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芬战争苏联为何是惨胜?

于无声处34


战争开始前,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刚刚经历无情的政治大清洗,一大批在内战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比如图哈切夫斯基等等)不是被秘密枪决,就是被送往西伯利亚的古拉格集中营,军队战斗指挥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而且斯大林也没把芬兰这样的小国放在眼里,战争初期严重轻敌,没有组织对战略战术详细研究,也没有进行像样的战争动员;

但是,芬兰方面不一样,身后就是自己的家,退一步家就没了,于是举国动员,全民抗苏热情非常高涨,拼死抵抗,就是败了也要让苏联知道疼;

最后,就是国际环境,也不利于苏联,自己是侵略国,主动侵占人家国土,国际道义上站不住脚,又是共产主义国家,被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点防范,给予芬兰大量援助;

综上,这些内外因素导致战争开始时,芬兰在局部战役战斗中其实是打赢了,而斯大林为了挽回面子,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接着打,开始国内动员,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最终芬兰战败,但在第三方(英美法等国)斡旋调停下,割让了部分国土,但却保住了大部分的领土主权,所以苏联只能算是惨胜;

不过,苏联也不是没有收获,个人认为主要有两大收获,一是在波罗的海方向掌握了一直魂牵梦绕的出海控制权,二是通过这次战争意识到军队指挥体系的问题,政治清洗的力度有所收敛,开始逐步恢复军队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后面的苏德战争赢得了十分宝贵的回旋余地。


CL031015


苏芬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爆发,至1940年3月12日签订《莫斯科和平条约》,历时三个多月。芬兰只有440万人口,三万多常备陆军(战时扩充至12.7万),和少量重武器。而苏联以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武器,先后投入百万大军,却在芬兰军队顽强的意志、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抗击下,进展缓慢、损失惨重。后因芬兰过于弱小,实力不济,被迫签订和约。据战后统计,苏军伤亡70万余人,芬军伤亡7万余人,苏芬两军伤亡比为惊人的10:1。芬兰虽然战败,但虽败犹荣,赢得了国际声望,打出了军威。而苏联却在付出惨重的军事代价、失去国际声誉后,仅得到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且让德国看清了苏军的战斗力、坚定了入侵苏联的决心。所以说,苏芬战争中,苏联只是惨胜,虽胜犹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