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

用户3140478914


2011年,由于日本核辐射引起一场谣“盐”风波,因为听说食用盐中的碘可以防止核辐射,国内出现抢购食用盐的热潮,大小超市的使用盐全部断货,盐的价格也从原来的1.5元一袋在个别地方上涨到20元一袋,即使如此,有些商场还出台了关于盐的限购规定。

那真是,没有点关系,想要在当时买点盐都困难,在本次食用盐抢购事件中,一位武汉市民高价买入1.3万斤盐,被称为抢盐帝,活活生生的上演了一处人间闹剧。

纵横作为一个海边人,说真的从海里捞点海水到甲板上,晒干了就有一点盐末,海水取之不尽,怎么会缺盐呢?

实用盐产量低,加上盐铁官营导致盐价上升

当然,在古代时期,老百姓吃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古代由于技术和交通条件不便利,盐一直都是奇货可居,尽管《盐井记》中写道“煮海易,煮井难”,但是海盐也并非很容易就生产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盐技术的不成熟。

正因为食用盐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产品,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内不使用盐的话,就会出现四肢疲软无力的状态,又由于产量有限,历代统治者都喜欢在盐上面做文章。

春秋时期的齐国在管仲变法时就开始收取盐税,使得齐国变得强大,汉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将食用盐的经营收归国有,以此来获取暴利,西汉军队之所以兵强马壮打败匈奴,实际上是建立在老百姓沉重的赋税基础上的。

从汉朝之后,食盐所获利润在国家财政收入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宋代时期有“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说法,盐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必需品,而是成为衡量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经济繁荣与否、政治制度完整严密与否的参照物。

当然,不管什么东西都是经过官方倒手后,价格立马大涨,《元史•食货二》称:“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统治者在盐的上面增加了各种附加税,必然导致盐的价格高涨。

古代的底层老百姓是如何吃到盐的呢?

实际上,即使盐被官府经营,统治者为了防止老百姓造反,也控制着盐价的上涨,真要把人逼急了,会给封建统治者带来很大的统治成本。

汉朝时期设立盐运衙门,全国统一配送,统一售价,在当时的情况下,官盐的溢价其实并不多,但是一旦财政紧张的时候,难免有统治者沉不住气,打盐税的主意,只要盐的价格上升那么一丢丢,国家税收就多了好多,最终盐价是越来越高,尤其在宋元两朝,由于国家财政缺口大,都希望从官盐上赚一笔。

当然,盐价一高,就给私盐贩子留下了利润空间,对于很多穷人来说,私盐是他们最重要的食盐来源。

相对于官盐来说,私盐不仅价格低,而且质量好,因此很受底层老百姓的欢迎。

当然,官府绝对不会任由私盐任意流通,唐朝时期就规定“有盗坏与鬻硷,皆死,盐盗持弓矢者亦皆死刑。”

五代时期,更是上升到偷盗夹带官盐者,不论其盗得食盐的多少,一律科以重杖一顿,并处死。

宋太祖曾经下诏,私炼食盐数量三斤的,一律处以死刑。

所谓富贵险中求,盐价越高,私盐活动越猖獗,统治者的刑罚就越重,私盐数量减少,反而利更大,总有些不怕死的人前仆后继加入到私盐行业中。

最有名的私盐贩子当属元末时期的张士诚了吧!因为受不了盐警的欺压,率盐丁起义,巅峰时期曾经与朱元璋、陈友谅三足鼎立。

到清朝时期,中国私盐的流通已经很普遍了,这个时候不仅是炼盐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替代盐的产品也逐渐增多,人盐矛盾没有那么紧张了,即使是穷人也能享受到吃盐的最低标准。

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也很多,但是像张士诚这样的私盐贩子带头造反的应该是没有几个。


史论纵横


别说太远,就说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几乎都被日寇占领,造成两湖贵州等不产盐地区民众吃盐异常困难,经常是一石稻谷才能换一斤盐,山区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民众根本难知盐味。

我们这里的少数民族到现在还流传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唠窜。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酸坛子,什么菜都往里面塞。虽然说的是人们酷爱酸味,其实是有非常无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坛子后,只要第一次加足了盐,放入蔬菜,植物发酵,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硝酸盐,酸坛子也会越来越酸,越来越咸,这样即使没钱买盐,只要去挖酸坛子,放点酸水,菜就有了咸味,下饭就不是问题。

这样长期食用酸坛子酸味,也造成了无法想象的恶果。由于长期得不到海盐中碘的补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时候,街上挂着个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远房亲戚,山区的,经常来我家,大脖子几乎吊到了胸前,软软的,不过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岁。到七十年代后,随着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见不到大脖子了。

现在去少数民族乡下,那里的人还保持着在酸坛子里腌鸡腌鸭腌肉腌鱼习惯,来客时必拿出来招待一番,很受欢迎。不过我是无法对它产生感情,除了咸,还是咸,想到那段辛酸的历史,根本品不出别的味来。



云卷飞山


首先,盐肯定能买得起,只不过吃多吃少的问题。

人不可能不吃盐,不吃盐根本走不动路,尤其是古代,农夫一天劳动量巨大,发汗也多,不吃盐根本干不了活。

有人说,草原民族就不吃盐,这是因为游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他们在处理肉的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精加工,而是和着血和动物乳汁烹调,这里面含有的盐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额外吃盐。但是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必须在饮食里添加盐分。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盐,只不过控制盐的销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罗马尼亚的原始人就学会用陶器煮盐泉水的,以提取食盐的技术;在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也发掘出同一时代的古代盐场,表明中国制盐业的开端。

因为盐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么专卖食盐,要么授权私人经营,反正一直保持垄断。这样一来,朝廷不仅增收,而且控制了经济命脉,岂不美哉?但垄断一定会造成市场不满,历史上就爆发过很多关于食盐的冲突。

意大利统一前,威尼斯就跟热那亚为了盐干仗。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就是过高的盐税,运动过程中成功废除了盐税,可拿破仑当了皇帝后,宣布重新征盐税,理由是支付对外战争的经费,直到1945年,法国才再次废除盐税。

综上所述,穷人肯定要吃盐,如果买不起官盐,就买黑市上的私盐,反正肯定要吃。历史上很多巨枭都是干私盐出身的,比如黄巢。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吃盐是人体生理需要,没有东西能够代替。但中国历史这么悠久真的会发生买不起盐的情况,我查好久资料,总结臆测一下古人的三种应对方法:


第一种可能:生活区域附近找野盐

1、古代最重要的食盐就是来源于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区域的话,海水淤积在滩涂会形成自燃晾晒的盐,如果没有的话还可以自己煮海水获得粗盐。

2、野生动物也需要大量盐分,因而在野生动物集中区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盐或者卤水的地方。

第二种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钾盐

植物生长离不开微量元素,就像现在我们种地也需要使用钾肥。网上有人具体实验过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草木灰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冷却后会得到钾盐晶体,进一步实验发现所得晶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少量氯化钾、硫酸钾。在没有条件时,钾盐也是可以顶一段时间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古代有一个办法是腌咸鱼吃。

这种盐一般叫做“渔盐”。由于海鱼本就是咸的,所以掺杂私盐是没人能发现的。

在古代的市场上,干海味产品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南宋咸淳年间的临安城的市场上有海货商铺,不下一二百余家。其中的产品有:

  • 郎君鲞、石首鲞、鳗条弯鲞、带鲞、短鲞、黄鱼鲞、鲠鱼鲞、老鸦鱼鲞、海里羊。


如果想要腌渍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盐。

这种盐一般都需要有盐引的官方“渔盐”。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规定渔船要“赴局买盐淹浥鱼鲞”。

但由于海鱼本身就是咸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机取巧,试图用私盐去腌渍鱼类,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针对这种现象,元朝时期曾有法律规定:

  • 凡用私盐腌浥鱼虾鲞鲒竹笋货卖或博易诸物,比同私盐法科断,正犯人杖七十,财产一半没官,镣役二年。

也就是说,不能用私盐腌渍鱼类。

不管你是自己吃,还是出去卖,都不能用私盐腌渍。

但是,这种事是很难查出来的——人家吃的是海鱼,又不是河鱼。


HuiNanHistory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

在古代,历朝历代都对制盐产业进行垄断,而且盐税还是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并且对贩卖私盐的量刑也越来越严酷,所以,让盐的价格居高不下,成了一项剥削老百姓的负担。但是,如果长期不吃盐,就会浑身乏力,根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古代,穷人无论生活多么拮据,甚至根本买不起,也会想方设法搞到一定量的盐或者找到替代品来维持身体日常的摄入量。


对于靠近海边的人来说,他们想要得到盐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毕竟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他们只需要把海水圈起来,然后靠太阳晒一晒就能够得到盐,最不济直接用海水也可以摄取一定量的盐。靠海水蒸发得到盐大多都是粗盐,颗粒较大,而且里面杂质也多,但总比没有强吧。当然,一些海产品中也富含盐分,可以作为盐的替代品。

而对于草原上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主要是靠吃牛羊肉来替代吃盐。也就是说,住在内陆的穷苦百姓,他们主要靠打山里的野味来代替吃盐,毕竟肉食里面海水有盐分的。当然,部分地区的也会通过蒸发盐湖或卤水湖,因为有的地方有天然卤水,是可以提炼出盐分的。


到了清朝年间,由于制盐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费用减少,而且产量也迅猛增加,同时私盐的制盐质量也提高了,所以价格也就下降了,因此私盐买卖非常活跃。据盐业专家统计,在清朝的时候,我国的私盐占据了盐业市场几乎一半以上的分量。
对于劳动者来说,不吃盐就会觉得全身乏力,有的会头晕目眩,甚至食欲不振。所以,古代的穷苦百姓还是要吃盐的,只不过是省着吃,比如,说一日三餐只吃一顿盐,甚至是好几天才吃一次盐。


大史官


小时候听奶奶讲,战争时期,盐不好买,也贵!所以农村就用土办法自己取盐!去过鄂北的人都会发现那边的农村有很多露天的土厕所,就是地上挖坑四周用石头围起来的那种!具体是把里面的大粪清理干净,厕所用过一段时间后坑四周的会起一层壳,像白色泥土一样的物质。就是把这层壳铲下来,用水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煮沸,过滤后就是盐水,晾干后就会有少量的盐了!具体的没有考证,有专业的人士可以帮忙解答一下!


青城四叟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他们会把一种植物烧成灰,以这种灰来代替盐。这种植物是什么?能真正代替盐吗?我们先来说说盐的重要性。

(在南方普遍生长的露兜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本能需要盐成分,现代医学是如何解释盐对人体的重要性的?

盐的化学式是氯化钠(NaCl),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盐里面的钠离子能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水分,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我们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加食欲。

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本能地发觉盐对人体生长的重要性,动物亦然。在远古时期,有群猴舔地,白鹿饮泉的传说记载,其实都是对盐成分的本能需要。

我国最早对盐有记载的书籍是《山海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盐贩之泽,就是运城盐池,运城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懂得制造盐了。


(古代制盐:井火煮盐)

古人如何制造盐,在今天看来便宜得不得了盐,为何古代穷人买不起?

根据工艺不同,中国古代的盐来源主要是四种:海盐、湖盐、井盐、岩盐。唐宋之前,海盐的制造比较原始,直接刮海边的咸土,再用草木灰等等吸收海水,作为制盐原料。宋代之后,才有了晒盐技术的出现。

在古代,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盐难得,但它又是身体的必需品,所以官府对盐的控制非常严格,同时为了增加税收,就出台了强硬的盐税,可视作是封建统治者对平民百姓的剥削。我们在电视剧中常看到古代某官员贪污盐税会被处死,或者某人走私盐而入狱,就是因为当时的盐实在是暴利,能增加统治者的财富。

在古代,遇到战乱或者自然灾害,普通老百姓收入剧减,一下子变成穷人,当朝对盐的控制又严,他们买不起盐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贩卖私盐:重罪)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他们会吃什么?

在我国南方,据当地一些县志的记载,在古代战乱时,或者自然灾害严重时,很多平民百姓买不起盐,甚至没有盐产品流入,他们会吃一种植物烧成的灰。这种植物叫露兜树,在南方各省分布较广,现在广东、海南一带的老百姓还用它的叶子来包粽子。

(露兜树的叶子可以包粽子)

露兜树有几个品种,可基本相似,它的叶子烧成灰之后,有咸味,其实它的成分不是盐。但是,人的身体习惯了盐,习惯了咸味,就需要食物当中有咸味的出现,于是穷人只能用这种不卫生不营养的方法来代替盐。这种方法肯定对人体有伤害,不可常吃。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我们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许在古时,是极其的奢侈。也通过这些历史借鉴,我们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来之不易。


我就是竹韵


穷人买不起盐,不代表他们没有盐吃

如果实在买不起官盐,那就买私盐也行。

在我国古代,盐是政府垄断的行业,按照规定,没有政府给的售盐令,私人是不可以贩卖盐的,贩卖私盐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

五代十国时期,贩卖私盐是要被马上处死的。后来到了宋朝,政府规定,贩卖私盐超过十斤者,处以流放,严重者直接杀头。一直到了清朝,贩卖私盐依然是重罪。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词语叫“盐枭”。“枭”指的是凶狠强悍的人,现代一般用来形容毒贩,而古代的贩私盐的人也是这样的地位。古代的程咬金、黄巢、张士诚等人都是私盐贩子。

但即使贩卖私盐是犯法的,历史上的私盐也从来没有禁绝过。私盐的价格比官盐低很多,老百姓买不起官盐可以买私盐。而私盐贩子卖的盐虽然价格低,可是由于成本更低(几乎没有,晒海水要啥成本?),所以依然可以拥有暴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历朝历代的盐枭也没有杀绝过。

有朋友可能会问,古代盐到底有多贵,为什么穷人连盐都吃不起了?

说吃不起是太夸张了,只能说吃得起,但是不能经常吃。

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盐运衙门,食盐的价格,制作以及分配由盐运衙门一同处理。在唐太宗时期,那个时候的盐是一石二十文,米是五文一斗米,盐的价格是米的四倍。当时盐的价格是每石300到1000钱 ,盐与谷物的价格比是8:1。


盐的价格,一般不会高到老百姓完全吃不起,价格会在接受范围内,正常时期的价格大概是大米的五倍到八倍之间波动。因为如果食盐价格太高,没人能买的起,政府又卖给谁呢?

在《神探狄仁杰》里面,有一个邗沟覆船案,里面说的就是官盐的事情。在电视剧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官盐价格还是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是,任何时代都有穷人,那些买不起盐的穷人,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方法很简单,自己搞。

对于沿海地区的百姓来说,盐不是大问题,缺盐的话可以自己去晒海水,从而得到盐,只要不贩卖,自己吃问题还是不大的。 而对于内陆地区穷人来说,没有海水,他们怎么搞呢?

他们用其它食物代替盐。


这些代替盐的食物中,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辣椒,辣椒里面含有一定量的碘离子,通过食用辣椒,可以间接性的补充盐分。

虽然盐的价格没有贵到不可接受,但是老百姓在吃盐上也还是很节俭的。据记载。唐朝时期,一家三口,一天三顿,只有一顿会放盐,或者是只有干重活的时候才会吃盐。晚清时期,普通百姓家吃饭,只会拿一小块盐巴,用筷子戳一点点吃。

那么古代盐价格为什么会这样高昂呢?

盐之所以价格高,并不是因为它的制作成本有多高,无非晒海水而已。但食盐的运输价格决定了盐在内陆是紧俏品。

食盐一般产于沿海地区,内陆相对少见,虽然内陆有一些盐场和盐井,但是总体上食盐还是以海盐为主。


古代没有高速公路,长途运输全靠人拉肩扛,从沿海到内陆,运输成本推高了食盐价格。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允许食盐价格太低。

从汉武帝改革开始,食盐就是政府收入中的重要部分。清朝末年,由于人口剧增,政府的卖盐收入已经达到了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跟关税相同,可见食盐对政府的重要性。如果盐的价格低了,政府又去哪里赚钱呢?


小约翰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这个问题看来时间不短了,恰好翻到,并且自己以前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特地翻出来回答一下,供参考。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把所有回答者的回答看了一遍,发现除了说贩私盐、偷着煮盐之外等途径之外,还有一种制盐方式仅有少数回答者提到了,而这种方式则是古代的穷人的制盐方式,不只是古代,甚至在上个世纪中我们国家正经历苦难的时期,不敢说全国的穷人们都是这么制盐的,至少华北大平原一带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的祖辈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你听过一个词叫“淋小盐”吗?曾经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这种制盐方法叫做“淋小盐”,得到的盐叫做“小盐”。下面就开始我的文章:

今天咱们家炒菜用的盐可谓是种类繁多,极为讲究,用的这些雪白的盐是精盐,还有各类如“加碘盐”之类的特制盐。如果家里有比较喜欢腌咸菜的主妇,有时候可能专门去买那种盐粒比较大、颜色较深的大盐。这些盐或者是井盐、或者是海盐、或者是池盐,价格也比较便宜,大家似乎感觉没有在用盐上做过多大难、花过多少钱吧?当然,那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抢盐潮”除外!

但是在古代、近代、现代,或者更准确说在解放前,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吃盐可没这么方便。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技术以及资源转化技术低下,食盐产量极低,盐在古代算是战略资源,国家控制并且课以重税,各朝各代盐业管理都是大事,有专门的衙门去管,打击私人经营,所以民间大多数百姓盐都吃不起,特别是在动乱、战乱的时候更是这样。但是人不能不吃盐,不吃盐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就会没体力,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吃不起盐怎么办?老百姓们就自己土法上马“淋小盐”,为什么叫小盐,应该是跟官办的那些海盐井盐的对应起来吧,那个叫大盐,这个就是小盐了。

备料

淋小盐之前首先选原料。原料就是含盐份较多的土,据了解,在我们馆陶县的西半部分、曲周县很多地方,都有以前古河道留下来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地表土就是天然的淋小盐的原料。没有盐碱土的地方,大家会在老房、茅房、土墙的墙根搜刮掉下来的碱土。把这些搜集好的原料堆积在集中的淋小盐的场地备用。

建池

然后就是建盐池了,盐池为一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的池子,或砸实、或者用胶池建池,防止盐水渗漏。池子建好后,把盐土放到池中踏实后,注入清水,清水浸过盐土层后顺专门的导水沟导到底部的大缸中即成盐水或者称为卤水。盐土一般需要浸三四遍水把盐份淋完后方刮出池外,但刮出的土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它里边富含硝酸钾,可当做肥料施入农田。

晒煮

盐水取出后或者倒入专门另建的晒盐池晒制成盐。或者用大铁锅,下燃木柴煮制。一般晒盐需要时间较长,但省人力和木柴等费用。煮盐则得盐较快。盐水经晒制或者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在晒盐池或者铁锅底部就会有白色晶体出现,这就是小盐。等盐层基本上稳定后,就把盐层上方的深色液体盛出,把小盐刮出来后经过反复冲洗、细布过滤后再煮制就得到了可食用的小盐了。盛出的深色也体也是个宝,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坨状冰纹晶体是硝酸钾,可用于火药制作。再剩下的液体就是以前点豆腐用的“卤水”了。

看到上边的文字,你是不是会为先辈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产生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也为他们所处的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所心痛,更为他们为了生存所做出的不屈努力而感到震撼。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珍惜现在和将来,所以朋友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珍惜今天的一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