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

江南小草2018


不是

临帖的目的是学会写字,学会字的特点,学会字的笔法,字的框架结构,写字的目的有两情况。

一种是自己喜欢,也不想追求什么名利,写了玩玩,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越像帖越好,因为自己临的帖就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当然是越像自己越开心。

二一种情况是自己有所成就,有自己想法的人,那么情况刚好相反,如果一味的追求像,就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无所作为。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要临得太像,如果太像到时候出不了帖,就前功尽弃,成了印刷机。

总之,像与不像是自己的选择,如果要有自己的特点。我建议适可而止,点到为止,意临为主,追求自己道路,虽然走在同一条路上,但不要踩在他的脚印上,自己要在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让后面走来的人看看你的脚印,曾经在这条路上走过。





残墨


对于一个初学书法的人来说,临帖是必须的,不可不临,也不能时冷时热,或半途而废。学书法临帖是最好的途径,帖是样本,最好的老师。

从我个人学书法的体会看,临帖写字有无穷乐趣。我从小学到中学阶段,一直都在临帖,文革时期,班上四五十个同学就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临帖练习书法,为我今天从事书法打下了初步基础。进入社会,我也从未间断。回首学书的路程,感觉是在不断的有起色进步,以至有质的递增。楷书,行书,隶书,魏碑都临习过,特别是草书临习的多。我觉得,这些练习过程让我尝够了甜头,临帖多多益善。

这里面,在临的过程中,一定要动脑经思考,悟,研究字形结构,间架,笔法笔划过程顺序,力度,总体感觉,比较,找出不足,总结,反复练习。这样,我们觉得自已写的字不断进步,有一种成就感,更会激发一股热情,继续走下去。临帖练习要活练,练一段时期觉得自已还可以,就脱帖默练,再进行比较,当发现问题时,再去有针对性临练,逐步完善,逐渐靠近。临帖,有临楷和临草。练临草书,绝对要有楷书的基础,否则,柔弱无力,练一段草书之后,再回过头临楷书。临习楷书有了草书的功底,字就凭添活的色彩。\b

临帖也容易出现僵化,造成出不了帖,这就是所说的临帖越像越僵化的说法。这种情况往往是长期临一种楷书造成的。这种情况很少,原因是能长期坚持练书的人很少见。既然长期临书的人就不止临一种帖。时下能坚持临帖的人难得,坚持临楷书的人难得,能够与帖接近的人更难得。我们要老老实实临帖,越接近越好,不要为不临帖找借口。练习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学到老。因为要积蓄功力,还要学字外功。学习多方面知识,文化积累,厚积薄发。更要注重自已的品德修练培养,静心静性,悟道养生,强健体魄,加强内功。


救风


一模一样,练书法的,人人都想。问题是这个很难,我有十年的欧楷临习,要想做到一模一样,几乎不可能。八个字十个字有可能,通篇几乎是做不到。当追求一模一样时字就死板,一放一松时字就散乱。因此,曾经放弃了欧阳询的楷书,不写了。然后临临行草,写写篆隶。回过头来再写欧楷,居然进步了,写的比以前好,怎么能进步呢?我就很奇怪!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现在有了切身体会的理解,原来篆隶楷行草的用笔是相通的。从此就悟出用笔可以灵活变化!

试着在欧楷里面加一些柳楷味道,加一些隶书用笔,加一些篆书线条,字的结构不变,笔画的轨道不变,弄出来的效果我还挺满意!下图为我的临作:


以前临张迁碑,一上来就朝着一模一样去的,可是效果不满意,总觉得味道没出来。最近放开手脚,大胆的,肯定的,毫不犹豫的落笔,竟然弄出来的效果挺好,虽然不是一模一样,但是形也似了,神也有了,味道也足! 下图总,是我的创临:


看看何绍基临的张迁碑,不是一模一样哦!



林散之临的张迁碑


圣教序我也是这么干的,看看下图:
那么我们临摹到底要不要一模一样呢?

,尽量吧!能写成一模一样,那是令人羡慕的。一样也好不一样也罢,一定要取其法,什么是法?简单地说,张迁碑里面的横画,有等重横,有轻入重出横,有重入轻出横,有粗腰横,有细腰横,有凹凸横,有直横与波横等等,相同的字里面可以灵活的运用这些笔法,不一定要跟原帖一模一样,这就是学习到了方法。也就是灵活运用,学会变化,甚至于用一些其他碑帖里的笔法打进去,添加佐料!

《张迁碑》里面的艺术特色,当然不能少,它的特色如下:

线条朴实无华,结体时有拙态;茂密线条浑劲敦厚、朴实无华。以方笔为主,而又方中藏圆,圆中寓方。再加上历尽千年风化后苍朴的石气,使线条更具立体感与金石气。

章法不拘一格,生动活泼!

字形大小参差,正斜互用,疏密随意,但整体上又相互呼应,左右顾盼,一派天真烂漫的景象。

抓住一碑一帖的艺术特色,其实这很难!相对容易的是抓住字的结构,也就是笔画的轨道不变,而在轨道上可以开火车,也可以开飞机,开轮船,还可以踢足球,也就是用笔可以灵活变化。

老铁们,加油吧!


吕向洋临帖


多看多写多练




jianghe江河童生


临帖的标准要求是分阶段的,因临习者基础能力的不同,应当区别对待。初学就是按照原帖一步一动来,力求效果复制,临得越像越好。中级水平(已具备较好临帖基础)可以对临,也可以意临,重在消化吸收原帖的笔法结字技巧,击筋打节,不求必像。而高级水平的临帖,则重在读悟领会,借鉴参考,以意临为手段,但仍以书写者的个性为主。

再啰嗦两点。

(1)临帖是书法学习最科学的方法路径。临帖是技术活、苦差使,很辛苦也很枯燥。不少书法爱好者习书之初,都会疑惑于学书法是不是必须要临帖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有人以悟性高为由,真把自己想象为天纵英才,不愿认真系统的临帖。我要说的是,即便悟性再高,这个悟性到底是悟什么,不还是名家名帖名作吗?离开了法帖,书法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临帖是书法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手段。技法技巧都藏在帖中,不临不学,靠自己悟,不仅事倍功半效率低下,还可能会管中窺豹、剑走偏锋。就好比学游泳,在教练指导范规下训练,你很快就能学会蛙泳自由泳,而靠自己摸索,也可能学会游泳,说不定游了一辈子的泳只能是在“狗刨”。古人的帖子就是教材教范、考核大纲,想考985、211,不按照教材大纲来,能考上吗?



(2)临帖是伴随书法学习者终身的必修课。一定程度上,书法人临帖的能力,就能够反映出书法的造诣和修为。有的朋友把临帖只当成是一块入门砖,临了一段时间,有了一些基础,就以为是大功告成了。事实并非如此,书法学习其实就是读帖+临帖+创作,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书法作品和书法实践,技法、要诀、审美都是后人对前人帖作的主观认识和理论阐述,而这一切无不闪烁在原著之中。因此,法帖是信息量最大、涵盖内容最广的学习材料,原滋原味的读悟临摹,无疑是最正确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值得终身学习锤炼。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创造,

是个人都会。

一百个人写字,

一百个模样儿,

一百个体儿!

谁跟谁也不一样!

不用创,

天生你就和别人不一样!

这很容易,

你不学任何东西,

你天生的自成一家!

那什么不容易?

模仿不容易!

不用模仿古代书法家的字,

你照着你父母、兄弟姐妹的签名模仿一下,

能写的像吗?

所以,

检验一个书法家,

一个书法爱好者功夫如何,

不要看他由着自己性子瞎写瞎创的东西,

你让他模仿,

模仿什么都可以,

让他自己挑。

比如他学颜真卿的多宝塔,

可以,

你让他随便挑一个字,

让他临。

目标是:越像越好!

其它不要求!

然后,把他的字和原帖的字拼图。

看看到底像不像!

通过临帖,模仿才能学到古人那些美的东西


老跨斗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其人很高兴来参与这个讨论。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临帖(而且是前人的优秀法帖),临得一模一样,算不算好。我回答:算,算真的好。

我们就以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例吧(就当是王羲之原版)。如果能临得和《兰亭序》一模一样,那可成“天下并列第一行书”!

但是,我明确一点: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王羲之自己,能临得一模一样!《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所作,帖子中,我发现有涂改和查缺补漏的痕迹,醒来后,再次书写,早已没有了原稿的风范。也就是说,连本人都不能临得一模一样,更何况他人?

临帖,是书法的必经之路。我们临帖,一定是要追求越相近越好,在学习阶段,相似度越高,说明我们的观察和模仿、书写能力越高。

谢谢大家。

最后,放几张本人平时学习的图片。


其人墨坊


谢谢你的提问。怎么说呢!如果是书法创作,你写的跟字帖一模一样,真的意义不是很大,顶多就是说你的学习功底还是不错的。

如果是临摹学习,你要真临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样,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首先,临像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基础问题。

我们学习书法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要达到跟字帖一模一样,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初学书法,最好临摹的跟字帖一模一样,这是最佳状态了。

其次,临摹字帖是一个完整学习经典的问题。

我们学习书法,其实就是通过临摹经典书法作品,去认识书法的基本规律。


经典书法作品,就是从实践上最完整体现书法基本规律的作品。

所以,我们要有亦步亦趋,不耻下问的精神去学习体会,经典书法作品的技法原理。

这样学书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扎扎实实的认识书法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和点画结构。

这样学出来,就有临摹字帖非常像的能力了。

如果临摹字帖含含糊糊,那么,你学习任何一个字帖,都会养成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毛病。要想写出有表现力的书法作品,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临摹书法作品,跟字帖一模一样,是一种高超的书法本领。


一般来说,学习书法,我们很难临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样。

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所以,当你能够临摹得一模一样,说明你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才能临摹得一模一样。

不过,书法贵在创新。临摹学习阶段,我们评价你的学习成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临摹得越像,就说明你是学习成绩越好。

如果临摹的成绩都一般,那么,自己要创作,就可想而知会有多大能力了。


所以,临摹就要有完整学习经典的精神。不要抱学学就可以的侥幸心理。书法最忌讳的,叫下不去方。所谓的下笔无方,就是用笔含含糊糊,不敢肯定对毛病。

只有扎扎实实的临摹,才能克服似是而非的毛病。所以,临像字帖的学习书法基础的基础。

但是临摹得再好,也只是学习书法的好起点而已。基础好,不等于书法好。

进一步的学习任务,就是融会贯通中国书法史,能够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通过这样的解说。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


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看属于临摹学习,还是创作的评价。

临摹能够达到像字帖一样,这是很高的一个学习成绩。

如果是创作,只要不是一看就跟颜真卿或者赵孟頫等书法家字帖一样。那也是高水平。

所以,一定要看是创作还是临摹。

创作贵有新意。


千千千里马


写的越像越好,所以书法学习解决好三个问题基本就差不多了,第一个问题,看准,很多人写不好是看不准,就像唱歌跑调不是不会唱是耳音不准听不准。第二个问题记住,很多人写不好是抬头看帖,低头忘,笔画形状,长短粗细,间架结构,运笔过程忘的一干二净。贴是贴的样子,你是你的样子。第三个问题,是控制住笔,你看准记住的那一笔,那一个字,把他准确的用笔表达出来形状,大小,位置丝毫不差。这样差不多就入门了。

当我们大脑积累了足够多的字体字库,可以随时随地调用,也就差不多成了。

本人现在处于积累字库的过程中











誓屠东京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分析。

一、临帖,当然写得越像越好。但是,想达到一模一样很难。其实,只要是把原帖笔法精要和字形特点弄懂,七八分像就可以了。这不是投机取巧,也不是找借口掩盖写不像的理由。因为,学某一帖(字体)只是短暂的过程而已,最终目的是熟练书法基本功,掌握规范的书写技法要领。


书法是艺术化的书写,应该以自然美为根本,如果很多笔画是用技术描画出来的,笔法动作近似美术字写法,临的再像也没有用。况且,一个经典古帖之所以能成为后人竞相追摹的范本,那是人家花费毕生的心血与精力修练出来的,我们想写像得需要多少年啊?

我觉得,作为业余书法爱好者,如果为了追求像而长期专工一个帖,实在是没有必要! 莫不如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多临几个帖,提升书写技艺水平和创作能力上。


二、创作,讲求建树个性化字体风格,只有博学多帖,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才能写出自己的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所写的作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那就不完全像××帖了,笔画、字形都必须有适当的变化,重要的是笔法一定要有出处,并且加以变通。

如果写出来的一幅字通篇像集字帖似的,属于初级水平,拟作训练这样做是可以的。真正的创作,必须似是而非,还要融入字外功的元素才行。总之,符合法度是第一位的。


以上是我的见解,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