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的尘埃」~五铢钱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币。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
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外廓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约3.33克),铸有篆字“五铢”二字。

「解读历史的尘埃」~五铢钱

五铢钱

汉初允许私铸,“钱益多而轻”,币制混乱。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采用桑弘羊的建议,铸币权收归中央,令郡国销毁旧钱,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一说为均输)三官统一督造,故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轻重适中,量足成色好,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解读历史的尘埃」~五铢钱

出图的五铢钱

隋代铸币技术提高,已由范铸改为母钱翻砂铸钱。隋初钱币混乱,当时关东通行北齐的常平钱,关中流通北周时期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钱。这些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质地低劣,影响了商贸经济。隋建国后沿用汉制,铸新五铢钱。五铢钱发行后,从关外来的钱都须与它勘样,相似者允许人关流通,其余销毁。这项政策促进了商业发展。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

「解读历史的尘埃」~五铢钱

五铢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