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考上985、211的研究生不如考上985、211的本科生?

用戶54524066511


差距大了。我舉個例子,比如考同濟大學的設計類本科生,絕對比考同濟的研究生難度大。其次,同濟的設計類教學環境和師資力量是很多學校都不能比的,很多實踐操作儀器,很多普通二本學校的老師都沒見過。我去看同時對比了下日本大學藝術學院、臺灣成功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學校,好學校總有相同的特點,實踐設備先進、有很多的國內外資源讓學生交流學習。好學校的本科佔據了太多的資源,世面自然見識的比較廣。


令升2019


確實是這樣的。985、211的本科生比985、211的研究生含金量更高。

原因如下:

1.能考上985、211本科的學生都是學霸,需要從小就學習好,至少也得高中三年持續不斷的勤奮刻苦。那種高三殺出來的黑馬應該天分極高才能逆襲。而考上985、211研究生只需要半年的努力即可。所以,很多名校的校友圈都是認本科的。一些招聘企業也會非常看重第一學歷也就是本科學歷是哪個學校的。

2.幾乎所有上高中的學生都要參加高考,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度可想而知。而研究生考試就不一樣了。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考研的。那些985頂尖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很多出國、直博或者直接就業了,很少選擇再考研的。因此,再考研路上其實少了最優秀的那波競爭者。同理,985的碩導就只能往下招211或者二本的優秀畢業生了。

所以,對於那些本科只考上了普本的孩子來說,這並不是你學業的終點,在大學裡好好學習,考個985的研究生,同樣是逆襲。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能進985都能為你今後的人生提升一個層次。你的孩子做x二代的機會也更多一些。


美芽聊藝術


考生985、211的研究生不如考生985、211的本科生?這個說法對不對呢?我告訴你,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這個源於咱中國人的第一學歷崇拜。

聽說你第一學歷是清華北大,那崇拜的都想跪下來,一聽說你第一學歷是三本,鄙視之情賦予言表。一般感覺你本科是個211/985,才算個高科技人才。其他學校都不值一提了。這個說法呢,其實是不對的。

任何一個學校的畢業生,最優秀的肯定是出國或者保研,然後呢其他一大部分需要自己去拼搏去考研,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都想考一個比自己學校好的學校。

三本至少想考個二本研究生,二本想考個一本研究生或者211,一本肯定想考211/985。要是211本科畢業拿考研肯定不會選擇非211,結果是層層加碼,最後頂級的都想考清華北大的研究生。

我想說的,是你們問過清華北大考研人的心情麼?你知道全國考研壓力最大的是那個大學?就是清華北大。

今天咱們就以清華北大為例子,來說這個211/985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科考上清華北大特別難

考大學考個211/985都是難於上青天的事情。能考上清華北大,那基本上是萬里挑一了,這個絕對是最難的,尤其現在各省不少省重點掐尖,造成很多普通縣的重點高校七八年都沒有一個清華北大。

其實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孩子考上清華北大那基本是祖墳冒青煙的事情,孩子能考上211/985,甚至普通本科就算不不錯了。

我們普通人也很崇拜本科就上清華北大的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意味著這個人有極強的學習天賦,極好的學習自律,絕對是一個值得佩服的人。

清華北大保研

民間傳聞,一流的清華北大出國留學,二流的清華北大保研,三流的考研,四流的找工作。


這個說法對不對?總體上是有道理的。因為清華北大雖然在國內非常牛,但是拿到世界這個大舞臺上,清華北大就顯得比較平庸了。世界名校的諾獎獲得者都是幾十個,而清華北大目前剛剛脫單,清華一個楊振寧,北大一個屠呦呦。

清華北大一流學生肯定想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加州伯克利大學等海外名校讀研,能出國的都是人才,不過能去這些名校的都是少數,大多數去海外的也是一般人沒聽說過高校,最多是QS排名前一百這種。

普通的清華北大學生是保研。

毫無疑問,清華北大本部的保研率最高。都超過了50%。

不過你要知道,這裡面的保研學生不能都保送到清華北大或者中科院。而是要保送到其他高校。

假如你是清華北大畢業生,輔導員通知你保送了,你高興的蹦了起來,然後輔導員再給你說:你只能保送到清華北大之外的高校。

估計你臉色就變了:什麼?我清華北大畢業,讓我保送到其他高校?

這個就是這樣,清華北大保送生一部分肯定要去外校,清華北大推免生寧肯要外校的一部分優秀的,也不要本校的。

武漢大學2020年文學院保研學生,有8個北大學生。

武漢大學的法學院推免生中有9個北京大學和2個清華大學。

你說這些清華北大學生願意不願意?我想肯定有一百個不願意。那他們能不能放棄保研,自己考本校啊。難道清華北大考研清華北大還難?

他們肯定不回去考,為啥?因為怕考不上,而是是大概率考不上。

你聽到這裡估計就迷糊了?什麼考本校還考不上?

現在很多985院校尤其是熱門專業,本校學生考不上本校已經成為常態。

每年清華北大都是一些非211學生考研考進來,但是也有一大批清華北大考本校而失利的學生。

北大清華的考研

所有人考大學都水忘高處走,唯一一個例外是清華北大,最好是選擇本校,然後只能靠外校,但是考研考外校又很沒面子。只能硬著頭皮靠本校,但是考上難度極大。

北京大學某學院某專業,90%都是推免生,算下來,就招1個人,結果本校報考的都七八個,你說能考上?咱清華北大考研太難了,一旦不能保研,考研考本校難度比當年高考都難。

那考外校吧

南開大學推免率57%,各個專業招生數量都不多,南開大學學生考本校都頭大。

我曾經和幾個名牌大學教授談過,他們說,如果能推免過來,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想考過來,非常難,有時候一個名額,幾十個211/985學生。

同樣是考研,985的畢業生對廢211學生唯一優勢就是自己畢業證可能在面試中有好處,但是至少得過初試吧,

本科生好,還是研究生好?

考生985/211本科固然厲害,但是能考上211/985的研究生更厲害。

不要說考研容易,考研沒有容易的。不信的話,你去考考試試?有的同學說,清華北大的例子我信,但是一般的211還是難度不大的。

那我也得舉一個例子:看看鄭州大學2019年的複試線

不得不說,本校的文科生們都壓力山大,你說鄭州大學學檔案學的本科生,能保證自己成績能考405分?其他文科專業也就不是379左右。

誰敢保證?400分是個什麼概念?相信考過研的都知道。考研400分的人簡直都是神了。

所以很多的鄭州大學的本科生也是考不上本校的,不過卻有很多二本三本學生每年大量考進鄭州大學。

所以說985/211容易的考生,你先考考試試。人家211/985本校學生都壓力很大,如果你非211能夠輕鬆考上,說明你實力的確厲害。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研究生看重的是本科學歷。一個三流大學的大學生即使花四年時間考上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也不如本科學歷高的名牌大學的大學生獲得推免資格被保送的研究生含金量高,名牌大學不喜歡這樣的研究生。為啥了?國家需要的是有實際能力的品學兼優的高科技型人才,而有這些能力的大學生,已被高考選拔出來了!也就是說,高考已經把有能力的大學生拔出來了!考研是讓這些有能力能力強的大學生進行更深一層修煉,給國家培養高尖端的人才。而不是斷章取義吸收一些本科學歷低的人來給自己鍍一層金皮,然後出去靠這層金皮,討個好工作謀生。

這也就是這些年考研對本科學歷高的名校大學生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本科學歷低的大學生考研的越來越多,每年都呈上升趨勢,多達好多萬。考研的難度也相比之下越來越大。對於高學歷的本科生是不公平的!低學歷的大學生利用本科四年的時間再戰“高考”,想通過考研來圓自己當年高考失利錯失的名校夢,上大學期間沒有學本科知識,而是在積極備戰考研。四年考一個研究生比本科學歷高的名校大學生一邊學本科知識,一邊擠時間考研要容易多。再說名校也不喜歡這樣本科斷層的越級研究生,但為了公平又不得不迫於輿論,以成績來取研究生。對於本科學歷低的大學生擠佔研究生名額的形勢,高校採取了有力措施,來保證本科學歷高的名校大學生能考上研究生進行深造。高校紛紛增大了每年的推免生名額,讓更多學習能力強的高學歷本科生考上研究生。達到給國家培養高尖端的人才,也縮短了考研對高學歷的大學生造成的不公平。

打個比方說吧!小學沒上初中直接考上高中的學生能和一步一步穩紮穩打考上高中的學生一樣嗎?


這個冬季很漫長


985、211大學是所有學生的最高夢想,畢竟這百餘所高校是我國實力最強、就業市場上競爭力最強的,這些高校畢業生基本上都可以找到非常不錯的職業,在今後的人生髮展中也具備比較光明的前景。

但是在高等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考上985、211的研究生不如考上985、211的本科生,這種現象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而且也是從實踐中得出來的理論,雖然 不能說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是可以與當前的高等教育實踐相吻合,是經得起檢驗的說法。

研究生考試已然成為當前最熱門的求學考試之一,今年報考人數達到290萬人,而招生人數僅僅只有70而已,而且還包括推免生在內,競爭壓力非常大,此外報考研究生考試的主要人群仍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面對的就業壓力比較大,只能通過提升自己的學歷來保障自己的求職競爭力,以此來為自己今後的職業發展“買票”。

在如今的求職市場上,我們會發現招聘單位往往比較重視應聘者的第一學歷,也許你是985、211院校的研究生,但如果你的本科學歷僅僅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學歷,可能你的研究生含金量還不如985、211院校的本科生高,他們經常會將985、211院校的本科生作為自己的招聘對象,這種現象不能說全部,但至少屬於比較普遍的現象。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當年高考後直接進入985、211院校的大學生都是高中時期的佼佼者,屬於比較強勢的優秀人才,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肯定與他們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即使普通本科院校考上研究生,可能與985、211院校的本科生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只是自己的學歷上可能佔據優勢,因此更多的招聘單位更期待第一學歷的學校實力更強的求職者。


東愛雨小公


先分享一個自己身邊的例子,來說明問題中描述的現象並不絕對,只能說大概率、大部分的情況如此,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就不是那個個例。


原單位一個小夥子,中專畢業後在單位的生產車間搞生產,做了幾年之後被提拔為市場經理。也許是因為他有親戚在單位當領導的緣故,以至於從起步的時候,他就在車間從事管理崗位的工作。不過他個人也很努力,而且情商也很高,和他交談感覺很舒服。如果說他的親戚給他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平臺的話,他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反過來再思考題主提到的問題,個人認為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這個也絕不是學校層次所能彌補的,進入社會後與個人的素質和能力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不妨先看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麼會說考上985、211的學生不如考上985、211的學生這種情況呢?

首先985、211高校及其他特色雙非高校提供的學習平臺是其它普通高校所無法比擬的,比如實踐鍛鍊、項目經歷、學習機會等方面;其次前者校招的時候去的企業大部分是行業的龍頭企業或者研究院所,而這些企業很少在雙非普通院校中招聘,提到保研-升學-出國率這個方面前者也是大於後者很多。這也許就是985、211高校所提供的平臺效應。站在這一角度來考慮,平臺很重要,提供給你的機會和思考角度也會更獨特。


不得不說,在學校成績在考量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時候,還是佔著很大比重的。但是進入社會之後,你的學歷和學校層次(985、211、雙一流等等標籤)可以讓你跨入比較高的平臺,但是之後的發展如何就與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了(比如選擇、個人性格、工作性質等等)。也許你會說這些都是後話,但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同樣多的,你在這個方面有所成的時候,別人亦可在別的方面有所成,這也就是人生帶給你的驚喜,很大的不確定性才讓人有很大的信心去迎接未知的挑戰。


因此,無論你在哪裡讀大學,也無論你是什麼學歷,都不是最緊要的事情,關鍵的問題在於自己的選擇,不斷地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成為了自己想活成的模樣。


貝魚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從生源質量來說,985,211的本科生要優於研究生。

坊間流傳一句話:985,211高校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生。雖然不一定準確,卻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

全國每年高考報考人數逐年增長,2017年已經達到940萬,全國的高考錄取人數約700萬,其中985高校錄取15.8萬,211高校錄取人數45萬,約佔總人數的6.5%。真可謂從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



對比研究生,近年來的報錄比大約在3:1,最近的2017的數據更是達到了2.5:1,錄取率為40%,985高校的平均報錄比大學也在10%左右,211高校還更高一些。這還是在這些高校的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保研和出國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考研的同學實際上是少了相當一部分最優秀的競爭對手。考試難度比本科低了不少。

其次,二者在本科階段的學習生活經歷以及收穫有很大差別。

985,211高校的本科生,在大學階段所處的平臺,擁有的教育資源和環境,配備的師資相對都要優秀許多,他們在本科階段就能夠接受更嚴謹的科學訓練,學業基礎更紮實。考上985,211大學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區別,就是本科階段的學習生活方式,前者以考研為主要目標,更多的學習精力放在知識積累,應對考試;而後者以學科訓練,理論結合科研實踐更多,不僅限於知識儲備,更多在於拓展創新。985,211高校的本科生出科研成果的案例不在少數,相比而言,考上來的研究生在本科生出科研成果的可謂鳳毛麟角。

第三,受第一學歷影響,二者未來發展也可能有很大差別。

對於考上來的研究生,他們本科階段的終極目標就是考上頂尖學校的研究生,而且這還是本科階段比較優秀的同學才能考上,等研究生畢業時深造或者就業,除非在研究生階段做出非常出色的成績,否則同等條件下很難競爭過原本就來自985,211的學生,這就是第一學歷的影響。985,211高校的本科生在本科去向上就有更多選擇,出國深造,保研國內名校,考研,就業等。他們進入國內頂尖,甚至世界Top的高校的幾率要高得多。即便是考研和就業,他們選擇的目標也更高,加上他們擁有不錯的第一學歷,同等條件下被優先錄取的幾率要大得多。這裡順便可以提到,有相當一部分優秀的985,211本科生去了更好的平臺學習深造,他們與考上來的研究生的差距始終是存在的。

雖然考上985,211研究生的同學也經歷了種種考驗,體現出了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有不少同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總體上,直接上這些高校的本科生總體成材率和優秀率相對更高,所以有就有了題目中的提法。


象牙塔裡講故事


這種說法有些絕對了,但確實反映了當前部分用人單位的心態。

如今考大學似乎越來越容易,成績300多分就可以上大學,但是好的大學錄取分600多起,所以,看上去都是大學,實際分相差了一倍,就算一些一本院校,也是500多分的錄取線,二本更低了,不到500。簡單說,都叫上大學,但是大學本身是分三六九等的。

用人單位怎麼評價一個人呢,畢竟短時間的看簡歷和麵試也不能瞭解很深入,所以,有一部分單位非常重視第一學歷。也就是大學本科,如果你咋985、211上的,說明當年你中學階段一定很突出,要麼聰明,要麼學習方法好,要麼勤奮刻苦,要麼懂得堅持,有很強的的毅力……所以,正是這些品質讓面試官喜歡,他們也相信你以後到單位繼續保持,可以為單位創造價值。

那為什麼他們反而不那麼喜歡985、211的研究生呢,特別是從雙非院校考入985、211的研究生。因為,他們認為他第一學歷不行,代表他以前確實在某一方面還不夠優秀,而至於讀研究生,相對來說,比本科考入985、211的難度會小一些,所以才會覺得不那麼好!但是,絕非題主所說的那樣,認為考上985、211的研究生,還不如考上相應的本科,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現在很多單位對於學歷有著嚴格的要求,比如有的科研單位必須要求研究生,所以,即使你很優秀,即使你是985的本科,依然會被拒之門外!

實際上,用人單位也會分析,儘管有些人本科不太好的,但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大學後一直努力,一直堅持,才考入了985、211的研究生,這樣的孩子,同樣後勁很足啊!

所以,請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到985、211的研究生了!


多試試美國小學科學課


換個說法,這就是,論第一學歷的重要性!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了,關於學歷,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清華北大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三流的博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大部分的985和211高校。這類重點高校的本科生基本上後來都出國繼續深造了,來讀研究生的基本上就是條件相對來說較差的和一些其他普通高校考來的,各方面都比同校的本科生弱一些,到博士期間各方面條件也就更弱了。

作為應聘的一方,自然是喜歡985的本科生高於985的研究生,因為你的本科就是985高校,這很直觀的就反映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綜合素質等,而且985高校的本科生接觸的各類知識講座,論壇等肯定比普通本科的學生要多,因為他們學校提供的機會多,學生在各方面的視角肯定也是有差別的。985和211高校在這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生本身個人能力,一個是學校的教育優勢以及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或者平臺,這都是普通本科無法與之相抗衡的,所以在門檻上,很多招聘單位直接拒絕985或者211以外的本科生,這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的,當然也有助於優化自己團隊的學歷結構。

當然了,985的研究生不如985的本科生,這種說法是沒錯的,因為整體的情況就是這樣。但是它又不是絕對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衝突的,也總有個例,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辯證看待,具體到每一個人,情況就不那麼絕對了。但是就一般的通俗的情況而言,這種說法沒錯,這也是大部分招聘單位為什麼設置一些門檻的原因,因為他們也是這麼覺得的。


送你一首小詩歌


第一點,如果有專家做個研究,從小學起越往低年級,學生的成績越與家庭因素有關,也就是說不論是高考還是中考,一半考的是個人水平,一半考的是家庭素質,不管呢些底層家庭父母如何狡辯,家庭因素很重要。考研相對而言家庭因素除了保研的時候用的到,其餘的在不斷稀釋,也就是說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至於說什麼名校本科畢業生如何優秀,多是從小被家庭帶起來的人,到了真正體現能力時拿不出手的說辭。不信你可以看一下,考研的最後幾名錄取的不是本校的就是關係戶,你們不是說本校的985優秀嗎,倒數第二第一咋是你們呢😄。

第二點,關於錄取率而言,一般來說考研的同學都是成績非常靠前的才會考,你看到的名校的錄取率是30%,如果考試的學生是1%呢,幾乎所有高中生都參加了高考,而參加考研的的是本科中最靠前的那部分人,研究生的錄取率如果除以高考的人數絕對低於本科錄取率。你把分母搞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