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

用戶3140478914


2011年,由於日本核輻射引起一場謠“鹽”風波,因為聽說食用鹽中的碘可以防止核輻射,國內出現搶購食用鹽的熱潮,大小超市的使用鹽全部斷貨,鹽的價格也從原來的1.5元一袋在個別地方上漲到20元一袋,即使如此,有些商場還出臺了關於鹽的限購規定。

那真是,沒有點關係,想要在當時買點鹽都困難,在本次食用鹽搶購事件中,一位武漢市民高價買入1.3萬斤鹽,被稱為搶鹽帝,活活生生的上演了一處人間鬧劇。

縱橫作為一個海邊人,說真的從海里撈點海水到甲板上,曬乾了就有一點鹽末,海水取之不盡,怎麼會缺鹽呢?

實用鹽產量低,加上鹽鐵官營導致鹽價上升

當然,在古代時期,老百姓吃鹽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古代由於技術和交通條件不便利,鹽一直都是奇貨可居,儘管《鹽井記》中寫道“煮海易,煮井難”,但是海鹽也並非很容易就生產出來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產鹽技術的不成熟。

正因為食用鹽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一種產品,一個人如果長時間內不使用鹽的話,就會出現四肢疲軟無力的狀態,又由於產量有限,歷代統治者都喜歡在鹽上面做文章。

春秋時期的齊國在管仲變法時就開始收取鹽稅,使得齊國變得強大,漢朝漢武帝時期採取了鹽鐵官營的政策,將食用鹽的經營收歸國有,以此來獲取暴利,西漢軍隊之所以兵強馬壯打敗匈奴,實際上是建立在老百姓沉重的賦稅基礎上的。

從漢朝之後,食鹽所獲利潤在國家財政收入中都佔據重要地位,宋代時期有“天下之賦鹽利居半”的說法,鹽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生活必需品,而是成為衡量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經濟繁榮與否、政治制度完整嚴密與否的參照物。

當然,不管什麼東西都是經過官方倒手後,價格立馬大漲,《元史•食貨二》稱:“國之所資,其利最廣者莫如鹽。”統治者在鹽的上面增加了各種附加稅,必然導致鹽的價格高漲。

古代的底層老百姓是如何吃到鹽的呢?

實際上,即使鹽被官府經營,統治者為了防止老百姓造反,也控制著鹽價的上漲,真要把人逼急了,會給封建統治者帶來很大的統治成本。

漢朝時期設立鹽運衙門,全國統一配送,統一售價,在當時的情況下,官鹽的溢價其實並不多,但是一旦財政緊張的時候,難免有統治者沉不住氣,打鹽稅的主意,只要鹽的價格上升那麼一丟丟,國家稅收就多了好多,最終鹽價是越來越高,尤其在宋元兩朝,由於國家財政缺口大,都希望從官鹽上賺一筆。

當然,鹽價一高,就給私鹽販子留下了利潤空間,對於很多窮人來說,私鹽是他們最重要的食鹽來源。

相對於官鹽來說,私鹽不僅價格低,而且質量好,因此很受底層老百姓的歡迎。

當然,官府絕對不會任由私鹽任意流通,唐朝時期就規定“有盜壞與鬻礆,皆死,鹽盜持弓矢者亦皆死刑。”

五代時期,更是上升到偷盜夾帶官鹽者,不論其盜得食鹽的多少,一律科以重杖一頓,並處死。

宋太祖曾經下詔,私煉食鹽數量三斤的,一律處以死刑。

所謂富貴險中求,鹽價越高,私鹽活動越猖獗,統治者的刑罰就越重,私鹽數量減少,反而利更大,總有些不怕死的人前仆後繼加入到私鹽行業中。

最有名的私鹽販子當屬元末時期的張士誠了吧!因為受不了鹽警的欺壓,率鹽丁起義,巔峰時期曾經與朱元璋、陳友諒三足鼎立。

到清朝時期,中國私鹽的流通已經很普遍了,這個時候不僅是煉鹽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替代鹽的產品也逐漸增多,人鹽矛盾沒有那麼緊張了,即使是窮人也能享受到吃鹽的最低標準。

明清時期的農民起義也很多,但是像張士誠這樣的私鹽販子帶頭造反的應該是沒有幾個。


史論縱橫


別說太遠,就說抗戰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幾乎都被日寇佔領,造成兩湖貴州等不產鹽地區民眾吃鹽異常困難,經常是一石稻穀才能換一斤鹽,山區民眾特別是少數民族民眾根本難知鹽味。

我們這裡的少數民族到現在還流傳一句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嘮竄。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酸罈子,什麼菜都往裡面塞。雖然說的是人們酷愛酸味,其實是有非常無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罈子後,只要第一次加足了鹽,放入蔬菜,植物發酵,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硝酸鹽,酸罈子也會越來越酸,越來越鹹,這樣即使沒錢買鹽,只要去挖酸罈子,放點酸水,菜就有了鹹味,下飯就不是問題。

這樣長期食用酸罈子酸味,也造成了無法想象的惡果。由於長期得不到海鹽中碘的補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時候,街上掛著個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遠房親戚,山區的,經常來我家,大脖子幾乎吊到了胸前,軟軟的,不過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歲。到七十年代後,隨著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見不到大脖子了。

現在去少數民族鄉下,那裡的人還保持著在酸罈子裡醃雞醃鴨醃肉醃魚習慣,來客時必拿出來招待一番,很受歡迎。不過我是無法對它產生感情,除了鹹,還是鹹,想到那段辛酸的歷史,根本品不出別的味來。



雲卷飛山


首先,鹽肯定能買得起,只不過吃多吃少的問題。

人不可能不吃鹽,不吃鹽根本走不動路,尤其是古代,農夫一天勞動量巨大,發汗也多,不吃鹽根本幹不了活。

有人說,草原民族就不吃鹽,這是因為遊牧民以牛羊肉為主食,他們在處理肉的時候,不會像現在這樣精加工,而是和著血和動物乳汁烹調,這裡面含有的鹽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額外吃鹽。但是農耕民族就不一樣了,以穀物和蔬菜為主食,必須在飲食裡添加鹽分。

其實中國從來不缺鹽,只不過控制鹽的銷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羅馬尼亞的原始人就學會用陶器煮鹽泉水的,以提取食鹽的技術;在中國山西省運城市,也發掘出同一時代的古代鹽場,表明中國製鹽業的開端。

因為鹽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麼專賣食鹽,要麼授權私人經營,反正一直保持壟斷。這樣一來,朝廷不僅增收,而且控制了經濟命脈,豈不美哉?但壟斷一定會造成市場不滿,歷史上就爆發過很多關於食鹽的衝突。

意大利統一前,威尼斯就跟熱那亞為了鹽幹仗。法國大革命的一個誘因就是過高的鹽稅,運動過程中成功廢除了鹽稅,可拿破崙當了皇帝后,宣佈重新徵鹽稅,理由是支付對外戰爭的經費,直到1945年,法國才再次廢除鹽稅。

綜上所述,窮人肯定要吃鹽,如果買不起官鹽,就買黑市上的私鹽,反正肯定要吃。歷史上很多巨梟都是幹私鹽出身的,比如黃巢。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吃鹽是人體生理需要,沒有東西能夠代替。但中國歷史這麼悠久真的會發生買不起鹽的情況,我查好久資料,總結臆測一下古人的三種應對方法:


第一種可能:生活區域附近找野鹽

1、古代最重要的食鹽就是來源於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區域的話,海水淤積在灘塗會形成自燃晾曬的鹽,如果沒有的話還可以自己煮海水獲得粗鹽。

2、野生動物也需要大量鹽分,因而在野生動物集中區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鹽或者滷水的地方。

第二種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鉀鹽

植物生長離不開微量元素,就像現在我們種地也需要使用鉀肥。網上有人具體實驗過從草木灰中提取鉀鹽,草木灰經過溶解、過濾、蒸發、冷卻後會得到鉀鹽晶體,進一步實驗發現所得晶體主要成分是碳酸鉀,還含有少量氯化鉀、硫酸鉀。在沒有條件時,鉀鹽也是可以頂一段時間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古代有一個辦法是醃鹹魚吃。

這種鹽一般叫做“漁鹽”。由於海魚本就是鹹的,所以摻雜私鹽是沒人能發現的。

在古代的市場上,幹海味產品是非常豐富的。

例如,南宋鹹淳年間的臨安城的市場上有海貨商鋪,不下一二百餘家。其中的產品有:

  • 郎君鯗、石首鯗、鰻條彎鯗、帶鯗、短鯗、黃魚鯗、鯁魚鯗、老鴉魚鯗、海里羊。


如果想要醃漬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鹽。

這種鹽一般都需要有鹽引的官方“漁鹽”。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規定漁船要“赴局買鹽淹浥魚鯗”。

但由於海魚本身就是鹹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機取巧,試圖用私鹽去醃漬魚類,這樣不易被人發現。


針對這種現象,元朝時期曾有法律規定:

  • 凡用私鹽醃浥魚蝦鯗鮚竹筍貨賣或博易諸物,比同私鹽法科斷,正犯人杖七十,財產一半沒官,鐐役二年。

也就是說,不能用私鹽醃漬魚類。

不管你是自己吃,還是出去賣,都不能用私鹽醃漬。

但是,這種事是很難查出來的——人家吃的是海魚,又不是河魚。


HuiNanHistory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

在古代,歷朝歷代都對製鹽產業進行壟斷,而且鹽稅還是朝廷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並且對販賣私鹽的量刑也越來越嚴酷,所以,讓鹽的價格居高不下,成了一項剝削老百姓的負擔。但是,如果長期不吃鹽,就會渾身乏力,根本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在古代,窮人無論生活多麼拮据,甚至根本買不起,也會想方設法搞到一定量的鹽或者找到替代品來維持身體日常的攝入量。


對於靠近海邊的人來說,他們想要得到鹽還是相對容易一些的,畢竟海水裡含有大量的鹽。他們只需要把海水圈起來,然後靠太陽曬一曬就能夠得到鹽,最不濟直接用海水也可以攝取一定量的鹽。靠海水蒸發得到鹽大多都是粗鹽,顆粒較大,而且裡面雜質也多,但總比沒有強吧。當然,一些海產品中也富含鹽分,可以作為鹽的替代品。

而對於草原上的老百姓來說,他們主要是靠吃牛羊肉來替代吃鹽。也就是說,住在內陸的窮苦百姓,他們主要靠打山裡的野味來代替吃鹽,畢竟肉食裡面海水有鹽分的。當然,部分地區的也會通過蒸發鹽湖或滷水湖,因為有的地方有天然滷水,是可以提煉出鹽分的。


到了清朝年間,由於製鹽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工費用減少,而且產量也迅猛增加,同時私鹽的製鹽質量也提高了,所以價格也就下降了,因此私鹽買賣非常活躍。據鹽業專家統計,在清朝的時候,我國的私鹽佔據了鹽業市場幾乎一半以上的分量。
對於勞動者來說,不吃鹽就會覺得全身乏力,有的會頭暈目眩,甚至食慾不振。所以,古代的窮苦百姓還是要吃鹽的,只不過是省著吃,比如,說一日三餐只吃一頓鹽,甚至是好幾天才吃一次鹽。


大史官


小時候聽奶奶講,戰爭時期,鹽不好買,也貴!所以農村就用土辦法自己取鹽!去過鄂北的人都會發現那邊的農村有很多露天的土廁所,就是地上挖坑四周用石頭圍起來的那種!具體是把裡面的大糞清理乾淨,廁所用過一段時間後坑四周的會起一層殼,像白色泥土一樣的物質。就是把這層殼剷下來,用水洗乾淨,然後用開水煮沸,過濾後就是鹽水,晾乾後就會有少量的鹽了!具體的沒有考證,有專業的人士可以幫忙解答一下!


青城四叟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他們會把一種植物燒成灰,以這種灰來代替鹽。這種植物是什麼?能真正代替鹽嗎?我們先來說說鹽的重要性。

(在南方普遍生長的露兜樹)

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本能需要鹽成分,現代醫學是如何解釋鹽對人體的重要性的?

鹽的化學式是氯化鈉(NaCl),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鹽裡面的鈉離子能維持細胞內外的正常水分,促進細胞內外物質交換,氯離子是我們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鹽酸,幫助消化,增加食慾。

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本能地發覺鹽對人體生長的重要性,動物亦然。在遠古時期,有群猴舔地,白鹿飲泉的傳說記載,其實都是對鹽成分的本能需要。

我國最早對鹽有記載的書籍是《山海經》:“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鹽販之澤,就是運城鹽池,運城市是山西省的一個地級市。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懂得製造鹽了。


(古代製鹽:井火煮鹽)

古人如何製造鹽,在今天看來便宜得不得了鹽,為何古代窮人買不起?

根據工藝不同,中國古代的鹽來源主要是四種:海鹽、湖鹽、井鹽、岩鹽。唐宋之前,海鹽的製造比較原始,直接刮海邊的鹹土,再用草木灰等等吸收海水,作為製鹽原料。宋代之後,才有了曬鹽技術的出現。

在古代,由於生產技術落後,鹽難得,但它又是身體的必需品,所以官府對鹽的控制非常嚴格,同時為了增加稅收,就出臺了強硬的鹽稅,可視作是封建統治者對平民百姓的剝削。我們在電視劇中常看到古代某官員貪汙鹽稅會被處死,或者某人走私鹽而入獄,就是因為當時的鹽實在是暴利,能增加統治者的財富。

在古代,遇到戰亂或者自然災害,普通老百姓收入劇減,一下子變成窮人,當朝對鹽的控制又嚴,他們買不起鹽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代販賣私鹽:重罪)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他們會吃什麼?

在我國南方,據當地一些縣誌的記載,在古代戰亂時,或者自然災害嚴重時,很多平民百姓買不起鹽,甚至沒有鹽產品流入,他們會吃一種植物燒成的灰。這種植物叫露兜樹,在南方各省分佈較廣,現在廣東、海南一帶的老百姓還用它的葉子來包粽子。

(露兜樹的葉子可以包粽子)

露兜樹有幾個品種,可基本相似,它的葉子燒成灰之後,有鹹味,其實它的成分不是鹽。但是,人的身體習慣了鹽,習慣了鹹味,就需要食物當中有鹹味的出現,於是窮人只能用這種不衛生不營養的方法來代替鹽。這種方法肯定對人體有傷害,不可常吃。





在物質豐富的現代,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許在古時,是極其的奢侈。也通過這些歷史借鑑,我們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來之不易。


我就是竹韻


窮人買不起鹽,不代表他們沒有鹽吃

如果實在買不起官鹽,那就買私鹽也行。

在我國古代,鹽是政府壟斷的行業,按照規定,沒有政府給的售鹽令,私人是不可以販賣鹽的,販賣私鹽在歷朝歷代都是重罪。

五代十國時期,販賣私鹽是要被馬上處死的。後來到了宋朝,政府規定,販賣私鹽超過十斤者,處以流放,嚴重者直接殺頭。一直到了清朝,販賣私鹽依然是重罪。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詞語叫“鹽梟”。“梟”指的是兇狠強悍的人,現代一般用來形容毒販,而古代的販私鹽的人也是這樣的地位。古代的程咬金、黃巢、張士誠等人都是私鹽販子。

但即使販賣私鹽是犯法的,歷史上的私鹽也從來沒有禁絕過。私鹽的價格比官鹽低很多,老百姓買不起官鹽可以買私鹽。而私鹽販子賣的鹽雖然價格低,可是由於成本更低(幾乎沒有,曬海水要啥成本?),所以依然可以擁有暴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歷朝歷代的鹽梟也沒有殺絕過。

有朋友可能會問,古代鹽到底有多貴,為什麼窮人連鹽都吃不起了?

說吃不起是太誇張了,只能說吃得起,但是不能經常吃。

漢武帝時期,政府設立了鹽運衙門,食鹽的價格,製作以及分配由鹽運衙門一同處理。在唐太宗時期,那個時候的鹽是一石二十文,米是五文一斗米,鹽的價格是米的四倍。當時鹽的價格是每石300到1000錢 ,鹽與穀物的價格比是8:1。


鹽的價格,一般不會高到老百姓完全吃不起,價格會在接受範圍內,正常時期的價格大概是大米的五倍到八倍之間波動。因為如果食鹽價格太高,沒人能買的起,政府又賣給誰呢?

在《神探狄仁傑》裡面,有一個邗溝覆船案,裡面說的就是官鹽的事情。在電視劇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官鹽價格還是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是,任何時代都有窮人,那些買不起鹽的窮人,他們是如何生存的呢?

方法很簡單,自己搞。

對於沿海地區的百姓來說,鹽不是大問題,缺鹽的話可以自己去曬海水,從而得到鹽,只要不販賣,自己吃問題還是不大的。 而對於內陸地區窮人來說,沒有海水,他們怎麼搞呢?

他們用其它食物代替鹽。


這些代替鹽的食物中,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辣椒,辣椒裡面含有一定量的碘離子,通過食用辣椒,可以間接性的補充鹽分。

雖然鹽的價格沒有貴到不可接受,但是老百姓在吃鹽上也還是很節儉的。據記載。唐朝時期,一家三口,一天三頓,只有一頓會放鹽,或者是隻有乾重活的時候才會吃鹽。晚清時期,普通百姓家吃飯,只會拿一小塊鹽巴,用筷子戳一點點吃。

那麼古代鹽價格為什麼會這樣高昂呢?

鹽之所以價格高,並不是因為它的製作成本有多高,無非曬海水而已。但食鹽的運輸價格決定了鹽在內陸是緊俏品。

食鹽一般產於沿海地區,內陸相對少見,雖然內陸有一些鹽場和鹽井,但是總體上食鹽還是以海鹽為主。


古代沒有高速公路,長途運輸全靠人拉肩扛,從沿海到內陸,運輸成本推高了食鹽價格。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允許食鹽價格太低。

從漢武帝改革開始,食鹽就是政府收入中的重要部分。清朝末年,由於人口劇增,政府的賣鹽收入已經達到了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跟關稅相同,可見食鹽對政府的重要性。如果鹽的價格低了,政府又去哪裡賺錢呢?


小約翰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這個問題看來時間不短了,恰好翻到,並且自己以前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特地翻出來回答一下,供參考。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把所有回答者的回答看了一遍,發現除了說販私鹽、偷著煮鹽之外等途徑之外,還有一種製鹽方式僅有少數回答者提到了,而這種方式則是古代的窮人的製鹽方式,不只是古代,甚至在上個世紀中我們國家正經歷苦難的時期,不敢說全國的窮人們都是這麼製鹽的,至少華北大平原一帶都是這麼做的,我們的祖輩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我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你聽過一個詞叫“淋小鹽”嗎?曾經跟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對,這種製鹽方法叫做“淋小鹽”,得到的鹽叫做“小鹽”。下面就開始我的文章:

今天咱們家炒菜用的鹽可謂是種類繁多,極為講究,用的這些雪白的鹽是精鹽,還有各類如“加碘鹽”之類的特製鹽。如果家裡有比較喜歡醃鹹菜的主婦,有時候可能專門去買那種鹽粒比較大、顏色較深的大鹽。這些鹽或者是井鹽、或者是海鹽、或者是池鹽,價格也比較便宜,大家似乎感覺沒有在用鹽上做過多大難、花過多少錢吧?當然,那年日本地震引發的“搶鹽潮”除外!

但是在古代、近代、現代,或者更準確說在解放前,農村的父老鄉親們吃鹽可沒這麼方便。主要原因是由於生產技術以及資源轉化技術低下,食鹽產量極低,鹽在古代算是戰略資源,國家控制並且課以重稅,各朝各代鹽業管理都是大事,有專門的衙門去管,打擊私人經營,所以民間大多數百姓鹽都吃不起,特別是在動亂、戰亂的時候更是這樣。但是人不能不吃鹽,不吃鹽就不能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就會沒體力,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吃不起鹽怎麼辦?老百姓們就自己土法上馬“淋小鹽”,為什麼叫小鹽,應該是跟官辦的那些海鹽井鹽的對應起來吧,那個叫大鹽,這個就是小鹽了。

備料

淋小鹽之前首先選原料。原料就是含鹽份較多的土,據瞭解,在我們館陶縣的西半部分、曲周縣很多地方,都有以前古河道留下來的鹽鹼地,這些鹽鹼地的地表土就是天然的淋小鹽的原料。沒有鹽鹼土的地方,大家會在老房、茅房、土牆的牆根搜刮掉下來的鹼土。把這些蒐集好的原料堆積在集中的淋小鹽的場地備用。

建池

然後就是建鹽池了,鹽池為一長寬不等的長方形的池子,或砸實、或者用膠池建池,防止鹽水滲漏。池子建好後,把鹽土放到池中踏實後,注入清水,清水浸過鹽土層後順專門的導水溝導到底部的大缸中即成鹽水或者稱為滷水。鹽土一般需要浸三四遍水把鹽份淋完後方刮出池外,但刮出的土也不是毫無用處的,它裡邊富含硝酸鉀,可當做肥料施入農田。

曬煮

鹽水取出後或者倒入專門另建的曬鹽池曬製成鹽。或者用大鐵鍋,下燃木柴煮制。一般曬鹽需要時間較長,但省人力和木柴等費用。煮鹽則得鹽較快。鹽水經曬制或者加熱到一定程度後,在曬鹽池或者鐵鍋底部就會有白色晶體出現,這就是小鹽。等鹽層基本上穩定後,就把鹽層上方的深色液體盛出,把小鹽刮出來後經過反覆沖洗、細布過濾後再煮制就得到了可食用的小鹽了。盛出的深色也體也是個寶,放置一段時間後,析出的坨狀冰紋晶體是硝酸鉀,可用於火藥製作。再剩下的液體就是以前點豆腐用的“滷水”了。

看到上邊的文字,你是不是會為先輩們為了自己的生存所產生的聰明才智所折服,也為他們所處的那麼嚴酷的生存環境所心痛,更為他們為了生存所做出的不屈努力而感到震撼。瞭解過去,才能更好的珍惜現在和將來,所以朋友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珍惜今天的一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