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1 如果現在都沒人理你,就真的沒人喜歡你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過年期間大家基本上都宅在家裡,不敢動。

一邊刷微博關注最新的疫情發展,一邊刷朋友圈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樣宅在家裡手足無措。

然後就看到:有人把洗手間的地板磚數了三遍,有人把家裡的米數了兩遍,還有人在家裡給貓講函數……

正在我大笑網友無聊到極致的時候,前同事張章發了一個朋友圈,裡面寫著:現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待在家裡,如果現在沒有人理你,就真的沒人喜歡你了。

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我回頭看了下微信,除了群消息一直在新增,和爸媽的視頻電話,這兩天好像真的沒有人給我單獨發信息。雖然已經過了一定要證明自己被人喜歡的年齡,可心裡還是有點不是滋味。

畢竟,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渺小和不重要,根本沒人關心你朋友圈寫什麼,也不關心你現在在幹什麼的時候,內心多少有點悵然若失。

秉承著樂觀積極的人生理念,腦海裡條件反射地突然蹦出一句話安慰自己:到了一定年級,我們終將懂得,沒人真正在意你。

沒有人在意你今天穿了哪套衣服,沒有人在意你究竟過得好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活,根本無暇顧及你的喜怒哀樂。

成年人交往的最好態度就是,做好自己,親疏有別。不要高估和任何人的關係,也不低估任性的規則。

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我記得一個綜藝節目中沙溢說過:“有一天晚上我翻看手機,發現除了我兒子給我發的信息,沒有任何人給我發信息。以前總以為自己很重要,其實,每個人在別人心中都沒有那麼重要。”

原來,不只是平凡如我的普羅大眾,就連朋友眾多的明星也是一樣。

2 我高估了我在你心裡的位置,你看清了你在我心裡的分量

你之所以悵然若失,是因為覺得自己很重要。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故意一週不發朋友圈,不與任何朋友聯繫,你會發現,沒有多少人會發現你突然消失了,來關心你最近在做什麼。

即便是在醫院,家人罹患絕症,你認為天彷彿要塌下來了,可醫生卻見怪不怪,照章檢查,診斷開藥。需要手術的時候,也只是冷冰冰地和你說注意事項,最後問一句:“誰負責簽字?”

其實,我們在別人眼中沒那麼重要,不用對他人期望過高,期待過高,失望越大。

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大學時,我對此感觸頗深。當時,我和一個室友關係特別好,每次出去都像是連體嬰兒。

一起上課、一起逃課,一起參加社團活動,一起吃飯逛街,只要她開口了,我都會幫她。有一次她生病了,我特意請假了陪她看醫生,打點滴,買好吃的,盡心盡力地照顧了好幾天直到她康復。

我一直以為,我這樣對她,她也會一樣對我好。

可是,有一次我生病了,渾身無力,想讓她陪我去醫院一趟。她面露難色:“真不好意思啊,我姐來了,我一會兒得陪她吃飯了,要不我問下其他人有沒有空?”

那一刻,我心涼如水。沒有想到,我最好的朋友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竟然待我像一個陌生人。

我撐著病體一個人去了校醫務室。

後來,結婚後先生問我為什麼突然和室友斷了聯繫,我跟他講了原委,然後感嘆一句:“真是人心不古。”

先生平和地笑了笑說:“其實你的室友並不一定是壞人,當時可能她確實有更重要的事。你只是對她期望過高,一旦她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你就會特別失望。”

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我從未從這個角度想過,是因為自己對她期望過高。雖然一開始嘴硬不承認,但事後還是先生說得對。

我們往往對一個人好,會理所當然地覺得對方也會對我們一樣好。但實際上,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對事情的理解程度也會不同。人心不是等價交換的商品,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對方心中的重量。

正如一句歌詞:“我高估了我在你心裡的位置,你看清了你在我心裡的分量。”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永遠不要對別人抱以過高的期待。

3 把自己看的太重是人性使然,不將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種修養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經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康奈爾大學的學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後進入教室,穿T恤的學生事先估計會有大約一半的同學注意到他的T恤。

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讓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這一點。

這個實驗被稱為“焦點效應”,大意是告訴我們,人們總認為別人對我們會倍加註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對自我的感覺的確佔據了我們世界的重要位置,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了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往往會在生活中高看自己。

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例如,英國文學家蕭伯納有一天閒來無事,同一個住鄰居的小女孩玩耍聊天。小女孩很有童趣,蕭伯納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當黃昏來臨時,蕭伯納對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說蕭伯納先生和你玩了整整一個下午。

讓蕭伯納意外的是,小女孩馬上回敬道:“也請你回去告訴你的媽媽,就說瑪麗陪你玩了整整一個下午。”

這件事對蕭伯納的觸動很大,之後他常常對人提起這件事,說:“人,切不可把自己看得過重。”

美國總統克林頓也遭遇過同樣的尷尬。有一次他來到醫院探視病人,有一個小孩突然鑽到他的身邊,並不停的看著克林頓,可是什麼都不說。

就這樣沉默了幾秒鐘以後,克林頓首先開口:“你有什麼話要對我說嗎?”

小孩大聲地說:“我想要你的簽名”。

克林頓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拿出自己的名片很快寫上了自己的名字,正要把它交給小孩時,小孩又說:“我可以要三張嗎?”

克林頓問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

小孩說:“我要用你的三張簽名去換邁克爾·喬丹的一張簽名照。”

克林頓一愣,不但沒有升起反而拿出兩張名片簽上字,遞給孩子:“我有一個非常疼愛的侄子,他也非常喜歡邁克爾·喬丹,改天有空我也幫他去換一張。”

疫情之下的朋友圈,讓我突然明白這個道理

把自己看的太重,是人性使然,不將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種修養。做人可以自信,但是不能自大。可以驕傲,但不要狂妄。

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庫克,可以說是硅谷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卻常常說一句話:“我喜歡提醒自己來自哪裡,將自己置身於不起眼的環境,更好的前行。”

不在任何地方高看自己,才能越過光環的束縛,看到自己的不足,取得長足的進步。

4 當你對別人期待過高的時候,本質上是對自身無能的逃避推脫

作家馬德說:

“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不開心了,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跑一會兒步期待它讓我瘦下來,發一條微信期待它被恢復,對別人好,期待被回報以好……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我長舒一口氣,如果沒實現呢?就自怨自艾。”

適當的期待可以讓你的當下充滿希望,但是過高過多的期待,就容易讓人陷入慾望的泥潭不可自拔。你永不滿足,也就無從談起享受快樂和幸福。

對身邊愛的人期待過高,你就會放大對方的缺點,忽略對方的感受和付出;

對朋友期待過高,你就會渴望對方能夠像你一樣付出,完全不顧及對方的處境與感受;

對父母期待過高,你會變得理所當然,完全忘記了父母的含辛茹苦;

對孩子期待過高,你就會變得聲嘶力竭、責難孩子不夠爭氣……

不記得是誰說過:“不要把期待放到別人的身上,因為對方沒有幫你實現期待的義務。當你對別人期待過高的時候,本質上是對自身無能的逃避推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不能要求別人按照你的期待而活,你也不會按照別人的期待處事。

當你降低了自己對他人的期待,你們的關係也會變得輕鬆不少,當你不抱有期待的時候,生活中往往處處是驚喜。

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不對他人苛求,不對自己看低,處處尊重他人,時時保持謙卑,不爭不吵不炫耀,不求不搶不執著。

做好自己,就好。



歡迎關注@洛麗亞 ,這裡有最具煙火氣的故事,也有最有料的職場經驗。沉著冷眼看世界,熱烈有愛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