。自提督以下,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其军令寄于总督和巡抚,兵权归于中央。遇有征伐,皇帝另简经略、参赞大臣统兵,调集各地绿营出战,事毕即解大臣兵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抬枪及火箭(见中国古代火箭)、火毬、火罐、喷筒等火器,此外还有云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于绿营兵。

3.勇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八旗兵与绿营兵已腐败不堪用。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廷谕令各省举办团练“助剿”。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营勇,订营哨之制,粮饷取自公家,称湘勇或湘军,是乡团改勇营之始。继之,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淮军和各省勇营。及战事既毕,除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和其他一部分勇营遣散外,各省险要处仍以勇营留屯,称为防军。防军之外,又有练军。它从绿营选练而来,其营制饷章也全仿湘军,任务与防军同。这样,自同治至光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防军与练军成为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它们的营制皆源自湘军。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曾国藩,兵部无权管辖。湘军制度之盛行,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变革。从此,“兵为将有”,中央兵权移于将帅。这个时期,清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制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廷在一部分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购买和仿制洋枪洋炮、轮船铁舰,雇用外籍教习和顾问,举办武备学堂,开始采用西式武器和操典训练军队,并建起了近代海军。但是,这种变化既是初步的,又是畸形的。旧有的大刀、长矛并未废除,集兵方式没有改变,军队建制仍维持勇营制和其他旧的组织形式。军队的主要新式武器和教习都依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了清军的近代化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4.新军

新军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设练兵处,在各省设督练公所,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以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亦称国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将原有的防军、练军和其他旧军(旗兵除外)汰弱留强,一律改为巡防营。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 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嗜好及文化程度上有严格规定。新军的品德教育以“忠义要旨”为中心,技术训练“以实用易学为主”。清政府本想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国兵权,但召募、发饷等操于将帅手中,武器装备有赖于外国,军队的私属性质毫无变更。至宣统末年,新军只练成13镇(另说14镇),由于辛亥革命爆发,便随清亡而终。


feiguogong


明朝军队建制

明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的主官为指挥使。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各卫所分别属于省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的数目:洪武七年(1393)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千户所六十五。永乐后增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千户所三百五十九,总兵额二百七十余万人。明太祖初,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屯田所供以军饷。


石头剪刀布676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属于征兵形式。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统时期开始使用募兵制度,开始和卫所制并存。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神机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卫所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由于社会稳定,相对和平,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军田,剥削士兵,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暴富小R物


明朝军队的编制是

武官官制主要分为:总兵、副将、参将、守备、千总、把总。如果一定要类比,我觉得总兵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级首长,总兵是指挥明朝最大规模的单一部队的官职了,如果要打仗,就是派一个总指挥(督师)率领几个总兵。当时的军队的规模和一个总兵所管辖的军队编制人数又有很大区别,少则几千,多则几万,要是情况而定,因此不宜用所辖士兵人数来与今天对照。如果从行政级别来说,总兵大多是正二品,与六部侍郎同级别,也就是副部级,现在我军军级干部级别与政府副省(部)级干部相同,也可以说,明代的总兵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长。我军以陆军少将为陆军正军职和副军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中将作为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所以我觉得明朝的总兵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少将,高一点的总兵相当于中将。然后其他官职可以类推。

明朝部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 处所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 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 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 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 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后,京 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 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附属 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处所军包含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 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 戍守军队, 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 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 持处所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 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有苗兵、狼兵 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 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斗,常被召出 征,战斗停止仍回原址。

卫军重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 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 大的发展。卫军的兵器设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 冷武器制造优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 雷、各类火炮开端设备军队。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 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 管所在卫所的武器修造。

明初,卫军重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 元朝和割据权势投降的“归附军”、因犯法而被谪发的 “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参军的“垛集军”。“垛集”原 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弥补军伍的一种措施,朝廷颁行 《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重要征集方法。按《垛集令》 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 为贴户,正军逝世,贴户丁补。永乐以后,正户与贴户的 壮丁轮流更代为军。军民严厉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 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处所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 差徭,身份和经济位置都与民户不同。军户固定承担兵 役,父逝世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 若军户全家逝世绝或流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 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

明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卫的主官为指挥使,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各卫所分别属于省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的数目:洪武七年(1393)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千户所六十五。永乐后增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千户所三百五十九,总兵额二百七十余万人。明太祖初,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屯田所供以军饷。

清朝军队的编制是

清朝军队,首先就得提到八旗军。八旗军是清朝最早的军队编制,士兵全部由旗人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把旗人跟满人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旗人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就是说既有满人,也有蒙古人、汉人。

八旗军是清朝能够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中前期的国家精锐部队。八旗军分两类,一是驻京八旗(也称京营八旗),二是驻防八旗。驻京八旗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驻防八旗则是被派到全国各战略要地驻守,这些地方分别是: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

驻防八旗的兵力并不多,总共约十万人。其中,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最多,最高峰时达到了一万七千人。成都驻防八旗的兵力最少,只有一千九百人。驻防将军为驻防当地八旗军的最高长官,官阶为从一品。

八旗军虽然是清朝的中坚力量,但人数有限。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绿营军就在此背景下产生了。

绿营军的士兵全部由汉人组成,遍布全国各地,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绿营军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师),一个镇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兵,官阶为从一品。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军和绿营军长期处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的状态,战斗力变得很差,完全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他们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完全敌不过骁勇的太平军。此时,一支新的军队走上历史舞台,那就是勇营。

早在于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了勇营这个军种。不过,当时它的名字不叫勇营,而是叫乡勇。乡勇是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力量。一般为战时募集,事毕解散,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临时工”编制。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原乡勇基础上创建营制,编练了一支有独特制度的军队:湘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军。湘军是所有勇营中最出名的一支军队,此外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各地仿照湘军营制编练的军队。

勇营士兵的粮饷都是由主帅发放,因此是一支私人属性很强的军队。勇营将士如果立下战功,奖励往往非常丰厚,所以士兵和将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非常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勇营大显神威,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在鼎盛时期兵力达三十多万人,其中曾国藩直属部队约十二万,其他湘军督抚合计兵力二十余万。

战事平息后,勇营中的一部分将士遣散回乡,剩余的部队改编为防军,镇守各省险要之地。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从绿营军中选出部分将士,效仿勇营的各种制度,组建了练军。自此,防军和练军就成为了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于是开始在天津小站组建了一支新军,名叫“定武军”,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军”。

和以往的改编不同,这支新建陆军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北洋军的武器装备全部采用洋枪、洋炮,在结构、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当时德国军队的编制。北洋军的士兵入伍条件严格,因此士兵的素质也比较高。

北洋军起初只有几千人,后来随着不断扩编,在1905年时,已经发展到六个镇(每个镇12513人),合计共七万多人。而到了1911年时,北洋军已拥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不过,让清朝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支被赋予厚望的北洋军,最后却成了压倒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山河故我心悠悠


明朝军制分为营兵制和卫所军制,又有兵、军之分。

营兵是战事需要临时抽组而成,后来因战事频繁变的相对固定,由战事指挥官直接领导。营兵的规模编组,并不固定,主要由战事指挥官来决定,规模大小不依,经常变化,直到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绿营兵制就是它的直接继承者。营兵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卫所军抽调的精锐,一个是募兵(雇佣兵),明中后期随卫所军的战斗力下降以募兵为主。募兵被称为兵,卫所军被称为军(军户世袭)。

卫所军是以全国分划的防区设立的,几个府设一个防区,设一个卫,一般卫下设五个千户所,千户下设十个百户所,每所一百一十二人,下设两个总旗,各五十人,总旗下设五小旗,各十人,一个卫就是五千六百人。各卫所统归所在省的都指挥使司管理,各都指挥使司归五军都督府统管。卫所军与具体指挥战事的将军是分离的,战时调归将军指挥,平时归卫所指挥使管理。卫所军来自世代为军的军户,所卫所军的军户在驻防地分配土地耕作,一般以三户为一个单位,其中一户为正户,负责出军丁,两户为贴户,正户家出的军丁死了,贴户中的一户转为正户,出军丁,三户如此轮流更替,军户全家死绝了,才勾消掉,等于说一个百户所,一般有三百三十六户军户。卫所军又分为京军和处所军,京军为全国卫所军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出征主力。处所军驻防地方,又按防区不同分为卫军和边军,还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民兵,民兵是募兵的主要来源,不是世袭的军户,两季务农两季操练。明初时有三百二十九卫,其中京军四十八卫,明成祖时达七十二卫,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五军营为步军习营阵之战,三千营为骑兵主巡哨,神机营为火器部队掌火器使用。成祖后明朝卫所增加到三百五十九卫。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锦衣卫、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附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清朝兵制大体分为旗兵和汉兵,汉兵又分为绿营、乡勇、新军。

旗兵按满清入关前的原始兵制,又分为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一旗即为一固山,固山下设五甲喇,一甲喇下设五牛录。牛录的数量从初期到入关后有增加,初为三百人为一牛录,一旗为七千五百人,二十四旗共十八万人。八旗还可分成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京营八旗为上三旗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充任,又分侍卫皇帝、宫庭的郎卫和拱卫京师的兵卫,郎卫是从上三旗中的满、蒙三旗中挑选出来的。驻防八旗,以下五旗充任,分驻全国要冲城镇,以镇摄地方武装。八旗兵为世袭兵,从16岁以上男性旗人中挑选。

绿营兵参照明朝卫所制改编,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以镇为基本单位。各镇设总兵一人,各镇总兵由节制一省或几省总兵的提督统领。各地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有自己的亲兵称为标,每标两到五营,居中镇守,以备征調。总兵下辖副将负责协守要地,以要地的重要程度编制千余人到几十人不等的营,分别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均称为协。次要地区设汛,每汛几十人到几人,设千总、把总。提督以下,只能统兵,不能调兵,平时,军令出自总督、巡抚,兵权归中央,有征伐时,皇帝另派人来调集、统兵,战事结束就解除其兵权。绿营兵的编制较为杂乱,无太多固定人数编制,视防守的地方需要而定。

乡勇是临时编制,初期无营制,多少不定,后多参照湘军营制编成,清末被编入陆军。湘军参照戚继光军制,上设大帅,大帅以下为统领,各统领率领若干营,营设营官,下辖四名哨官,另配一百八十名长夫(作战支援保障勤务人员),共六百八十五人。每哨分八队,火器队、刀矛队各半,十二人为一队。营官统两个劈山炮队和八个亲兵队。

新军编制仿德国,设三十六镇,每镇设两个步兵协(8076人)、一个骑兵标(1117人)、一个炮兵标(1836人)、一个工兵营(667人)和辎重营(764人)、一支乐队(51人),共13011人。每个步兵协辖两标,每标2005人,辖三营;每营659人,辖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每棚14人(也有12人的)。马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两排,每排两棚;炮标三营,每营三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工兵、辎重营,每营四队,工兵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辎重队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棚设正、副目两名,正兵四名,副兵八名。


沉140769451


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骑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

共计官兵5000人。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

大连珠炮200杆(多管火铳);

合用药675斤;

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铳);

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明朝后期车营编制的详细资料(孙承宗和戚继光)

关于车营的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

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

合计战车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造战车子营编制。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

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说起清朝军队,首先就得提到八旗军。八旗军是清朝最早的军队编制,士兵全部由旗人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把旗人跟满人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旗人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就是说既有满人,也有蒙古人、汉人。

八旗军是清朝能够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中前期的国家精锐部队。八旗军分两类,一是驻京八旗(也称京营八旗),二是驻防八旗。驻京八旗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驻防八旗则是被派到全国各战略要地驻守,这些地方分别是: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

驻防八旗的兵力并不多,总共约十万人。其中,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最多,最高峰时达到了一万七千人。成都驻防八旗的兵力最少,只有一千九百人。驻防将军为驻防当地八旗军的最高长官,官阶为从一品。

八旗军虽然是清朝的中坚力量,但人数有限。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绿营军就在此背景下产生了。

绿营军的士兵全部由汉人组成,遍布全国各地,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绿营军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师),一个镇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兵,官阶为从一品。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军和绿营军长期处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的状态,战斗力变得很差,完全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他们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完全敌不过骁勇的太平军。此时,一支新的军队走上历史舞台,那就是勇营。

早在于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了勇营这个军种。不过,当时它的名字不叫勇营,而是叫乡勇。乡勇是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力量。一般为战时募集,事毕解散,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临时工”编制。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原乡勇基础上创建营制,编练了一支有独特制度的军队:湘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军。湘军是所有勇营中最出名的一支军队,此外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各地仿照湘军营制编练的军队。

勇营士兵的粮饷都是由主帅发放,因此是一支私人属性很强的军队。勇营将士如果立下战功,奖励往往非常丰厚,所以士兵和将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非常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勇营大显神威,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在鼎盛时期兵力达三十多万人,其中曾国藩直属部队约十二万,其他湘军督抚合计兵力二十余万。

战事平息后,勇营中的一部分将士遣散回乡,剩余的部队改编为防军,镇守各省险要之地。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从绿营军中选出部分将士,效仿勇营的各种制度,组建了练军。自此,防军和练军就成为了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于是开始在天津小站组建了一支新军,名叫“定武军”,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军”。

和以往的改编不同,这支新建陆军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北洋军的武器装备全部采用洋枪、洋炮,在结构、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当时德国军队的编制。北洋军的士兵入伍条件严格,因此士兵的素质也比较高。

北洋军起初只有几千人,后来随着不断扩编,在1905年时,已经发展到六个镇(每个镇12513人),合计共七万多人。而到了1911年时,北洋军已拥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白菜换大米


明朝部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 处所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 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 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 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 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后,京 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 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附属 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处所军包含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 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 戍守军队, 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 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 持处所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 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有苗兵、狼兵 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 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斗,常被召出 征,战斗停止仍回原址。

卫军重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 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 大的发展。卫军的兵器设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 冷武器制造优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 雷、各类火炮开端设备军队。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 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 管所在卫所的武器修造。

明初,卫军重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 元朝和割据权势投降的“归附军”、因犯法而被谪发的 “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参军的“垛集军”。“垛集”原 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弥补军伍的一种措施,朝廷颁行 《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重要征集方法。按《垛集令》 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 为贴户,正军逝世,贴户丁补。永乐以后,正户与贴户的 壮丁轮流更代为军。军民严厉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 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处所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 差徭,身份和经济位置都与民户不同。军户固定承担兵 役,父逝世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 若军户全家逝世绝或流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 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

明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卫的主官为指挥使,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各卫所分别属于省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的数目:洪武七年(1393)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千户所六十五。永乐后增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千户所三百五十九,总兵额二百七十余万人。明太祖初,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屯田所供以军饷


我的一辈子的每一天


明军有多种编成方法,各支军队都不一样,各时期也不一样。每支部队编组方式都跟主将的想法有关。明初朱元璋的部队是按照元朝百夫长、千夫长类似的办法编制的,所以军队有百户、千户这样的官职,但没有万户。一般来说,明朝卫所军十进制编制,十人为小队,百人为百人队,千人为千人队,在往上就没有了,只有某某卫的编制。按照朱元璋的规定,每个百人队中,火铳手十人,弓弩手二十人,牌刀手三十人,长枪手四十人。京军三大营编制不按此例,比如神机营就是纯火器兵。三千营为纯骑兵。边军编制也不按此例,因为边军和蒙古人交战较多,多为骑兵野战,步兵守城。具体编制方法依各镇军马数和装备水平,没有常例。如名将王越和马芳就喜欢将骑兵单独编组,而俞大猷和戚继光则惯用车兵。

戚继光的部队按照队、旗、司、局、营编制。按照戚家军的编制,十二人为一队,设队长一名,战兵十名,伙夫一名。初期每队狼筅手两名、牌刀手两名,长枪手四名,镗钯手两名。其中牌刀手配标枪、长枪手配弓箭,镗钯手配火箭。后来随着军队经费日益充足,减少了两名长枪手,改为两名火枪手,配火绳枪和长倭刀(日本野太刀,刃长五尺,柄长两尺)。在江南戚家军最强时取消了长枪手,改为四名火枪手配长刀。调至北方后,戚家军作为标营,加入了一部分北方边军。四名火枪手减为两名,另增加了两名快枪手,配备火门枪。狼筅手取消,改为长枪手。最终戚继光督阵蓟辽时,蓟辽军编制如下:每队十二人,队长一人,配鸟铳倭刀,伙夫一人,配双尖扁担。长枪手两人,另配弓箭。刀棍手两人,配刀棍、弓箭。牌刀手两人,配藤牌、腰刀、标枪。火枪手两人,配火绳枪、倭刀。快枪手两人,只配单眼快枪,近战以快枪代棍。有的小队也用镗钯手代替刀棍手,配火箭为远程武器。三队为一旗,设一旗总,管三十斤虎蹲炮一位。三旗为一司,设一百总,百总有侍从数人,管百斤灭虏炮一位。三司为一局,设把总,三局为一营,设千总。每营配三门神威无敌大将军(500斤重型佛狼机炮)。作战时也有将火枪手单独编组的。戚继光的3000亲兵就全部是骑马的火枪手,作为一股战略打击力量。隆庆年间对抗兀良哈蒙古的进攻就主要靠这三千骑马火枪手出塞抄其金帐活捉蒙古酋长。

戚继光的兵法习自俞大猷,俞大猷的部队也差不多是这样的编制,但俞大猷更依靠车兵、骑兵和大炮,纯步兵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明军编制和装备大都看主将的领军思想,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成例,古代中国军队大都如此,并不像现在的军队有着严格的建制。相对而言,蒙古的百、千、万户制度和满清的八旗制度相对明军还更健全一些,因为整个动员体系和管理体系都要严密地多。明军组织正规严密的卫所军却久不习战,毫无战斗力。倚仗为主力的募兵都是一个主将带自己的亲兵压阵,然后招一帮人马当炮灰,也毫无组织纪律性可言。所以后期明军的军纪败坏、战斗力下降毫不奇怪。几支组织严密的部队也不外乎蓟辽精骑、关宁铁骑、宣大劲旅、郑家水师,都是各自的主帅依自身的想法编制的。李定国等人的南明军因为留下的文献太少,无从了解,估计也是私兵编成法。

清朝军队的编制是什么样的?

我来答共1条回答

okhome真真LV.62019-10-28

说起清朝军队,首先就得提到八旗军。八旗军是清朝最早的军队编制,士兵全部由旗人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把旗人跟满人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旗人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就是说既有满人,也有蒙古人、汉人。

八旗军是清朝能够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中前期的国家精锐部队。八旗军分两类,一是驻京八旗(也称京营八旗),二是驻防八旗。驻京八旗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驻防八旗则是被派到全国各战略要地驻守,这些地方分别是: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

驻防八旗的兵力并不多,总共约十万人。其中,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最多,最高峰时达到了一万七千人。成都驻防八旗的兵力最少,只有一千九百人。驻防将军为驻防当地八旗军的最高长官,官阶为从一品。

八旗军虽然是清朝的中坚力量,但人数有限。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绿营军就在此背景下产生了。

绿营军的士兵全部由汉人组成,遍布全国各地,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绿营军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师),一个镇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兵,官阶为从一品。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军和绿营军长期处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的状态,战斗力变得很差,完全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他们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完全敌不过骁勇的太平军。此时,一支新的军队走上历史舞台,那就是勇营。

早在于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了勇营这个军种。不过,当时它的名字不叫勇营,而是叫乡勇。乡勇是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力量。一般为战时募集,事毕解散,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临时工”编制。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原乡勇基础上创建营制,编练了一支有独特制度的军队:湘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军。湘军是所有勇营中最出名的一支军队,此外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各地仿照湘军营制编练的军队。

勇营士兵的粮饷都是由主帅发放,因此是一支私人属性很强的军队。勇营将士如果立下战功,奖励往往非常丰厚,所以士兵和将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非常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勇营大显神威,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在鼎盛时期兵力达三十多万人,其中曾国藩直属部队约十二万,其他湘军督抚合计兵力二十余万。

战事平息后,勇营中的一部分将士遣散回乡,剩余的部队改编为防军,镇守各省险要之地。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从绿营军中选出部分将士,效仿勇营的各种制度,组建了练军。自此,防军和练军就成为了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于是开始在天津小站组建了一支新军,名叫“定武军”,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军”。

和以往的改编不同,这支新建陆军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北洋军的武器装备全部采用洋枪、洋炮,在结构、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当时德国军队的编制。北洋军的士兵入伍条件严格,因此士兵的素质也比较高。

北洋军起初只有几千人,后来随着不断扩编,在1905年时,已经发展到六个镇(每个镇12513人),合计共七万多人。而到了1911年时,北洋军已拥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不过,让清朝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支被赋予厚望的北洋军,最后却成了压倒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