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哪位古人的书法最好看?为什么?

莫xxxx


首先来说说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吧!1.行书上首推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他代表作《兰亭序》,字体端正清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像云一样很轻盈;像盘旋舞动的龙一般敏捷有力,运笔速度转为迅速,有振迅遒劲的风神。笔力劲健,速度匀畅,自然含蓄,结体中和安祥,不激不厉,呈现出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2.草可书上说称为“草圣”的怀素。他代表作《自叙帖》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即“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3.被世人同誉为“颜筋柳骨”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以篆书笔法入楷,其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藏锋,收笔回锋,尤其起笔处圆笔多于方笔,横画轻,竖面重的横细竖粗,对比十分强烈。4.再说说被誉为“欧体”代表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严重工整,平正峭劲,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长短合度,粗细折中,恰到好处。以上书家的代表作,都是我们学习书法过程标一杆,所以说谈不上最喜欢那位。我们只有纳百家法而为已法,创作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真正目标。






菜鸟的变形计


若从技法论,我更喜欢王羲之《兰亭序》,若从性情论,我更喜欢颜真卿《祭侄文稿》。下面作分点详细讨论。

第一,书法情怀上,王羲之《兰亭序》技法纯熟,颜真卿《祭侄文稿》情怀激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一场雅集中,乘兴而作的。整体平和中庸,不温不火,技法表现淋漓尽致,从欣赏角度而言,风平浪静,怡然自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祭祀亡侄颜季明之前,所作的祭文稿件。颜真卿写此文稿时,情绪激动,悲伤心切,当时心绪跃然纸上,极具宣泄情怀之能事。

第二,表现技法上,王羲之《兰亭序》更平和规矩,颜真卿《祭侄文稿》更激荡潇洒。《兰亭序》以行楷字体为主,行笔平和,气质秀丽,学习上更容易掌握技法。《祭侄文稿》以行草书为主,行笔连绵、意气起伏,为后世文人书法以抒情表意为主作了示范。

第三,作品书写形式上,王羲之《兰亭序》为双钩本,笔法清晰明了。颜真卿《祭侄文稿》为墨迹本,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情怀。《兰亭序》(冯承素本)乃唐人冯承素双钩本,细致入神的将原作刻画纸上,成为真迹下一等,最能看见魏晋笔法的复制品。《祭侄文稿》乃是草稿,因是草稿,所以书写时毫无拘束,披头乱服,是最能见到唐人笔法的经典原作。

第四,创作章法上,王羲之《兰亭序》行笔自然,平和中正,颜真卿《祭侄文稿》连绵错落,大起大落。《兰亭序》因以行楷字体为主,字与字之间少有黏连,可谓笔断意连。《祭侄文稿》则行书连绵,篇幅交错,视觉冲击力更大,情怀起落跌宕。

第五,墨色变化上,王羲之《兰亭序》更温润平和,而颜真卿《祭侄文稿》则尽显干枯浓淡之变化。纵观《兰亭序》,用墨变化不大,以温润均匀为主,偶有飞白干笔,尽显中庸之道;《祭侄文稿》墨色变化丰富,浓淡干湿,展现了书法墨法的博大精深。

第六,笔法上,王羲之《兰亭序》用笔干净利落,颜真卿《祭侄文稿》多用秃笔逆锋。《兰亭序》用笔非常干净利落,有板有眼,起笔收笔,动作一目了然,线质干净秀气。《祭侄文稿》则多用秃笔,笔法更近篆隶,线质古朴浑厚。

综上所述,是我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两件作品对比论述。








新堂的艺术生活


首推秦朝宰相李相。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其次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等。第三当推清朝邓石如,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上述三家我偏好邓石如的小篆,我经常临习邓石如的篆书《千字文》,《弟子规》。我认为邓体小篆结体清丽,修长,线条弹性有力。

小楷主要临习元代赵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作品。爱其清秀,亮丽。我意结合两家的特点最后形成自已的风格。








金星753


说到写书法的古人,我最喜欢的其实有两个一个是王羲之,一个是欧阳询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童年时迁往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历官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有“书圣”之称。

喜欢王羲之是因为我觉得王羲之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类似西方的达芬奇。比如他的兰亭序和圣教序

兰亭序可以说美学样板,是属于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的书法。假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再瘦一些或者肥一些,可能《兰亭序》的样板示范作用,也没有那样大。《兰亭序》恰恰是不肥也不瘦,不激也不厉,有一种堂皇正大的气象。如果你学习《兰亭序》,可以更肥,也可以更瘦,都会变幻出新的书法来。这就是他神奇的地方,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从各个角度看都是对自己笑。不同喜好的人看兰亭序,都能从兰亭序中看到亮点。

而且兰亭序笔法变幻莫测,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 比如大家常说的兰亭序二十个之字各不相同。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还有《圣教序》,虽然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很多笔法

方圆兼备,给人以温厚含蓄之感。也是我的最爱。


再说说欧阳询,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他的欧体是我最喜欢的楷体,比如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其中有三个点我很喜欢,就是:瘦硬、秀丽、温润。当然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一笔或一字之内同时表现出这些风格。况且我本身就喜欢秀美偏瘦而又不像瘦金体那么瘦的字。所以特别喜欢欧阳询


如果说非要选一个话我就选王羲之的书法最好看,因为相比较楷书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行书。

但是按字体来说的话,我个人认为就是行书王羲之的最好看,楷书欧阳询的最好看。


暝啸幽篁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楷书四大家”之——颜真卿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他的行草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其“颜体”在书坛巍然屹立。

代表作: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其中: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颜真卿《多宝塔碑》,此碑是颜真卿44岁时书,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虽尚未形成刚劲雄强、沉雄浑厚、大气磅礴的颜楷风格,但此碑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颜真卿《争座位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








艺术的生命力


我本人最喜欢“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字不仅仅是美观好看,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风骨,一种气度,一种风韵,一种格调。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所谓“深识书者,唯又观神采,不见字形”,书圣的字却做到了外观与神采的和谐统一,又契合了古人“中庸”之道,书圣以后历代的书法名家和其他学书之人都可以从其汲取营养,无形中王羲之已经成为后世学书人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每个学书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料。历代书法名家都毫无疑义的将其尊为“书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书法领域却独尊王羲之为“书圣”,可见其在书法领域的重要性和贡献是历代其他书家所无法比拟的。所谓“取法乎上”,本人建议各位书友还是多多研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方为上上之策。


慕容長乐


这个问题这么问这么说欠妥。因为每个人的水平认知不一,喜好不同,追求不同,回答谁最好也不同。对书法稍有深入的,也没有这么说这么问的。正所谓一干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也。

史上真行草隶篆众多书家各有风采,具体看你学书在什么阶段。正书有四大家,看你的兴趣。史上就有颜筋柳骨之说。如果你喜欢正大方劲,敦实厚重,整体挺拔遒劲,那不妨学颜;倘爱好瘦骨有力道,不妨学柳。其他二家喜欢的话也并非不可以学。

学行书,当然首推兰亭了。兰亭序,不仅笔法、墨法、技法高超,关键是字字都是动态的,都仿佛似有生命的律动,这是其他书家难以企及的。有人说文征明的兰亭是被捆绑的舞蹈,董其昌的兰亭是病人的扭腰,对比看此言不虚也。其他的如颜如苏学得也不少。

草书大家也不少。飞龙走凤,动如脱兔,张扬、缠绵、躲避、山夫争道,每每观之,总是热血沸腾,乃至心旷神怡。张芝、张旭、王氏父子、黄庭坚、怀素、赵佶、祝允明、傅山、王铎等各具自家面貌,喜欢哪家,学之可也。






抱一而行


书法浩如烟海,历代名家数不胜数,今天不谈二王也不说米、苏、黄,来说下本人最喜欢的字帖清朝康熙皇帝所书〈舞鹤赋〉。

天下第一福为大家所熟悉,意为多子多田多衣多才多寿,即康熙皇帝所写,康熙十分酷爱摹帖,常赠于大臣御笔,书法具有很高的造诣,为清代帝王之首。

而舞鹤赋碑帖是本人早年有幸从友人处见到和原碑一比一大小印稿,见后爱不释手,又不能夺人所爱,赶紧影印保存。此舞鹤赋通篇字迹清爽刚劲,灵动飘逸,粗中厚实,细处连贯流畅而有力,媚而不俗,如同仙鹤起舞,简直美不胜收,反复观摩,甚觉气韵生动,有一气呵成的即视感,非常值得用来作为行书学习临摹范本。本人一直以为此帖是清代书画名家董其昌所写,后见碑首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碑未尾写有临董其昌,查找相关资料才得之为康熙皇帝所临董其昌所书舞鹤賦,具有董字潇洒飘逸之书风,总之喜爱异常。

康熙皇帝书法以雍容饱满,具有帝王之气,常以董为师遍寻董字,而能写出如些精美之作也实不意外。此舞鹤赋碑帖也正是个人最喜欢的行书碑帖。







翰墨写朝晖


纵观整个书法史,我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最好看,最具有魅力。

下面我会从颜真卿的成就和地位、他的书法境界以及人物评价三个方面来做说明。


成就和地位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构宽博大度,字字严谨,代表作有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他所创立的雄浑刚劲的书风,象征着盛唐帝国的气魄,是后世之人效仿的范本,也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的典范。

《祭侄文稿》

书法境界

  1. 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2. 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3. 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多宝塔碑》局部

人物评价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最终以死明志。

李隆基评价他: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欧阳修这样评价: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颜勤礼碑》部分


综上所述,我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最好看,希望广大学者朋友能够喜欢,也呼吁大家学习书法,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任东博Double


个人最喜欢颜真卿,原因如下。

书法绝代风华

颜真卿研习历代书家而自成一体。楷书结构方正,笔力雄浑。用笔看似肥厚不露锋芒,实则外柔内刚铁骨铮铮。如高山巍峨,伟岸端庄,意境高远。

人格光耀千秋

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猝不及防,陷入混乱。挺身而出者,平原太守颜真卿也。颜真卿一边派人和朝廷联系,一边召集兵勇,发布檄文,讨伐安禄山。据说半个月就召集了20多万士兵,然后统帅起来和安禄山开战了。出于战略考虑,他需要和他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联系。颜真卿在今天山东德州,颜杲卿在河北正定,一东一西,中间正好是安禄山已占领的区域。为了联络可靠,选择了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充作联络人。常山沦陷后,颜杲卿拒绝投降,先后经历了割舌,剁手等惨无人道的刑罚后惨死。其子颜季明被砍头,三十余口全部被杀,满门忠烈。

面对家族惨变,颜真卿依旧指挥平叛。


二年后,颜真卿写下了追祭侄子颜季明的草稿,就是“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奸相卢杞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劝降,朝臣们劝说颜真卿拒绝,颜真卿凛然回答:“圣旨能逃避吗?“。遂至李希烈军中,李希烈扣留颜真卿,反复劝降,被拒绝。一年后,被李希烈缢杀,被杀前大骂李希烈“逆贼”。德宗废朝五日,谥号“文忠”

史载:举朝悲之。


人品与才华,中国人历来更看重人品。作为忠臣、烈士、英雄、书法大家,颜真卿完美达到了字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坐标。

颜体,浩然正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