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逼迫武则天退位的人最终全部惨死?

卢金潮


五王之死,表面是奸臣用事所致,内里却是武李两家斗争的延续。深受武则天信任的狄仁杰,在武则天为立储之事犹豫不决时,说了一句只见儿子拜祭父母,未见侄儿拜祭姑母“庙不袝姑”的话,本来武则天晚年,见民心人望还属李唐,就有还政之意,狄仁杰这席话坚定了武则天的决心,三子李显被立为皇太子,狄仁杰于时又推荐了张柬之崔玄暐等入朝为相,无意中为李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立储后武则天也开始懈怠,把政事全托付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自己欢娱晚景,纵情享乐。


二张用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又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生杀在手目空一切,彻底得罪朝中武李两家权贵,705年,凤阁侍郎张柬之等见机会难得,联合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人,强行簇拥李显,诛二张逼武则天退位归政,武则天无奈,先封李显监国,隔日再进行禅让,至此,失落十多年的江山又回到李氏后人手里。(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张柬之挟破竹之势,本来可以一举扑灭武氏在朝一党,一为全君臣大义名份,二为了让李显杀人立威,对武三思等人放过不究,留待李显动手。


李显当上皇帝后,封张柬之五人为王,但政局并不平静,朝中有神龙功臣和武氏势力,后宫有韦后、武官婉儿制肘干政,还藏有另一股本家弟妹太平公主和曾为皇帝的李旦,都是不可小视的力量,在去周复唐,为武则天归陵上尊号等拨乱反正的重大决策中,几股力量多次斗争角力,张柬之等人期望的杀武并没有出现,李显只是利用各派进行制衡,维持政局平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五王,李显也有丢车保帅的意思,武三思勾结韦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为天下所患。当时在京师流传武三思与韦后私通,闹得人尽皆知,李显得知暴怒,武三思乘机进谮,说是五王蓄谋已久,有意打击报复,拥立的皇帝不听其意见,而中伤皇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其实从这件事的发展及获益,太平公主和李旦才是最可疑的,应也不是武派所为。至此,政局出现倾斜,张柬之五人全部被贬往岭南。

五王除了张柬之崔玄暐在流放途中病死,其他三人敬晖桓彦范袁恕己都受到残杀,武三思韦后让上官婉儿假造圣旨,派出心腹五王原来的对手周利贞星夜前往岭南追杀五王,追上后周利贞令人将桓彦范捆绑起来,在砍去上半截露出尖头的竹桩上拖着走,肉被竹桩刮去只见骨头,而后用棍棒打死,袁恕已被强行灌进毒液野葛藤汁,毒发时痛苦难受,以手抓土指甲磨尽,被用竹板打死。敬晖被一刀一刀割肉,以凌迟的方式处死。


南方鹏


因为这牵扯到唐中宗李显与相王李旦的权力斗争,唐中宗是有意削弱自己弟弟李旦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事实上在李显被武则天从房州召回来的时候已经离开长安十四年之久了,而在此期间谁一直留在长安呢?


相王李旦。


而武则天执政后期除了李旦,李氏皇族里还有谁在朝廷中枢有很强的影响力呢?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和谁关系更密切呢?


还是相王李旦。


李旦当时在朝廷中枢影响力有多大呢?神龙政变,参与逼迫武则天退位的“五王”里,袁恕己在任司刑少卿时兼知相王府司马。张柬之由司刑少卿推荐为秋官侍郎时,袁恕己出了很大的力气,而桓彦范本来就算是张、袁团体的一员。


也就是说“五王”里至少有三个和相王有关系,这不得不引起唐中宗的忧虑。


尤其是唐中宗一直远离朝廷中枢,又是通过政变上台,他手里其实没有多少可用之人的。


这才是为什么唐中宗一定要用武三思的原因。


而袁恕己、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敬晖又老是在唐中宗面前要他不要用武三思以及武家后人,这不得不引起唐中宗的警惕。


所以不管是敲山震虎也好,还是为了肃清朝廷中枢李旦的影响也好,唐中宗最后还是决定把“五王”全部贬到地方。


虽然“五王”被贬,但其实五个人里还是有区别的,像袁恕己这种李旦的铁杆,唐中宗就听由武三思派人把他虐杀,而像崔玄暐这样其实跟李旦没什么关系的,唐中宗除了把他赶到地方去以外,并没有特别为难他。张柬之也是同样道理,唐中宗其实并没有为难这个老臣。


由此可见,唐中宗清洗“五王”还是心里有数的,不是所谓的“听信谗言”。


说起来唐中宗还是比较心慈手软的,他只是通过重用武三思和韦氏族人以及打压李旦朝廷中枢势力的办法来削弱李旦影响力,而没有学他爷爷李世民那样从肉体上消灭李旦这个隐患。


兰台


权利游戏就是一场有我无敌的淘汰赛,然而神龙政变的“五王”却打成友谊赛,他们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公元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正式复位。结束武周统治,复国号为唐。


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郡王、敬晖被封为平阳郡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郡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郡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最终“五王”的结局都落得惨死。首先五人被武三思和韦后诬陷全部被贬官;随后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敬晖被流放琼州、桓彦范被流放贵州、袁恕己被流放环州,三人都被周利贞虐杀。

“五王”下场之所以如此凄惨,其根源是对武周势力没有乘机进行彻底清洗。虽然被史家称为革命,但是政变后,武则天自己又向李显要求回归大唐皇后身份,武家子弟这些强权人物依然把持着朝政;相反,政变的五人通过封王的形式削夺了宰相权力,失去把持朝政的能力。

这次政变归根结底就是皇族之间借助大臣势力进行的一次权利交接,当权利顺利过渡后,没有将失败一方逐出权利圈外,继续成为皇族内部的权利游戏,当初参与政变的“五王”当然要被排除权利圈外了。



安定郡潜夫


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立有不世之功。然而令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对李唐的一片忠心,换来的竟是灭顶之灾。

一、养虎遗患

武则天退位后,张柬之等人优柔寡断,并未在第一时间除掉武氏诸王。他们设想,这件事由李显来做更为合适。

但是昏庸无能的李显与其母亲的铁腕相比,真乃天地之差,相去甚远。其在政治上纯粹就是个白痴,他不仅没有趁机打压武氏诸王,还任由武三思与韦后私通,放纵武三思把持朝政,为所欲为。

等到张柬之等五人反应过来之时,已为时已晚。在武三思和韦后的阴谋策划下,张柬之等五人先是被册封为王,表面上荣宠至极,实则是被剥夺了实权。

706年,借着处理王同皎谋反案,武三思诬陷五王是同谋,并将其贬到外地担任司马,此时的五人已成为任由武三思宰割的俎上鱼肉。

接着反污五人谋反,并请求将他们灭族。与此同时,武三思暗中指使安乐公主在李显面前大肆诬陷,又让侍御史郑愔在朝外对其大加弹劾,里外夹攻,李显盛怒之下,命令迅速结案。其结果五人被判处死刑。

当判决呈报李显后,他突然良心发现,想起曾经给张柬之等五人赐予过免死铁券。于是,敬晖被流放琼州,桓彦范被流放瀼州,张柬之被流放泷州,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崔玄喡被流放古州,子孙十六岁以上被流放岭外。

二、惨遭杀戮

然而阴险毒辣之武三思做的是斩尽杀绝、斩草除根。于是其死党周利用被任命为代理右台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外,去诛杀五人。等到周利用抵达岭外时,张柬之和崔玄喡已死,侥幸躲过一劫。

在贵州抓到桓彦范,周命令部下将其绑起来,放倒在竹筏子上拖着走,一直拖到桓彦范肉被磨掉露出骨头,才用杖打死;抓住敬晖后,将其一刀刀的剐死;周利用强逼袁恕己喝有毒的野葛汁,喝下几升后,毒性发作难以忍受,其疼得用手扒土,几乎把手指甲全都磨掉,然后再用棍棒将其活活打死。

杀人屠夫周利用回朝后,李显却将其提升为御史中丞。

三、咎其缘由

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虽然成功了,然斩草未能除根,惩前不能毖后,养虎遗患,留下一个祸根武三思 ,至使武氏诸王死灰复燃。

‘五王’冒死拥立的太子李显竟是一个昏庸无能,脑袋进水的大草包,其被武三思接连带了两顶绿帽子,却浑然不知不晓,甘当元绪公。这场惊心动魄的‘神龙政变’,真乃神龙见首不见尾,到头来忠若五王,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都做了死不瞑目的冤死鬼!


手机用户50902211138


真的麽?那证明了什么呢?这不正好证明,则天女皇的功绩是天地公正的麽?所以那块无字碑的价值,真的是擎天柱!世人根本没有权力,评价她的功过,只有天地可以为说。



响乐水


很简单啊,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神龙政变把武则天弄下台了,却没有对武三思等进行除根,后面中宗耳根子软,韦氏和安乐公主乱政,这两个2b也想学武则天,于是跟武三思等人搞在一起,所以神龙政变的那些人就被反杀了!所以说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章若初


逼武则天退位的人,迎李显即位,李显无能,李显后面的人对权力虎视耽耽,所以要清理拌脚石。


贝贝127554956


李显忌惮,而本身无根基,乃擢升皇后韦氏和武三思而拆五大臣之台,而后武三思大权在握后痛下杀手。无一善终。五大臣本身还是有很大问题。嗅觉不灵敏,手段不高明。在东宫旧属魏元忠等五人归朝封相后,李显己有剪除功臣集团的底气


展翅高飞11223


因为皇帝也怕,他们再造反。默许武三思,坑死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