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王國維詩選 詠史二十首原文、註釋!敬請賞析

大師王國維詩選 詠史二十首原文、註釋!敬請賞析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詠史二十首

【原文】

回首西陲勢渺茫,東遷種族幾星霜?①
何當踏破雙芒屐,卻向崑崙望故鄉。②

【註釋】

①“回首”二句:回顧西方的邊境,形勢渺渺茫茫。華夏種族向東遷徙,經歷了多少艱難歲月。西陲:西面邊疆。詩中指甘肅、新疆以西地區。星霜:星辰霜雪,一年一度轉易,因以星霜指年歲。亦有艱難辛苦之意。清末以來,一些中外學者提出漢族西來說,時靜安亦受其影響。20世紀考古大量發現,證實中原地區在遠古時已有人類居住,西來說已被大多數學者所否定。

②“何當”二句:什麼時候能親赴西陲,踏破一雙草鞋來到崑崙山上,眺望遙遠的故鄉?何當:何時。崑崙:崑崙山。《周禮·春官·大宗伯》鄭注:“禮地以夏至,謂神在崑崙者也。”西來說者每以此為據。此首詠華夏民族的來源。

【原文】

兩條雲嶺摩天出,九曲黃河繞地回。①
自是當年遊牧地,有人曾號伏羲來。②

【註釋】

①“兩條”二句:兩條雲霧籠罩的山嶺摩天拔地而出,迂迴曲折的黃河繞著大地奔流。兩條雲嶺:指崑崙山脈和天山山脈。九曲:極言其曲折。盧綸《送郭判官赴振武》詩:“黃河九曲流,繚繞古邊州。”

②“自是”二句:這裡本是當年先民遊牧的地方,曾產生過一位被稱為伏羲的人物。伏羲: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亦作“伏犧”、“伏戲”,也稱為“包犧”、“炮犧”。《易·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地……作結繩而為網罟,以田以漁。”《漢書·律曆志》載《世經》雲:“作網罟以田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太平御覽》表七八引《遁甲開山圖》曰:“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犧生處。”仇夷:即仇池。在今甘肅成縣。此首詠華夏先民在西北遊牧時期的傳說人物伏羲氏。

【原文】

及及生存起競爭,流傳神話使人驚。①
銅頭鐵額今安在?始信軒皇苦用兵。②

【註釋】

①“及及”二句:為憂慮自身的生存而引起種族間的競爭,流傳下來的神話令人震驚。及及:憂愁貌。《蕭箋》雲:“詩中‘生存競爭’云云,當系從譯本中得見。按嚴復所譯《天演論》,刊前載吳汝綸序,知作於戊戌孟夏。然則,《天演論》甫問世,王氏抵滬即見之。其嚮往新學如飢似渴之情,不難想見。”嚴復譯述赫胥黎的進化論著作《天演論》,1897年首刊於《國聞報》增刊《國聞彙編》上,次年成書出版。譯著一出,“天演競爭,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語流傳於當時知識界,靜安亦深受其影響。

②“銅頭”二句:銅頭鐵額的蚩尤如今何在?這才知道當時軒轅黃帝苦於用兵征戰。銅頭鐵額:指蚩尤。《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龍魚河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天遺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近代學者多認為蚩尤為傳說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領,以金為兵,與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失敗被殺。軒皇:即黃帝軒轅氏。居於軒轅之丘,依所居以為號,後世稱軒轅黃帝。黃帝為古史傳說中最早的宗祖神,被認為是華夏族的始祖。漢張衡《同聲歌》:“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此首詠華夏族始祖黃帝與蚩尤的戰爭。

【原文】

澶漫江淮萬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①。
即今魋髻窮山裡,此是江南舊主人。②

【註釋】

①“澶漫”二句:寬廣的江淮原野萬里春色,剛戰勝九黎族後又降伏苗民。澶(dàn)漫:寬長、廣遠。九黎:上古部落名。《國語·楚語下》:“及少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韋昭注:“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族也。”格:來,至。指臣服。苗民:《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苗民:即古苗族。《史記·五帝本紀》述堯舜時“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一說苗民為人名,九黎族的首領。

②“即今”二句:如今結著髮髻居住在荒山野嶺中的苗族,本來是江南地區的舊主人啊。魋(chuí)髻:結成椎形的髮髻。

【原文】

二帝精魂死不孤,嵇山陵廟似蒼梧。①
耄年未罷徵苗旅,神武如斯曠代無。②

【註釋】

①“二帝”二句:舜帝和禹帝死後,他們的精神魂魄也不孤單,嵇山中禹帝的陵廟跟蒼梧中舜帝的陵廟相似。二帝:指舜和禹。舜為古史傳說中的帝王,商代的始祖神。本東夷族的首領,後世儒家把他與帝堯並稱,成為萬世楷模的聖王。禹為夏族的首領,亦被後世奉為聖王。嵇山: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史記·夏本紀》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後人在會稽山前建大禹陵。蒼梧:《史記·五帝本紀》:“(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集解引《皇覽》曰:“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皆相似,故曰九疑。”

②“耄年”二句:他們直到老年還沒有停止過對苗族的戰爭,像這樣的英明威武真是歷代所無。徵苗:古史中屢載舜、禹對苗族的征伐。

【原文】

銅刀歲歲戰東歐,石弩年年出挹婁。①


畢竟中原開化早,已聞鐵鏐貢梁州。②

【註釋】

①“銅刀”二句:東甌的越族年復年只使用銅刀作戰,北方的挹婁也是年復年用石制的箭鏃進貢。東歐:即東甌。鄭樵《通志·氏族略》:“甌氏,亦作歐。東甌王之後也。”東甌:古族名。百越的一支。相傳為春秋戰國時越國的遺族。分佈在今浙江南部甌江流域。挹婁:古族名。肅慎之後。分佈在今東北吉林、黑龍江一帶。《國語·魯語》:“肅慎氏貢矢石,長尺有咫。”韋昭注:“砮,鏃也,以石為之。”詩中的“弩”當為誤字。

②“畢竟”二句:畢竟還是中原地區開化得較早,在夏代時已有鐵從梁州入貢了。鐵:《史記·夏本紀》:“華陽黑水惟梁州……貢鐵、銀、鏤、砮、磬。”鄭玄曰:“黃金之美者謂之。”梁州:古代九州之一。今陝西南部一帶。此首詠東南、東北及中原地區的開化情況。

【原文】

誰向鈞天聽樂過,秦中自古鬼神多。①
即今《詛楚文》猶在,才告巫咸又亞駝。②


【註釋】

①“誰向”二句:是誰人曾在夢中聽過鈞天的神樂?秦中地區自古以來就崇拜眾多的鬼神。鈞天:天的正中,為天帝居所。《史記·趙世家》載,趙簡子病,五日不知人事,醒後,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又,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說秦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

②“即今”二句:到如今《詛楚文》還留存,記載著向巫咸懇告後又向亞駝祈祝。《詛楚文》:秦國石刻文。

【原文】

《春秋》謎語苦難詮,歷史開山數腐遷。①
前後固應無此作,一書上下二千年。②

【註釋】

①“春秋”二句:《春秋》一書中隱晦的言詞實在難以詮釋,史書的開山之祖還應數司馬遷。春秋: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由於它敘事過簡,以致後世不少儒生對它猜度曲解,如顏延之謂其“正言晦義”,郝敬謂“說《春秋》者皆同射覆”,故王氏稱之為“謎語”。腐遷:指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因他曾受過腐刑,故稱“腐遷”。

②“前後”二句:像《史記》這樣的著作實在是空前絕後,一部書貫通了上下二千年的歷史。此首讚美司馬遷在史學上的貢獻。

【原文】

漢鑿昆池始見煤,當年貲力信雄哉。①
於今莫笑胡僧妄,本是洪荒劫後灰。②

【註釋】

①“漢鑿”二句:漢代開鑿昆明池時初次深挖見煤,當年的財力物力確實是非常雄厚啊。昆池:昆明池。漢武帝開狩三年在長安西南所鑿的湖沼。《漢書·武帝紀》:“發謫吏穿昆明池。”顏注引臣瓚曰:“漢使求身毒國,而為昆明所閉。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在長安西南,週迴四十里。”貲力:資力。指財力、物力或人力。

②“於今”二句:現在我們不要嘲笑那胡僧在隨便亂說,那池底的黑煤本來就是洪荒時期劫火的餘灰。

【原文】

揮戈大啟漢山河,武帝雄材世詎多。①


輕騎今朝絕大漠,樓船明日下牂牁。②

【註釋】

①“揮戈”二句:漢武帝揮戈征戰,大大開拓了漢朝的領土,他的雄才大略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武帝: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年)。他曾對匈奴發動多次大規模進攻,收復河南地區,並在河西置郡。匈奴被迫遠遷漠北。武帝又征服閩越、東甌和南越,覆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鞏固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②“輕騎”二句:今天剛派遣輕騎兵橫跨大漠,明日又命令樓船沿江南下。輕騎(jì):輕捷的馬兵。絕大漠:越過沙漠。《漢書·武帝紀》載,元朔六年,“夏四月,衛青復將六將軍絕幕,大克獲。”應劭曰:“幕,沙幕,匈奴之南界也。”臣瓚曰:“沙土曰幕。直度曰絕。”樓船:有樓的戰船。《史記·平準書》載,漢武帝為對越用兵,練習水戰,修昆明池,“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又設“樓船將軍”的名號。牂牁(zānɡ kē):水名。或曰即盤江。《漢書·武帝紀》載,元鼎五年,“越馳義侯遺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牁江,鹹會番禺。”此首詠漢武帝南征北討拓土的功績。

十一

【原文】

慧光東照日炎炎,河隴降王正款邊。①
不是金人先入漢,永平誰證夢中緣?②

【註釋】

①“慧光”二句:佛教智慧之光向東方照耀,如赤日炎炎。匈奴的降王也正在河隴邊境前來通好。慧光:破除黑暗、照徹一切的智慧之光。指佛教。《無量壽經》卷下:“慧光明淨,超逾日月。”降王:指匈奴昆邪王。《漢書·武帝紀》載,元狩二年,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款邊:謂外族前來通好。

②“不是”二句:若不是武帝時佛像已先進入漢室,怎能驗證永平年間明帝那一場與佛有緣的奇夢?金人:銅人。指銅鑄的佛像。《史記·匈奴列傳》:“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裡,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張守節正義:“金人,即今佛像。”永平:漢明帝的年號。夢中緣:《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此首詠佛教傳入中國的緣起。

十二

【原文】

西域縱橫盡百城,張陳遠略遜甘英。①
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東頭望大秦。②

【註釋】

①“西域”二句:西域地區縱橫不過百城而已,張璫、陳忠等人的遠略就不如甘英了。張陳:張璫、陳忠。《後漢書·西域傳》載,漢安帝初,西域多事,“朝廷以其險遠,難相應赴,詔罷都護,自此遂棄西域。”延光二年(公年123年)敦煌太守張璫上書陳三策,以先擊匈奴為上計,出據柳中為中計,棄交河城為下計。尚書陳忠上疏,建議在敦煌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安帝接納張、陳的建議,以班勇為西域長史,西屯柳中,西域復通。甘英:漢和帝時西域都護班超的掾吏。《後漢書·西域傳》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西海而還。”兩句意謂張、陳之謀劃只不過侷限於西域百城,而甘英的遠略則直至西亞、歐洲。

②“千秋”二句:這千秋以來最雄偉的景象您知道嗎——甘英站在黑海東頭眺望著大秦國。壯觀(ɡuān):宏偉的景象。大秦:古國名。古代中國史書上對羅馬帝國的稱呼。

十三

【原文】

三方並帝古未有,兩賢相厄我所聞。①
何來灑落樽前語:天下英雄惟使君。②

【註釋】

①“三方”二句:中國內三方並同稱帝古來未有,而兩位能人互相損害我卻時有所聞。三方:指魏、蜀、吳三國。相厄:互相為難、迫害。《史記·季布欒佈列傳》載,高祖為項羽將丁固所窘,高祖急,謂丁固曰:“兩賢豈相厄哉!”後殺丁固。

②“何來”二句:對飲時何來這樣灑脫不拘的話語:天下英雄就只數您了!灑落:瀟灑脫俗,不拘束。樽前:酒杯前。指在飲酒時。使君:漢時稱刺史為使君。蜀先主劉備曾為豫州牧,故曹操以使君稱劉備。兩句語本《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曹公:指曹操。本初:袁紹之字。此首讚美曹操愛重賢才的灑脫襟懷。

十四

【原文】

北臨洛水拜陵園,奉表遷都大義存。①
縱使暮年終作賊,江東那更有桓溫。②

【註釋】

①“北臨”二句:桓溫北征到洛水,拜謁先帝的陵園,還上表請求遷都洛陽,心存民族大義。《晉書·桓溫傳》載,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自江陵北伐,收復洛陽,“謁先帝諸陵,陵被侵毀者皆繕復之,兼置陵令。”又提出“移都洛陽,表疏十餘上,不許”。降和元年(362年),又上疏請遷都洛陽,為士族所反對,不果。

②“縱使”二句:即使他晚年時終於淪為亂臣賊子,但試看江東的晉朝哪能再出現一個桓溫!桓溫(312—375):東晉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字元子。桓溫為一時權臣,曾廢海西公,立簡文帝。晚年以大司馬鎮姑孰,專擅朝政,甚至欲窺伺帝位。《晉書·會稽王道子傳》載,桓溫之子桓玄,“嘗候道子,正遇其醉,賓客滿坐,道子張目謂人曰:‘桓溫晚途欲作賊,云何?’玄伏地流汗不得起。”此首讚美東晉桓溫北伐的壯志。

十五

【原文】

江南天子皆詞客,河北諸王盡將材。①
乍歌樂府《蘭陵曲》,又見湘東玉軸灰。②

【註釋】

①“江南”二句:在江南的六朝天子都是崇尚文學的詞客,而在河北的北朝歷代帝王都是大將之材。詞客:擅長文辭的人。南朝的皇帝如宋文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陳後主都頗有文學才能,有詩文傳世。諸王:指北朝苻堅、拓跋、慕容垂、高歡、宇文泰等人。

②“乍歌”二句:北朝的軍士才唱罷樂府的《蘭陵王入陣曲》,又看到南朝湘東王收藏的圖書化為灰燼。蘭陵曲:《北齊書·蘭陵武王長恭傳》載,北齊文襄之子長恭,封蘭陵武王。與周軍戰,“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湘東:梁武帝第七子蕭繹,被封為湘東王。好讀書著述,詩賦綺麗。後在江陵即位,是為元帝。玉軸:卷軸的美稱。指珍貴的圖書。“玉軸灰”,謂圖書被焚。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折柱。”《南史·梁本紀》載,承聖三年(554年),西魏軍圍江陵,梁元帝無計可施,“乃聚圖書十餘萬卷盡燒之”。城陷,元帝被俘殺。末兩句以蘭陵王與湘東王作對比,蘭陵習武,軍士歌樂府而奏捷;湘東能文,圖書成灰燼而亡身。此首以尚武的北朝與尚文的南朝對比。讚美北方雄強的人物。

十六

【原文】

晉陽蜿蜿起飛龍,北面傾心事犬戎。①
親出渭橋擒頡利,文皇端不愧英雄!②

【註釋】

①“晉陽”二句:李淵崛起於晉陽,終於成了真龍天子。他曾不惜低首傾心向突厥稱臣。晉陽:今山西太原。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拜李淵為太原留守。李淵於晉陽起兵反隋,攻陷長安。次年稱帝。蜿蜿:屈曲貌。《楚辭·離騷》:“駕八龍之蜿蜿兮,載雲旗之委蛇。”飛龍:《易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疏:“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因以喻君主。陸游《題十八學士圖》:“晉陽龍飛雲,關洛萬里即日平。”犬戎:先秦時戎人的一支。詩中指突厥。據《舊唐書·高祖本紀》及《劉文靜傳》載,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自為手啟,卑辭厚禮。遣劉文靜使於突厥始畢可汗,令率兵相應。劉文靜對始畢說:“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大喜,出兵二千騎,獻馬千匹。

②“親出”二句:唐太宗能親自出渭橋與頡利約盟,後又擒獲頡利,他真的不愧是位英雄。頡利:dōng突(版 權所 有 e wen y a n. co m 易文言 網)厥可汗。武德九年(626年)八月,頡利引兵南下,至渭水便橋之北。唐太宗輕騎獨出,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軍始退。貞觀四年(630年),唐軍出塞,大破突厥軍,俘頡利至長安。《舊唐書·李靖傳》載:“太宗初聞靖擒頡利,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太宗平定突厥,被尊為“天可汗”。此首歌頌唐太宗平定突厥的功績。

十七

【原文】

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①
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②

【註釋】

①“南海”二句:南海上的商船來自大食國,波斯人在西京建起了祆寺。大食:古國名。即阿拉伯帝國。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哈里發遣使來朝貢。《舊唐書·西戎傳》載,大食國在“長安中,遣使獻良馬。景雲二年,又獻方物。開元初,遣使來朝,進馬及寶鈿帶等方物”。大食商人多居於廣州和揚州,廣州設有蕃坊,以供居住。西京:即長安。唐以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祆(xiān)寺: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祆教,即拜火教。宋姚寬《西溪叢語》捲上:“唐貞觀五年,有傳法穆護何祿將祆教詣闕聞奏。敕令長安崇化坊立祆寺,號大秦寺,又名波斯寺。”此外,長安佈政坊、醴泉坊、普寧坊、靖恭坊均建有祆寺。波斯:古國名。即今伊朗。

②“遠人”二句:令遠方來的人都有賓至如歸之樂,這才是唐朝的全盛時期啊。如歸:《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晉文公為盟主時,修平道路,裝飾宮室,隸人百官皆以本職接待賓客,“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溼。”此首寫唐代盛時的對外交流活動。

十八

【原文】

五國風霜慘不支,崖山波浪浩無涯。①
當年國勢陵遲甚,爭怪諸賢說攘夷。②

【註釋】

①“五國”二句:徽、欽二帝在五國城中飽經風霜,慘不可支。崖山下浩蕩無邊的波浪覆滅了南宋小朝廷。五國:五國城。宋徽宗、欽宗被金人俘後,囚死於五國城(即今黑龍江呼蘭縣)頭。崖山:在今廣東新會縣南。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軍為元軍戰敗,陸秀夫揹負宋帝沉海於此。

②“當年”二句:當年宋朝的國勢已衰頹之極了,難怪那些學者要提出攘夷的高論了。陵遲:衰頹、沒落。攘夷:抗拒異族入侵。《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後世學者,當外患日深時每重申攘夷之說。《隱居通議·文章八》謂宋朝的道學家“方且雍雍然,峨峨然,交誦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贊攘夷復土之偉畫”。此首詠北宋、南宋國勢的衰微。

十九

【原文】

黑水金山啟伯圖,長驅遠摭世間無。①
至今碧眼黃鬚客,猶自驚魂說拔都。②

【註釋】

①“黑水”二句:蒙古人在黑水金山之間開創宏偉的霸業,他們發動遠征,長驅直入,世間所無。黑水:古河名。即黑龍江。金山:即按台山。漢稱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伯(bà)圖:霸圖。稱霸的雄圖。遠:遠征。

②“至今”二句:直到今天那些碧眼黃鬚的西方人,談起拔都來還是驚魂不定。拔都(1208—1255):成吉思汗之孫。1236年,拔都為諸王之長,率軍西征。蹂躪整個東歐,兵鋒至今匈牙利、南斯拉夫一帶。此首寫蒙古西征的霸業。

二十

【原文】

東海人奴蓋世雄,卷舒八道勢如風。①
碧蹄倘得擒渠反,大壑何由起蟄龍。②

【註釋】

①“東海”二句:那位在東海曾為家奴的豐臣秀吉,實在是蓋世英雄,他在朝鮮國土上縱橫馳騁,勢似飄風。東海:日本位於東海之濱,因以指日本。人奴:奴僕。詩中指豐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戰國末期封建領主。他青年時曾為織田信長的從僕,稱木下藤吉郎。屢立戰功,成為信長麾下大將。後相繼征服各地領主。統一日本。卷舒:猶屈伸、進退。八道:指朝鮮。朝鮮全國分為三都、八道。《明史·朝鮮傳》:“倭遂犯全慶,逼王京。王京為朝鮮八道之中。”八道,即京畿道、平安道、黃海道、江原道、慶尚道、全羅道、忠清道、咸鏡道。

②“碧蹄”二句:當日李如松若在碧蹄館中擒他回來,那麼在大海中蟄伏的巨龍就無由興起了。碧蹄:碧蹄館。朝鮮地名。《明史·日本傳》載,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連陷釜山、漢城、平壤。中國派名將李如松為提督率兵援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如松師大捷於平壤,朝鮮所失四道並復。如松乘勝趨碧蹄館,敗而退師。”大壑:大海。蟄龍:指日本。兩句說,豐臣秀吉若被擒獲,日本就不能興起。按,豐臣秀吉在侵朝之前,已基本完成日本全國統一大業,並建立了新的封建體制,推行新政策獎勵新興工商業。此首寫日本戰國末期武將豐臣秀吉的侵朝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